汉景帝大家感觉怎么样,可以交流下?

大满达


汉朝最厉害的皇帝之一,开创文景之治,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中央集权,处置周亚夫,稳定身后的政治格局。为汉武帝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二磨叽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王朝的第6位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孙子。其父为汉文帝,这父子二人的时代就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文景之治”。

那么,子由在此回答一下题主提出的问题;“汉景帝大家感觉怎么样,可以交流下?”

刘启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并不是他如何德才兼备,仅仅是因为他在皇子们当中居长。而我们想要真正的了解汉景帝其人,不妨从四个方面解析;

一,抡棋盘打死吴王太子刘贤

汉景帝刘启成为太子之后,自然宫中呵护,上下伺候,这时候,就藩在外的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就来到都城,吴王刘濞这个人本来就生性跋扈,他的父亲刘仲乃是刘邦的二哥,做为汉高祖刘邦的亲侄子,能谦恭得了吗?而做为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当然也就不会怎么逊悌。

所以刘贤移到了都城,朝廷上也很重视,汉文帝就安排自己的太子刘启陪着这位吴王太子刘贤。

本来,这是极其正常的安排,可是,谁能想到这大太子与小太子竟然因为纹枰博弈而打起来了,吴王刘濞这儿子自小就娇生惯养,在楚地下棋,必须是百战百胜,哪曾想遇到大太子刘启这个也是个习惯百战百胜的主儿?

懊恼之下,小太子刘贤就口出不逊,这当朝太子刘贤也不惯着他,抓起石头棋盘,披头就是一下,直接就干死了吴王刘鼻的太子刘贤。

事情发生了,汉文帝只得厚敛这个吴王太子,然后派人一路送往吴王刘鼻的地盘儿。

可是没成想,吴王刘濞看见送回来的是自己太子的尸体,竟然说,天下是刘家的,为啥非得埋在楚地?送回去,就埋在高皇帝的身边!

这件事,为以后吴王刘濞决心造反,埋下了伏笔,也说明了此时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其心胸的有限,以及惯惹事端,又无英明决断的性格。

二,临事而惧,诛杀晁错

刘启继位之后,是为汉景帝,这个时候,他开始欣赏一个臣下,也就是晁错,因为晁错精力旺盛,而且对于国家的大势看的明白,汉景帝先是提拔晁错担任内史,接着,再晋升晁错为御史大夫,在朝堂之上,这御史大夫可就是不得了,已经是位列三公的角色。

晁错感激汉景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他殚精竭力的为朝廷筹划,并且指出,汉初的分封制度现在已经危及汉朝廷的主体地位了,特别是吴王刘濞,蓄积势力已经40余年,招降纳叛,垄断盐铁,私自铸钱,再不剥夺这些人的特权,削藩固本,天下就会迅速的呈现危殆之势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汉景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先划出吴王刘濞治下的会稽和豫章两个郡,其它视情况缓图之。

可是,吴王刘濞也不是寻常人,他一触即跳,马上联络其它各地诸侯王,大家都属于难兄难弟,也不用刘濞细说慢劝,不想等着被汉景帝慢慢的抽筋,正所谓,吴王刘濞振臂一呼,其它诸侯王群起响应,大家也不说提反对汉景帝,只说“诛晁错,清君侧”,一时之间,刀兵四起,竟然有7个诸侯王参与叛乱,朝野上下大家都感到害怕。

这时候的晁错成了众矢之的,就连汉景帝都认为,舍出晁错一人,就能平息7国诸侯王的愤怒之心。

于是,汉景帝同意了其他人的建议,设计杀死了晁错,当然,吴王刘濞等人不会因为汉景帝杀了晁错而停止进军的步伐。虽然后来“七国之乱”得到了平息,但这绝不是汉景帝的功劳,而在西汉一朝遭遇到“七国之乱”的严峻考验之时,汉景帝为讨好吴王刘濞等人而杀害晁错,这样的事,能说汉景帝刘启的人格没有问题吗?

三,卸磨杀戮一般对待周亚夫

上面我们说到汉景帝背弃大义设计杀掉了晁错,仍然不能满足吴王刘濞等叛乱者,情急之下,汉景帝想起自己的父亲汉文帝生前嘱咐自己,大事可以托付周亚夫这件事。

果然,受命在身的周亚夫率军开始出击,三个月内,就完全平息了7个诸侯王参与的“七国之乱”。

感激涕零的汉景帝又像最初对待晁错一样,开始不断地提拔周亚夫,封周亚夫为太尉、丞相,恨不得每天相见、问候。

终究是岁月不能尽掩流沙的痕迹,渐渐的,周亚夫耿直的性格,开始触犯汉景帝狭隘的心胸了。

汉景帝在继位7年之后,想要废掉太子刘荣,改立他人,找来丞相周亚夫商量。

周亚夫与其他一切自己认为被皇帝信任的人一样,开始设身处地的替汉景帝考虑,阻挡汉景帝的废长立幼行为,言语之间,汉景帝怒不可遏,对周亚夫开始起了厌恶之心。

接下来的一些事当中,周亚夫也以其耿直的性格得罪了窦太后等人。此时的周亚夫也感到自己大势已去,动辄得咎,干脆就称病不出,以求避祸。

可是,汉景帝想最后试探一下周亚夫还能不能为其所用?如果周亚夫这次能夹起尾巴做人的话,就准备让他辅佐太子,如果不能,就考虑除掉了。

于是,搞了一场宴会,周亚夫的面前放置了一大块肉,但是,侍者按照汉景帝的吩咐,故意不给周亚夫配置筷子。

周亚夫再能隐忍他也是武将出身,做过丞相的人啊,就怒向侍者要餐具,这时候,汉景帝就冷笑着说,现在的情况你还有很大的抱怨吗?周亚夫赶紧跪下谢罪,汉景帝就摆手让他起来,昏头涨脑的周亚夫羞愤交加,起身之后,竟然径直回家了。

这又使得汉景帝发怒了,在他的授意之下,构织罪名,把周亚夫逮捕入狱,已经是风烛残年的周亚夫在狱中不甘凌辱,索性绝食而死。

周亚夫其人自然有着他自身的问题,可是,反观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态度,足鉴其具有为人前后不一,动辄恩断义绝,心胸狭隘的人性劣根。

综上所述;子由认为,“文景之治”固然对于汉初强基固本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是,汉景帝刘启的为人处事,鄙陋之处甚多,以及其经国之术,也不过而而,所以,要审慎评议为妥。


子由拍案惊奇


汉景帝刘启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孙子,汉文帝的居长子,也是西汉王朝的第6位皇帝,在历史上,父子两人被称为“文景之治”。

刘启在位期间做了几件大事,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消藩建议,汉朝藩王过多、形成混乱,惩治消藩鉴定了基础。平定七国之乱稳定朝廷政局,对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基础。

汉景帝刘启能够按照父亲汉文帝刘恒的治国方针继续施行中央集权方针,巩固政治秩序,着力发展农业,减轻徭赋,刑罚等,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从汉高祖刘邦分封刘姓诸侯王,到汉文帝刘恒温和政策,过多的加封刘姓诸侯王,没有其它势力相制衡,导致景帝刘启时期 诸侯王势力急速膨胀,并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给政局稳定埋下了隐患。

刘启小时候性格暴烈,再一次跟吴世子下棋博弈时,两人发生争执,皇太子刘启抓起棋盘将吴世子砸死,从而引发刘濞怨恨,为以后起兵留下了隐患。

前元三年(前154年),爆发了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判乱,史称吴楚之乱。吴国有铜矿可以错钱币,煮海盐、免赋税,吴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使刘濞也产生了政治野心,也为自己儿子之死报仇。当汉文帝派人将吴世子的尸体运回吴国时,刘濞愤怒拒之,无法埋葬,然后又返回埋在长安。在汉武帝时期刘濞就疾足不好,汉文帝也不责怪,就赐予茶几、手杖敬而敬之,准许他用上朝,刘濞不识好歹反而骄横。

汉晋帝继位以后,刘濞日益骄横,反而更加明显了,这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以归汉廷直接统治。他就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速度),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

(前154年)开始消藩,昭书送到吴国,刘濞就诛杀了朝廷派来的郡级官员,以“清君侧”为名便告各诸侯国起来联合发难。其部队发展到二十万人,西渡淮水与楚军会合,消息已传到长安。汉景帝立即启用周亚夫率众将迎击吴楚判军。

后来的发展,汉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听信谣言把晁错斩杀灭九族。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均以西汉中央集兵和诸侯王国关键性的战争,就胜负分明,叛军已失败告终。汉景帝大胆启用贤能将才,策略得当,当时有民心所向支持,得利于汉朝建立以来偃武修文、与民休息,恢复社会经济发展,让老百姓生活有所提高,这都是快速评定七国之乱的有利条件。

经过这次事件的平定,抓住有利时机废掉一些诸侯王,把诸侯王国的郡地大量削减,收为中央直辖郡管理,由高祖时的十五即增加至四十四郡,加强中央集权。收夺盐、铁、铜等资源及有关租锐,减少诸侯王具有对抗中央的物质条件基础。

后来大力扶持农桑种植纺织,迁徙农民均分土地,修渠引水便于土地灌溉,安抚民力发展农业。

根据租地税颁布“令田半租”,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为三年,缩短服役时间,这个规定一直沿用到西汉昭武时代。在大力的推行,减轻刑法,尤其是废除一些肉刑改革,当不正当之处修正。大力发展养马业,以备农耕和作战使用。在教育领域比较突出的就是文翁办学,首创了郡国官学,弘扬文教礼仪,打击豪强。推出垦戍边防之策,减轻农民的徭役之苦。

汉景帝的过错也不少,后宫立储争夺混乱,血腥争夺。以莫须有的罪名,逼死周亚夫与冤杀晁错,立场不稳定,寡恩忍杀,心胸狭隘,惯于过河拆桥。

这些过错,作为一个治邦帝王是避免不掉的事,必须要牺牲一部分政治力量。

综上所述,汉景帝继承父亲文帝的“文景之治”的执政理念,进而发扬光大。在这些基础上,着重推行农业经济发展,废除一些不适合当时社会的刑法,减轻百姓的徭役赋税,推进文化教育建设和礼仪推广。且综合提升国力,社会稳定,对平定七国之乱和打击匈奴边防侵扰,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积极削藩、收夺郡治,加强中央集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减少社会政治不稳定因素。

搜索

王娡和田蚡下场

吴王刘濞为什么失败

汉景帝为什么选刘彻

王娡为什么怕窦太后

吴王刘濞结局

汉景帝有多富


斌哥居丹霞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文帝刘恒第五子,母孝文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儿子,前157年继位,在位16年,在军事上削除藩王割据,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统治;在经济上继承发扬文帝的国策,勤俭治国、轻徭薄税与民休息,大力发展生产,与其父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时,藩王们造反的理由是“诛晁错、清君侧”,景帝误听袁盎之言杀了功臣晁错,本想着杀了晁错藩王们就没有了造反的理由,就可以平息叛乱保证国家安全,结果事情并没有如他所愿。 错杀晁错这件事确实是景帝的一大败笔,一方面反映出了他刚当上皇帝时在政治上的幼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耳朵软”性格特征。景帝的“耳朵软”还表现在他听信馆陶公主的蛊惑废了薄皇后和太子刘荣,不过幸运的是因为他的“耳朵软”却成就了一代伟大的帝王汉武帝刘彻。休养生息,以蓄民力,恢复国家人口及生产力;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夯实邦本基础;打压地方豪强及削藩,加上中央集权,为国家长治久安消除隐患;最终选对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后继之君。

他的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人无完人,景帝一生虽也有象错杀晁错这样的错误,但瑕不掩玉,他仍不失为一代有作为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力发展农桑,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百姓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他还下令将田租减掉一半,将十五税一降到了三十税一,这一新的田租税率从此成为西汉定制。他推迟汉朝男子服徭役的年龄,缩短服役的时间。而且他重用了周亚夫这样的名将,并对他们十分尊重,实行马政,使汉王朝的马匹数量大大增加,为后来汉武帝征匈奴奠定基础。


多尔衮爱新觉罗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里,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几乎掌握了天下所有人的生杀大权,而缺乏制约的君权在古代一直都十分任性,酿成无数惨祸。然而即使是这样,古代依然出现了许多以仁慈著称的君主,例如宋仁宗、明仁宗等等。

  仔细研究这些仁君的生平会发现,有一位仁君很多作为不仅与仁君沾不上边,甚至可以说是刻薄寡恩、天性凉薄,那便是西汉汉景帝刘启。

即汉景帝

  汉景帝都做过哪些刻薄寡恩的事情呢?

  一、暴怒杀人

  根据《汉书》记载: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

  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刘贤(名字有争议)来长安朝拜,跟年纪相仿的皇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在一起饮酒下棋,结果刘贤娇纵跋扈,下棋的时候对待刘启不恭敬,血气方刚的刘启居然直接举起棋盘就把刘贤给砸死了。虽然汉文帝大为震惊,却没有惩治刘启,只是派人将刘贤的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

  遗体到了吴国之后,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同姓一家,死在长安就应该葬在长安,何必送来吴国下葬呢!”又把遗体送回了长安下葬。吴王从此以后就不再恪守藩王的礼节了,称病不肯入朝。汉文帝自知有愧,便默许了他的行为。

  虽然这件事是吴国太子失礼在先,但刘启直接杀人的方式着实有些残暴,而且这件事也直接导致了西汉当时实力最强的吴国的不满,为日后吴楚七国叛乱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二、冤杀恩师

  《汉书·袁盎晁错传》记载:“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晁错在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充当他的智囊,陪伴教导他,实打实的是刘启的恩师。刘启即位之后,晁错更是深得宠信,逐渐升迁至御史大夫,朝政上的事情也几乎对其言听计从,几乎搞成了“二人转”。不过,晁错也并非无能之辈,确实提出了很多优秀建议策略,例如,主张纳粟受爵,从而增加农业生产;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

  然而,晁错为巩固中央政权而提出的“削藩策”操之过急,成了各诸侯国起兵叛乱的导火索。原本就对中央不满的吴王刘濞就联合了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等六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发动了叛乱,这便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一时间,晁错成了众矢之的,汉景帝翻脸无情,在晁错上朝的时候突然下令杀掉他而且用的是极其残酷的腰斩刑法。

  晁错被杀毫无疑问是个冤案,后世对于晁错被杀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汉景帝冤杀恩师的罪名是洗脱不掉了。

  三、逼死亲子

  汉景帝早年宠爱嫔妃栗姬,两人育有三个儿子,其中刘荣为长子。由于皇后无子无宠,因而刘启没有嫡子,刘荣便顺理成章的被册立为太子。后来在汉景帝姐姐、长公主刘嫖和汉景帝另一位嫔妃王夫人的暗中操作,加上栗姬性格直率、不大度,逐渐失宠;汉景帝最终废长立幼,将太子刘荣废为临江王,立王夫人的儿子刘彘(刘彻)为太子,即后来的汉武帝,而刘荣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位被废掉的皇太子。

  虽然根据《史记·五宗世家》中的记载,刘荣是因侵占宗庙土地获罪而被当时的酷吏郅都给责问逼死的,但从事件的整个过程以及刘荣死后汉景帝的反应来看,史学界普遍认为刘荣是被汉景帝逼死的,目的自然是为新太子刘彻登基铺路。刘荣是汉景帝的亲生儿子,逼死亲生儿子怎么看都不是仁君的做法。

  四、苛待功臣

  汉景帝明知道杀掉晁错根本不可能平息叛乱,但他还是杀掉了晁错,不过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备战,他任命大将周亚夫为平叛的统帅,前往山东平叛。

  由于汉景帝弟弟、梁王刘武的坚守和大将周亚夫的出色指挥,吴楚七国之乱虽然声势浩大,也仅仅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平定了,尤其是周亚夫,他在这次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可谓是居功至伟。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次子,虽然汉文帝猜忌打压周勃,但他对周亚夫却委以重任,《史记》中汉文帝称赞他为“真将军”,而《周亚夫军细柳》也成为千古名篇,成为将帅治军严整的优秀典范被后世传唱。

  周亚夫治军严整、军事才华卓越、为人直言持证,可以称得上是汉景帝时期国家的军事支柱。但是,周亚夫却因为直言持证、不畏权贵的性格作为而受到了汉景帝的猜忌,后来更是受到儿子买甲盾的牵连,被冤入狱,因受不了屈辱绝食而亡。汉景帝在对待周亚夫的问题上虽然有多方面的考虑,但处理结果令人不寒而栗,苛待功臣、刻薄寡恩的帽子是摘不掉了。

  那么问题来了,干过这么多刻薄寡恩之事的汉景帝为何历史名声反而很好,甚至得到了仁君的称号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缔造了古代大一统时代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顾名思义,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两代在位期间治理天下的成果。文景之治的美名最早出自《汉书景帝纪》“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然而史学们提到文景之治大多把汉文帝作为重点,汉景帝则是因为史籍中的一句“景帝遵业”成了汉文帝萧规曹随的继承者,加之其刻薄寡恩的事没少干,其子汉武帝光环太亮,汉景帝甚至被后世看成是庸主、中主。实际上,汉景帝和雍正帝及其相似,都是容易被忽略,但起了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君主。

image.png

  上图_ 西汉前期形势

  汉景帝在文景之治起到的关键作用有哪些呢?

  一、继续“轻徭薄赋”并成为定制

  西汉建立之初,整个天下经历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战乱分裂,之后又遭遇了十几年的秦朝暴政、三年灭秦战争、四年楚汉争霸,社会民力已经透支到极致,国家经济十分凋敝。因此,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依据道家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更是将这个政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汉文帝时期曾经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将汉高祖时期的田税从“十五税一”降低到“三十税一”,指农民田亩收成的三十分之一上缴国家。

  景帝二年(前156年),又下诏:“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汉景帝继续执行了“三十税一”,更重要的是他从此将“三十税一”作为汉代的固定政策,这是中国古代田税最低的时代。汉文帝时期曾下诏“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汉景帝在前155年又在其父的基础上,将成年男子服徭役最低年龄提高了三年,减少了百姓服徭役的整体时间。

  二、严厉抑制豪强

  汉文帝崇尚黄老学说,注重“无为而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农业生产,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问题。因为在“轻徭薄赋”、“弛山泽之禁”等政策下,占有土地最多的豪强地主获利最多,而汉文帝过于宽厚的性格和施政风格无疑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这些豪富、功臣、地主们逐渐膨胀,占有社会大量财富,使用着数量极多的奴婢,消耗着大量的劳动成果,还疯狂地兼并着土地,导致大量的自耕农民破产流亡。

  汉文帝其实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他曾经重用贾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反对豪强淫侈之风、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等等。然而,贾谊的这些主张严重损害了权贵们的利益,被他们指责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为了谋求朝局稳定,最终无奈将贾谊流放到了当时还非常潮湿荒芜的长沙,贾谊怀才不遇、抑郁而终,死时年仅33岁,为后世留下了“屈贾谊于长沙”的叹息。

  汉景帝即位之后,在抑制豪强的政策上明显要比他父亲严厉的多,面对豪强权贵毫无惧色,采纳晁错的建议,重用了郅都、王温舒、严延年、宁成等所谓的酷吏,痛扁不法豪强。《史记》、《汉书》均记载过当时的情况,称“流血十余里”“余皆股栗”“豪强肋息,威震旁郡”等。极大地打击了豪强权贵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维护了耕农的利益。

  三、积极改进其父废除苛法的不当之处

  文景二帝都比较能够吸取秦朝短命的经验教训,对于秦代自商鞅变法以来的一些过于严苛的法律。例如,历史上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就发生在汉文帝时期,促使汉文帝废除肉刑中的黥、劓、刖三种,后来又废除了连坐法和诽谤妖言罪。然而,汉文帝虽然刑法仁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不仅没能实现减轻刑罚的目的,反而加重了。最为典型的就是废除肉刑之后的替代刑罚。

  这里解释一下,黥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成为犯罪标志再也洗不掉;劓刑则是将犯人的鼻子割掉,严重影响颜值、侮辱人格;刖刑是指指砍掉犯人的左脚、右脚或双脚。很明显,这三种肉刑会让受刑人留下永久性的标签,对其人格造成极大侮辱。

  汉文帝废除这三项肉刑之后,改用笞刑(竹、木板责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和服徭役的刑罚,具体规定是:黥刑改成修城墙(男)、舂粮食(女),劓刑改成笞三百下,刖刑改成笞五百下。

  表面上看,刑罚的确减轻了,但根据《汉书·刑法志》 的记载:

  “是后,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斩左止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

  可以看出,汉文帝及其手下的大臣在制定笞刑数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犯人的承受能力,被笞刑三百到五百的人大多数被当场打死了,侥幸活下来的也成了残废,汉文帝的仁慈被执行变了味。

  汉景帝很明显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即位后立即下诏:

  “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其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箠令。……笞者,箠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笞者,笞臀。毋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

  他将笞刑的数量先后两次减少,最低降到了一百,还明确规定了受刑部位必须是臀部(此部位肉多肉厚,抵抗力强),笞刑的刑具规定了长度、宽度和厚度,还不准有竹节以免打的时候太疼,行刑的时候中途不得换人(指的是打人者不得中途换,这样打累了之后,力度会越来越轻,被打者就越来越轻松),在这些更加具体实用的规定下,刑罚彻底减轻了,因此绝大多数都能保证活下来,不变成残废了。

  此外,汉景帝还强调用法的谨慎、借助“卖爵令”及“黩罪之法”等有效措施,给特殊罪犯一些照顾。

  可以看出,汉景帝的施政风格是在“无为而治”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法治”的影子,真正将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仁政措施落地实处,让广大的底层百姓得到了些许好处。他那些刻薄寡恩甚至有些残暴的行为则是集中在统治集团内部,与百姓无关,而且客观地说,虽然汉景帝的这些刻薄寡恩的做法虽然的确有他的过错,但他更多的是在保证权力是顺利交接、维护国家统治的稳定(为汉武帝刘彻的顺利即位),与其贡献比起来,微乎其微。

  该行仁政时措施得当,该杀伐果断时毫不留情。总体上来说,配得上仁君之名。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成功延续了文景之治,为西汉政府和汉武帝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成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威震四海的巨大动力。

  事实上,历史上也不存在真正的仁君。在封建社会的框架下,一味的仁慈忍让也不一定是好事,有可能会出现养虎为患的现象,前秦宣昭帝苻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历史名人物


前157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皇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于是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之乱开始了。

七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叛乱,欲夺天下,景帝在袁盎等众臣的压迫下,诱晁错上朝,即押出腰斩。但晁错死后,七国之乱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占领了不少土地,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大将周亚夫、窦婴镇压,前后三个月即平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一派盛世景象,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并称文景之治。


英儒


汉景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将汉朝推向盛世

一、经济上 社会快速发展

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和汉文帝时期并称之为文景之治。他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


二、政治上打击地方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乱。之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三、承上启下 将大汉推上新高度

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纵观历史 他开创了一个光辉灿烂的盛世时代,建立了在当时可与西方罗马帝国相媲美的东方最强大的大汉帝国,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他还开辟了广大疆域,奠定了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版图的基础。


历史节目


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苏辙曾经有过这样评论过汉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意思是说,汉景帝心胸狭隘、薄情寡恩,毫无容人之量,跟他父亲汉文帝没得比,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而且还逼死过大将军周亚夫。

人总有过失,人无完人。我感觉汉景帝总体来说功大于过。



90微影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长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之一。汉景帝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他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乱。之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和汉文帝时期并称之为文景之治。


铁锅先生


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为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7月14日—前141年3月9日在位),在位16年,享年48岁,其正式谥号为“孝景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景帝”,景帝后元三年正月甲子(前141年3月9日)崩于未央宫,二月癸酉(3月18日)葬于阳陵(今陕西高陵县西南)。为汉文帝刘恒长子,母窦皇后。他在位期间,主要是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和他父亲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生平经历

刘启为汉文帝刘恒长子。刘启出生时,父亲刘恒为代王,母亲窦姬为妾。前180年,吕太后驾崩,陈平、周勃等人诛灭诸吕,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嫡母代王王后早已逝世,而她所生的世子也在此时病死,刘启成为父亲刘恒事实上的长子。同年正月,刘启以刘恒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其后,母亲窦姬亦被立为皇后。

刘启为太子时性格刚烈,因与吴国太子刘贤下围棋(一说六博)发生争执,而拿棋盘打死了刘贤,汉文帝敕命送遗体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刘贤的父亲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回吴国埋葬!”遂又把遗体送回长安埋葬,以示对朝廷的不满,从此刘濞怨恨刘启。

前157年7月6日(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7月14日(丁未),皇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于是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之乱开始了。七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叛乱,欲夺天下。晁错政敌袁盎献策景帝,诛晁错以平叛乱。景帝“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有丞相青翟等一众臣子劾奏晁错。景帝“制曰:‘可’”,令中尉以上朝议事为名,诱晁错上朝,行中错道,至东市,中尉宣汉景帝刘启诏书,当场腰斩晁错。但晁错死后,七国之乱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占领了不少土地。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窦婴镇压,前后三个月即平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前元六年(前151年),皇后薄氏被废。第二年(前150年),废太子刘荣。同年四月,立王氏为皇后,随后立王氏的独子胶东王刘彻为太子。

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一派盛世景象,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并称文景之治。

汉景帝的陵墓──阳陵

景帝后元三年正月甲子(前141年3月9日),景帝崩于未央宫,遗诏赐予诸侯王与列侯骏马两匹、吏二千石、黄金两斤,吏民户百钱;又命放出一批宫人,使其归家再嫁。景帝享年48岁,谥号孝景皇帝,无庙号,二月癸酉(3月18日),葬于阳陵。景帝崩后由皇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

人物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之不以为渐也。”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评价景帝以德待臣子、鼓励耕作,面对吴楚之叛,引领将领翦除逆贼。但是平叛的周亚夫,受到景帝的猜忌,仓促下狱,这对于一个治理国家的明君来说,是很可惜的:‘【索隐述赞】景帝即位,因脩静默。勉人于农,率下以德。制度斯创,礼法可则。一朝吴楚,乍起凶慝。提局成衅,拒轮致惑。晁错虽诛,梁城未克。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黥,立翦牟贼。如何太尉,后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