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碑札记】将《西狭颂》与之比较,才明白风格源于此处(7)


【读碑札记】将《西狭颂》与之比较,才明白风格源于此处(7)


文l 郭名高


梁启超重病之时,曾说过一句话: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台。梁启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这段日子,我们被新型冠状病毒逼迫得无法外出。而宅在家里,总得做点事吧。好在此前从工作室带回一本《西狭颂》。

家里囤纸不多,临帖就要节省。写满一张,我将其再翻过来。纸张密密麻麻,线条纵横交错,远看一团黑。这样,模糊了纸张,却清明了心眼。

每天,我总会精临一两个字,揣摩再三,然后将所读所想连掇成文。连续六日,“读碑札记”都能写到千二百八字。这样持续一周,身心便有些吃不消。昨日周末,那就让节奏放慢些: 只临《西狭颂》中“敏”字,未曾作文。

【读碑札记】将《西狭颂》与之比较,才明白风格源于此处(7)


回头来看这个字,“敏”字系左右结构。

其左“每”字重心右倾,颇有些“临危据槁之形”。得此体势,与其笔画的走势相关: 且看组成“母”字框架的四笔,无论位置有何不同,其重心都是右倾的,加之中间两点由撇画取代,尤增其斜势。

当然,这部分也有与其相背或协调重心的笔画,比如入笔一点自左上入笔至右下,其下横画左低右高,如此以来,前两笔的重量朝左移;随后,“母”字的横画平直,穿腹而过的两端,左边较右边要长一些、重一些。需要注意的是,“母”的起笔以及横折与其上点画、横画收尾所对应的位置一定要处理妥当。

在这部分,方笔的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笔画交接或转折所造成的夹角接近九十度来实现的。除此之外,第二笔横画起笔为方,收笔则圆,可为补充。

当然,还应该注意到“每”字的虚实关系,尤其是两点化为一撇,其细柔程度与其它笔画的粗重形成显明对比,从而使这个字增添了几分轻松和灵动。

“攵”字旁起笔与“每”字截然不同: 后者点画自右上入至左下出,与下一笔横画似连却断,留有余地;前边一点则如高山坠石,破土成坑。右边这一横,其势上扬,起笔穿插于左边横折耷拉所余空白处,收尾渐行渐粗,及至末端又略提起,这样以来,横画的重心有所偏移,不致失度。接下来的撇画则一波三折,收尾与左侧空间又形成穿插关系。捺画以方笔入,左上角尚有空余,其伸展出去,陡增穿插咬合之趣。撇、捺二画本属曲笔,借用三根黄色线条作辅助,可窥曲中见直之妙。

【读碑札记】将《西狭颂》与之比较,才明白风格源于此处(7)


再看《曹全碑》,它在方圆、虚实、曲直、揖让、正欹等关系上与《西狭颂》是一致的,只是它们的点画形态、结字方式有些差别。学习书法经典,尤其是汉魏碑石,把握其中关系、原理,远胜于亦步亦趋。就书法而言,关系即法度,而其点画形态、组合方式又决定了它的风格。

2020年2月17日

郭名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特聘教授,西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鄠邑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心仪秦汉》《随书法去远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