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知道感恩,有的人是鬥米恩升米仇?心理學怎麼解釋?

用戶3222852378262


感恩是一個人人品的重要表現。人是社會動物,也是群居動物。一個人從生下就離不開社會,離不開別人的關心和幫助。感恩,就是要從內心深處領悟、體會社會和別人對你的關心、愛護和幫助,懂得社會和別人對你的好,懂得回報社會和別人。這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也是人作為人的重要標誌。不懂得感恩的人,從心理上看,往往心智不成熟不健全,缺乏健康的心理,這種人往往容易把社會和別人的關愛幫助當作理所應當,甚至當作對他的所欠所愧,有的心態扭曲,仇富心理特別強,把社會和親戚朋友的關愛幫助當作他們的責任,是應該的,是必須的。你比我過得好,你富貴了,就得幫我給我,不給不幫是你的不對。是你不仁不義,不夠意思。這種人往往把自己的貧困潦倒歸罪於社會和親戚朋友。


思之遠方


從心理學上講這種現象的出現源於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每個人都有自尊,當別人的幫助和憐憫讓我們的自尊心感受到傷害的時候,自然會產生逆反心理,刺激著本就脆弱的內心,讓自卑的心態不停擴大,最後感恩變成了不滿甚至敵視!

國內知名女演員孫儷資助貧困大學生,結果被貧困學生寫信給媒體反誣告這就是典型的鬥米恩升米仇!孫儷長年累月的提供資助這名學生上學,因為大學以後的種種原因想要停止資助,結果反而被記恨!為何會變成這種結果?從心理學分角度分析,開始時候學生肯定是相當感激的,但因為長期接受資助,導致自身出現認知錯誤!能夠長期不勞而獲的得到幫助,自身又沒有能力進行感恩回報,心理上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情感的壓力使其自尊感逐漸降低,從而把這種愛心的付出當成了理所當然,因此當有一次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反倒變成了怨恨!還記得媒體報道叢飛的事例,叢飛資助了很多貧困學生,結果當他病重時,得到的不是安慰和感激,反而是被資助者的一句,你什麼時候給我們寄錢!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人性的涼薄和一些被助者的自卑心態。

當然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論,還有很被助者時刻都充滿著感激之心!但通過這兩件事帶給我們的反思,心理學上講這是典型的“失敗者的憤怒”!失敗者的憤怒,是源於對自己失敗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與恐慌,但由於人總是能夠無條件的原諒自己,因此這種對自身境遇的自卑與恐慌,在自我心理的調節下(或者你可以理解為扭曲下),從一開始就跳出了自我的檢討,而轉嫁到他人。我們在其旋入困境時,適當的幫助一把,幫其脫離困境,他會終生感激!但當別人不停幫助他時,他又無力回饋時,給他的感受是時刻在提醒他是個失敗者,憤懣之心,自卑之心逐漸擴大,一但幫助或其願望得不到滿足,感恩既變成了怨恨!

因此幫助別人時我們也要學會助人的智慧,某紐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出於憐憫,他塞給拿人一元錢,不一會,他返回來,從賣筆那兒取出幾支鉛筆,並抱歉地解釋自己忘取筆了,末了說:“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幾個月後,再次相遇,那賣筆人已成為推銷商,並感謝紐約商人,“你重新給了我自尊,告訴了我,我是個商人。”故事不長但發人深省,只是簡單的一點幫助,並不能給對方改變什麼!但一點小小的尊重支持,激發了他的自信,助其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目標!

古語云: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當我們助人時,一定要幫助其樹立獨立的能力,當對方具備獨立性時要及時停止!儘量不要懷著希望對方回報的思想,如果我們希望對方回報,那一定要及時索取回報果實!拖的越久不僅要不到,還會變成仇人!


竹官哥哥


*……心理學角度。人都是追求自我價值的,這是本能。無論做什麼事,在什麼關係裡都追求“我是棒棒的、我是有用的、我是優越的、我是被愛被肯定的”。

*……在接受別人幫助時,被幫助者的價值感自然會低於提供幫助者。不對等就出現了。

*關係是否能平衡,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這個人情對方是否有能力還。如果雙方旗鼓相當,你今天幫我我明天幫你,不存在地位高低懸殊的情況。那就會很自然平和。因為價值感對等。

*……但如果本身雙方權利地位能力有懸殊,就會存在不平衡。所以在提供幫助者面前,被幫助者往往內心矮人一節的感受。雖然這是自願的,但這並不好受。因為等於在別人面前承認“我不行”、“你比我能耐、“求你幫我”的姿態

*……如果求助者本身比較自信,自我價值感很好,也有感恩心。那他付出的“價值感缺失”的代價就少一些,自己完全能消化。

*……但如果,求助者本身就自卑、敏感、價值感低。他再去求人辦事,就會感覺自己很“屈辱”,感覺自己“付出很大代價”。這個時候,提供幫助的人姿態就極其重要。提供幫助的人如果明顯展示出“優越感”、“高人一等”、“拯救者”的姿態。很容易激起求助者的極大反感。因為這讓求助者倍加感到自己的“無能”和“卑微”。

*……有句老話“大恩如大仇”,就是這個道理。

受人大恩的人如果自我內心不強大,很可能就出現這樣的心理獨白:“我永遠在你面前低你一等,我見到你永遠要低頭哈腰,我永遠也抬不起頭,永遠欠你的,恩太大我確實還不起,你壓著我,我永遠是個抬不起頭做人的,所以我恨你,我恨低你一等。”

*………所以,幫助別人,返到招人懷恨,都是自我價值感作祟。注意方式方法。



OH催眠療愈師安心


給你的問題糾正一下,你所表達的應該是:“人類知道感恩,但為什麼有的人卻是升米恩,鬥米仇?”

自我保護是動物的一種本能,人是一種有智能、有情感的高級動物,當他處於危難時,自我保護的意識比較強烈,如果這時某人對他實施了幫助,作為一種有情感的動物,感恩是一種情感的正常反應。

“升”和“鬥”是古代一種量器,10升為1鬥。“升米恩,鬥米仇”是說,給某人小的恩惠,他知道感恩,但給他大的恩惠時,他倒記仇了。

其實,這不是普遍現象,偶爾有這種現象時,一般也是發生在親屬之間。

我國有句俗語叫“清官難斷家務事”,意思是親屬之間,各種利益關係錯綜複雜,難以了斷。親屬之間互相幫助是常事,有的人對他的親屬有比較大的幫助後,總記著給親屬施了大恩,而在以後的交往中不太在意對方感受,經常做一些傷害對方的事情,久而久之,當對方不能承受時,矛盾就爆發了,這時施過大恩的一方就拿這句話當說辭而已。





享之1997


我前兩天回答了一個類似的問題

簡單說,給的太多,對方會有壓力。因為他會覺得虧欠了你的,虧欠感會讓一個人見到你就想起了欠你債。

你覺得一看見你就覺得欠你的,就得對你低三下四,這種感覺會咋樣?

所以他就得遠離你,甚至詆譭你!


十一叔說情感


如果你持續這樣下去,突然某次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幫忙,對方就會記恨你,並且記恨一輩子!

就好比接受救濟的人,習慣了之後往往認為救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然不會考慮自己去幹點什麼,靠自身的勞動來獲得食物。

如果你後來發現他已經恢復了勞動能力,不不救濟他了,他就會對你記仇。

這是因為,對方把原本你愛心資助的東西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指得就是對別人的幫助,讓其形成了依賴,由感激變成了理所當然,以至於最後成仇


Kingking678


災荒時期,有屯糧的大戶,這時候你給別人一斗糧食,他家的老人喝稀粥可以活下來,年輕人野菜早吃的差不多了,吃草根樹皮可以活命,到了耕種季節,就有白菜等小菜可以活了。你給他一斗米,是救了他們一家。你給一升米,老人走不遠,讓年輕人去逃荒,失去老父母,誰能不恨?鬥米恩,升米仇!


用戶9552885125178


我認為擁有感恩的心不是人天生的,需要後天的教育,跟自幼的教育(經歷)關係很大!而且佛系地理解感恩是:一方面,“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人性,更是人品!何況烏鴉還懂反哺!不懂感恩的人是不懂知足的,比較自私,很難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另一方面,我們為人處世不能只圖回報。當然工作和做生意的另當別論。如果給別人一點幫助就惦記著別人回報,那是做生意!還有,都說報恩要及時,我認為不是及時,是時時(貫穿一言一行於一生)——比如一輩子不做壞事就是一種感恩,對父母對祖宗的感恩……不難也難的!總之,我們儘可能感恩所得,儘可能不求別人感恩。當然不可否認有時需知道“禮尚往來”,比如在你很需要幫助,曾經得到你幫助的人連舉手之勞都不做,那你就知道TA的為人了。


820044101


人是利己的動物。在困境中,你幫助一下他,他也十分感激,當時感激留在心裡,有機會回報恩情。如果每次都幫助他,他會產生應當的心理,感激全無,一旦沒幫他,會招他的怨恨,為什麼不幫他。


謝刀


有些人屬於一味索取型,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你幫助ta覺得是應該的,不管怎麼幫助,最後只會把我們作為獲取的工具。面對這樣的人,最好堅決說不,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當你的善意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時,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理解和感恩,而是怨言和怒罵,於是就有了鬥米恩升米仇。

主要我覺得幫助人要有原則

1.救急不救窮

2.救助他人標準不要太高

3.避免過於主動地幫助別人

4.對於一味索取的人,要堅決說“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