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日本聯合艦隊擊沉英國的運兵船英國有沒有什麼反應?

WOTB黑豹2


其實英國還是有反應的,只不過當時英國三個群體的反應不一樣.

1894年,日本不宣而戰襲擊了英國的為清朝運兵的艦船”高升號”,雖然日本救了船上的船長,水手等英國人,但是卻導致了871淮軍精銳葬身大海,導致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

英國人民聽到這個消息群情激奮,要求政府立即對日宣戰,可惜他們沒有宣戰權.

英國的遠東艦隊司令斐裡曼特更是在沒有得到政府許可的情況下,派出主力艦,擺出興師問罪的架勢,更是發電報請戰懲罰日本.很可惜艦隊也沒有宣戰權.

英國政府卻做了符合自己”攪屎棍”稱號的決定,不對日宣戰,而是舉行聽證會,和平解決此事,還與日本達成了諒解,英國還向清朝索賠了三萬多英鎊(哎,落後就要捱打,弱國無外交啊),作為對”高升號”的賠償.很可惜英國政府擁有宣戰權和決定權.

英國此時做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你們都是小弟

在英國看來,清朝和日本都是弱國,都是給自己提鞋的角色,給一百個膽子,他們都不敢和英國正面對戰,更不要說向英國發動戰爭.英國明白日本醉翁之意不在酒,並沒有向自己挑釁的意思,目標是清朝,既然是兩個小弟打架,只要自己沒損失,就當是看個樂了.

我想扶植你

當時的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逐步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實力已經不是絕對且唯一的超級大國,自己在遠東和俄國爭奪領導權,也有點力不從心,所以想在清朝和日本中間選擇一個進行扶植,來一起對抗俄國.本著優勝劣汰的原則,英國不想阻止這場戰爭,而是把這次戰爭當成了一次考試,獎勵就是和自己結盟.

可惡的英國政府,也可以算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幫兇之一.

所以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走,還是要自強![碰拳]



暢遊歷史的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沒有太大反應。

這是一個大話題,簡單來說說。

高升號雖然是英國船隻,但確實是搭載了滿清的作戰人員和武器,趕赴戰區。

然而,中日既然沒有宣戰,原則上這並不違法,日本無權攔截、檢查中立國船隻,更沒有權力開火和擊沉。

但日本辯解認為,當時濟遠號和吉野號等日本軍艦已經在1個多小時開炮對射,雙方處於實際衝突狀態,應該自動認為適用“戰時國際法”。

如果高升號只是運載普通中國乘客,日本軍艦當然無權攔截、擊沉。然而高升號運輸的是軍人,所以日本擊沉高升號並不違法。


另外,日本方面認為,高升號的船長曾試圖投降,但被清軍士兵挾持。


9時15分,日本軍艦“浪速”發出信號勒令“高升”號停輪、下錨,以備“浪速”艦派出軍官登船檢查,命令“高升”號跟隨“浪速”艦行駛,意在俘虜“高升”號。

英國船長高惠悌抗議無效後,為了保住船隻,表示服從。此後,“浪速”艦再次命令“高升”號立刻跟隨其行駛。

然而,高升號的清軍士兵認為這樣一定會被俘虜,阻止了英國船員的行動,並憤怒地宣佈誓死不降。

之後,清軍官兵將英方船長高惠悌看守了起來。

船長高惠悌要求發信號再與“浪速”艦交涉,內容是以未知宣戰為名,爭取將船駛回大連或旅順。“浪速”艦再次派員交涉,但對“高升”號的要求未予允諾。交涉結束後,“浪速”艦發出“船員離艦”的警告。清軍官兵不允許任何人離開“高升”號。船長高惠悌要求“浪速”艦再派出小船。“浪速”艦予以拒絕,並且升起代表攻擊的紅旗。

英國船長和其他西方人士隨即跳船。清軍認為洋員是臨陣脫逃,開槍射擊西方人士。而日軍則旋即發炮進攻,清軍也據船以步槍迎敵。

下午1時,“高升”號被“浪速”艦擊沉。

此時,西方船員與清軍官兵多數落水,日軍以機槍向落水人群掃射。清軍官兵兩人被俘,其餘皆被射死或溺亡,殉難者達七百餘名。英國船長高惠悌和兩位西方船員被日方挽救。德國顧問漢納根少校游到岸邊。

日軍認為是高升號被清軍官兵挾持,拒絕投降,日軍才開炮炮擊。

其實,以上都是扯。

當時英國對於日本是支持態度,他明白高升號是被日軍胡亂擊沉的。但英國不可能去因為一艘軍艦去同日本開戰。

當時英國在東亞主要的敵人並不是後起之秀日本,而是實力強大的沙俄。

英國認為滿清的實力無足輕重,遲早會被日本打敗。這樣一來,扶持日本以對抗沙俄,對於維持英國在東亞的利益是很關鍵的。

所以,高升號事件日本國內輿論雖沸騰,政府卻堅持責任屬於中國,而忽視國際法專家的意見,顯示其主要目的是維護英國商業利益,及鼓勵日本在亞洲的地位。


薩沙


由於甲午戰爭時期英國已經有意扶持日本在遠東對抗俄國,因此在高升號事件上採取了偏袒日本的做法。


豐島海戰示意圖

1894年7月21日,清政府僱用了英國商船愛仁、飛鯨、高升運送清軍士兵前往牙山,丁汝昌派出濟遠、廣乙、威遠前往護航。得到消息的日本海軍隨即派出吉野、秋津洲、浪速在豐島不宣而戰,發動了進攻。

在戰鬥中廣乙重傷擱淺,濟遠不敵而逃,運輸船操江被日軍俘虜,而高升號上的北塘防軍官兵1116人因為不願意投降,表示除非返回大沽,否則寧可拼死一戰。日本海軍浪速號開炮將高升號擊沉。

由於此時中日尚未正式宣戰,日本海軍擊沉了一艘運載清軍士兵的英國商船一時讓日本政府有些被動。李鴻章也一度認為這會促使英國干涉。

浪速號巡洋艦

為了避免英國干涉,日本政府一面下令立即對浪速號上的官兵、高升號上英國船長和大副、其他相關人員的證言進行整理,做了有利於自己的《關於高升號事件之報告書》,未外交斡旋做準備。一面主動約見英國公使,保證配合英國調查,願意承擔相應責任。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撥出專款收買西方輿論,以形成對自己有利的輿論影響。

日本的這一系列做法確實在外交上爭取到了主動,然而更重要的是此時英國也並不願意因此事介入中日戰爭。

被日本俘虜的操江號

對於英國來說,一直有意在亞洲扶持一個國家遏制俄國在遠東的擴張。早期英國認為只有清政府才具備這個實力,因此有意和清政府結盟。然而清政府內保守勢力強大,即使李鴻章等人也對英國抱有戒心,主張利用英俄矛盾“以夷制夷”,因此一直沒有做出積極回應。

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國力日漸上升,而且日本全力西化的方針也讓英國更為欣賞。因此英國逐步就把結盟對象轉成了日本,日本深知自己國力有限,也有意藉助英國之力。在1894年7月16日,日本和英國簽訂了《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兩國的關係得到大幅度改善。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認為日本海軍在擊沉高升號前,雙方已經處於戰爭狀態,因此日本海軍有權將其扣留或者擊沉,相關損失由清政府承擔,做出了對日本有利的判決,李鴻章的如意算盤落空。

擱淺自毀以後的廣乙


不沉的經遠


引言:“公元1894年7月25日(大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27年),清政府僱傭英國商船高升號從塘沽啟航, 運送中國士兵前往朝鮮牙山,在豐島附近海面被埋伏的日本巡洋艦浪速號悍然擊沉,致使船上近千名官兵殉難。這就是著名的高升號事件。


事件經過:

高升號於1894年7月20日由中國上海駛抵天津大沽口,被清政府租用專門用來運送陸軍援朝。1894年7月23日十時高升號起錨從塘沽開往朝鮮牙山。1894年7月25日凌晨,先期完成護航任務的北洋海軍濟遠、廣乙兩艦,從朝鮮牙山返回旅順,取道豐島西北海面時,突然遭到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攔截圍攻。此時,運載中國士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也恰巧駛進海戰事發海面,立即也遭到日艦無理粗暴的攔截,並於當日下午1時被擊沉,船上近千名官兵殉難。此事即是著名的高升號事件。高升號事件是甲午中日戰爭的開端,也被認為是清王朝崩潰的開始。

高升號運送了淮軍的仁字軍兩營二哨,共1116人,行營炮十二門及大量槍支、彈藥,據掌握的歷史資料高升號還可能裝載了600噸上下約合8800萬美元的銀錠(即可能為援朝部隊的餉銀),所以根據它所運載的人員數量以及貨物重量推測高升號在當時應該是一艘排水量在3000噸左右的大型運輸船。

高升號事件中,871名江淮子弟是李鴻章所部淮軍多年經煉精銳,他們的遇難相當於此後牙山一役中清軍兵力的三分之一。首戰不利,這樣的慘痛戰果,導致了中日雙方在朝軍事力量的失衡,更在心理上間接打擊了清軍,士氣大為沮喪。公元1894年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此後,清軍在朝鮮戰場屢戰屢敗,最終導致甲午戰爭的戰敗。


三國的反映:

  • 中國方面:滿載中國士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被日本軍艦擊沉,噩耗在第二天(1894年7月26日)傳到了的北洋大臣李鴻章處。李鴻章迅速接照見了英國駐天津總領事寶士德,極其強烈地抨擊日本人在和平時期炮擊中立國船隻,希望英國艦隊司令對日本人採取斷然措施。(寶士德事後評價道,李鴻章“他很善於在日本人侮辱英國一事上‘做文章’”)對於高升號事件,清廷決策層從起先的震驚很快的轉向暗自慶幸。 甚至坐視其一廂情願的“第三國”介入
  • 日本方面:高升號事件發生後,日本外相陸奧宗光下令法制局局長末松按照 “文明國家” 的程序對事件進行調查。從7月27日到正式宣戰(8月1日)的一週內,日本進行了大量的證據準備工作,主要是針對日艦浪速號軍官、獲救的高升號船長和大副的調查筆錄,以及其他一些獲救者的證詞,於8月2日形成了《關於高升號事件之報告書》。這份根本沒有中國人參與的單方面報告,形式上完全按照“國際慣例”製作完成,在隨後英國政府的兩次海事審判聽證會上大派用場。
  • 同時,陸奧宗光對駐英公使青木周藏作了“危機外交”的具體指示。一方面,要求青木控制好對媒體發佈消息的節奏和分寸,一開始先不透露被擊沒的是一條英國輪船。另一方面,他要求青木向西方列強明確表態,日本將嚴格按照國際法辦事,一旦確定責任在於日本海軍,則日本將立即承擔所有責任。陸奧本人還親自向英國駐日公使巴健特重申此點。日本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弄清楚了活躍於英國的媒體哪些是可以被收買的以及收買的價碼。事件發生前數日,陸奧就指示青木向路透社暗地裡行賄600英鎊,以換取路透社對日本的“關照”。以這樣強力的“新聞策劃”為支撐,青木成功地爭取到了一些英國專家學者在媒體上公開為日本辯護。他在8月4日向本國政府報告英國和德國的輿情動向時,要求再“提供約1000英鎊做特工經費”。
  • 8月3日,劍橋大學教授韋斯特萊克(John Westlake)在《泰晤士報》上刊文為日本辯護,認為日本擊沉高升號是合理合法的行為。他的主要觀點有三:一、高升號是為中國軍方提供服務,這是一種敵對行為,不可以獲得英國國旗和船籍的保護;二、不能因雙方未宣戰而禁止日本將高升號視為敵船。韋斯特萊克認為戰爭當然最好先有正式的宣戰手續,但在實踐中卻往往相反,很難做到;高升號已經在從事敵對活動,已非中立;三、日本能夠證明高升號的清軍是開赴朝鮮應對日本軍隊的,這毫無疑問是敵對行為,日本將其擊沉的確有軍事上的需要。
  • 8月6日,《泰晤士報》又刊登了牛津大學教授胡蘭德(Thomas Holland)同樣論調的文章。他認為:即使沒有正式的宣戰,戰爭狀態也已經存在了;當日本軍官用武力威脅高升號服從其命令時,作為中立國公民的高升號船長、其也已充分了解到了戰爭的存在;這樣,不僅敵對雙方、而且中立方均明瞭戰爭的存在,宣戰的義務也算完成。況且,高升號從事的是帶敵對性的地面作戰部隊的運送,高升號應該清楚地知道這樣完全會被日本軍隊攔截並作為戰利品而被繳獲,因此,日本不需要向英國道歉,也不需要向高升號的船東、或那些罹難的歐洲船員的親屬道歉或賠償。
  • 1894年8月12日,長崎的第一次聽證會結束,結論對日本相當有利,大長了日本人的自信。8月14日,陸奧向駐英公使青木發出《關於高升號事件之訓令》,表示高升號本身“非法徵募”、違反了女王的中立聲明,要求青木向英國“提出強烈抗議”。當日下午,青木即拜訪了英國外交部,要求英國政府飭令臣民嚴守中立。月20日上海舉行第二次聽證會後,英國幾乎全盤接受了日本無錯的觀點。11月10日,英國官方最終裁定:當時已經存在著戰爭狀態,高升號為交戰國執行交戰任務,日本軍隊有權扣留或擊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
  • 英國方面:高升號的悲劇傳回英國後,輿論一片沸騰,群情激奮,要求政府對日本進行報復。此時,巡弋在東亞的英國遠東艦隊,也做出了不尋常的軍事部署:遠東艦隊司令海軍中將斐利曼特(Edmund Fremantle)不僅派“紅雀”艦前往出事地點進行搜索,更是派遣“射手”艦前往搜尋日本艦隊,要向日本艦隊問罪。斐裡曼特在發給倫敦海軍部的電報中建議:“我方應要求立即罷免並拘捕浪速號艦長和那些在兩國政府談判期間指揮軍艦捲入事件的高級官員。若不遵從,我應被授權實行報復。最重要的是,應當做些事情以彌補大英旗幟所遭受的侮辱。”儘管當時出於全球戰略(主要是對抗俄國南下)的考慮,英國已經決定扶持日本。但因為長期的“傳統友誼”,英國軍方和民間都還是將中國作為遠東的首要合作對象,在中日衝突中,英國輿論一致認為“抗日援華”既符合英國的長遠利益,又符合英國的道義責任。斐裡曼特隨即通報東亞海域內的英國船隻,將為他們提供武裝護航。與此同時,斐利曼特命令日本艦隊停止對英國商船行使搜查權,確保英國商船“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受到騷擾”。斐裡曼特的武裝護航計劃,引起日本政府的激烈反應。駐倫敦公使青木周藏奉命向英國提出抗議,認為斐利曼特的干預不僅侵害了日本作為交戰國的應有權利,更與英國政府中立聲明中的條款不符。青木要求英國政府下令撤回斐利曼特的這一要求。

事件影響:

對日本:在高升號事件之前,日本一直試圖與英國重新簽訂條約,力圖廢止不平等條約。這是明治政府前30年奮鬥的首要目標。因此,在條約談判的關鍵時刻,日本政府十分擔心軍方在朝鮮的任何鹵莽行動可能將英國逼到敵對面去,前功盡棄。在明治天皇的親自協調下,直到英國簽訂了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的次日,日本才決定開戰。但此時條約雖已簽訂,卻未換文,因此,日本政府因高升號事件而對軍方惱怒亦在情理之中。但英國政府以自己在高升號事件中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對新的夥伴的誠意,英日親近抗衡俄國。

對中國:高升號事件導致中日甲午戰爭的全面爆發,很快的以中國的失敗告終,戰爭失敗標誌著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擊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在甲午戰爭之前, 中國還是個在東亞局勢中有舉足輕重作用的大國。西方殖民者在亞洲的殖民活動,還是以清朝為中心 ,平衡著各方利益。此戰之後,這個老大帝國的喪鐘徹底敲響了,慢慢走進入了歷史的墳墓中。


木落生花


有反應,英國憤而出兵,日方連忙派人賠禮道歉,安撫了英國人,李鴻章的計策落空了。

當時除了海盜與交戰國之外,沒有哪個國家敢擊沉掛有英國國旗的船隻,因為當時英國是海洋霸主,也是當時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因此,李鴻章故意用英國商船運兵,逼日方擊沉,以便挑起英日戰爭。

只可惜,英國想讓中日單挑,不想參戰,然後扶持勝者,在遠東牽制沙俄。

後來清朝戰敗,英國扶持日本,十年後,在英國的支持下,日本打敗沙俄,英國扶持日本製衡沙俄的戰略獲得了成功。



當代曹植


雖然是英國商船,但是船上運的都是中國軍隊;為了避免日本海軍襲擊當時朝鮮牙山的部隊,李鴻章決定租用英國商船三艘運兵。因此,英國在把這些船租給中國的時候,他都知道這些船將要用來幹什麼。所以後來兩國交戰,日本襲擊中國的運兵船就屬於正常戰鬥擊沉。英國自然不會說什麼,連一個抗議都沒有。

另外,英國的態度和當時整個的國際環境有關,雖然英國在日本開戰時對日本提出抗議,並指出日本要對發生戰爭的後果負責,但英國並不願意制止日本發動戰爭,因為英國在遠東擴張的主要對手是俄國,在英國看來,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在這方面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緩衝力量,英國確實不希望中日之間發生戰爭,因為這樣會給俄國在遠東的擴張造成機會。因此,英國不願意插手中日戰爭之間的事物,因為他怕俄國插手,一旦英國支持中日戰爭中的其中一方,俄國就有可能支持另一方,英國不願意顯示出對中日兩國某一方的偏袒,而引起俄方的誤會。

英國唯一能做的就是積極聯合其他列強,共同干預,對於中日關係進行調解,希望早日結束戰爭,因為英國不希望戰爭長久拖下去而影響中英貿易,更害怕走投無路的清政府倒向俄國一邊。


豫南學者


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聯合艦隊擊沉了懸掛英國國旗的商船,船上運載的清兵幾乎全部遇難,這次衝突史稱高升號事件。

由於日本政府處置措施得當,反應迅速,化解了一場外交危機。

換句話說,是日本政府的無恥和狡猾,混淆了視聽,獲得了英國政府的諒解,也獲得了國際好評。

事件經過

1894年(光緒20年,明治27年)是中國人難忘的一年,在這一年朝鮮境內爆發了東學黨起義。

朝鮮當時還是清朝的附屬國,請求大清出兵鎮壓。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今非昔比,早就想跟大清較量。

在清政府向朝鮮派兵的時候,一萬多名日軍也浩浩蕩蕩以保護僑民為名趕來朝鮮。

7月25日清晨,日本海軍在朝鮮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悍然擊退大清海軍濟遠號、廣乙號。

這時搭載大清軍人的的英國商船高升號被日本浪速號擋住去路,並企圖扣留,大清軍人當然不幹,英國船長則希望能原路返回中國,三方僵持不下。

這時日艦東鄉發出警告,發射了一顆魚雷。

高升號外籍船員驚慌失措、紛紛跳水逃生,清軍堅決向外籍船員們開槍射擊。

浪速號隨即向高升號開始炮擊,清軍當即進行還擊,1小時後,高升號沉沒。

浪速號出手營救了高升號船長和大副、輪機長等3名英國人,245名清軍官兵被隨之趕來的英美德法軍艦營救,共有871名大清官兵和59名船員喪生。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高升”號事件。

高升號事件,可以說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給了李鴻章當頭一棒,也沉重打擊了大清軍隊的士氣。

事後李鴻章把甲午戰爭大清的失敗,歸咎於這次事件,說這乃是一個凶兆;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也不是毫無道理。

事件善後

事件發生後,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當即宣佈日本非常重視,下令按照 “文明國家” 的程序對事件進行客觀而全面調查,給各方一個滿意結果。

接著日本方面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調查和取證工作,在從7月27日到中日正式宣戰(8月1日)的一週內,日本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獲得了日艦浪速號軍人和獲救的英方人員的調查筆錄,和其他有關人員的證詞,完成了《關於高升號事件之報告書》。

很顯然,這完全是日方的一面之詞,但因為形式採取了“國際慣例”來完成的,讓英國人非常滿意,它們覺得日本是個現代文明國家,還是很守規則的。

同時日本還假惺惺做出姿態,對列強說,日本將嚴格按照國際法辦事,一旦說責任在日方,不偏袒、不護短、一查到底。

與此同時,日本積極開展輿論戰,不僅鼓動本國媒體為日本說話,還遊說了英國媒體為日本辯護。

日本的工作取得了成效,8月3日,劍橋大學教授在《泰晤士報》上接受記者採訪為日本辯護,認為日本在這次事件中採取的措施合法:

一、高升號在中日發生衝突後運載軍人,已經屬於敵對行為,不受國際法保護。

二、船上的軍人是用來對付日本的,日本軍艦當然有理由採取有力措施。

三、雖然沒有宣戰,但兩國事實上已經處於交戰狀態,高升號不是中立態度,不能受到保護。

他們由此得出結論,日本不但不需要向有關方面道歉,也不需要對相關人員進行賠償。

8月12日,長崎的第一次聽證會結束後,日本倒打一耙,向英國外交部表示抗議,因為高升號違背了英國宣佈的中立原則。

8月20日上海舉行第二次聽證會後,英國政府被聽證會上的導向左右,竟然自己覺得理虧,覺得日本沒錯。

11月10日,英國的最終結果出來了,他們裁定:當時兩國已經屬於戰爭狀態,高升號為交戰國運兵屬於敵對行為,日本軍隊有權對它採取任何行動。

總之,日本人沒有任何錯,因此不需要賠償和道歉。

既然日本沒有錯,那中國政府使用英國船隻,出了事故,那就應該負責,賠償所有損失。

1894年11月英國作出最後裁定後, 到次年的2月5日,英國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號的船東印度支那航運公司:賠償責任應改由中國政府承擔。

1902年。中國和有關方面就賠償具體金額達成協議。

1903年賠償全部付清。

總之,高升號事件中,日本很無賴、大清很受傷、英國很糊塗。


小約翰


事件背景

1894年7月23日(清光緒二十年)清政府僱用英國商船高升號從天津塘沽起航,運送李鴻章所部淮軍多年經煉精銳士兵1116人和軍械前往朝鮮牙山增援。

7月25日凌晨北洋水師"濟遠"艦、"廣乙"艦從牙山返航。在朝鮮豐島海面與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吉野、浪速及秋津洲三艦遭遇。日艦發起突襲。很快廣乙艦在秋津洲、浪速兩艦的炮火下重創。向東北方向退出戰鬥,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隨後燃船自毀。濟遠不敵向西撤退。吉野、浪速緊追。而這時中國軍艦“操江”號和英國商船“高升”號先後誤入戰區。日軍以秋津洲艦攔截操江艦。“浪速”艦攔截高升號。"濟遠"艦藉機擊傷吉野逃回威海。這就是豐島海戰。日本人登上“高升”號檢查發現船上是中國士兵後要求“高升”號跟隨浪速艦駛往日本。經過再三談判,中國士兵寧死不當俘虜。“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竟下令將“高升”擊沉。船上871名士兵壯烈殉國。

豐島海戰和高升號事件是甲午戰爭的重要導火索。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各方態度

高升號的事件傳回英國後,全民激奮,要求政府對日本進行報復。在東亞的英國遠東艦隊也部署到了出事地點巡弋。為東亞海域內的英國船隻武裝護航。


李鴻章試圖以夷制夷,清朝方面認為英國一定會站在自己的一邊,制裁日本。在此事發生了兩天以後,清廷才開始與英國公使商議此事。


日本在事件發生後立刻以“文明國家”按照“國際慣例”對事件進行調查收集大量“證據”形成沒有中國人參與的單方面《關於高升號事件之報告書》同時收買西方輿論,學者公開為日本辯護。為日本在外交上取得了主動。

事態結論

英國官方最終裁定:當時已屬戰爭狀態,高升號為交戰國執行作戰任務,日本有權扣留或擊沉。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承擔任何責任。次年2月,英國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號的船東印度支那航運公司:賠償責任應由中國承擔。

為什麼英國會轉向偏袒日本呢?

因為沙俄向東亞擴張野心勃勃。當時英國和俄國在中國都存在巨大的利益。英國在亞洲的力量無法遏制沙俄。滿清的沒落已不足以作為他在東亞殖民利益依靠的制衡力量,而日本以不干擾英國利益為交換,獲取了英國的支持。


懸史密探


英國得知高升號被擊沉的消息後,非常震驚!英國駐日公使向日本外務省提出嚴重抗議,指出:在中日兩國尚未宣戰的情況下,無故擊沉中立國商船,是粗暴的違反國際法。但弱國只能捱打,英國見日本國勢日盛,就找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索賠損失。


漢武天威


第一英國支持日本。第二英國船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