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最窄处也有30千米,蝗虫怎么飞到阿拉伯的?

日斤58484798


优胜劣汰,凡是能飞越红海而不死的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恢复种群数量。


高手0011


蝗虫是飞蝗,不光会跳,而且会飞,沙漠蝗虫每天可飞行100一150公里,当然不是一直飞,会中途停下吃食物,补充能量。沙漠蝗虫由肯尼亚向北经过埃塞俄比亚,再向北进入吉布提,一路人马向东进入索马里,然后再向西北进入吉布提,两路大军从曼德海峡越过红海,进入阿拉伯半岛,登陆亚洲。


曼德海峡最窄处仅有26公里,不仅如此,海峡中间还有火山岛,几个小岛无疑是合适的休息处与跳板,间接助攻了蝗虫登陆。


假如蝗虫每日150公里顺风飞行,极有可能一口气飞行30公里,从而越过红海。

还有一种可能是只有少数沙漠蝗虫进入亚洲,但当地气侯合适,蝗虫子一代产卵到起飞仅需二至二周左右,下一代成虫又产卵,一个月便可发生二代成几何数字增长,形成蝗灾。

目前邻国巴铁印度蝗灾已形成,也是有可能进入我国的两个途径,虽然现在疫情紧张,但也因未雨绸缪,第一派专家支援领国,拒敌于千里之外,同时也能实践积累经验,第二,国内有可能的进入通道严密防控,用最小的损失,保后方平安。


寻味陕西


上世纪60年代,一艘外国货轮(忘了哪个国家的)在印度洋上空发现一片乌云,因为飞累了,雨点一样落到船甲板上,叠压的无法清除……

它们是非洲大陆的蝗虫。发现地与非洲大陆已300多公里。那时学者已经证明一些蝗虫远徙是靠上升气流和大气环流来完成的,它们不需要很费劲。

我们可以看看非洲蝗虫的迁移路线,呈北东向约40°方向一直延伸,似乎不带拐弯的,遇山过山,遇海过海。

但天然屏障喜马拉雅山是隔断气候带的,气流更多的是从北部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分流,这里地处高山屏障气候恶劣,没有植被(饿死它们)。另一少部分南下至印度,缅甸,泰国等。在这里有很多变数。因为沙漠蝗不喜欢潮湿雨林气候带(食谱不对应),不喜欢山区,喜欢丘陵平原。所以它们适应的食谱主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带。历史上也是这样,沙漠蝗在那里转来转去。



落地的果子


飞过去肯定没有问题,问题是它怎么知道那边有大陆的。他怎么不往印度洋飞呢


我想去度假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蝗灾自古以来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重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人类想尽各种方法来进行防控,但不可避免的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蝗灾为什么会如此难以防治?

蝗虫的特征

  1. 蝗虫喜欢在干旱炎热的环境下生存。
  2. 体表呈黄褐色。
  3. 成年后体长达16-17厘米。
  4. 繁殖力极强,单次产卵高达4000至5000枚,生命周期长达2-3个月;按一只成虫一生平均产卵3次计算,蝗虫的数量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2000倍。
  5. 食量大,飞行能力强;基本上从幼虫到成虫都在一直不停的吃;一天最多能飞行150公里,最长能连续飞行2-3天。

蝗虫成年后,啃食完一个地方的植被后会成群结队的大规模转移,在此所到之处都普遍呈寸草不生的现象。

蝗虫的飞行能力

按科学数字,平均每天飞行150公里计算,蝗虫短则需要1天就能完成跨海飞行,长则需要2天时间。

一般的山脉和海峡无法对其造成有效阻挡。

红海宽度最窄的地方在吉布提和萨纳间,为30千米。若这地方不幸爆发蝗灾,蝗虫可能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完成飞跃。

蝗虫在海上飞行不需要吃东西吗?因蝗虫的身体机构特殊,飞行途中的蝗虫掉入水中也不会马上淹死,会在水中漂浮20个小时。在此期间一部分蝗虫会一直飞行,一部分蝗虫会以同伴尸体为食,进行补充能量,而后继续飞行。

蝗虫正式靠此方法完成穿越非洲沙漠的飞行。

同样,红海最宽处距离大概有300多公里,蝗虫只需要2-3天的时间就能到达中东国家。


峻森


非洲蝗虫飞跃红海到亚洲之说纯属扯蛋,蝗虫还没有那个飞行能力。亚洲蝗虫灾害只是亚洲本地蝗虫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与东非的蝗虫灾害发生时机相同,并不和非洲蝗虫有联系。不知哪个没见过蝗虫的城里文化人造谣说非洲蝗虫从非洲向亚洲东亚侵袭。别说,还真有很多专家和傻冒会信。

蝗虫在缅甸会遭到热带雨林地带阻挡,热带雨林中捕食昆虫的动物很多,在那里蝗虫的繁殖能力会减弱。印度北部有寒冷的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蝗虫怕冷,不可能去翻山越岭自寻死路。所以,造谣非洲蝗虫灾害向中国蔓延是站不住脚的。只有中国或蒙古的荒原草地出现适宜蝗虫迅速生长繁殖的气候环境时,中国才有可能发生蝗虫灾害。内地乡村农田经常打农药,不会有蝗虫成灾的条件。


热血斗士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这样记载蝗虫过河的,“结聚成斗,浮水过河”,意思就是蝗虫过河时,先聚合成一个巨大的球形体,漂流过河。

蝗虫是不可能一次性飞行三十公里的,即便是普通鸟类也没有这种体力。实际上看到的漫天蝗虫飞过,是因为蝗虫实在太多了,不停的起飞,不停的降落。


尧天舜地


这些蝗虫成群结伴,比鸟儿群飞、鱼儿团状群游那样规模大多了吧,很多蝗虫飞行的过程中因为气流相互作用,根本不用费多大力气,而且群体移动的速度很快。移动的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的蝗虫和处于边缘位置的蝗虫,会相互交换位置吧,也可能加上海峡上面风力和风向的影响,轻而易举就越洋过海了。越过海峡大约也就是十多个小时,期间肯定有不小的伤亡,但是到了对岸以后,队伍又能迅速得到繁殖壮大,至于约过海峡的成功率有多大,也没人能够统计得出来。


陆军上尉


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蝗虫也是如此。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群蝗虫非常聪明,还有天然的导航系统,这也造就了这批蝗虫可以穿越红海。

▲蝗虫受灾情况图,红色为重灾区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批蝗虫到底是怎么穿越红海的?又是走了什么样的路径?以及最终结果会如何。

其实,想要搞清楚蝗虫走了什么路径,只需要搞清楚沿途受灾国家就可以了。毕竟蝗虫飞到哪吃到哪,也就留下了足够的痕迹,也给了我们找到蝗虫轨迹的方法。

从这张图,大致可以看出来蝗虫受灾国家分别是: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红海,亚丁湾)——也门——沙特阿拉伯——(波斯湾)——伊朗——巴基斯坦——印度。

——————手工画图,不是特别清楚————

其中,括号里面的是海湾,也就是说,这批蝗虫从开始爆发,一直到达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穿越了重重的山脉阻隔不说,还有可能穿越了三个海湾。那么蝗虫真的这么能飞吗?

其实单个蝗虫的飞行能力并不强,然而一旦成群,将会造成蝗虫性格暴躁。再加上蝗虫聚堆之后,将会消耗大量资源,进一步刺激着蝗虫群必须迁徙才能活下去。

而蝗虫一旦成群,一天就可以飞行150公里。那红海有多宽?如果说小于150公里,对于蝗虫来说轻而易举。如果大于150公里,那么蝗虫又是如何飞过来的?

▲红色为红海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最宽的地方有306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30公里。那么最窄的地方在哪里?这个地方位于红海南端的曼达布海峡。

也就是说,只要蝗虫幸运的话,恰好飞到曼达布海峡,就可以直接跨越红海,也就从东非地区来到了阿拉伯半岛。然而,实际当中,蝗虫并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假设只有一部分蝗虫从曼达布海峡飞跃红海,那么其他蝗虫又是怎么过去的呢?

也是靠飞行,但是有借力!正如上文所说,红海最宽的位置有306公里,最窄的地方有30公里。因此有一个可飞行区间——30公里到306公里。

我们算个极端情况,假设红海方方正正,宽度全部是180公里,这也要超过蝗虫150公里的日均最大量。但是不用怕,还有风可以借助。

其实早在2019年2月份,东非地区就已经发生了蝗灾。不过,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局限于东非地区,并没有跨过红海。然而,一年时间过去了,还是跨过去了。

这是因为,过去一年时间,总会有从东非地区的海风往阿拉伯半岛吹。只要机会合适,蝗虫就可以乘着海风飞到阿拉伯半岛!

在海风的加持下,蝗虫一天多飞一个30公里不成问题。更何况上面是极端假设,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180公里的宽度。可能还有地方是刚超150公里,有的地方不足150公里。

▲从红海栽进阿拉伯海

如此一来,给蝗虫能够飞越红海的机会更多了。但是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这长达100多公里的飞行过程中,蝗虫不会迷路吗?为何不会一头栽进阿拉伯海?

你还别说,真不会。作为人类,可能会在大海上迷失方向,但是蝗虫可不会,它本身拥有着一个叫偏振光的导航系统,这个系统有多强?又是如何运转的?

当太阳光(月光)穿过大气层进入地球后,会出现散射现象,从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振。通过偏振现象,又可以确定“自己”的方位,因此是一种天然的导航器。

可惜的是,只有动物掌握了这种方式,人类无法凭肉眼靠偏振光导航,蝗虫就是掌握这种技术的动物之一。有了偏振光导航系统,蝗虫就可以保证自己直线飞行。

▲蟋蟀也会(没找到蝗虫的示意图)

有了直线飞行的能力,再加上海风的作用,一只蝗虫想飞跃红海就简单的多了。当然了,除了直接飞越红海之外,蝗虫还有另外一条路。

▲方式①绕路

如上图所示,通过这种绕行的方式,其实蝗虫还是可以到达印度,只是花费的时间可能要长一点。


史之策


飞蝗发生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经过红海飞到印度,巴基斯坦,大约有3600-4000亿只沙漠飞蝗,它所到的地区农作物被吃光。

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已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出预警,飞蝗使粮食出现短缺,数百万人口受到威胁。

飞蝗飞行距离每天可达到150千米,可连续飞行10小时,红海最窄处也就30千米,沙漠飞蝗可接高空气流轻松飞过红海到达印度次大陆和巴基斯坦。

飞蝗到达中国可没有那么容易,中印边界有青藏高原阻挡,海拔高度都在4000米以上,新彊和巴基斯坦边界有乔戈里峰,纪旗拉甫达坂等,海拔高度都4000米,气温低,飞蝗难于飞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