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这首诗的后两句展现出什么情景?

轮回140422403


李清照的《武陵春·晚春》具体内容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它是李清照晚期词的代表作品。大概意思是: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这首《武陵春》是词人李清照中年丈夫去世之后独居所作,其中传达的愁绪不是一般的闺情闺怨词能够相比。全词借暮春之景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愁苦,塑造了一个凄凉环境中孤苦无依的妇女形象。

这首词的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词中广为传诵的写“愁”的名句。愁本是一种心里的情绪,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里李清照却将愁装上了舴艋舟,这一想象可谓异想天开了。但却一下子将愁形象化,好像愁变得可以触碰了。而且还说她拥有的愁是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一下子仿佛就有了重量,而且是非常非常重。这就是所谓化虚为实了。说辞新颖独特,想象奇巧,形象传神,韵味幽深。同时与前文的“轻舟”有承接关系,显得自然妥帖,浑然天成。丝毫不逊色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总体来说,整首词从侧面反映了国破家亡以后人们所具有的离愁别恨。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剧融入了自己的笔墨之中,形成典型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境界,再加上女性天然而独特的感知,使得她的词清新淡雅,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荆棘丛中的小野花


李清照《五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停了,雨住了,花也落尽了,惟余满地落英,让尘土也沾上了淡淡的馨香。日晚了,人倦了,懒梳妆了。景色依旧,物是人非,事事不顺,人未语,泪先流。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尚好,也想泛舟一游。只怕舴艋舟(小船,两头尖似蚱蜢)太小,装不下,心底的许多愁啊!

这是李清照1135年南渡后,避难于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病故,家藏金石文物也遗失殆尽,一身孑然,四处漂泊,感慨人生,不苦不悲才怪呢?


云卷飞山


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句话大家一定很熟悉,就出自李清照这首《武陵春.春晚》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且年少成名。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夫妻和谐生活幸福。可惜这一切都随着金兵入侵而改变。


在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路南奔。先来到了江宁。赵明诚任江宁知府,后因金兵迫近,赵弃江宁而走。不久病死。李清照只得再度南去,投靠在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家里。不久又嫁给了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的渣男张汝舟。李清照李清照报官告发了张汝舟,终得离婚,但也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获释。


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后,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

这首词作于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在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时,也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由风狂花尽,一片凄清这种含蓄,写到“物是人非”,写到事事休,苦痛似乎无穷无尽,已经是直抒胸臆了。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

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自然想往一游,只不过此时的游,恐怕更多是派遣苦闷吧。但此时的她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多的恐怕不是那一叶小舟可以载动的了。


全词末尾两句最是动人。当下片开头写双溪的时候,让人觉得有出游之兴,派遣下苦闷也好。末二句却似一个猛烈的跌宕

,让人觉得无比沉重。


殘陽暮里酹江月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这首词简炼含蓄,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

“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花朵散尽的情景,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动作和神态。“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把难以控制的愁闷一下子倾泻出来。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将气氛陡然一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也不禁想去“泛轻舟”了。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只恐”以下二句,则是明快节奏之后的猛烈跌宕。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比喻来形容“愁”,将“愁”这种情绪化虚为实,“载不动”意味着作者的愁绪之深重,运用实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注: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兔子小姐的珠宝洞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把人难以捉摸的心里情绪,抽象之物,却意想天开地用夸张的比喻把它量化,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感觉。这是词人李清照在北宋亡国,夫妻相继南渡避难,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此后她只身漂泊于杭州、金华一带,孑然一身,贫苦无依,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睹物思人, 寓情于景,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湘西乡村河边风光。






湘西星辰


《武陵春·春晚》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森林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一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 

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李清照是极擅长写愁的。除本词将愁写成有形体、重量、动态外,她还在其它词里将愁写得有长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等等。这些都形象传神,韵味幽深。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子尧群览


这首词,是李清照结束大家闺秀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之后,开始过上了颠沛流离、飘荡不定的艰苦生活,死了丈夫之后,她原本飘荡不定的生活更增添几分寥落。

因此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展现了她孤独、落寞、苦闷的情景。


诗词文化角


《武陵春.春晚》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是她避乱金华时所作,此时她的丈夫赵明诚已逝。

她历尽了离乱之苦,丧夫之痛。所以这首词的感情极为悲戚。

现在我们重点来看她写的这首词的下片。它的下片是: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几句的意思是,我听说双溪晚春的景色还挺美好的,也打算划着小船去看看,只恐怕双溪象蚱蜢一样的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内心中千斤重的愁苦啊!

下片写的非常新颖奇巧,特别是“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蚱蜢舟”是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载不动”是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把作者沉甸甸的万千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双溪的景色多么美好啊!水绿山青,游人如织。我也想去看看风景什么的,可是我不敢去啊!更不能去啊!

原因是只恐怕双溪那像蚱蜢般的小船,装不下也载不动我的万千忧愁啊!

作者构思新颖别致,想像力丰富万千!以小小的蚱蜢舟载不动千斤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愁之深重!因为凡是一个正常人,都知道“愁”滋味,却只有李清照给我们写出了“愁”的深沉哀婉,写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限痛苦,以及对故国故人的无限忧思。所以李清照的这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成为千古绝唱!


有钱三十


愁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