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看的书法会被书法家们说成是俗书?

子衿书法


好看的书法被书法家说成俗书,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回答。好看的书法写的是漂亮的毛笔字,而不是真正的书法。书法是艺术,艺术要有内涵,要有创新,要有个性。而好看的书法只是模仿古人,把字写好看而已,没有自己的创新,也就没有更深的内涵。


如海25


一个人的书写功力,是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书写训练才能逐步提升的。书法之雅也是要经过一个漫长过程的求索才能实现的。

首先,从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谈谈好看的书法往往被书法家说成是俗书这个问题。我从小喜欢书法,坚持练字多年,20来岁时在兰州上学期间,每天晚上骑自行车到静宁路小学参加省书协举办的书法培训班,同学们觉得我写的字很好看,我还给每个室友赠送过作品,这些作品到现在他们还保存着。参加工作后,一直保持了练字的习惯,2000年左右即成为省书协会员。从2001年开始给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投稿,希望能成为一名中书协会员。投了几次稿都没有入展,心里想,大家都认为我的字是比较好看的,但为什么不能入展呢。我专门到省城去请教一位曾经的书法老师,他也是陇上书法大家。他看了我的习作后说,太俗了。我请教怎么能脱俗。他说,一是向古人的法帖学习,认真临帖,不要受时人甜媚书法的影响;二是多读古代书论,提高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三是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四是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从此,我埋头临古,注重“用头写字”,并把博览群书特别是学习古诗文作为自己的必修功课,还在《定西日报》上开办了“老槐世说”专栏,坚持一办就是十多年。通过不懈努力,俗气稍脱,终于于2007年加入了中书协会员。

其次,书法的雅与俗也是相对的。即使是古代的书法大家如柳公权者,米芾评曰“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对雅与俗的认识,与观赏者的书法水平、综合素养特别是文化修养有很大的关系。我原来看不出虞世南、禇遂良等古代书法代表人物的作品好在哪里,慢慢才体悟到其中的妙趣。

我知道,自己的字还带有不少俗气,我将不忘初心,坚持努力,探究书法艺术之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的作品,请方家指正。


老槐笔墨


好书法一定要藏奇藏巧,这样也才有看头,有噱头,有内涵,有余味。而印刷体一样的正书,虽横平竖直、结构匀称,规规矩矩、四平八稳,但因美得过于直白,便显得空洞而了无趣味。



我个人始终认为,各种书体的出现虽有先后之分,但两千年的孕育发酵,各自之间早已成为“血亲”,相互影响启发,有着千丝万缕扯不断的关系。宋代之后,正书与妍美不再流行,而“会意”的拙书地位逐渐抬升,一直到明清时期,正书被彻底“馆阁”,变成了所谓的俗书。



俗书的俗,就是美得不够抽象,或者说美得太直白,不能给人更多立体的、多元的、持久的审美体验。就像是写诗,直不如隔,隔不如藏。以田英章楷书为例,看他的书法视频教程,他这一撇还没写完,看过练过欧楷的朋友就知道他的捺一定会是那样的。所以不少朋友认为,田英章的楷书就是当今俗书的代表。



为什么这么多次兰亭书赛,写正楷入围者寥寥,而大奖获得者往往是清一色的“拙书”“丑书”,其实是眼光层次、审美角度、评判标准的问题,这也正说明在今日的书法界,仍然是正不如奇、妍不如拙,“俗书”仍旧不入上流。

至于“主流”之中有没有、有多少是故弄玄虚滥竽充数的,相信历史终究会沉淀过滤出“真相”。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时常听到书法的雅俗之论,尤其是“俗”帽满天飞,动不动就给某人的书法扣上“俗”字,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究竟何为雅?

何为俗?

真理不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凡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人民大众普遍认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一定是真理。

书法是雅还是俗,虽然没有统一标准,甚至理解角度也因人而异。但凡符合文字约定俗成之规律,传承书法法则,经历住时间的考验,被历史和社会公认为经典的作品,就是雅的标准,这不是某个人、某个团体能否定了的。

方块字形态,无论何种书体,点画笔法符合法则,加以純熟的笔墨修炼,写出神韵意趣,就是雅。

兰亭序的每一个点画神态,都如同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字,都如同人的身体,充满活力。这就是形神具佳,也是普遍认为的雅。

有些书法家却认为,兰亭序的字很俗,而且,时下有一种观点认为,凡是大众说 写得好的书法,都是俗字。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诸多因素。当今我国书法界,并不是个个都是真正的书法家,不懂雅俗之分的大有人在;缺乏对传统书法的理解的人很多;书法家之列滥竽充数者不少;为了一己私利,标新立异,眼里只有自己书法的“雅”,而看别人的书法都是“俗”的现象见怪不怪。

书法的“禅意”、“拙味”、“趣味”,不是故作姿态而成,弘一法师的书法是有“禅意”“佛性”。但字里行间充满方块字的法度,却不失活力和自然的天性。任何艺术失去了法度,又不见“活力”和“天性”,仅靠做作,皆是塑料花,是“俗”。

当然,一味的模仿古人字迹,毫无生气,不但没有传承古人法帖精神,而且失去书法自然天性,这根本不具备好书法的条件,没有给人美的享受,这是“俗”的表现;有些书家,临帖不得要领,不入帖,更谈不上出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明确,书法成了“自由体”,是典型的“俗”;有些书家,传统没吃透,力求创新,生硬的书风,是“俗”;有些书家,笔力修炼不够,依赖技术、技巧,图形式,缺内质,书风怪异,是“俗”。

凡此种种,才是书法的真正“俗”。











如石书艺


有很多朋友问,写字跟书法是一回事儿么?为什么很多人的字写的很漂亮,却不能称之为书法呢?

田英章书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书法?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这里对书法的定义是一件艺术作品,其载体便是汉字。

许多搞现代派或者后现代派的朋友,其所依托的是线条和形式,其呈现载体并不是汉字,所以这类作品不能称之为书法!

再有,有些人字虽然写的很漂亮,但其并不能体现书法的艺术之美,这类作品也不能称之为书法!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书法的艺术之美呢?

从大的方面来讲,书法的艺术之美包含“虚”与“实”两个方面。

  • “实”指的是书法的形质,也就是笔墨、结构、章法等方面。
  • “虚”其实指的是书法的情绪表达。

郑板桥书法

书法的“实”

书法的“实”是书法外在的具体表现,从大的方面讲,包含了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方面。

具体可以表现为,用笔的快慢、线条的起伏与向背,写字时候笔画的方圆,字体的势态与用意。在结构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字的斜与正、疏与密、违与和、大与小、燥与润等等这些方面的对比,这些条件就构成了这件作品外在的艺术表达。

在整体的章法上,书法的“实”可以表现为行列之间的错落、以及宾主关系,包含了气息的连贯与否,字与字之间的避让与参差。

米芾书法

书法的“虚”

书法的“虚”是内在的艺术形式,一件作品可以由作者通过线条、结构、章法布局等方面来体现作者书写时候的情感状态。

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字里行间的放荡和萧散,完全可以通过一件作品的笔法、结体、气韵来表现。

《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这件作品,通篇气势开张,部分字迹甚至还有涂抹的痕迹,在行气的连贯上、在笔墨的运用上,将作者书写时候的悲愤之气表现的淋漓尽致!

苏东坡在被贬黄州的时候,恰逢寒食节,孤凄伤感,在一种悲凉的境遇中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这件旷古绝今的书法作品。篇作品萦绕着一种抑郁之气,这种情绪的体现,完全靠的就是书法家的笔法、字法、章法来体现,这件作品用笔以藏锋为主,部分字迹结体夸张,在章法的势态中尽显抑郁之气!

通过两个大的方面的虚实表达,完成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

一件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若是以漂亮、好看而论,则不足以评价其优劣,只有从艺术的更深层次去挖掘,才能真正领略书法的艺术之美!


书法功课


什么叫俗书?

第一个形容女人👩如花的,是天才。

第二个形容女人👩如花的,是优才。

第三个形容女人👩如花的,是庸才。

第四个形容女人👩如花的,是蠢材。

所谓俗书,就是跟着别人走,失去自我、与大量人群一致、没有面孔识别度的书法体。尽管很美,也有功底。

这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路,于是这条路就变成俗书。这条路,是书法必经之路,学习书法技术技法之路,但如果不从路上走出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就沦落为“俗书”。

脱离“俗书”,与拙重大等外在形式没啥关系。

楼主的提问有些误导了。

脱离俗书,与“认识你自己”的内在有关。

分两个层面,

一是形式脱俗,或者叫工艺化脱俗。丑书是一种,不过路子走歪了,未明心见性。启功先生的字其实就是把柳体的重心上移,笔画形成粗细对比,化匠工为自然。就形成自己风格。与“重拙大”这外在之形没啥关系。

二是人格脱俗,或者叫自我人格的形成。

弘一先生为道日损,直达本性,就是一种探索。




urna风之度0


在演艺界有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女明星长得并不漂亮,却火爆得不要不要的。

比如“娘娘”孙俪,方方的脸庞,在娱乐圈实在算不上美女。再比如“大嘴”姚晨,咧嘴一笑,嘴就占了脸的一半了。可是特有的自信与气质,却让她们越品越有味道,谁又认为她们不是美女呢?

相反,一些所谓的“网红”美女,一字眉,芭比眼,锥子脸、苹果肌,再加上精致妆发,美是美了,可千人一面,再加上基本上都是人工的,浑身透着一股不协调、不自然。



书法与此类似,有的人的字看起来确实很工整、很美观、很大方,但透出来的是一种机械化、程式化,就像从一条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如机器印刷出来的美术字。

书法的审美与大众审美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书法是一门专门,在笔法、字法、章法上都有自己的规则,不经过专门的学习是不可能有这种审美能力的。


正如清代的“馆阁体”,不可谓不漂亮,学习起来也有难度,可它艺术性并不强,就是一种俗书。

所以说,五官漂亮的不一定是美女,写得好看的字不一定是书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最近有朋友问我,一些书法家,他们所写的字,其实是非常端庄秀美的,但是好多人说这种书法并不是真正美的艺术,他们只是媚俗书法的表现,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当人们认为一种艺术风格是美的时候,它能够被大众所接受,这就说明大众的审美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和这个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观点是一致的。

而如果一个比较有发言权威的艺术家认为这种艺术并不能真正的代表书法艺术所应该具有的风姿神韵,那么就说明在大众和这个艺术家之间的艺术审美观点和水准存在着明显的鸿沟。

而在当今的美术批评的语境之下,所谓的比较媚俗的书风,其实就是较符合传统书法的一方面,而所谓比较不媚俗的,或者说新潮的书风,则更倾向于以西方为代表的艺术审美。

在一些艺术批评者看来,好看的艺术作品并不能真正的说就是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好看并不等于艺术。好看的字也并不等于是书法,他只能说是书写较为秀美端庄的字迹罢了。

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有偏颇之处,他们的问题就在于这些欣赏者往往是以艺术应该不断向前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忽视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一个好的艺术家,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质,或者说,它既有大众所能够接受的一面,也有艺术创作上比较高水平的一面,这虽然看起来是比较难的,实际上只要艺术家们能够做到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有自我的艺术创新和艺术自觉,就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一些书法家所写的字,是较为死板和呆滞的,比如说明清两代,有一些书法家所写的馆阁体书法,这种字体是比较呆板的。

我们承认一些馆阁体书法家,他们写的字虽然是馆阁书法,但却具有非常雅健的艺术风格,能够在整齐之中突出灵动。这是比较好的馆阁书法。但是一般甚至低水平的馆阁艺术还是比较呆板的,并不能说只要是馆阁体,他的书法功夫和艺术功底就是好的。

很多馆阁体,单个字自拿出来看,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而之所以能够产生一种比较秀美的感觉,完全是因为章法组合所组成的气韵,在形式上给予人的一种视觉冲击,在艺术上并不具有创新性。

而评价一幅艺术作品是否是俗书还是雅书,具体的来说,是应该看一个艺术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个人气质,以及精神涵养,如果他是一个较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家,那么它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审美就是比较高的,在其平淡的风格之中找到恰当手段来表现他的个人心境。

但是一般的艺术家他们要么在平淡之中没有奇崛,而是将死板的书风作为一种普遍的共性加以表现,呈现出较为板滞的一面 或者过分的追求奇绝的效果,引人注目的视觉冲击力,这方面的代表有一些被称为美术字的书法,他们死板至极。也有一些被称为丑书的书法,它们分别走向了平淡和奇绝这两个艺术中的极端。而一个真正好的艺术家应该是处于这两个之中的,他们应该处在平淡和奇绝之中。如何把握这个度,就成为考验一个艺术家能力的表现。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松风阁书法日讲


都说楷书最好看,但有个别书法家说楷书太呆板,只有草书和行书最有灵性。鉴于此,有的人就对楷书另眼看待了。有的所谓的书法家们到底会不会写楷书,是没人知道的。



明明大众看着好,有的人却不说好,不知道他们的审美是不是疲劳了,还是脑子出了问题……

在某些人看来,丑书才是真正的好书法。还有人说,临摹字帖都是小孩子们做的事,成年人临帖不被别人笑掉大牙的,所以说,想临帖的人就不再临帖了。俺认为,学书法,不临帖怎么能行呢!




书法写的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认准的路,就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不要听别人说三道四。这就是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从不掖着藏着。最后,俺再说句心里话,不就是学书法学写字嘛,哪来那么多清规戒律啊!有的人把学书法说得神秘兮兮的,其实不是那回事!学书法,只要认真深入临帖就可以了,临到一定程度时,再弄点个性进去,不就可以了嘛。学书法,只有不愿意临帖的人才会寻找捷径,寻觅速成之道。俺认为。。。

好了,俺说了不少了,也不知道是否符合题主的口味。


亦涵9966


为什么遒劲妍美的书法不被看好?

时代赋予了书法书写形式的多样化,而今从学院派到协会会员皆有一个时尚就是退出帖学的园转遒美的书写形式,而是随着对古意追求的朴拙笔意,都一股脑的学其拙嫩风貌,似乎幽幽的古意浓厚,其实古朴的含义就是初始的稚拙不成熟,恰恰成了当今的香饽饽。

与清代的追求碑学有着不同的含义,清代背离帖学因为以前都是妍美的楷书。而出现了北派碑学的有一次兴起。固然对中国书法史增添了新内容,篆隶魏碑南北朝的石碑的出土归纳,形成了新的书学理论。


而现在已经更甚于清代,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有近人之书展引领,导致了速成碑体拙丑。不分青红皂白,当成朴拙气象。实际是一种对朴拙气质的误解。

对于碑帖之书学都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够有书墨的丰腴。并非一味的拙丑就是古意。

于右任碑帖皆臻,才有的书墨的风度翩翩,率气真挚风神,自然的融合成丰满的笔墨形式。

清代的赵之谦何绍基具有的诸体皆能,碑帖皆精。才有的行书参入碑体。或魏碑或隶书或散氏盘或爨宝子,或篆籀。王羲之笔意的篆籀章草笔意而得今体行书。欧阳询的篆隶笔意的楷则,都说明了必有碑帖之综合的了掌,才有稚拙返朴的古意境界。

由此可见大凡是观念认准了拙丑,不寻根探源,则有无视碑帖的妙合之书理。丢弃甲乙,旁通丙丁。顾此失彼,成为邯郸学步。排斥或瞧不起帖学的遒丽。

真的书境,是为诸体的合一。才有人数俱老,返朴入源。



当然针对真正的拙朴之境界的书家,给予点赞,但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书者,随波逐流者,应回头思考,扪心自问书路是否有问题?

在此点赞帖学的遒丽。也不排斥碑体古意的书墨。更不会瞧不起朴拙气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