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4歲小孩,怎樣跟她解釋生死?

我的小號來了


我認為孩子在啥年齡應該知道啥,不能過早知道不該知道的事,孩子小的時候知道太多就沒有天真就沒有快樂了,四歲孩子叫孩子知道生死幹嘛?


陽光麗女


死亡教育的文章之前寫過很多,直到有一天,我在跟一位朋友聊天中,才真正意識到了孩子生命的脆弱,和對孩子及早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名9歲的女孩在自己家中上吊自殺,起因竟是和媽媽鬧脾氣。

12歲女孩在開學第一天早晨趁父母熟睡跳樓自殺,女孩的遺書表達了對父母的不解和自己讀書好累。

14歲的中學生只因早上睡懶覺被父親批評了幾句,一怒之下而跳樓自殺。

一名初二男生因為抽菸挨老師批評,從教學樓5樓一躍而下。

重點中學一位保送生,一直是三好學生,因老師一句批評,先割腕後跳樓。

……

這些令人心痛和扼腕的消息,深深觸動著每位父母的心。不要總覺得這些都是別人家的事,對孩子的生命教育是時候該引起所有父母的關注了。

父母給予孩子生命,更該給予孩子積極的生命價值觀

“生命教育”一詞,原本是在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為應對社會中的吸毒、自殺、他殺、性危機等危害生命的現象,因此應運而生的一種對策。希望通過生命教育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熱愛,消解生命的威脅。

在美國,孩子們會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到郊外專為絕症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院,把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的床榻,微笑著目送患者告別人世。

在英國,尊重生命是英國人眼中最基本的素養。英國的教育機構會開發很多關於尊重生命的故事和教案供教育者選擇。教育者會教導孩子尊重的對象不僅侷限於家人和朋友,還應該對所有生命都有愛心和責任感。在幼兒園裡,你就會聽見孩子們煞有介事地討論“尊重和敬畏生命”這樣的大課題。

在瑞典,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老師就會讓他們摸著孕婦的肚子,然後給他們講人是怎麼出生的,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生命。此外,瑞典小學生還被允許到太平間與遺體接觸,同時被告知一個人死亡對自己、對親人意味著什麼。

在德國,“短壽展”作為德國聯邦衛生教育機構的項目,每年在各個城市的博物館裡定期進行。“短壽展”上會展示2000多名短壽者的檔案資料,且每一位都有為什麼短壽的詳細說明、照片和生前使用物品。這些短壽者的平均年齡不到29歲。

在韓國,各個城市會定期舉辦“模擬葬禮”,主要環節有專家講座、書寫遺書、進入棺材模擬死亡等,讓參加者通過體驗更加珍愛生命,並以更積極健康的姿態面對生活,進而降低韓國的

自殺率。

那麼,在中國呢?

就拿我們來說,有多少父母在小時候接受過正規的生命教育,或者從父母那裡獲得多少關於生命和死亡的知識和價值觀的傳遞?反正我沒有接受到。你呢?

對於生命教育,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可以是“熱愛生命”;可以是“珍惜時間”;可以是“學會保護自己”;還可以是“安全教育”等等。這些只是生命教育中一個又一個被細化了的微觀部分。而我認為,真正該傳遞給孩子的,應該是敬畏、尊重、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不要整天抱怨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

還記得之前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的那句話嗎?“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眼中看見他自己。”可以說,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成長範本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自己有怎樣的關於生命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的也是一樣。

孩子從母親的眼中看到自己,一層意思是對於孩子來說,和自己最親密的人是怎樣看待生命的,孩子也會受此影響,模仿和習得去怎樣看待生命。

另外一層意思是,母親眼中看到的孩子,對於孩子有怎樣的期待或判斷,也同樣是孩子能夠第一時間捕捉到的訊息,並按照母親的期待去成長,去發展自己的生命。

比如,一個熱愛生活的母親,平時看到了很多生活、生命當中的美好,這份美好就會傳遞給孩子,諸如帶孩子去看看花草、探索世界、或靜心體會慢下的時光等,都是對於生命的美好體驗。

再比如,一個成天抱怨自己怎麼那麼命苦的埋怨型父母,如果整天把不如意、不開心、低落的情緒和怨天尤人的抱怨傳遞給孩子的話,孩子也會感受到這個世界的諸多不美好。這樣氛圍下成長的孩子,怎能對生命有美好的期待,並朝向積極的方向去成長?

很多人認為生命教育就是讓孩子瞭解如何認識死亡,但這只是俠義的、侷促,或者說是過於功利的教育方式。父母把生命教育看做是貫穿一生的教育,才會更加宏觀和持久地把生命的能量傳遞下去。

因為每個人從出生一直到生命結束,整個過程的經歷、對每一件事的態度等,都成就了不同的生命。父母要做的和要教的是告訴孩子,如何用更好的方式來活出更好的自己,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世界。

孩子看到、感受到的美好生命和世界,來源於父母

繪本,溫和、形象地向孩子滲入對於生命的認知

繪本,是一種很特別的媒介,站在孩子的視角,使用孩子的語言,通過豐富的畫面,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可以通過閱讀繪本這種形式,啟蒙孩子的生命教育,繪本可以讓成年人和孩子更容易溝通,孩子也樂於接受這樣的形式。

❶ 死亡主題

聽起來有些駭人,但卻又是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更適合用繪本來向孩子詮釋。一些親子繪本以死亡為主題,講述一段生命從生到死的整個歷程,並且讀起來暖暖的。

比如《當鴨子遇見死神》:講述一隻無憂無慮的白色鴨子和死神的故事。初見死神時,鴨子大吃一驚,但知道死神一直都在身邊後,鴨子恢復平靜。在忘記死神的身份後,鴨子竟也覺得它十分友好、親切,最後鴨子和死神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它們一起玩耍、休憩。一個嚴寒冬天,鴨子停止了呼吸,死神撫平了它的毛,將它放進水裡,鴨子漸漸從死神的視線消失,死神也不禁難過起來……

另如《一片葉子落下來》:書中講述一片叫做弗雷迪的葉子和它的夥伴們經歷了四季的變化,逐漸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的事物,在於給別人帶來快樂,明白了死亡並不是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該書配上表現四季變化的照片和繪畫,更營造出溫暖的意境。

❷ 生命主題

生命教育除了讓孩子認知和了解平時很少接觸到的“死去、消亡”這些事,更重要的還是向孩子傳遞積極正向的生命價值感。

很多自殺或者走向犯罪道路的孩子,都是內心自我價值感很低,感覺自己是不被看見、不被愛、不被尊重的,才會選擇結束或用別的形式去獲取這些內心中匱乏的東西。

所以,愛自己,是孩子最該學會的。

我們應該教會孩子肯定自我的生命價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生來就有價值,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這兩篇文章中詳細介紹了一些非常不錯的繪本,引領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童年不再來,幫孩子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寶貝,你要記住,你是獨一無二的

多接觸大自然的孩子,多會熱愛生命

家有寵物的孩子,都對生命有美好的期待

生命教育除了幫助孩子認識並珍愛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還在此基礎上,教孩子學會珍惜其他動植物的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

孩子與動物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看見動物,總會試圖去摸摸它的毛髮,拉拉它的尾巴,這是他對其它動物和自然充滿愛的表現。

而養寵物是一次最好的生命教育過程。在養寵物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參加到照顧寵物的過程中,這也是教導孩子學會善待生命和尊重生命的一次實踐課堂。即便是不能給孩子養寵物的家庭,也應該讓孩子與自然親密接觸。

比如,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接觸和感受不同的生命。在碰到小狗時,可告訴孩子:“狗狗是我們的好朋友,你看它多可愛啊,和它做朋友好嗎?”再不濟,和孩子來共育一些花花草草也是好的。

有生命力的東西都會讓自己更具活力,更加熱愛生活,內心多一些柔和,少一些戾氣。


燕子姐姐vlog


我家兒子四歲半的時候,曾因為擔心我會死掉,所以拒絕吃飯。他的理由是,我不吃飯,我就不會長大,我不長大,媽媽就不會變老。媽媽不變老,就不會死了。。。。

我當時是這樣跟兒子說的:寶貝,你記得你兩歲時候跟爸爸媽媽去內蒙草原旅遊的事情嗎?其實我們活著,也是一場旅遊。在某個時間,爸爸或者媽媽,要提前結束旅遊,先回家。而你要繼續旅遊,欣賞美景,享受生活,直到你也可以回家找我們。

人死了,就是迴天上的家了。而活著的人,要繼續自己的旅遊,直到他也迴天上的家的那一天。

當時聽我如此說的兒子,繼續跟我說,“爸爸媽媽你們都回天上的家了,我不想自己繼續旅遊,我要跟你們一起迴天上的家。”

我跟兒子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回家的時間。雖然我們都會傷心,不捨得,但是我們只是換了一種陪伴的方式。你要繼續在內蒙旅遊,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好好的過屬於你的日子。然後等你回了天上的家,才能跟我們分享很多你旅遊中好吃好玩有意思的事情。


土裡的種子


我家小男孩上中班就自己和我解釋了這個問題,他說:等我長大了,上大學了,你們就會變得和爺爺奶奶一樣老了,等我長到你們那麼大的時候爺爺奶奶就會變成一個石頭(指墓碑),他們會在天上看著我們,我們想見他們的話就要去他們的石頭那裡看他們。。。。這差不多就是他自己說的原話,我們沒有教他,是有一天聊天時他自己說起來的,估計是學校老師有說過。我覺得他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希望對你有用。


愛逛商場的老男人


其實我們有時候會低估小朋友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對生死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解。

我記得我女兒5歲的時候,有一天她一路得吧得吧,說人去世後,人的靈魂會像風一樣飛上天堂,這些靈魂在天堂裡會分工作,有的負責吹泡泡,有的負責把小嬰兒放進泡泡裡,最後這些泡泡裡的小嬰兒會往下飄啊飄啊,飄進媽媽的懷抱裡,小朋友就是這麼來的……其實這就是生友輪迴呀,小朋友懂得更美好地形容這一切!


零零的碎碎念


去年我的狗狗去世了,我跟三歲的寶寶說妞妞去了一個很美好的地方,孩子直接反駁我妞妞是死了,我覺得現在的孩子成熟的比較早,他們的接受能力跟以前的我們不一樣,更快更直接,所以我覺得他能理解的,就直接跟告訴她就行了。


湯圓媽媽的幸福生活


對於死亡,再小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直接或間接的體驗,迴避死亡話題,反而會壓抑他自然的生命體驗和感受,而令這些體驗和感受難以找到疏通的途徑。匈牙利心理學家瑪利亞•耐基調查了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對死亡的認知狀況,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認知程度不一,應該有差異地與孩子談論死亡。

在0—4歲該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少主動提出疑問。孩子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的概念,因此這個階段最好不要主動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話題,更多的關注點應該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建立其安全感。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問到關於死亡的問題,父母可以用比喻、擬人的方式向孩子解釋死亡,比如像前文提到的:“奶奶去天堂啦”“狗狗睡著了,要做一個很長很長的夢……”“死亡就像玩具壞了,不能恢復了一樣。”

目前情況下,儘量避免讓外公外婆與孩子聊到關於死亡的問題,建議把孩子接回來一段時間自己照顧,擺脫孩子對死亡的感知。讓他感受到溫暖和愛護,就會增加安全感,淡化對死亡的疑惑和畏懼。

在5-7歲該年齡段的孩子,並沒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但經常會問及與死亡相關的問題。他們會認為“死亡”即躺下不動、不呼吸,常認為死亡是可逆的、暫時的,還常將死亡與睡著或旅行相聯繫。他們還會對死亡充滿幻想,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為會導致某人死亡。兒童還會將“死亡”與“老年”相聯,但不確定什麼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兒童從成人那兒得到相關死亡訊息,一般兒童不認為自己會死亡。這個階段,父母要做的是“生命教育”,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教他們學會珍愛生命。家長要坦然面對死亡,不應表現出恐慌,更不能嚇唬孩子。家長的坦然會讓孩子認為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家長對這個話題非常敏感、忌諱,就可能讓兒童把死亡與可怕的意象聯繫起來,使兒童產生恐懼。

此外,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類的生命歷程,讓孩子知道生命的誕生是美好的,生命的成長是神奇的,生命的消亡也是正常的。我們還可以與孩子共讀一些關於生命起源和生命隕落的書籍,觀察植物的枯萎,為死去的小動物開追悼會,為故去的親人做紀念冊。一些歐美國家的“生命課”會要孩子為自己寫一個墓誌銘,甚至躺到棺材裡體驗死亡,藉此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李美呂


如果孩子還很小,怎麼解釋也解釋不清楚,那麼說死者去天堂了,是個很好的回答方式,並告訴孩子有時間再慢慢說。

值得注意的是,別過分美化天堂了。

因為如果把天堂說得太好了,說不定孩子會嚮往去天堂,反而收到反效果。

但用講故事方式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解釋更合適,解釋時還可告訴孩子一些逝者生前的小故事,

切忌把過度悲傷的情緒傳染給孩子

。至於孩子懂不懂,並不是最重要的。

4—5歲的孩子

大一點可以懂得一些狀況的孩子,父母可以從科學方面來解釋,比如細胞老化、新陳代謝減緩等等,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很正常的生命過程。面對這類問題時,

家長要很坦然地告訴孩子,不要躲閃孩子的問題

,因為這樣反而更易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講解的過程中,一定要強調生命的價值所在:教導孩子正確面對死亡,學會惜福感恩,珍惜自己的生命。

家長對孩子生死觀念的引導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每個孩子對生死問題的敏感期不同,當孩子的話語中經常出現“死”的字眼或開始提出相關問題的時候,就是對他們介入生死教育的時機了。過早,無法引起他們的關注;過晚,恐怕已形成某些固著的觀念。所以如果孩子問你什麼是生死時,請各位父母認真對待哦!


明明影視剪輯


給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釋"生死"的大人

"我從哪裡來?我會去哪裡?為什麼要活著?死是怎麼回事?”每個孩子有一天都會問到這些問題,爸爸媽媽們,如何回答孩子所有關於生命的疑問呢?

今天推薦給大家一個關於生命的童話,作者以一片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講述生與死之間的微妙平衡,文字簡單,寓意深刻,最適合用來做生命教育的教材。這本書叫做《一片葉子落下來-關於生命的故事》

書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葉子和它的夥伴們經歷了四季的變化,逐漸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的事物,在於給別人帶來快樂;明白了死亡並不是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這個發人深省的童話寓言溫馨簡潔,充滿智慧,1982年出版以來,幫助了千千萬萬人好好對待生死問題,一直讓大人和孩子深受感動。

1.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

春天已經過去,夏天也這樣走了。葉子弗雷迪長大了。他長得又寬又壯,五個葉尖結實挺拔。春天的時候,他還是個初生的嫩芽,從一棵大樹樹頂的大枝上冒出頭來。

弗雷迪的身旁有成百上千的葉子,都跟他一模一樣——看起來是這樣。不過,他很快就發現沒有兩片葉子是真的一樣的,儘管大家都長在同一棵樹上。弗雷迪的左邊是阿弗烈,右邊的葉子是班,他的頭頂上是那個可愛的女孩子克萊。他們一起長大,學會了在春風吹拂時跳跳舞,在夏天懶洋洋地曬曬太陽,偶然來一陣清涼的雨就洗個乾乾淨淨的澡。

弗雷迪最好的朋友是丹尼爾。他是這根樹枝上最大的葉子,好像在別的葉子都還沒來的時候就先長出來了。弗雷迪還覺得丹尼爾是最聰明的。丹尼爾告訴大家說,他們都是大樹的一部分,說他們生長在公園裡,說大樹有強壯的根深深埋在地底下。早上飛來枝頭上唱歌的小鳥、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還有季節的變化,不管什麼東西,丹尼爾都有一套道理解釋。

弗雷迪覺得當葉子真好。他喜歡他的樹枝、他輕盈的葉子朋友、他高高掛在天上的家、把他推來推去的風、曬得他暖洋洋的太陽,還有在他身上灑下溫柔潔白身影的月亮。

2.生命存在的理由

夏天特別好。他喜歡漫長炎熱的白天,而溫暖的黑夜最適合做夢。那年夏天,公園裡來了許多人。他們都來到弗雷迪的樹下,坐在那裡乘涼。

丹尼爾告訴他,給人遮蔭是葉子的目的之一。“什麼叫目的?”弗雷迪問。“就是存在的理由嘛!”丹尼爾回答。“讓別人感到舒服,這是個存在的理由。為老人遮蔭,讓他們不必躲在炎熱的屋子裡,也是個存在的理由。讓小孩子們有個涼快的地方可以玩耍,用我們的葉子為樹下野餐的人扇風,這些,都是存在的目的啊!”

弗雷迪最喜歡老人了。他們總是靜靜坐在清涼的草地上,幾乎動也不動。他們喃喃低語,追憶過去的時光。小孩子也很好玩,雖然他們有時會在樹皮上挖洞,或是刻下自己的名字。不過,看到小孩子跑得那麼快,那麼愛笑,還是很過癮。

3.任何東西都會死,我們先做完該做的事

但是弗雷迪的夏天很快就過完了。就在十月的一個夜裡,夏天突然消失。弗雷迪從來沒有這麼冷過,所有的葉子都冷得發抖。一層薄薄的白色東西披在他們身上,太陽出來就馬上融化,變成晶瑩的露水,搞得大家全身溼漉漉的。

又是丹尼爾告訴他們:他們剛經歷生平第一次降霜。表示秋天到了,冬天也不遠了。

轉瞬之間,整棵樹,甚至整個公園,全染上了濃豔的色彩,幾乎找不到綠色的葉子。阿弗烈變成深黃色,班成了鮮豔的橙色,克萊兒是火紅色,丹尼爾是深紫,弗雷迪自己則是半紅半藍,還夾雜著金黃。多麼美麗啊!弗雷迪和他的朋友把整棵樹變成如彩虹一般。

“我們都在同一棵樹上,為什麼顏色卻各不相同呢?”弗雷迪問道。“我們一個一個都不一樣啊!我們的經歷不一樣,面對太陽的方向不一樣,投下的影子不一樣,顏色當然也會不一樣。”丹尼爾用他那“本來就是這樣”的一貫口吻回答,還告訴弗雷迪,這個美妙的季節叫做秋天。

有一天,發生了奇怪的事。以前,微風會讓他們起舞,但是這一天,風兒卻扯著葉梗推推拉拉,幾乎象是生氣了似的。結果,有些葉子從樹枝上被扯掉了,捲到空中,刮來刮去,最後輕輕掉落在地面上。

所有葉子都害怕了起來。“怎麼回事?”他們喃喃地你問我,我問你。“秋天就是這樣。”丹尼爾告訴他們,“時候到了,葉子該搬家了。有些人把這叫做死。”“我們都會死麼?”弗雷迪問。“是的。” 丹尼爾說。“任何東西都會死。無論是大是小是強是弱。我們先做完該做的事。我們體驗太陽和月亮、經歷風和雨。我們學會跳舞、學會歡笑。然後我們就要死了。”“我不要死!”弗雷迪斬釘截鐵地說。“你會死嗎,丹尼爾?”“恩。”丹尼爾回答,“時候到了,我就死了。”“那是什麼時候?”弗雷迪問。“沒有人知道會在哪一天。”丹尼爾回答。

弗雷迪發現其他葉子不斷在掉落。他想:“一定是他們的時候到了。”他看到有些葉子在掉落前和風掙扎撕打,有些葉子只是把手一放,靜靜地掉落。

很快地,整棵樹幾乎都空了。“我好怕死。”弗雷迪向丹尼爾說,“我不知道下面有什麼。”

“面對不知道的東西,你會害怕,這很自然。”丹尼爾安慰著他,“但是,春天變夏天的時候,你並不害怕。夏天變秋天的時候,你也不害怕。這些都是自然的變化。為什麼要怕死亡的季節呢?”

4.生命是為了相遇每個快樂時光

“我們的樹也會死麼?” 弗雷迪問。

“總有一天樹也會死的。不過還有比樹更強的,那就是生命。生命永遠都在,我們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死了會到哪兒去呢?”

“沒有人知道,這是個大秘密!”

“春天的時候,我們會回來嗎?”

“我們可能不會再回來了,但是生命會回來。”

“那麼這一切有什麼意思呢?” 弗雷迪繼續問。

“如果我們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為什麼還要來這裡呢?”

丹尼爾用他那“本來就是這樣”的一貫口吻回答,“是為了太陽和月亮,是為了大家一起的快樂時光,是為了樹蔭、老人和小孩子,是為了秋天的色彩,是為了四季,這些還不夠嗎?”

那天下午,在黃昏的金色陽光中,丹尼爾放手了。他毫無掙扎地走了。掉落的時候,他似乎還安詳地微笑著。“暫時再見了,弗雷迪。”他說。然後就剩弗雷迪一個了,他是那根樹枝僅存的一片葉子。

5.知道自己曾經是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天清早,下了頭一場雪。雪非常柔軟、潔白,但是冷得不得了。那天幾乎沒有一點陽光,白天也特別短。弗雷迪發現自己的顏色褪了,變得乾枯易碎。一直都好冷,雪壓在身上感覺好沉重。凌晨,一陣風把弗雷迪帶離了他的樹枝。一點也不痛,他感覺到自己靜靜地溫和地柔軟地飄下。

往下掉的時候,他第一次看到了整棵樹,多麼強壯、多麼牢靠的樹啊!他很確定這棵樹還會活很久,他也知道自己曾經是它生命的一部分,感到很驕傲。

弗雷迪落在雪堆上。雪堆很柔軟,甚至還很溫暖。在這個新位置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適。他閉上眼睛,睡著了。他不知道,冬天過了春天會來,也不知道雪會融化成水。他不知道,自己看來乾枯無用的身體,會和雪水一起,讓樹更強壯。尤其,他不知道,在大樹和土地裡沉睡的,是明年春天新葉的生機。






啟真晨


你好,我是舒欽親子教育,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3-6歲的孩子已有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在家長們的教育下,能辨別一些基本的是非。此時的他們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動、不呼吸、會玩“辦家家”裝死,但還不能辨認“生”與“死”是無法共存的,常認為死亡是可逆的、暫時的,就像卡通片一樣。

這時父母首先要告訴他們,死亡很危險,生命是第一重要的且只有唯一的一次,一旦失去就不可能重新再來,並努力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比如告訴孩子,家裡窗戶等高處很危險,掉下去非常非常痛,而且可能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會“死去”,讓他們看到這類地方就有敬畏,不敢隨意靠近。

如何向4歲孩子解釋死亡?有哪些具體方法呢?

1⃣️ 拿寵物當媒介。

很多寶寶喜歡養寵物,寵物的壽命短,極易成為小孩接觸死亡的第一次經歷,父母不妨善用機會進行生命教育。比如,為逝去的寵物舉辦一場小小的葬禮,將貓貓埋葬在小樹下,在莊嚴又充滿回憶的儀式上,讓孩子盡情宣洩自己的悲傷。同時,也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再也見不到貓貓,但它卻可以化作肥料滋養小樹的成長。”

2⃣️ 從大自然知生死。

讓孩子體悟四季轉換,比如看葉子從新生到凋零的過程。有一位臨床心理諮詢師選擇讓孩子種樹,在花開花落中明白“花謝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將要誕生了”。

3⃣️ 與孩子一起讀關於死亡的繪本。

翻開圖畫書,讀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其實是和孩子談論起死亡的最自然方式之一。一些與死亡教育相關的繪本都是不錯的選擇,如《獾的禮物》《爸爸的圍巾》《活了100萬次的貓》《爺爺變成了幽靈》《一片葉子落下來》等。

4⃣️ 說個家族故事。

在家人相聚聊天時,找出泛黃的老照片,跟孩子說說父母自己已經逝去的親人。他們從哪兒來?做什麼?生了幾個孩子?他們最開心或難過的事是什麼?讓孩子明白,即使不在人世,也仍然有人會記得他們,緬懷他們。

最後給家長推薦一部適合解釋生死的優秀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在生者世界和亡靈世界的轉換,最後領悟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看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