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平凡女人背後隱藏著一個大世界。


《羅馬》是由導演阿方索·卡隆執導,並且由他自己擔當攝影,根據他童年回憶所創作的電影。2018年08月30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上映後引發了觀影狂潮,上映完畢後,媒體反響熱烈,場刊得到4.65分的極高分數,衛報電訊報綜藝Indiewire等全都給了五星。美國《時代週刊》、《滾石》、《名利場》,英國《視與聽》等雜誌,均將《羅馬》列為年度十佳第一名。至今過去一年多了,豆瓣評分8.2,可見這部電影的魅力之大。


可能你不知道阿方索·卡隆,但是你可能會看過《哈里·波特和阿茲卡班的囚徒》、《地心引力》,這些都是出自阿方索·卡隆之手,他和吉爾莫·德爾·託羅(《潘神的迷宮》《水形物語》)及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通天塔》《鳥人》《荒野獵人》)被譽為“墨西哥電影三傑”。


《羅馬》是阿方索·卡隆第八部劇情長篇,截取了1968-1971年的事件,揉和成了劇中的一年時間,片中90%的場景源於他自己的回憶,為真實還原那段回憶, 片中70%的傢俱是阿方索·卡隆親自走遍墨西哥所收集,他想把此片獻給一直陪伴自己長大的保姆地克里奧。而該影片也拿下第9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外語片,76屆金球獎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等120個電影獎項及提名,也是奧斯卡目前為止出現的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同為一個人情況,也展現了阿方索·卡隆的實力,畢竟導演和攝影已經算跨職業了。


電影劇情很簡單,甚至有點平淡,講述了在墨西哥城的一箇中產階級社區“羅馬”,年輕女傭克里奧為索菲亞一家工作,突如其來的意外懷孕,及索菲亞丈夫的離開使得這個家庭產生了變故,而且她們兩位女性也在這看似苦澀的生活中團結在了一起,尋找到了自己新的希望,而導演就是索菲亞四個孩子之一。


影片情節並不複雜,並沒有強情節驅動,也沒有半點商業片的屬性,但觀景體驗完全是沉浸式的。影片看似講述了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經歷,但它依然拍出了時代的宏大。不少媒體,認為《羅馬》是卡隆從《你媽媽也一樣》以來導演生涯的巔峰。我個人覺得影片並不僅僅寄託了導演對保姆的厚重感情,更蘊含了當時背景下墨西哥的階層問題及變革,女性成長的內涵在其中,所以本文我將從電影背後所隱藏的墨西哥變革、階層對立、女性成長及電影拍攝特點四個方法來解析《羅馬》能收穫如此之多獎項的電影魅力所在。

《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01 明面上表現的是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變革,側面卻展現了動盪變革中的墨西哥

1、家庭變革中的巧妙暗喻展現

在電影裡,一開始畫面中索菲亞丈夫對家裡到處都存在的狗屎不停抱怨,他那輛寬大的福特車與停車走廊始終格格不入。導演其實早在開頭用這些細節暗示著這個男人終將離開這個家庭。

男主人開車進走廊,伴隨著交響樂,配合多鏡頭的快速切換,把簡單的停車拍出了儀式感的效果,鏡頭中他不斷去調整車身角度與車庫空間,象徵了他對這段婚姻的調整與適應。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這一幕明面上是展示著索菲亞家庭最終將走向破裂,但如果結合全劇來看,也能看出這一幕對於當時環境下墨西哥即將開始政治革命的一種暗喻。

《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2、墨西哥政治變革的側面展現

影片《羅馬》發生在1971年前後,當時正是墨西哥社會變革的中期,此後的數十年墨西哥動盪不安,一直進行著新自由主義改革。導演卡隆瞄準這一社會劇變時期,將克里奧身處的時代背景藏於故事之中,讓克里奧的親身經歷與大時代背景產生了聯繫。除了生活,還有政治、階層的反應,無形中提高了影片的內涵深意。

1968年10月2日下午至晚上,也是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開幕的十天前。 墨西哥當政者對學生、平民抗議者以及圍觀的無辜群眾的大屠殺,這場屠殺發生在墨西哥城特拉特洛爾科的三種文化廣場 ,所以被稱為特拉特洛爾科事件。而對這一事件,導演卡隆在劇中也有了展現,街上流行的人群,以及當時克里奧到家居店為即將誕生的孩子買嬰兒床,看到已經拋棄她的腹中孩子的父親弗萊明成為了慘案的施暴者,拿槍指著她,情緒過度激動導致羊水破裂。在大背景劇變下,小人物的命運可能因此改寫,而克里奧的命運就是對這個時代最有力的無聲證言。

《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3、克里奧誕下死嬰的內涵

在這裡導演把政治大變革聯繫到了克里奧身上,由於變革動盪,導致了她最終誕下了死嬰,而這個結果卻也充滿著寓意,代表了這次革命終將失敗。我們不知道是否克里奧身上真的發生了這件事,又或者僅是卡隆故意創造出的隱喻,但在電影中卻讓人看到這個暗喻點的所在。

導演把墨西哥當時的動盪一幕幕隱含展現在克里奧生活的細節中,並且用誕下死嬰的方式暗喻革命失敗,不但突顯在那種特殊時代克里奧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也把這種看似個人的生活展現融入了當時的政治大環境,相當於把個人生活、中產階段狀況及當時的墨西哥政治背景融為一體,以點卻概括了全貌,導演對電影的的掌控功力可見一斑。

《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02 前期明顯的階層對立到後期對立的弱化,但階層對立卻依然無法完全消除

1、克里奧個人的生活及原住民與白人生活的鮮明對比來展現墨西哥存在的階層對立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裡,導演用克里奧和索菲亞一家的相處的細節間接表現了克里奧的底層人民地位。

  • 克里奧坐下來和孩子們一起看電視,孩子自然而然地摟著她,一幅很和睦的場景,女主人索非亞卻不允許她如此,不停地指使她做各種事情。她心裡雖然有小怨氣卻也只是用和同伴開玩笑來發洩。
  • 克里奧懷孕後,索菲亞帶她去醫院檢查,檢查完後醫生和索菲亞均沒人問過克里奧的意願,是否願意要這個孩子,就直接說了克里奧的預產期。從這點能看出來,根據沒有人意識到要尊重克里奧本人的意願,在她們眼裡,克里奧就像自己財產一樣,可以替她做出決定。直到最後生下死胎後,克里奧才說出她其實根本不想要這個孩子的意願。也表現了克里奧代表的底層人員面對中產階層時的失語,無力維護自己應得的權利與尊重。
  • 克里奧母親被強徵了土地,她只能淡淡地說,我又能做什麼呢?失去土地的原住民,也只能通過殺掉農場主的狗來作為象徵性的反抗方式。

作為社會的底層,克里奧並沒有話語權,永遠是受到傷害的一方,生活中、愛情中總是如此,讓人在她無奈的表情中感到一絲心痛。

《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2、 除了克里奧的生活之上,電影也搭配了其它細節的呈現來反應墨西哥錯綜複雜的階級與種族對立

卡隆在電影裡反映了當時的墨西哥,以白人為代表的精英階級與以印第安土著為代表的農民階級之間的衝突。

像索菲亞太太一家是中產階段,可以自由工作、驅車旅行,政府可以隨意獲得原住民的土地,而像克里奧這樣的底層人士只能淪為被強徵土地者,被僱傭者,在生活物質上必須依靠為中產階段及精英階段提供服務才能維持生活。

聖誕節的時候,莊園主和親戚朋友們在敞亮溫暖的大屋子裡歌舞狂歡。而傭人們只能擠在昏暗狹小的地下室裡小聲說著自己的新年祝願。當森林大火發生,衝在最前面救火的是當地印第安裔土著,而白人僱主們則手裡端著葡萄酒杯,站在一邊指指點點。甚至在救火隊伍中悠然欣賞火勢,大火則在孩子們中間形成狂歡的氣氛,一個裝扮奇特的白人走到鏡頭前唱了一首搖籃曲,散發著頹廢的氣息,彷彿刻畫了70年代墨西哥白人中產階級的迷惘。

聖誕夜的大火,也寓示著一場革命的即將爆發。這種暗喻的細節在電影中可謂比比皆是,這也這部電影為何能讓人沉浸在其中的原因,每一幕的出現都有著自己的含義在裡面。

《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3、電影后半部分,雖然女主人索菲亞與克里奧達成了和解,但還是能看到階層的存在

在電影的後半部分,索菲亞與克里奧雙雙都經歷了感情上的失敗,克里奧不顧生命危險救下了索菲亞的兩個孩子。大家在海邊緊緊抱在一起放聲痛苦,索菲亞徹底接納了克里奧作為家庭成員,克里奧救了孩子們,而一家人用溫暖撫慰了克里奧。可以說最後的一幕大家看似衝破了階層的障礙,緊緊相擁在了一起。而也有很多觀眾對這一幕覺得不太好,怎麼就和解了呢?

然而我卻覺得這一幕看上去是和解了,克里奧獲得了尊重,走出了心靈的黑暗時刻。然而電影最後一幕,克里奧手裡抬著待洗的衣物往樓梯上向上走的,這展現了克里奧未來生活的寫照,她未來仍然要依附於索菲亞太太一家生活,妥協與和解只是表面上的。中產階級和底層階段的對立與區別,在克里奧與索菲亞之間只是減弱,而並非完全消亡。別忘了,回家後,孩子們對克里奧的救命之舉大加讚揚之後說:克里奧,去給我做一杯冰沙來。由此可以看出社會生活的固有階層結構仍在慣性延續,克里奧也不可能通過這一行為就能徹底改變之前階層的慣性。

另一方面她在索菲亞家裡是家庭一員,但如果她走向社會,她仍然是很多人心中的底層,不被尊重的人群代表,她也不可能像索菲亞一樣去應聘上一份正式的工作,因為她的身份仍在當時的墨西哥是社會的底層。這種階層的消滅是需要長時間的,而並非一時就能成到的目標,一個人被家庭接納了,不等於消亡了階層對立。


這部電影可以說處處都伏筆,處處都有著暗喻,而卡隆卻能把這些政治變革、階層對立細節的揭露完美融合在一部描寫克里奧家庭保姆的生活中,平凡人的生活拍出了史詩級大片的感覺,這就是卡隆的功底的展現,令人佩服。

《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03 不同階層的女性都需要獨立自主、依靠自我才能真正強大

1、不論什麼階層的女人都有可能面對感情的傷害

電影中,克里奧與索菲亞同為女人,一個是被僱傭者,一個是僱主;一個是底層人士,一個是中產階級,但在面對感情上仍然不可避免都受到了傷害。

克里奧的男友弗萊明前一秒還和她在卿卿我我,下一秒卻在聽聞她懷孕後,藉口上廁所立馬逃之夭夭,克里奧通過弗萊明的朋友找到他,得到的卻是弗萊明的恐嚇,甚至最後弗萊明是導致克里奧早產的罪魁禍首。

索菲亞雖然知道丈夫出軌,但對丈夫出軌很無力,像祥林嫂一樣找人抱怨訴說著自己的痛苦。直到最後老公對她說去加拿大出差,就去幾個星期。然而一去不返,扔下索菲亞和四個可愛的兒女。

兩個女人都遭受了愛人的背叛,品嚐把所有愛與希望寄託在男人身上的苦果,電影中,卡隆對於拋家棄子的男人真是毫無掩飾的批判,絲毫沒有展現一絲對這兩個男人的同情與理解,而是直接的揭露他們的行為,讓人看到恨得咬牙切齒,但也看到了把生活和希望寄託在男人身上的不可靠性,也為之後她們的覺醒打下了基礎。

《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2、一場旅行,兩個女人完成了自愈和自我救贖的過程,而這也是電影的一個主要核心寓意


無論是克里奧還是索菲亞,兩人面對離開的愛人和丈夫,不得不選擇自我堅強起來,因為她們別無選擇。克里奧雖然有包容她的索菲亞一家,卻無真正理解她的人。而索菲亞雖然痛苦卻還有四個需要自己照顧的孩子,她不得不堅強起來。

一夜大醉歸來,索菲亞駕駛著碩大的汽車,面對車子與停車位的不合適,她不再小心翼翼停車,而是直接大力腳踏油門,用車子撞壞柱子,而這一場景也表現了她的內心的掙扎與鬥爭。

痛苦之後,生活總還需要面對,索菲亞的面對是主動積極的,而克里奧卻相對於被動一點。索菲亞因為喜愛讀書,找了一份在出版社的全職工作,並且換了一輛小一點的車,代表了她已經下定決定重新完全依靠自己、獨立、做真實的自己,照顧好孩子開始新生活,

然而她邀請克里奧一起去海邊度假,用這種方式與過去告別。當克里奧不顧一切,找回風浪中的孩子們,他們相擁而泣,敞開心扉。克里奧道出埋藏深處的心結:她剛開始並不希望肚裡的孩子活下來。這個秘密她未曾和身邊的閨蜜說,也未曾和遠在鄉下的母親說,卻願意在這時訴說。索菲亞一家也對她說出了:“我們很愛你,克里奧,對嗎?”感動上升到了頂點。

救孩子的行為是因為在克里奧心裡這些孩子已經是自己的孩子了,她救孩子並不是因為她是僕人,而是作為一個獨立自主意識地行為,她也在這次大海的考驗中昇華了自己的內心意識。

正是共同的境遇、患難與感同身受,拉近了克里奧與索菲亞的之間關係,也真正成為了索菲亞家裡的一員。在經歷生活及海邊磨難之後,家庭中每一個成員,都學會了成長,無論索菲亞還是克里奧,甚至是家裡每一個孩子們,回家的路上,大家面對車窗外變化的風景,都若有所思,也許都在思考著未來的路如何走。但有一點明確的是,未來的路都要靠自己走下去,而非無法依靠的男人。


在卡隆的故事裡,女性無不堅韌自強,而男人都始亂終棄,毫無責任感,常常控訴著男人在家庭生活中責任感的缺失,這可能也隱晦表達著卡隆內心私密的傷痛。卡隆在電影裡除了政治變革、階層的精細刻畫展現,對兩個社會生存的小女人生活和內心世界的描述卻也如此的細膩。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動盪的墨西哥里,女人們的自我覺醒與如同現如今一樣重要,也向我們展示了不論哪個時代,女人永遠能依靠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命運也只能靠自己來掌控。

《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04 電影攝影鏡頭的巧妙運用,讓這部電影看起來很是賞心悅目

1、大量緩慢移動的長鏡頭運用,直觀呈現了時間的流逝

電影大量運用到展開卷軸式的搖鏡頭和跑步機式的橫移鏡頭,使人物更加融合在環境之中,雖然電影時間跨度並不長,卻拍出了濃濃的史詩感。

採用2.35:1的寬熒幕畫幅讓場景儘可能呈現巨大的信息量。在劇情上,卡隆也儘可不打破時間的連續性,甚至拍攝過程中也嚴格按照劇本的時間順序拍攝,這對於首次出演電影的雅利扎·阿巴里西奧(飾演克里奧)卻是一件好事,更有利於她體會劇情,更好地演繹克里奧這個角色。

長鏡頭的精妙使用讓觀眾更加沉浸在電影的畫面當中,跟隨著電影角色的腳步前進,體會著她們的真實心情

  • 克里奧生產時候,生下的嬰兒被拿到深景處搶救,克里奧抱著死嬰的痛苦表情表現了她內心的痛苦大於身體的痛苦,非常的真實令人動容,而這種真實感都源於卡隆長鏡頭的運用保持了情感的連續性。
  • 拍攝克里奧到大海里救孩子的一幕,在構圖時,把人物放在左側,畫面的右邊大量留白,引發觀眾的猜想,右邊海里到底發生了什麼。採用長鏡頭拍攝方式,鏡頭跟著克里奧由慢到快的平移,直到最後海水沒過她,我們才真正看到危險正在發生,看似很簡單的橫移長鏡頭,卻是精準而高級的運用。


影片中的諸多特寫鏡頭和鳥瞰畫面都意蘊深刻,而卡隆無疑是把最好的留到最後。讓人歎為觀止的長鏡頭,一家人身後的日落將地平線無限地延伸,也蘊含了延伸到未來的深意。電影這些長鏡頭的運用也展示著攝影導演的能力,用鏡頭追隨人物,電影裡的時間等同於現實的時間,更易讓觀眾進入電影中體會緊張感和主角內心世界。

《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2、阿方索·卡隆親自擔任攝影,讓電影呈現了更好的私人回憶世界

導演卡隆在2006年就想拍這部電影了,但是由於尚未構思好就拖到後面。在電影中,由於之前的攝影師檔期問題,無法繼續擔任《羅馬》的攝影任務,結果卡隆本人只好一人架起兩臺借來的Arri Alexa攝影機,親自上手拍攝這部電影。卡隆自己導演、自己拍攝完全的作者性,呈現了更加真實的屬於導演的私人回憶。

電影中墨西哥城的羅馬區在1985年的地震中已經毀得差不多了,電影中見到羅馬區全是根據卡隆的記憶搭建而成的景觀,通過電影中的情景 ,我們也能看到場景的豐富程度。

整部電影並沒有事先寫好的劇本,開拍的時候導演是唯一一個瞭解整個劇本和電影方向的人,每次拍攝,導演只給到演員對話和場景,允許即興發揮,並嚴格按照順序拍攝,就是為了更好地捕捉演員在電影中展現的真實生活情緒。

正是如此“特別”的拍攝才有了今天讓人驚歎不已的《羅馬》。

《羅馬》:一部由流媒體發行的電影卻獲多項奧斯卡的魅力所在

總結:

《羅馬》的出品方和投資方是Netflix(網飛),作為流媒體,網飛自然是不願意讓《羅馬》在院線播放,為了衝擊奧斯卡,早期也只進行了為期三週的小規模點映,然後就收回自家網站供會員觀看。而這一行為也引起了爭論,有些人覺得在流媒體上映的電影不能叫做真正的電影,爭論還會繼續。但我覺得不論是在院線上映,還是在流媒體上映的電影,只要質量過關,觀眾喜歡就是好電影,這才是電影唯一的評判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