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关羽抓了于禁之后,退兵荆州,三国的历史将会怎样?

芦方文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题主所言,一切都是假如。

当年关羽誓师北伐之时,意气奋发,前端开局也是非常的震撼人心。

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

襄樊之地,一时之间,风云变幻,关羽大有一举攻入许都的势头。

题主的假如恰好发生在此时,假如关羽此时退兵,会如何?

假如关羽真的能在此时退兵,撤回荆州,那么三国的历史将继续三足鼎立下去。

毕竟关羽坐镇荆州,已经被震破胆的曹魏不会赶来报仇,江东亦不敢妄动。

那么关羽的这一举动只能算是一次大规模的荆州全军实弹演习,很不厚道的拿曹魏将士当了一回靶子,向这个世界展示了一下蜀汉的实力,震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此后,将于禁押解汉中,向刘备和诸葛亮陈述此事,以记一功。

如果关羽可以从容撤退,这事情也就这样了,不知道三国还要延续多久。

但是我认为就关羽而言,这个假设是不可能发生的。

首先来看关羽起兵的原因,并不是刘备派遣他率军北伐,而是关羽的个人行动。

关羽为什么好好的放着荆州不守,要率大军去和曹魏干架。

因为关羽实在坐不住了。

关羽并不在意那什么三足鼎立之势,他只知道自己已经渐渐老去,恐怕再过几年可能连刀也举不动了。当年和大哥三弟一起白手起家打天下的豪气仍然历历在目,自信的关羽如果不在自己有生之年击败曹魏,肯定觉得是一大憾事。

何况多年下来,荆州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正是用兵的好时机。

关羽自信东吴不敢妄动,在关羽眼里,东吴就是一群鼠辈,怎敢撼动他的虎须呢。

我相信在此之前,关羽一定不止一次的向刘备和诸葛亮提出北伐的请求,并且一直都被拒绝了。

所以关羽才会自作主张妄动。

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意孤行的关羽,擅自发兵其状已同谋反,不完成北伐的目标就撤兵,刘备要如何处理他呢?所以关羽只有拿下曹操首级,才可以回去见刘备。

三国历史进行到这一段,我总觉得关羽的举动太戏剧性,本来平静的湖水,不知道从哪里丢来一块石头,硬是把这一池的平静给搅和的不得安宁。

刘备之败,拜关羽所赐,这话不过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假如关羽抓住于禁之后,退兵回荆州,三国历史会怎么样?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梁、郏陆浑群盗,遥受关羽印号,蠢蠢欲动,关羽威震华夏,这时,如果关羽突然急流勇退,回军荆州,不仅荆州将士,就连远在益州的刘备诸葛亮,都可能有点莫名其妙。最可能的结果是:



第一,荆州仍归蜀国,关羽不会死。关羽退回荆州后,肯定改造俘虏,加强江防,东吴难有乘虚夺占机会,吴蜀联盟表面上会维持,至少几年内荆州不会丢。第二,关羽勢成骑虎,襄阳已经打下,怎么办?放弃实在可惜;留将驻守,孤军难支撑。最可能的是,留关平或廖化驻扎襄阳,最少得五千以上人马。另外,可能还得在当阳一线,设置第二道防线,守将仍在关平、或者廖化之间选择。



第三,关羽、张飞、可能不会死。虽然荆州前线,剑拔弩张,但双方没有撕破脸,表面关系还会维持,就不会有伐吴之战。那么,张飞就不会因为严令,鞭打范强张达,以致亡命小人之手。另外,老黄忠肯定不会被马忠射杀,这样,五虎将短期内就能保全,政治、军事威慑力、影响力会维持一段。第四,刘备多活五六年。没有夷陵大败,刘备刚刚座上皇帝,心情大好,短期内不会一命呜呼,仍然能执掌朝政一段时间。



这样,关羽在荆州取得大胜利,可能已封的前将军、假节钺,还有点欠力,得再考虑加官进爵。蜀国高层人事,得重新再平衡。第五,诸葛亮的北伐可能推后、甚至夭折,诸葛亮的政治影响力下降。刘备继续执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诸葛亮被边缘化,虽然不是弃置不用,但诸葛亮的重要性,显然无法与刘禅时代相比。第六,刘封仍然活跃。没有关羽被杀,刘封被抓被杀就没理由,很可能仍然为刘备卖力。



如果在新城、上庸一带干出点名堂,职位还可能再升。孟达也就没有投降曹魏的可能,尽管曹魏会引诱,但如不是性命犹关,人总会考虑名声,不会轻易变节。第七,姜维仍然是魏将。由于诸葛亮的北伐存在变数,姜维在天水干得好好的,就不可能投蜀,更不会后来身居高位,影响蜀国政局。这样,魏国杰出人才,钟会、邓艾、姜维扎堆抱团,给蜀国更大压力。第八,空城计、失街亭、斩马谡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不会发生。甚至魏延之死,也会大反转,因为,刘备是看好魏延的,魏延的地位可能提高,进入中枢决策层,也不是没可能。



第九,刘备身后谁接班,存在变数,刘封没死,总是一个隐患,如果后期在上庸一带座大,虽然那地方苦寒、贫穷,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但刘封政治地位不容忽视,有一定号召影响力,加上蜀国分隔益州、荆州、汉中、上庸几大片,本身存在分离因子,刘封准备充分的话,造成一定内部混乱,还是有可能的。



第十,短时间就是至少五年内,蜀国难有实质性发展。因为荆州虽然没有丢,但与益州相隔千里,中间存在大片无人区,经济、人口、军力,都无法与曹魏抗衡。加上因为这件事,关羽立了大功,更加难以驾驭,难以摆平。刘备年纪大了,进取心肯定收敛,这和曹操是一样的。地理限制、内部矛盾、各种关系,消磨耗费刘备的雄心壮志,也抵消扩张进取意向。在老年集团领导下,守成现实,及时享乐会逐步占据上风。



最后一条,刘备身后皇帝不确定,辅政高人也就不确定,具体说就是蒋琬、费祎、姜维等大噶,不仅不能在皇帝跟前说上话,甚至还在更低层次。不论刘封、还是刘禅,躲不过的是黄皓,加上诸葛亮絮絮叨叨,常说那些过时话,被打发远远的,完全有可能。 综上所述,关羽主动撤军,三国大格局不会变,只会影响几位直接相关的个人命运,这是毫无疑问的。(513)


流誉后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假如关羽水淹七军之后,直接撤军荆州,那么东吴的偷袭就会遭到毁灭性打击。关羽能够牢牢控制荆州,刘备就能集中兵力进攻关中和凉州,逐步一统天下。


第一,关羽及时退兵,能够巩固江陵和荆州的防御,东吴必定不敢偷袭。

关羽在前线的兵力有三万人左右,后方至少有一万人,就是为了防备东吴的偷袭。如果不是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投靠东吴,东吴根本打不下荆州。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俘虏了三万魏军。如果他带着这三万俘虏回荆州,自身的兵力就多达7万人以上。比刘备在四川和汉中的总兵力还多!刘备手下大约五六万人。

这样强大的兵力,镇守荆州是绰绰有余!

东吴是很聪明了,知道关羽严阵以待,无机可乘,肯定就不会偷袭了。

如果这样,荆州就不会丢。可以对许都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迫使曹操不得不集中大量兵力在荆州方向。西北凉州关中地区必然兵力空虚。

关羽兵力过于充足。

可能会派两万人去汉中增援刘备,从而使刘备集团在汉中方向的兵力达到六万以上。



以此得胜之兵,大举进攻凉州,必然一战成功!

然后以凉州为基地,大举东进。兴复汉室,指日可待。


上将嗳福斯


假如关羽击败于禁后退兵荆州 结果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样——前功尽弃

1、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并不算关羽战败的关键。关羽在得知吕蒙夺取荆州,依然坚持围攻襄樊,原因很简单——襄樊就差一点点被攻下了。

2、关羽战败的关键是徐晃援军直入包围圈,打破关羽襄樊包围圈,给襄樊守军信心,让关羽军失去信心。

如果的别人率军而来,在关羽的包围圈外,和关羽对峙,关羽必定攻下襄樊,进而固守襄樊。

如此一来,曹操的援军只能退军;关羽在一两年后,以襄樊为基地重夺荆州。

即:关羽战败,不在于失去荆州,而在于没有攻下襄樊。

3、刘备、诸葛亮等蜀中和汉中没有派遣援军支援关羽,在于蜀中需要治理加上刘备攻打汉中耗费一年,实力大损,实在无力援助。

4、关羽攻打襄樊并非有勇无谋,根本原因是趁曹操失去汉中,曹操人心浮动的机会,趁机夺取襄樊。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的就是关羽攻打襄樊的心理。一旦曹操阵营消化了汉中失守的消息,内部就不再浮动,想夺取襄樊绝对不容易。

5、关羽和徐晃之战都是一场豪赌。关羽赌的是徐晃只能攻击包围圈而不敢进入包围圈;徐晃赌的是自己新到士气高涨、敢于死战。

6、关羽击败于禁时期,正是襄樊之战关羽最占尽优势之时——有谁在自己占尽优势的时候撤军?

7、假如关羽在击败于禁后,就撤军,后果是:吕蒙固然不能夺取荆州,关羽也失去了日后夺取襄樊的机会——曹操只会重兵部署襄樊。

这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曹魏重兵防守陈仓遏制诸葛亮是一样的道理。

偷袭,只能做一次,没有第二次。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三国的历史将改写,不仅孙权不敢偷袭荆州,而且关羽也不会死,蜀汉势力更不会退出荆州。

关羽之所以发动襄樊之战,是为了配件刘备汉中之战策应,及打通汉水的战略,襄樊之战是刘备命令关羽发动的,但很有可能的是,关羽扩大了战争规模和范围。



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拿下汉中后,从来就没有在正面战场战胜过曹操的刘备开始头脑发热,飘飘然了,哪怕如强大如曹操般的奸雄都会头脑发热,何况刘备。

于是刘备干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称”汉中王“,称王是刘备迈向建立政权的第一步,此时的曹操已早刘备三年称魏王,刘备此时也毫不示弱的称汉中王,成为两汉四百余年非皇帝任命的诸侯王之二,另一个是曹操,刘备的野心昭然若揭。



刘备从未放弃夺取天下的野心,在汉中击败曹操后,在军事上也开始了一系列的部署,令刘封、孟达攻占了曹操下属的上庸、房陵、西城三郡,接着命令关羽攻打襄樊,刘备的战略目的应该就是打通汉水,依靠汉水连接汉中、上庸三郡、襄樊,形成一条下一步攻打曹魏的战略大通道。

刘备这么干的目的只有一个:建立一条攻打曹魏的前敌战略通道--汉水,与南边的长江形成双战略通道,下一步,刘备应该按隆中对的策略,等待时机大举北伐。至少在公元217年到219年,刘备集团对阵曹操集团在军事上都取得了胜利,处于战略进攻姿态,而曹魏则处于战略防守姿态。



刘备下达给关羽的命令应该就是:攻占襄阳,控制汉水,有机会的话夺取樊城。

刘备为什么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很明显,击败了曹操之后,刘备头脑发热,认为曹魏集团也没什么可怕的,而不是关羽头脑发热,关羽一旦发动了战争,就很难控制住战争的节奏。

关羽在战争初期打出一个小高潮,围襄阳、困樊城、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唯关羽一人,关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继续扩大了战争,将防守荆州的全部兵力北调,导致荆州兵力空虚,被孙权寻机偷袭,关羽失去后方基地,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如果关羽抓了于禁,退兵荆州的话,那么结局会如何?

结局会相当好。关羽既不会丢失荆州,也不会被杀,而且还会占据襄阳城。

如果关羽抓了于禁,主力回师的话,可以用水军阻挡曹军南渡汉水,在失去北方曹军支持的情况下,位于汉水南岸的襄阳城肯定保不住,关羽可以派人围攻并拿下襄阳城,而且曹军一点办法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关羽有水军,有制水权。



关羽之所以能够水淹七军,擒拿于禁,斩杀庞德,就是因为关羽有强大的水军,而曹魏的水军要么被关羽击败,要么无法对抗关羽,沿汉水西逃,关羽用水军控制汉水,曹军就无法南下,曹军无法南下,襄阳城就是一座孤城,无法死守,必然会被关羽拿下。

换句话说,如果关羽擒拿于禁后退兵,不仅俘虏了于禁的七军三万多人,还占据了襄阳城,并且达到了刘备打通汉水的目的,同时后方的孙权也不敢偷袭荆州,关羽也不会死,这就是关羽及时退却的战争成果。



这样的话,蜀汉形势一片大好,与曹魏的前线已经推进到汉水一线,而且对于汉水来说,刘备的蜀军有制水权,今后如果继续发动战争,可以利用汉水运输兵员和物资,可以将汉中的兵员直接走汉水运到襄阳,就不需要通过长江运到江陵,再走陆路北上襄阳,这样刘备不仅占据了战略上的进攻姿态,而且获利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扩大了地盘。

这样的话,三国的历史继续向着刘备利好的方向发展,至于今后的局势如何?则取决于刘备后期的战略。个人认为,如果按题目假设那样的话,刘备集团取得了《隆中对》中的最有优势的战略位置,接下来就是等待一个时机了,也许时机很快就会到来,那就是公元220年的曹操去世。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刘备等到曹操去世,曹魏政权开始新老交接时,大举发动兵力攻打曹魏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真到那个时候,刘备击败曹魏统一天下也未尝不可,但问题的关健是必须防备东吴集团的偷袭。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假如关羽抓了于禁以后直接退兵,从结果来说对蜀汉是最好,但是他估计要被人骂错失良机了。

关羽为什么进攻襄樊目前并无史料有明确的说法,不过按照此前曹操命曹仁进攻关羽的记载看,很可能是击败了曹仁的大军以后,关羽顺势追杀到了襄樊。曹仁大败以后,曹操命于禁率七军救援樊城,徐晃则率军进驻宛城作为后援。关羽的大军应该不过3万人左右,而于禁的七军也差不多是3万人,加上曹仁的部队,本来应该这一战大家基本就是平局,关羽撤军结束。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关羽利用暴雨水淹七军,一举打垮了于禁的援军,关羽光俘虏就抓了3万,曹仁的部队也损失惨重,只剩下几千人守城。曹仁奉命去攻打荆州,他的部队起码也应该有1、2万人,加上于禁的七军,这一系列战斗下来,曹军损失总数应该在4、5万左右。

应该说在正史里4、5万人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在益州的机动部队也不过5万人左右,诸葛亮北伐时所带的兵马也不过4、5万人。加上此前在汉中和刘备大战一场,这个时候应该是曹操最虚弱的时候。所以才会有关羽威震华夏,各地叛乱丛生,曹操一度想迁都避其锋芒,因为这个时候他手里的机动部队真的不多了。

如果关羽此时撤军,那么孙权肯定是不敢偷袭荆州了,毕竟吴军陆战能力一般,有关羽坐镇的话硬攻没什么胜算。曹操暂时也没能力南下,荆州暂时没有什么危险,而且捉了3万曹军俘虏,这个对于缺少人口的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无论是送到益州还是就地分散安置,蜀汉的实力都可以增长一截,所以说这个结果无疑是最好的。

然而在这么有利的情况下撤军,加上孙权会放弃偷袭荆州的计划,没人会知道孙权一度想撕毁盟约,孙刘会暂时维持表面的合作,那么估计很多人就会骂关羽错失良机,应该在这个时候继续攻打樊城,和孙权一起趁曹操最虚弱的时候消灭他了。

总之,事后诸葛亮比较好做吧。


不沉的经远



如果关羽在水淹七军后能够撤回荆州,那绝对是上策,因为当时关羽中箭受伤,实际已经不能在战了,而且曹操在于禁庞德全军覆灭后,又紧急派了徐晃领军来援,这时候如果关羽能避其锋芒,领军先退回荆州,休整后再战,那三国史肯定能改变。

在当时关羽其实已经知但到东吴可能乘荆州空虚偷袭,如果关羽真能退回荆州,那东吴也不敢动手,这时后魏蜀吴三方都会保持冷静,这时候是考验三方统帅的时候了,樊城曹仁徐晃刚吃败仗,应该不会主动去打关羽,而东吴因为关羽回军也只能观望,这时候关羽的态度很重要,当时关羽受伤,很可能先养伤,伤好后在战,如果这时关羽能够冷静判断局势,就会看出以荆州军实力不可能同时两线作战,那就可能像刘备求援,刘备接到关羽求援信后,很可能把张飞黄忠派回支援关羽,如果关羽真的这么做了,那樊城曹仁徐晃必败,等关羽拿下樊城后,天下大势已定,汉室就第三次复兴了。

当然了这都是假设了,权当饭后谈资了,因为历史是不可更改的。


天宇的文史情怀


历史上关羽的襄樊之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威力与气势却在这一役中尽显,其时面对的敌人几乎是两个敌国的小半边精锐,虽败犹荣。曹魏方有五子良将的于禁、徐晃、张辽也在途中,宗室曹仁、智将满宠、马超原部下庞德,还有演义中无名的吕常、殷署、朱盖等及其它援应。而孙权方则有四都督的吕蒙、陆逊、谋士虞翻、十二虎臣的潘璋、朱然、杀名将出名的马忠等人,曹操孙权还亲自压阵,靠前指挥。如此豪华阵容,确称得上大战役。


关羽之败,主要是国力使然,个人缺点放大了劣势,到曹孙谋划完毕,合击之势一成,已是难以回天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襄樊之战从根源上论,是曹操方先挑起来的,关羽因势利导,策应兼反攻,打出如此局面。当时汉中之战,夏侯渊身死,曹操大军到达,在此期间,下令襄樊的曹仁集结部队,并派出徐晃相助,命他们进攻关羽,驻军在樊城。可能因为横征暴敛,曹仁军未及大规模进攻,后院起火,宛城发生侯音卫开之叛,曹仁措手不及,只得回师扑火。


用了近三个月,曹仁灭了侯音并屠宛,收兵回樊城,汉中之战也已结束,曹操退兵长安,之前急召前来的黄须儿曹彰也到达长安,正举棋不定时,刘备汉中称王,授与关羽前将军假节,关羽提兵进攻襄樊,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曹军未进攻先被进攻,措手不及,曹仁守樊城,吕常守襄阳,被堵在城里打。徐晃其时应该带几千兵屯在阳陵陂,新兵多不敢出战。曹操见情况危急,于是派于禁带七军前往解救。适值秋水高涨,被关羽利用地势,水淹七军,于禁全军覆没。


到此为止,关羽威震华夏,许都以南的梁郏、陆浑群盗,纷纷接受关羽的印号成为他名义的手下,曹操恐怕襄樊失守,南阳洞开,许昌危险,议欲迁都以避。曹仁见秋水高涨,也打算弃城而走。孙权看到关羽得势,刘备方从三方中的小弟渐渐变成老二并有变成老大的可能,更糟的是关羽还占据长江上游,也满心不欢喜,一群失意的人在此战后便密谋走到一起,夹攻关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如果在这个时候,关羽竟然能不贪功而急流勇退,那么真正配得上战神称号,一场牵动天下的漂亮反击战,在巅峰时戛然而止,收兵回江陵,这需要多大的智慧和毅力才能做到!关羽收编于禁降兵的时候,因粮草不足,还不问自取了孙权的湘关粮米,这也无妨,只要此时能全师而返,近在襄樊的曹仁徐晃后援未到,也不敢穷追,孙吴方面准备未妥,也不敢反脸,能够安全返回江陵,消化战果。

关羽如不贪功不失荆州,刘备两路出兵的计划依然可行,图谋中原大有可为,也没有后来的夷陵之败,夷陵一仗,打掉了蜀汉最后的希望,而发动这一仗的原因,一来荆州地理位置重要,二来不为关羽等荆州士兵报仇,无法面对群下也无法聚拢人心。如果关羽依然活着,这些都不是问题。真出现这情况,最抓狂的怕是孙权,不但要忌惮曹操,以后还需要防着刘备顺流而下了。


南方鹏


可能有些人认为关羽水淹七军后,立马退兵比较好。但其实这样做没有太大意义。

这样做的战果,只是擒获了于禁,以及俘虏了三万士兵。

当时魏国实力比蜀国、吴国强大的多,损失了三万人影响不大,很快就能恢复过来。而蜀国补充了这三万人,也不会有太多的提高。这样对大局是没有影响的。

关羽的目标是夺取襄阳、樊城。对蜀汉来说,这里是进入中原的门户。拿下了襄阳、樊城,则可长驱直入,进攻南阳、许昌、洛阳等魏国核心地区。

对于魏国来说,襄阳、樊城同样也是他们进攻荆州的前哨基地。

所以,襄阳、樊城才是最重要的。谁控制了这两个地方(其实这俩地挨着的,可以算做一个地方),谁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几百年后,南宋就是靠襄阳抵抗了蒙古好多年。襄阳失守后,南宋很快就灭亡了。在金庸小说里,郭靖也是长期在襄阳抵抗蒙古人。

所以,关羽在水淹七军之后,肯定是要趁曹魏兵力空虚之际,继续进攻襄阳、樊城。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扩大战果。拿下襄阳、樊城,则有很大可能还能攻下南阳、洛阳、许昌等中原地区,可以给魏国致命的打击。魏国则很可能只能保住黄河以北的国土,中原、关中、山东等地都会丧失。三国局面将会因之而改变。

不过,樊城守将是曹仁、满宠,他们一直在不利条件下坚持抵抗。后来徐晃也派来了援军。最后关羽没能打下樊城。

但如果没有孙权、吕蒙的偷袭,关羽是能够打下襄阳的。这样,对蜀汉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成功。

当然,如果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就撤兵,那蜀国不会丢掉荆州。但同时也失去了拿下襄阳、进军中原的大好时机。这样的机会是很多年的遇不到的。

如果关羽在水淹七军之后,不继续进攻襄阳、樊城,反而退兵,那他可能都没脸见刘备、诸葛亮等人了。


国史拾遗


从荆州的地理位置已经战略地位来看,即使关羽抓了于禁之后退兵荆州,也不能确保荆州万无一失。

荆州连通长江上下,隔绝南北,地理位置十分冲要。对于东吴来说,失去荆州,江东就失去了屏障,东吴安全就得不到保证;对于蜀汉来说,荆州也是益州东南锁钥,同时也是直捣宛、洛的大本营,诸葛亮在《隆中对》时说道:“若跨有荆、益,,,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出宛洛,将军亲率益州之众以出秦春。”荆州的战略意义重大,关系到蜀汉政权的安危和兴复汉室的大计;对于曹魏来说,得到荆州则掌控了东吴上流,直接威胁东吴和蜀汉,可以说,荆州链接魏、蜀、吴三方,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不管是谁来守荆州,都很难长期坚守。

诸葛亮在离开荆州时送给关羽八个字:“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但是蜀汉和东吴本身就因为荆州归属问题闹得不可开交,赤壁之战后,双方所有外交活动都围绕着荆州归属来进行,除非刘备将荆州还给孙权,否则双方关系根本无从调和。刘备一直赖着荆州不给孙权,之前说:得到益州就还荆州;得到益州之后又说:得到凉州再还荆州。摆明了是无赖,当孙权是三岁小孩子吗?孙权自然也不傻,既然你不给,那咱就自己抢。

关羽和曹仁兵连祸结给了孙权机会,当然,即使关羽水淹七军之后马上就回荆州防守也一样,也许能保证荆州一时无恙,但不可能保证荆州长期安全。毕竟荆州只是蜀汉的一部分实力,面对的敌人却是来自南北两个强大的势力集团,而三国时期的运输条件决定了蜀汉益州援军赶到荆州时需要时间的,事实上刘备在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刚刚得到汉中,需要巩固和消化胜利果实,不可能将大部分军队派往荆襄。离荆州最近的是上庸,但是上庸并没有驻扎蜀汉强大的军事集团,杯水车薪,起不到对战役决定性的作用。《三国演义》中刘封没有从上庸救关羽,实际上即使刘封、孟达出兵救麦城,以区区山城守军,兵微将寡,恐怕也不是东吴敌手。

所以说,关羽生擒于禁之后退兵荆州,要看最终能不能守住荆州,如果守不住,结果还是一样。而事实上荆州如果不是蜀汉集团大部分实力屯驻,也根本守不住,对三国的历史不会有太大影响。

诸葛亮在入川时留下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