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知道感恩,有的人是斗米恩升米仇?心理学怎么解释?

用户3222852378262


感恩是一个人人品的重要表现。人是社会动物,也是群居动物。一个人从生下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感恩,就是要从内心深处领悟、体会社会和别人对你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懂得社会和别人对你的好,懂得回报社会和别人。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人作为人的重要标志。不懂得感恩的人,从心理上看,往往心智不成熟不健全,缺乏健康的心理,这种人往往容易把社会和别人的关爱帮助当作理所应当,甚至当作对他的所欠所愧,有的心态扭曲,仇富心理特别强,把社会和亲戚朋友的关爱帮助当作他们的责任,是应该的,是必须的。你比我过得好,你富贵了,就得帮我给我,不给不帮是你的不对。是你不仁不义,不够意思。这种人往往把自己的贫困潦倒归罪于社会和亲戚朋友。


思之远方


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每个人都有自尊,当别人的帮助和怜悯让我们的自尊心感受到伤害的时候,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刺激着本就脆弱的内心,让自卑的心态不停扩大,最后感恩变成了不满甚至敌视!

国内知名女演员孙俪资助贫困大学生,结果被贫困学生写信给媒体反诬告这就是典型的斗米恩升米仇!孙俪长年累月的提供资助这名学生上学,因为大学以后的种种原因想要停止资助,结果反而被记恨!为何会变成这种结果?从心理学分角度分析,开始时候学生肯定是相当感激的,但因为长期接受资助,导致自身出现认知错误!能够长期不劳而获的得到帮助,自身又没有能力进行感恩回报,心理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情感的压力使其自尊感逐渐降低,从而把这种爱心的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因此当有一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反倒变成了怨恨!还记得媒体报道丛飞的事例,丛飞资助了很多贫困学生,结果当他病重时,得到的不是安慰和感激,反而是被资助者的一句,你什么时候给我们寄钱!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人性的凉薄和一些被助者的自卑心态。

当然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还有很被助者时刻都充满着感激之心!但通过这两件事带给我们的反思,心理学上讲这是典型的“失败者的愤怒”!失败者的愤怒,是源于对自己失败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与恐慌,但由于人总是能够无条件的原谅自己,因此这种对自身境遇的自卑与恐慌,在自我心理的调节下(或者你可以理解为扭曲下),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自我的检讨,而转嫁到他人。我们在其旋入困境时,适当的帮助一把,帮其脱离困境,他会终生感激!但当别人不停帮助他时,他又无力回馈时,给他的感受是时刻在提醒他是个失败者,愤懑之心,自卑之心逐渐扩大,一但帮助或其愿望得不到满足,感恩既变成了怨恨!

因此帮助别人时我们也要学会助人的智慧,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人,“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故事不长但发人深省,只是简单的一点帮助,并不能给对方改变什么!但一点小小的尊重支持,激发了他的自信,助其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目标!

古语云: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当我们助人时,一定要帮助其树立独立的能力,当对方具备独立性时要及时停止!尽量不要怀着希望对方回报的思想,如果我们希望对方回报,那一定要及时索取回报果实!拖的越久不仅要不到,还会变成仇人!


竹官哥哥


*……心理学角度。人都是追求自我价值的,这是本能。无论做什么事,在什么关系里都追求“我是棒棒的、我是有用的、我是优越的、我是被爱被肯定的”。

*……在接受别人帮助时,被帮助者的价值感自然会低于提供帮助者。不对等就出现了。

*关系是否能平衡,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这个人情对方是否有能力还。如果双方旗鼓相当,你今天帮我我明天帮你,不存在地位高低悬殊的情况。那就会很自然平和。因为价值感对等。

*……但如果本身双方权利地位能力有悬殊,就会存在不平衡。所以在提供帮助者面前,被帮助者往往内心矮人一节的感受。虽然这是自愿的,但这并不好受。因为等于在别人面前承认“我不行”、“你比我能耐、“求你帮我”的姿态

*……如果求助者本身比较自信,自我价值感很好,也有感恩心。那他付出的“价值感缺失”的代价就少一些,自己完全能消化。

*……但如果,求助者本身就自卑、敏感、价值感低。他再去求人办事,就会感觉自己很“屈辱”,感觉自己“付出很大代价”。这个时候,提供帮助的人姿态就极其重要。提供帮助的人如果明显展示出“优越感”、“高人一等”、“拯救者”的姿态。很容易激起求助者的极大反感。因为这让求助者倍加感到自己的“无能”和“卑微”。

*……有句老话“大恩如大仇”,就是这个道理。

受人大恩的人如果自我内心不强大,很可能就出现这样的心理独白:“我永远在你面前低你一等,我见到你永远要低头哈腰,我永远也抬不起头,永远欠你的,恩太大我确实还不起,你压着我,我永远是个抬不起头做人的,所以我恨你,我恨低你一等。”

*………所以,帮助别人,返到招人怀恨,都是自我价值感作祟。注意方式方法。



OH催眠疗愈师安心


给你的问题纠正一下,你所表达的应该是:“人类知道感恩,但为什么有的人却是升米恩,斗米仇?”

自我保护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是一种有智能、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当他处于危难时,自我保护的意识比较强烈,如果这时某人对他实施了帮助,作为一种有情感的动物,感恩是一种情感的正常反应。

“升”和“斗”是古代一种量器,10升为1斗。“升米恩,斗米仇”是说,给某人小的恩惠,他知道感恩,但给他大的恩惠时,他倒记仇了。

其实,这不是普遍现象,偶尔有这种现象时,一般也是发生在亲属之间。

我国有句俗语叫“清官难断家务事”,意思是亲属之间,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难以了断。亲属之间互相帮助是常事,有的人对他的亲属有比较大的帮助后,总记着给亲属施了大恩,而在以后的交往中不太在意对方感受,经常做一些伤害对方的事情,久而久之,当对方不能承受时,矛盾就爆发了,这时施过大恩的一方就拿这句话当说辞而已。





享之1997


我前两天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

简单说,给的太多,对方会有压力。因为他会觉得亏欠了你的,亏欠感会让一个人见到你就想起了欠你债。

你觉得一看见你就觉得欠你的,就得对你低三下四,这种感觉会咋样?

所以他就得远离你,甚至诋毁你!


十一叔说情感


如果你持续这样下去,突然某次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帮忙,对方就会记恨你,并且记恨一辈子!

就好比接受救济的人,习惯了之后往往认为救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然不会考虑自己去干点什么,靠自身的劳动来获得食物。

如果你后来发现他已经恢复了劳动能力,不不救济他了,他就会对你记仇。

这是因为,对方把原本你爱心资助的东西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指得就是对别人的帮助,让其形成了依赖,由感激变成了理所当然,以至于最后成仇


Kingking678


灾荒时期,有屯粮的大户,这时候你给别人一斗粮食,他家的老人喝稀粥可以活下来,年轻人野菜早吃的差不多了,吃草根树皮可以活命,到了耕种季节,就有白菜等小菜可以活了。你给他一斗米,是救了他们一家。你给一升米,老人走不远,让年轻人去逃荒,失去老父母,谁能不恨?斗米恩,升米仇!


用户9552885125178


我认为拥有感恩的心不是人天生的,需要后天的教育,跟自幼的教育(经历)关系很大!而且佛系地理解感恩是:一方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人性,更是人品!何况乌鸦还懂反哺!不懂感恩的人是不懂知足的,比较自私,很难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另一方面,我们为人处世不能只图回报。当然工作和做生意的另当别论。如果给别人一点帮助就惦记着别人回报,那是做生意!还有,都说报恩要及时,我认为不是及时,是时时(贯穿一言一行于一生)——比如一辈子不做坏事就是一种感恩,对父母对祖宗的感恩……不难也难的!总之,我们尽可能感恩所得,尽可能不求别人感恩。当然不可否认有时需知道“礼尚往来”,比如在你很需要帮助,曾经得到你帮助的人连举手之劳都不做,那你就知道TA的为人了。


820044101


人是利己的动物。在困境中,你帮助一下他,他也十分感激,当时感激留在心里,有机会回报恩情。如果每次都帮助他,他会产生应当的心理,感激全无,一旦没帮他,会招他的怨恨,为什么不帮他。


谢刀


有些人属于一味索取型,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你帮助ta觉得是应该的,不管怎么帮助,最后只会把我们作为获取的工具。面对这样的人,最好坚决说不,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当你的善意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理解和感恩,而是怨言和怒骂,于是就有了斗米恩升米仇。

主要我觉得帮助人要有原则

1.救急不救穷

2.救助他人标准不要太高

3.避免过于主动地帮助别人

4.对于一味索取的人,要坚决说“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