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技术引进合资多年,为什么还没被消化吸收?

一生平安287169577


这个话题说来略带一些沉重!我们的汽车工业特别是乘用车前期的政策是“市场换技术”,那么我们换来了哪些技术呢?

一.整车开发流程,项目管理,供应链协同,开发总体工程设计,技术条件匹配等,从合资公司慢慢拓展到自主品牌,这一点已经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是学到手了。虽然整车平台起步晚,但发展受局限小,很快就能赶上。

二.零部件开发和匹配,这里面有喜有忧。车身,内外饰,开闭件,管线,电器等中端甚至高端的设计和制造已经没有问题。短板最大的部分是动力和悬架,虽然长安,奇瑞在发动机领域有了一些突破,但整体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自动变速器现在万里扬等有所突破,整体性能还在早期阶段。至于四驱部分现在还是空白。

特别是悬架部分,我们目前都是引入成品仿制,能力强一点的可以可以做一些改进和优化,但是大的改动还没有能力。

这一点不仅是乘用车,商用车的情况也不乐观。

三.制造部分也许是我们目前差距最小,甚至没有差距的领域。四大(五大)工艺的整体水平已经是前列。

四.外资引入的利弊。汽车工业整体的巨大进步是直接受益于外资引入的,弊端是收益的大部分被外资拿走,核心的技术没有也不会交给我们。

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研发,合资公司只是制造而已,那些所谓的研发中心都是做图纸翻译和国产化。


行之御风


我是一名汽车从业者,我要说的是,越是销量好的合资厂,越没有吸收汽车的技术。

真正在吸收开发,生产技术的还是在搞自主品牌的整车厂。

合资厂(品牌),都是从国外引进成熟(开发完成)车型,中方只是照图生产,至于为何设计成这样,没人知道,外方也不会告知。

在生产这一块,当然是可以学习一些国外先进经验,但是这些不足以支撑汽车的自主开发,生产。

自主厂(品牌),是拿在售车型做标杆,模仿别人的设计,找供应商来完成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整车厂完成整车的实验评价,量产。

那自主厂商把国外技术吸收完了吗?

答案是没有!

我们在吸收老技术的同时,宝马,奔驰,丰田在联合博世,电装等一流供应商开发新的产品。

中国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在汽车核心技术上不可能超越欧洲,日本。

我们能做什么?

消化先进技术,把先进技术变成白菜价的产品。

这就是现状!并且还会保持若干年!


飞驰的汽车人


早已经吸收完毕。

中国汽车工业的计划是:引进、吸收、自主、创新。现在是第四阶段“创新”的收尾。你说的吸收阶段早在1997年已经差不多就结束了。现在是合资公司的合资品牌遗留问题。

第一是诚信问题:

吸收不等于消灭,不能卸磨就杀驴。人家帮你把技术都掌握了,你就把人家赶走,这不符合中国人的道德标准。技术吸收完了还可以合作。一起发展,一起赚钱。

第二是安全问题:

现在世界发展的趋势就是合作共赢,有钱大家赚。经济上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安全。为什么华为会被打压,因为不上市。M国的资本进入不了华为公司,你想赚M国人的钱,还不叫M国人一起赚,人家能干?小米就没事,人家上市,还入股高通,有钱大家一起赚吗。

第三是品牌问题:

任何品牌都创建不易,不可能轻易抛弃。品牌都是有溢价能力的,随着品牌知名度提高,溢价能力越来越强。合资品牌现在的溢价能力是高于自主品牌的,它的价值决定了它不可能被抛弃。更何况现在是合资品牌的红利期,更不会有人放弃。

第四是出去问题:

自主品牌不可能只在中国发展,必定要走向世界。自主品牌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利用合资品牌这个跳板。中国汽车还是太年轻,在国内还可以靠价格混的风生水起。出去就没有了价格优势(要加税)、品牌优势(都没人知道)、还没有经验(纯小白)。这时候就得靠合资品牌带一把,提高知名度,积累经验。

反攻的号角已经吹响:

随着自主品牌创新的基本结束,一些企业开始反攻外国市场。奇瑞发动机的出口,就是自主品牌反攻的代表。搭载奇瑞第三代1.6T发动机的瑞虎8,在国内市场就有很好的表现。在动力、油耗、平顺性等方面,都证明了这款发动机的优秀。期待更多的自主品牌,创新出更多更好的拳头产品。


木东说车


消化吸收可不是随便说说行的,当初是以技术换市场,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技术没得到多少,市场反倒是真给合资车企了。

首先,汽车是由上万个零件组装在一起后运行起来的,这其中涉及到零配件质量,设计人员设计是否合理,安装尺寸是否匹配,工人是否负责等等各个方面。

再者,每一项新技术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等堆出来的,而在这个方面正是我们所欠缺的,都想赚快钱,一台车上马之后,几个月就推向市场,也不经过大量的实验,测试。到市场后问题一大堆,再加上售后一般,导致口碑越来越差。

最后,核心技术不是花钱就能搞定的,是买不来的,等你把核心技术攻克之后,外资企业会低价卖给你,而且采购价会低于你自己的生产价,这个时候就看自主车企怎么掌握了。


众泰集团制造部主任


合资的目的就是拿市场换技术,这就像师傅教徒弟一样

师傅教会你汽车具体生产办法,流程、甚至工艺都告诉你,在师傅的指导下可以独立生产这一款汽车。但是师傅是怎么开发这一款汽车、又如何开发的呢?这点是学不来的,师傅也是不能教的,教也学不会的东西。就像音乐家写曲子一样,教你如何演奏很容易,但是没有办法教会你谱出经典的曲目。工匠很容易培养,培养大师级别的人物难上加难。

汽车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团队合作完成的。培养一个人才容易,拉起一支队伍,培养一个优秀团队就更难了!单单是每年团队消耗的研发费用都是可观的。没有能力的汽车厂家研发费用都负担不起,而我们的研发费用始终都是最低的。



即使研发费用足够,短时间内也是不可能有成绩的。汽车研发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并不是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做好的。单单是一款新发动机从立项开发到上市就需要三年之久,这还是算快的。

而对于白手起家的车企,技术积淀没有,造车经验没有,专利没有。研发能力就是笑话,指望着短短的十几年光景赶超英美是不现实的

有研发团队也只能是从头做起,从基础研发做起。因此我们的消化吸收也只能是以某一台车为蓝本,再此基础上开发一款国产车型,技术参数能达到参照车型80%就不错了!最典型的就是我们造的车油耗始终要高一点。发动机可以买方案,但是变速箱就行不通了。只有双离合变速箱一条路可以走,虽然说是我们与某某变速箱合作,其实我们只生产了齿轮与壳体。其他零部件/技术还是供应商提供的,而AT变速箱只能外购、底盘也是拿成熟的底盘改改而已。总之,外资车企让你看怎汽车是怎么造的,但是技术专利是不会给你的。



因此大部分合资企业都没有拿的出手的独立研发车型,上汽、长安还算好一些。广汽传祺稍差一些。其他与外资车企合作的自主品牌基本提不上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汽。无论自主品牌的奔腾、红旗都离不开外资企业支持。要么用某某车底盘,要么用某某车动力总成,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捯饬出一台新车。造出的汽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好大喜功、追求短平快,导致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个传世车型。

如果潜心的从基础做起,十年磨一剑肯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北汽也是如此,合资多年后毫无建树,动不动就仿奔驰。最后没办法了直接收购过气的技术生产过气的车型,卖的好才怪呢!消费者又不是傻瓜!仿造都没仿明白,更别提消化吸收技术了!


这不燃油车搞砸了,又开始搞新能源汽车了!

可以看出来技术并不是学出来的,合资也不一定能学到真正的技术

真正的技术是自己经历失败后搞出来的。例如非合资公司的比亚迪汽车,完全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出来的。虽然各方面都马马虎虎,发动机/变速箱都没有突出的亮点 ,但是人家的重心在新能源汽车上。新能源完汽车全是自己团队搞出来的,或者说是北市场逼出来的。就是因为燃油车竞争激烈,后来者想要在燃油车上击败传统燃油车对手是难上加难。因此比亚迪在生存的压力下才搞成了新能源汽车,拥有全部的自主产权。



另外一个合资代表就是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后推出的车型有明显的进步,但是新车型设计仍然离不开沃尔沃的支持。沃尔沃教吉利造车,毫无保留的教会吉利造车,技术专利也是共享的。因此目前也只有吉利敢说吸收消化了沃尔沃技术!
与外资企业合资造车的大部分都是国企,没有任何生存压力。领导不愁员工不愁,衣食无忧。在这种情况下消化吸收合资技术如同搞笑一样,如何混好当下的日子才是重点。因此就没有心思搞研发了!这样的研发团队能吸收消化创新吗?来任务了抄一下交差就可以了!或者短时间给你一个设计任务,没有此方面的技术积累也只能是“照抄”交差。


水墨丹青一世情


这个是个复杂的商业谈判,有带技术谈,有不带技术谈,总体讲技术专利方面,我们还是很吃亏。


卖车的蔡洋


你以为研发这么简单 什么是研发 既要研究 还要发展 要是一比一复制 人家会告你 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不然都是枉然


用户9143427050806


中国人就是钱消化快,别的,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