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是如何处理疫情的?

旧时楼台月


疾病一直都是生死大事,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岁,很多人二三十岁就因为生病而亡。相比起现在的医疗技术的发展,古代的人们显然还没有认识到病毒细菌等物质,医术的匮乏使得很多英杰不幸死去。

在古代,除了战争使得人口减少之外,最经常遇到的也是最不可控的就是瘟疫的蔓延,在瘟疫的蔓延下,百姓没有好的救治方法,只能在疾病中痛苦地死去。有时候,一个严重的瘟疫甚至能够动摇这个王朝的统治,于是为了能够缓解瘟疫所带来的恐惧以及不良影响,统治者总要做一些行动来缓解瘟疫。而在汉朝时期,一旦发生瘟疫,统治者又是怎样的来抵抗疫情的呢?

一、 精神支持: 下令自责,并给予疫区一些福利,安抚民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一句话揭露了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每个有作为的皇帝都会注意安抚百姓,来获得百姓得爱戴。而获得百姓得拥戴收复民心各个皇帝得所作所为也不同。

而汉朝皇帝最出名的就是罪己诏。在汉朝时期几次比较大的瘟疫发生过程中,当时的朝堂统治者都选择下令来责罚自己,自己身为国家领袖,对于瘟疫的发生有着不可逃脱的责任,希望这场瘟疫尽快结束,有什么错误自己一力承担,不要加到自己的子民身上,让他们承受痛苦。

要知道,在古代,君权神授,老百姓对于皇帝是非常信服的,认为是上天之子,是上天的代言者,他的话一定是有用的。而皇帝的这一个命令不仅安抚百姓,收获到了民心,还会让得了瘟疫的百姓冷静下来。当时人们的医疗技术还很落后,一旦爆发瘟疫,则很难进行有效的治疗,死亡率及其高。这些灾民有很大的一部分可能会死去,在死亡面前,很大一部分人会变得暴躁,如果在有心人的刻意挑动之下,甚至很可能会造成这些灾民进行暴动——在汉朝晚期,有名的黄巾道中的大贤良师张角就是靠着瘟疫治病救人,才得到了这些百姓的拥戴,最终造反的时候天下百姓相跟随。

皇帝亲自下旨自责,并且还减轻当地灾民的赋税,押送物资,摆出了与灾民同在,国家没有忘记他们的样子,这样就给了这些灾民很大的精神安慰,让他们知道国家没有忘了他们,这样就迅速的安定下了他们害怕的心。

这是汉朝时期发生瘟疫时候统治者们的常用措施,给灾民精神安慰,让他们对朝廷抱有希望,不仅有利于身体康复,也能避免在有心人的挑拨下发生暴乱。

二、极度重视瘟疫:先采取手段阻止瘟疫蔓延,接着着手治理瘟疫,力求损失最小化。

中国古代瘟疫频发,经常造成十分惨烈的结局,甚至可能一个村庄一个城市都在瘟疫之下灭绝。不管是哪个朝代,在医疗技术匮乏的情况下,对于这种动辄就是上百人感染的瘟疫都是如临大敌,格外的重视。

1、如何阻止瘟疫

同样的,汉朝也是如此。一旦一个地方一个村庄连续出现多个病人,当地村庄的村长等管理村庄的人则一刻也不耽搁,迅速的报告给当地政府,当地政府紧急上报之后,则迅速的加派人手组织进行隔离,对这些病人进行隔离。同时进行石灰水消毒,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了石灰水有着阻止瘟疫传播的作用,所以人们会把石灰水洒在瘟疫病发曲以及死去的人的尸体上,然后进行掩埋。

在史书中有记载,汉朝经常的发生瘟疫,为了阻止这种瘟疫的蔓延,当地政府就开始组织人手对这些感染上的进行隔离,就是专门的划分一个地方,建造住的地方来收留这些病人,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他们四处奔走,将瘟疫再传染到正常人身上。古代人们的交流范围比较小,不像现代一样交通发达,所以瘟疫不容易蔓延出去,古代瘟疫爆发经常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发生瘟疫,传播的非常慢,也为官方阻止疏散进行隔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官方隔离了灾区之后,就能够有效的阻止瘟疫的蔓延了,接下来就是治疗瘟疫了。

2、如何治理瘟疫

在古代人们没有有效的治疗瘟疫的措施,所以最常见的就是朝廷组织收取大量的药物熬成汤药,来让灾民们饮用,使灾民们的免疫力得到提升,这样子则可以尽量的挽救更多的人。灾民在药物的帮助以及医生的帮助下,有的则侥幸存活。

不仅如此,朝廷为灾民们发放物资,为这些灾民们免费的发药的同时,还派遣有能力的医生来到灾区,为这些病人尽力救治,并且尽快找到解除这种瘟疫的方法。然而,瘟疫肯定会造成一部分人的死亡,而对于这些尸体的处理也有着要求。对于这些因为瘟疫而死的百姓,尽管他们死去,但是尸体仍然能够传播瘟疫,于是为了避免传染,自古以来封建王朝通常采用的方法都是将他们的尸体进行焚烧或者将他们深埋地底,防止瘟疫再次进行扩散。

这些措施是朝廷在瘟疫爆发后的重要措施,正是靠着这些措施,百姓们才能在一个又一个的瘟疫中存活下来。

三、民间的自发组织: 汉朝的志愿者

无论哪个时代,都有悲天悯人的善人。在如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经常有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但是其实,志愿者并不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才有的,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志愿者的存在了。

汉朝时期,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瘟疫的手段,所以往往造成大规模的伤亡,而因为瘟疫的突发性使得朝廷不能快速的进行反应,还需要组织时间来运送药物,派遣医生。于是就有了由官方出面,组织民间的志愿者提前赶往灾区。他们携带着药物以及医生或者他们本身就是医生,来到灾区为这些灾民们分发免费的药物以及免费的治病。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仅是现在,就算是古代,同样也是这样的情况。他们没有回报,纯粹的自愿,其中更多的是医生,抱着治病救人,医者仁心的心态毅然的奔赴灾区,就像我们现代的医生们一样,瘟疫面前,我们在后退,而他们在逆行而上。


夏目历史君


汉代处理疫情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隔离。隔离是在古代瘟疫发生后做的第一要务,地方官一般都会先安排隔离“孤立”疫情发生地,再向中央汇报。

2.组织医生。地方官汇报完后,或等中央排遣医生到疫情发生地行医治病,比如张仲景、华佗之类的都是因为“疫情”而成为天下闻名的神医。

3.开仓放粮。疫情发生后很多时候不管地方还是中央都会感觉无能为力,只有这件事能帮上忙,那就是开仓放粮,比如后汉书有描写:遇时疾疫,谷贵人饥”现象,“尚开仓禀给,营救疾者”。

4.免瑶赋。这个和开仓放粮一样的,很多时候还是一起执行的中央政策。比如汉书有记载汉宣帝元康二年夏五月,诏曰:“今天下颇被疾疫之灾,朕甚愍之。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

基本上就是这些措施,那个时候对“农业”的重视,人口的流动比较小,所以一个地方有疫情很少会变成全国性的疫情的。



看影说史


一哥“俗人读史”之——

        王莽防“瘟疫”的进步

如果说秦朝的“疠迁所”用于防止传染病的做法太过血腥,把“病人”当成了“犯人”去等死的话,那么,西汉末年的王莽防疫可谓人性化的多了,从书面上看也是较为有效的。

《汉书-平帝纪》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1),为置医药(2)。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3)。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5)。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6),县次给食(7)。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8)。又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民(9)。”文中的标识为笔者标记的,其中:(1)是说因蝗灾引发瘟疫以后,首先采取了隔离办法,让病人住在空房子里;(2)是说国家负责治疗的,而不是不管不问让病人等死;(3)是安抚死者家属的;(4)到(9)是用于安民的,一是废掉一处国家级养马场建立了一个县用于安置流民;二是在官府、寺院、市场建立相应的临时救助机构安置贫民;三是流民迁徙过程中,沿途各县要给予供应食物;四是到了迁徙地后,政府以赐或借的形式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五是在长安城里又成立了五个“办事处”,建成了200个“移民小区”用于安置流民。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达到了什么样真实的成效,或许还有统治者粉饰太平的嫌疑,但不得不说,对于防疫,历史是进了一步的。





一哥于一


首先,官员下乡,问诊施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汉和帝词条时期的洛阳瘟疫,朝廷就谕遣城门校尉(帝都的门卫队长,职责极其重要)曹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桓帝元嘉时期的瘟疫,朝廷派了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开设药棚,给百姓提供药方药品;灵帝建宁时期的大瘟疫,朝廷派了“中谒者巡行致医药”等等。

其次,赈济灾民、安抚民心、安葬死者。前文所说,瘟疫常发生在自然灾害之后,饿的不行了,百姓为了活命只能造反。帝国政府为了防止百姓铤而走险,所以往往会免费给灾区提供基本生活用品。如《后汉书》中,桓帝时期“民有不能自赈及流移者,禀谷如科”;汉献帝时期对瘟疫之后的鳏寡孤独者,政府可以给他“廪食终身”的特权。

最后,减免灾区百姓赋税。永建时期瘟疫,朝廷就决定“疫疠水潦,令人半输今年田租”;延熹时期遇上大瘟疫,朝廷依旧令“大司农减租调”


小凌哥


瘟疫与战争、灾荒一样,从来都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密不可分。对于战争和灾荒,记载者数不胜数,但有关于对人类健康威胁甚大的疫病,史书的辑录却往往只言片语。疫病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是它的流行与传变却一直与人类的各种生活、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尽管如今己难以描述曾经疫病对人类心理和身体造成的伤害,不过其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却在各种文史资料及医学书籍中都留有许多触人心弦的记载。而疫病,这个古老的幽灵,并不因科学昌明而隐退,它同样与时俱进,徘徊在现代社会,伺机而动,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甚至吞噬人类的生命。正因为疫病是中国古代对人民的健康与生命摧残最甚的一类疾病,因此我们今日对人类历史上疫病流行概况做一些较为系统的了解,对当时影响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做一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某些规律性的揭示,对我们今天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预防、治疗疫病也可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借鉴。

陕西位于中国内陆的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对于流通发达的南方地区,陕西古代的瘟疫不甚严重,但若系统梳理,其中仍有许多未被发掘的信息和可供现代医疗借鉴之处。古代人民在几千年的生活、生产中,不仅总结、发明出了许多对抗、预防瘟疫的办法,更是竭尽所能将瘟疫流行时的各种情况以宝贵的文献资料形式留给后人,虽然历经战火、动乱、迁徙的各种变迁,很多资料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现存的文献中对古代瘟疫流行、治疗情况做一大概的梳理和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医学技术一再提升,人们已经能治疗、预防许多曾经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疫病,但是,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加,SARS、禽流感等各种疫病仍时有发生。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正确认识和对待新的疫病,如何在疫病治疗中发挥传统医疗的优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爱历史历史的话事人


历史上的汉朝黄巾之乱,自然是百姓无法存活所以才造反,那么百姓无法存活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和瘟疫也脱不了关系。历史上中国不乏瘟疫、旱灾,但是只要政府处理得当,不化天灾为人祸,百姓基本还是安稳的。

一、两汉瘟疫的重灾区

汉代中国刚进入大一统国家没多久,生产力虽然低下,但是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无独有偶,能力大了,麻烦也多。根据史书记载,两汉仅中原地区就爆发瘟疫20次,两汉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灭项羽统一中国算,到汉献帝220年(庚子年)曹丕代汉,汉朝共经历422年,平均下来,每22年中原就爆发一次瘟疫,频率之高,可见一斑。

虽为两汉,但记载中,西汉时期中原仅爆发了1次瘟疫,而其余19次均爆发在东汉。虽为两汉瘟疫,但实际仅在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瘟疫才高发。

二、东汉瘟疫的特点

首先,东汉中原地区瘟疫爆发往往受其他自然灾害引导。瘟疫大多发生在天灾之后,如汉顺帝永建四年蝗灾之后,瘟疫肆虐;汉桓帝建和三年, “八月京师大水”“九月京师地震”(《后汉书》),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大瘟疫。

其次,季节性特征明显。东汉瘟疫多发生在春季,即有准确时间记载的瘟疫共15次,这其中春季就发生了11次,夏季1次、秋季1次、冬季2次。

最后,帝都洛阳为重灾区。以帝都洛阳为中心,受灾程度逐渐减轻。即明确记载在史料上的东汉洛阳瘟疫就有16次之多。

三、东汉中原地区瘟疫原因

首先,环境失衡。西汉时期中原地区极为富有 “有过大面积的森林……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绿荫冉冉”,但是到了东汉中后期朝廷上下极尽奢华, “殚极土木,互相夸竞”(《后汉书》)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这样的楼室就需要砍伐大量木材,生变环境因此被改变,由此细菌滋生,最终成为瘟疫。

大兴土木破坏了关中平原的环境

其次,寒暑不均。据史书可知两汉时期寒暑经常不均、气候异常。汉武帝时期就发生过夏季降霜雪的情况。东汉更是 “盛夏多寒”、而寒暑不均产生的结果就是瘟疫与时气、温热等病爆发

再次,瘟疫多发生于天灾之后。东汉时期,虽然中国大一统后经济、民众生活极大提高,但奈何受制于时代生产力发展,抵御天灾能力有限,疫病频发不足为奇。自然灾害之后,粮食歉收、饥民甚至会易子而食,那树皮草根更不在话下,这样极易染上病菌。

除了在自然灾害中遇难的,灾难之后,因乱食食物而中毒的人亦不在少数,这些人染病去世之后,尸体无人安置,尸体腐烂,散发气味或污染水源,造成二次传染,疫病遂起。蛇虫鼠蚁横行无阻,啃食尸体成为病菌携带者,它们再去攻击活人,这样造成了新一轮疫病传染。

四、东汉政府的应对

东汉帝国帝都所在地发生瘟疫,事涉皇帝和百官,帝国政府自然要小心谨慎的对待,所以东汉时期,洛阳的瘟疫在平时能得到妥善处置。史书中常见的应对瘟疫的措施有这么几种:

首先,官员下乡,问诊施药。其次,赈济灾民、安抚民心、安葬死者。前文所说,瘟疫常发生在自然灾害之后,饿的不行了,百姓为了活命只能造反。帝国政府为了防止百姓铤而走险,所以往往会免费给灾区提供基本生活用品。汉献帝时期对瘟疫之后的鳏寡孤独者,政府可以给他 “廪食终身”的特权 。

最后,减免灾区百姓赋税。朝廷决定 “疫疠水潦,令人半输今年田租”。即便官员贪腐严重、拖沓。可疫病涉及皇帝,事关重大,没人敢再无作为,所以疾病一般能得到妥善处置。




影像浮萍


闭城不出,隔离是在古代瘟疫发生后做的第一要务,地方官一般都会先安排隔离“孤立”疫情发生地,再向中央汇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