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這首詩的後兩句展現出什麼情景?

輪迴140422403


李清照的《武陵春·晚春》具體內容為: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它是李清照晚期詞的代表作品。大概意思是:風停了,塵土裡帶有花的香氣,花兒已凋落殆盡。日頭已經升的老高,我卻懶得來梳妝。景物依舊,人事已變,一切事情都已經完結。想要傾訴自己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

聽說雙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雙溪蚱蜢般的小船,載不動我許多的憂愁。

這首《武陵春》是詞人李清照中年丈夫去世之後獨居所作,其中傳達的愁緒不是一般的閨情閨怨詞能夠相比。全詞借暮春之景來表達內心深處的愁苦,塑造了一個淒涼環境中孤苦無依的婦女形象。

這首詞的後兩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是詞中廣為傳誦的寫“愁”的名句。愁本是一種心裡的情緒,看不見摸不著,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裡李清照卻將愁裝上了舴艋舟,這一想象可謂異想天開了。但卻一下子將愁形象化,好像愁變得可以觸碰了。而且還說她擁有的愁是舴艋舟都載不動的,愁一下子彷彿就有了重量,而且是非常非常重。這就是所謂化虛為實了。說辭新穎獨特,想象奇巧,形象傳神,韻味幽深。同時與前文的“輕舟”有承接關係,顯得自然妥帖,渾然天成。絲毫不遜色於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總體來說,整首詞從側面反映了國破家亡以後人們所具有的離愁別恨。李清照將時代的悲劇融入了自己的筆墨之中,形成典型而獨具特色的藝術境界,再加上女性天然而獨特的感知,使得她的詞清新淡雅,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荊棘叢中的小野花


李清照《五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風停了,雨住了,花也落盡了,惟餘滿地落英,讓塵土也沾上了淡淡的馨香。日晚了,人倦了,懶梳妝了。景色依舊,物是人非,事事不順,人未語,淚先流。

聽說雙溪那邊春光尚好,也想泛舟一遊。只怕舴艋舟(小船,兩頭尖似蚱蜢)太小,裝不下,心底的許多愁啊!

這是李清照1135年南渡後,避難於浙江金華時所作。其時金兵進犯,丈夫病故,家藏金石文物也遺失殆盡,一身孑然,四處漂泊,感慨人生,不苦不悲才怪呢?


雲卷飛山


物是人非事事休,這句話大家一定很熟悉,就出自李清照這首《武陵春.春晚》

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且年少成名。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夫妻和諧生活幸福。可惜這一切都隨著金兵入侵而改變。


在靖康之難後,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一路南奔。先來到了江寧。趙明誠任江寧知府,後因金兵迫近,趙棄江寧而走。不久病死。李清照只得再度南去,投靠在時任敕局刪定官的弟弟李迒家裡。不久又嫁給了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的渣男張汝舟。李清照李清照報官告發了張汝舟,終得離婚,但也身陷囹圄,後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獲釋。


經歷了一場再嫁匪人、離異繫獄的災難後,李清照生活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投到對國家大事的關注上。

這首詞作於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在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時,也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風停了,塵土裡帶有花的香氣,花兒已凋落殆盡。日頭已經升的老高,我卻懶得來梳妝。景物依舊,人事已變,一切事情都已經完結。想要傾訴自己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

由風狂花盡,一片悽清這種含蓄,寫到“物是人非”,寫到事事休,苦痛似乎無窮無盡,已經是直抒胸臆了。


上片既極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悽楚,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談起。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是最喜愛遊山玩水的。據周輝《清波雜誌》所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

雙溪則是金華的風景區,自然想往一遊,只不過此時的遊,恐怕更多是派遣苦悶吧。但此時的她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多的恐怕不是那一葉小舟可以載動的了。


全詞末尾兩句最是動人。當下片開頭寫雙溪的時候,讓人覺得有出遊之興,派遣下苦悶也好。末二句卻似一個猛烈的跌宕

,讓人覺得無比沉重。


殘陽暮裡酹江月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武陵春》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後所作。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  

這首詞簡煉含蓄,由表及裡,步步深入,上闋側重於外形,下闋多偏重於內心。

“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花朵散盡的情景,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

“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動作和神態。“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

“欲語淚先流”,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把難以控制的愁悶一下子傾瀉出來。 

詞的下闋著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聞說雙溪春正好”將氣氛陡然一轉,詞人剛剛還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遊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遊覽的人也不禁想去“泛輕舟”了。

“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泛輕舟”之前著“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迴,說明詞人出遊之興是一時所起,並不十分強烈。

“只恐”以下二句,則是明快節奏之後的猛烈跌宕。這裡,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作者運用了誇張的比喻來形容“愁”,將“愁”這種情緒化虛為實,“載不動”意味著作者的愁緒之深重,運用實物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注:

雙溪:水名,在浙江金華,是唐宋時有名的風光佳麗的遊覽勝地。有東港、南港兩水匯於金華城南,故曰“雙溪”。

舴艋舟:小船,兩頭尖如蚱蜢。



兔子小姐的珠寶洞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最後兩句是廣為傳誦的名句。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把人難以捉摸的心裡情緒,抽象之物,卻意想天開地用誇張的比喻把它量化,給人一種具體可觸的感覺。這是詞人李清照在北宋亡國,夫妻相繼南渡避難,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此後她隻身漂泊於杭州、金華一帶,孑然一身,貧苦無依,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睹物思人, 寓情於景,把自己在特殊環境下頃刻間的微妙複雜的心理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以下是湘西鄉村河邊風光。






湘西星辰


《武陵春·春晚》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極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悽苦之極;下片則進一步表現其悲愁之深重,並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新穎藝術手法來表達悲愁之多。全詞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對故國故人的憂思,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貼切,絲毫無矯揉造作之嫌,饒有特色。此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一的才女形象。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黃盛璋《李清照事蹟考辨》:“詞意寫的是暮春三月景象,當做於紹興五年三月。”又《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紹興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圍亳州。壬午,偽齊犯安豐,韓世忠遊擊金人於大儀鎮,敗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圍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馬圖序》雲:“今年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浙江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臨安泝江,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邸。”其時金兵進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





森林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一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兵荒馬亂中人們共有的離恨別緒。李清照將時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進了自己有限的藝術境界裡,從而使本詞具有了典型性。因此這首詞不僅獲得了藝術審美價值,而且也贏得了社會審美意義。 

最後兩句是廣為傳誦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會,難以捉摸。如今作者卻意想天開地將它裝上小船,給人一種具體可觸的立體感;而且還怕愁太重,小船載不動,則愁又顯得有重量了;再聯繫前句的“輕”字,似乎還可看到這小船在重愁堆擠下被慢慢壓向水面之狀,從而獲得了一種動態感。其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想象驚人,實在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李清照是極擅長寫愁的。除本詞將愁寫成有形體、重量、動態外,她還在其它詞裡將愁寫得有長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有濃度:“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滿庭芳》)等等。這些都形象傳神,韻味幽深。 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裡,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闋側重於外形,下闋多偏重於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裡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裡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絃。



子堯群覽


這首詞,是李清照結束大家閨秀的無憂無慮的生活之後,開始過上了顛沛流離、飄蕩不定的艱苦生活,死了丈夫之後,她原本飄蕩不定的生活更增添幾分寥落。

因此這首詞的最後一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展現了她孤獨、落寞、苦悶的情景。


詩詞文化角


《武陵春.春晚》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創作的一首詞。是她避亂金華時所作,此時她的丈夫趙明誠已逝。

她歷盡了離亂之苦,喪夫之痛。所以這首詞的感情極為悲慼。

現在我們重點來看她寫的這首詞的下片。它的下片是: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幾句的意思是,我聽說雙溪晚春的景色還挺美好的,也打算划著小船去看看,只恐怕雙溪象蚱蜢一樣的小小的船兒啊,載不動我內心中千斤重的愁苦啊!

下片寫的非常新穎奇巧,特別是“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蚱蜢舟”是比喻和誇張的手法;“載不動”是擬人和誇張的手法,把作者沉甸甸的萬千愁緒,表達的淋漓盡致!

雙溪的景色多麼美好啊!水綠山青,遊人如織。我也想去看看風景什麼的,可是我不敢去啊!更不能去啊!

原因是隻恐怕雙溪那像蚱蜢般的小船,裝不下也載不動我的萬千憂愁啊!

作者構思新穎別緻,想像力豐富萬千!以小小的蚱蜢舟載不動千斤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愁之深重!因為凡是一個正常人,都知道“愁”滋味,卻只有李清照給我們寫出了“愁”的深沉哀婉,寫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無限痛苦,以及對故國故人的無限憂思。所以李清照的這首《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成為千古絕唱!


有錢三十


愁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