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師非常節儉不願花錢,怎麼回事?

薛欽維


退休老師非常節儉,不願花錢,這種現象,不只限於退休教師,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到了退休年齡,都會步入節儉生活,因為收入下浮,環境變換,接觸的老年人相對多了,受各方面影響,會變的越來越節儉。


wanderfullife926


這不要認為他們愛過窮日子

不要認為他們摳門,

這裡面原因可能你不知道。

我身邊就有個退休老師,年近八旬,雖有那麼高的退休金,但生活很節儉,大魚大肉都很少吃,衣服洗白了還在穿,鄰居們就對他指指點點的。去年,老教師的孫子又是買房又是結婚,他當時就給了三十萬,原來他省吃儉用的,是在為孫子著想。

其實,老教師這樣做,我們應該要理解才對。



悠然望明月


我就是教師,談談我的看法。因為大多數教師是有理性的。早在七八十年代,教師的工資非常低,且沒有任何其它收入,就必須做精細安排,以保證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農民地裡有產出,不花錢的地方多。工人在廠裡有獎金,有各種補貼,各種福利待遇,有公房可住,近水樓臺先得月,年節發放各種物品,膽大枉為的想方設法偷拿廠裡的東西去用,去賣。開車的也有外撈,有“十個司機九個賊”之說。鐵路的坐車不花錢,商店的職工可以買到便宜商品,可以短斤少兩自己撈下。六十年代,中心校的書記老婆給供銷社的賣副食的店員當保姆,一個月僅僅給九元錢。那時農村教師家屬和供銷社家屬都在生產隊分口糧,一年全家口糧一次交齊,教師拿不出,而供銷社則輕鬆拿出來。教師的日子非常寒酸,被人瞧不起,教師只能緊衣縮食,被人稱為“小扣”。有個段子,說大街上有人戴個眼鏡,小臉煞白的,進飯店吃麵條的,不用說肯定是老師。教師只能靠那微薄的工資維持生活,穿的又不能太破,錢不夠花了又不能去偷,不節儉點咋辦。


桃林寓公


節儉跟職業和年齡無關。他是一個人的性格和生活習慣!你說的這個人是退休老師,那麼他的年齡應該六十多啦!這個年齡段的人,都經歷了過去很苦的一段歲月,也許是那時候原生家庭或者時代保留下來的習慣。這種人大家都覺得是摳門,小氣,其實,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無可厚非的,就像有的人喜歡用信用卡過日子一樣,生活方式而已,只不過兩個極端罷了。


GMRPLH


[喜歡NEW生活的人都在看,點擊右上方加關注]


題主問,退休老師非常節儉,不願花錢,怎麼會事?我覺得身邊這樣的事例好多,他們都有各自的原因,但絕大部分還是為了孩子。

那麼為什麼這些退休老師這麼節儉呢?我考慮了一下,有下面兩個原因。

一、在他們的腦子裡,兒孫是他們的所有,他們要把一切獻給兒孫。

用含辛茹苦這樣來形容他們一點都不過分,生命不息,勞動不止,捨不得吃,捨不得穿。

我這裡有一個故事與大家分享。老倆口是我的老師,現在年齡接近80歲了,就住在我們村子裡。他們雖然退休金每個月可以拿到一萬八九,但他們仍然非常辛苦,那可是我們那兒遠近文明的“勞動模範”。他們春夏秋冬沒有一天閒著,他們既要種地,又要養豬。夏天帶一個草帽,穿著勞動服在田間幹活兒,澆地施肥翻地。他家附近有個養雞場 ,他們就時常到這家養雞場拉雞糞回家當農家肥。幹完農田活兒再餵豬,切豬食,拌豬食,幹個不停,真的比農民們還要操勞。

他們不僅是“勞動模範”,還是生活節儉的模範。平常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有時候中午老倆口不炒什麼菜,就是飯一泡就鹹菜,在我們看來真是又苦又累啊。那些鄰居們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啊?他就跟人家訴苦,說要給孫子在城裡買房子,買車子,不是一個錢兩個錢能解決的,去年一年就給大孫子30萬,今年還得繼續給,給完了大孫子 ,二孫子也得給啊。原來他們省吃儉用,都是為了孩子。

二、始終把節儉和勤勞作為一種美德來保持,時間長了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

還是上面講的兩位退休老師,記得在我們上學的時候,他們就是白天在學校給我們上課當老師,教完學他們就回家勞動當農民了。其實我們仔細看一看,不難發現退休老師是這樣,我們身邊的許多老年人退了休以後的生活,也是非常的節儉,捨不得花錢,捨不得吃和穿。平時他們不願意多花錢,只要能不花的,他們就不花,從來不會多花一分錢,浪費一分錢。他們是從苦日子過來的,他們知道財富得來都不易。他們始終把節儉和勤勞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慢慢地他們把這種美德就變成了他們生活的一種習慣了。

總之,退休老人辛苦了一輩子,到晚年了,仍然這麼辛苦勞累,真是令人敬佩。在此衷心地祝福退休老師晚年幸福!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謝謝加我關注並點贊,轉發收藏。


NEW生活


什麼叫非常節儉?!把省下來的錢用在公益善舉上面,那才叫節儉,如果凡是都是視而不見、一毛不拔,那他則是自私自利、冷酷無情!根本就不配做老師!更是有損人民教師的形像!


白雲歸處3


首先生活節儉,是中國人的美德。

勤儉節儉是中國人的傳統,要代代傳承下去。這是優良傳統,決不能忘記。

我黨一貫要求我們要節省一滴水,一度電。不能浪費,浪費可恥,節儉光榮。

無論是孩子,中年人,老人都應該自覺地養成勤儉,節儉的美德,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王年平


凡上了歲數的人都經歷過困難時期的生活,當時新中國初建,百廢待興,國家底子薄,又要搞建設,當然需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人人都要吃苦,這些人窮日子過慣了,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改革開放後,生活逐漸好起來,但又到了晚年,各種疾病不斷,孩子們又各自成家,他(她)的負擔也不輕。所以,過日子要作長遠打算,精打細算,除了正常開支外,每月都要抽部分錢攢起,聚少成多,以備急用。這就是大多數退休人員也包括老師勤儉節約的原因。





步蘭香407


退休老師生活節儉是由他們生活經歷,和他們的價值觀決定的,沒有與時俱進。


老愛888


退休老師生活很節儉,這跟平時的生活習慣有關!平時吃穿就很節儉,退休後,不會去大肆揮霍的!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