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電子工業比較落後,為什麼能造出先進的雷達和防空反導系統?

刁雪穎


對俄羅斯電子工業的評價,網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說俄羅斯的電子工業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連美國都不能望其項背。 也有一種觀點說俄羅斯電子工業落後,說俄軍事裝備不僅比西方的差,而且也不如中國的。

其實,網上好多觀點都是人云亦云,很難見到純專業角度的觀點,甚至好多觀點是帶著感情色彩。


因為在網上只要一談到俄羅斯,網友就會撕裂,要麼俄羅斯壞透了,一無是處。要麼俄羅斯好得不得了,完美無缺。可我們既然是分析產品的,不能愛屋及烏,也不能因為討厭他就拋棄客觀立場。

平心而論,俄羅斯民用產品真不怎麼樣,一說到俄羅斯產品,馬上就會想到嘎斯車,想到傻大黑粗。不信你看我們用的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和手機,哪一樣是俄國造?中國好多民用產品比俄羅斯好了不知道多少。


但電子技術和軍工技術跟家電不能相提並論,一碼歸一碼。

俄羅斯的民用電子領域確實要弱些,但壓低俄羅斯這方面的能力也有悖常識。

比如,俄羅斯微電子產品出口商“埃格斯特朗”公司和“Mikron ”公司,均是東歐此領域的最大企業,其大部分產品出口國外。要不然印度、敘利亞、伊朗和中國也不會大把大把往俄羅斯砸錢,引進他們的設備。

在消費電子領域取得的成績,不會自動生成軍事產品能力。比如韓國和臺灣地區都是大型民用電子產品生產國,但同時卻在進口軍事電子工業產品。


另外,決定武器系統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與其說是電子組件的質量,還不如說是軟件的質量。而俄羅斯在此方面,還是相當強悍的。

俄羅斯是有效作戰雷達和電子戰系統的研發者和生產者。這些產品,不僅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同時在實戰中也得到了認證。俄羅斯電子戰裝備破壞通訊、中斷全球定位系統和無人機控制方面的能力,已在敘利亞打擊恐怖分子過程中多次試用,獲得全方位的讚譽。

如果說,俄羅斯真的落後很多年,電子器件不好用,那麼,俄羅斯就不會成為電子戰系統、“空對空導彈”和反導系統的大出口商。


最近一些年裡,在近東地區,俄產電子戰系統和反導系統摧毀了大量的無人機,擊落過很多有控和無控導彈。這些都證明,俄羅斯武器擁有先進的水平和相當優秀的實際效果。

所以說,我們不能籠統地說俄羅斯的電子工業比較落後,其實俄羅斯在電子管、晶體管、模擬電路等領域還是具有相當水準的造詣,甚至在某些領域處於領先水平。

但凡事都要一分為二看,俄羅斯也有短板。在微電子技術特別是數字化集成電路以及半導體材料等方面,俄羅斯跟處於領先水平的美國比就稍遜一籌,甚至連二流水平都算不上。

雷達技術並不是俄羅斯的傳統強項,早在蘇聯時代,各種海陸空天的雷達系統就是蘇式武器的主要短板之一。比起西方國家的同類產品,一方面是體積結構笨重龐大,另一方面是性能指標註水嚴重,紙面上看起來很好很強大,實際用起來很垃圾。


例如蘇27戰鬥機裝備的N001型雷達,在80年代中期服役,採用的還是已經過時的倒置卡塞格倫天線,全系統總重量接近1噸,對戰鬥機級別的空中目標探測距離只有100公里。 要知道同時期服役的美軍F15C戰鬥機已經擁有了領先一代的APG63型平板縫隙天線雷達,在總重量還不到N001型雷達三分之一的情況下,對戰鬥機級別的空中目標探測距離高達140公里,探測精度和可靠性更是有質的飛躍。

同樣的案例還有預警機,俄羅斯的A50預警機技術性能也遠遠落後於美國的E3、E2預警機,甚至就連印度、伊拉克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都看不上。 他們寧可先從俄羅斯購買伊爾76,再大費周折地加裝其他國家研製的雷達,也不願意直接進口A50預警機。

我國曾計劃從以色列引進預警機,因為美國從中作梗而被迫夭折;但我們寧可自己研製,也絲毫不考慮俄羅斯的A50。以至於作為世界數一數二軍售大國的俄羅斯至今仍然保持著預警機出口的零記錄。


當年牛氣哄哄的蘇聯都尚且沒有把雷達折騰出什麼名堂,如今元氣大傷的俄羅斯要想在雷達領域後來居上更是痴人說夢。

但其實雷達技術還不是俄羅斯最落後的技術,俄羅斯最大的短板,就是它的動能攔截技術。俄羅斯直到現在還搞不定高精度的動能攔截器,這正是電子工業的落後拖了後腿。

俄羅斯的動能反導水平真的不敢恭維。更別說跟世界頂級水平相提並論,所謂的A135戰略反導攔截系統其實是使用核彈頭在自家頭頂上摧毀來襲導彈,這種“自殺式攔截”的做法不愧是戰鬥民族的風格。

現在不僅是美國,連中國都放棄了這種簡單粗暴的反導方式,改為更加先進高效的中段反導技術。俄羅斯至今在該領域原地踏步,至今沒有什麼建樹。 實事求是地說,俄羅斯在雷達和反導系統領域離“先進”這個目標還相距甚遠。


小約翰


俄羅斯的電子工業比較落後這是事實,但這主要是民用電子工業落後太多。在軍用電子技術方面,俄羅斯還是有很強的實力,特點是品種全、實用、耐用、性能穩定,並且擁有獨立技術,在半導體微波功率器件、抗輻射專用集成電路等方面還有一定優勢。

軍用電子元器件,並不特別強調性能先進,比如民用手機芯片都進入10納米級別了,而軍用芯片45納米、65納米還是很先進的芯片。因為軍用芯片強調的是穩定性、可靠性、環境適應性、抗衝擊、抗輻射、抗電磁脈衝等,對工藝、功耗等要求不高。

我們知道的真空電子器件,如寬帶大功率連續波行波管、連續波毫米波行波管、大功率脈衝行波管、空間行波管等由於功率密度比半導體功率器件高2個數量級,所以現在的雷達、衛星通信、電子戰裝備、微波武器仍然在用,而且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蘇聯時期出於和西方進行核大戰的考慮,蘇軍武器裝備在上世紀60-70年代一直是超小型真空管和晶體管並存,比如當時蘇軍裝備的無線電臺基本上都是超小型真空管和晶體管並存,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

到上世紀80年代,蘇聯的半導體工業進一步成長,進入了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在超高速集成電路和集成電路抗衝擊方面,蘇聯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在其他方面,當時蘇聯相對於美國,局部的差距最多不過5年。而且蘇聯建立起了從原材料、設備、設計、製造等一整套完整的半導體工業體系,當時僅有美國超過蘇聯。

在蘇聯解體後,原先完整的半導體工業體系完蛋了,人才流失也很嚴重,這是導致俄羅斯電子工業衰落的根源,而不是體制問題。但由於軍用電子對工藝、功耗等要求不高,所以俄羅斯才能夠用比較落後的工藝生產軍用電子元器件和芯片,滿足新型武器裝備的需要。這也是俄羅斯民用電子一塌糊塗,而雷達、導彈等武器裝備先進的奧秘所在。(S)


聯合防務


俄羅斯的電子設備比西方落後,但造出的雷達等設備並不多麼落後,而且有獨到之處,因為它會獨闢蹊徑。

先看一個例子,人們熟悉的足球。德國球隊將將整體配合,而南美球隊講個人能力,歐美球隊最後的結果就是互有勝負,永遠的對抗。

電子方面,俄羅斯有點像歐洲球隊,而歐美更像南美球隊。俄羅斯的電子設備並不先進,但會整合,電子設備不先進,可以靠功率來取勝。當年米格25叛逃日本,西方國家在研究時突然發現,蘇聯的電子設備居然是微型電子管,而不像西方的晶體管。

其他設備也是這樣,比如戰略核潛艇,俄羅斯颱風級和美國的俄亥俄級噸位差很多,將近一半,但颱風的戰略導彈只有16枚,而美國的俄亥俄有24枚,核武器核潛艇到這個地步,已經不將就先進了,關鍵在於有。

還有其它設備也是這樣,所以蘇聯俄羅斯的設備得了個雅號,傻大黑粗,但是很好用。軍用設備可以這麼做,不講成本。但到了民用產品,最近的成本,講究收益,俄羅斯一般處在下風,這也是俄羅斯經濟不景氣的主要原因,經濟畸形。俄羅斯正在這方面,期望有所改變,但效果並不好。

經濟講究良性循環,軍民結合,我覺得俄羅斯正在向這方面努力。



大志遠思想空間


俄羅斯人一點都不認為他們的電子工業比較落後,而且宣稱他們的雷達性能非常先進,足以和西方同類機載雷達平起平坐,但恐怕沒有外人會同意這個說法。

蘇/俄戰鬥機的機載雷達的性能,從一開始就比較落後。當初蘇聯在電子工業、精密機械加工等領域明顯落後於西方,所以研發出來的機載雷達存在大、重、性能低下等問題。最著名、最典型的例子就發生在蘇-27戰鬥機上。例如蘇-27戰機所裝備的N001雷達體積巨大,重量高達980公斤,重量是西方雷達的數倍多。

以美國的F-15戰機為例,由於美國在固體晶體管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域擁有比較明顯的技術領先優勢,研發出來的APG-63雷達性能比較優秀,重量只有250公斤。

而為了追求先進性能,縮小和APG-63雷達的性能差距。蘇-27戰機的N001雷達只能設計更大發射功率、更大的天線尺寸,也就需要更大的冷卻系統和電力供應能力,最終導致體積重量“水漲船高”。即便如此,N001雷達的探測性能也只是勉強達到APG63雷達的70%左右,當時有評論認為蘇聯的機載雷達落後美國20~30年的時間。而且蘇-27戰機為了在機頭容納下N001雷達,進行一些不得已的改進,很大程度上影響蘇-27戰機的綜合作戰性能。

直到今天,俄羅斯戰鬥機機載雷達的技術水平仍然是存在較大爭議的。以蘇-35S戰機為例,它的重要賣點就是裝備有性能先進的“雪豹”-E雷達。“雪豹”-E雷達採用可轉式天線設計,探測角度為±120°,能夠探測到400公里外雷達反射面積大約為3平米的空中目標,可同時跟蹤30個空中目標並攻擊其中8個,能夠讓蘇-35S戰機擁有強大的空中感知能力。另外,“雪豹”-E雷達具有比較強大的合成孔徑成像能力,具備較強的對地探測能力,可提升蘇-35S戰機的對地打擊能力。不過,綜合分析認為,“雪豹”-E雷達的綜合性能仍然不及美國的AN/APG-77雷達,和F-35隱身戰機裝備的AN/APG-81雷達系統更是存在明顯差距。

目前俄羅斯最先進的戰鬥機機載雷達當屬蘇-57隱身戰機上配備的三款雷達,分別是機頭的N036-1-01型X波段雷達、N036B-1-01型X波段側視雷達以及位於機翼襟翼上的N036L-1-01型L波段。


科羅廖夫


我們不能籠統地說俄羅斯的電子工業比較落後,其實俄羅斯在電子管、晶體管、模擬電路等領域還是具有相當水準的造詣,甚至可以躋身世界一流集團;當然在微電子技術特別是數字化集成電路以及半導體材料等方面,就實在有些拿不出手了,甚至連二流水平都算不上。正是這種嚴重不平衡的發展狀態,導致外界對俄羅斯真實實力的認知屢屢出現大相徑庭的偏差。

雷達技術並不是俄羅斯的傳統強項,早在蘇聯時代,各種海陸空天的雷達系統就是蘇式武器的主要短板之一。比起西方國家的同類產品,一方面是體積結構笨重龐大,另一方面是性能指標註水嚴重,紙面上看起來很好很強大,實際用起來很坑爹。例如蘇27戰鬥機裝備的N001型雷達,在80年代中期服役,採用的還是老掉牙的倒置卡塞格倫天線,全系統總重量接近1噸,對戰鬥機級別的空中目標探測距離大約100公里。

要知道同時期服役的美軍F15C戰鬥機已經擁有了領先一代的APG63型平板縫隙天線雷達,在總重量還不到N001型雷達三分之一的情況下,對戰鬥機級別的空中目標探測距離高達140公里,探測精度和可靠性更是有質的飛躍。同樣的案例還有預警機,俄羅斯的A50預警機技術性能也遠遠落後於美國的E3、E2預警機,甚至就連印度、伊拉克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都看不上。

他們寧可先從俄羅斯購買伊爾76,再大費周折地加裝其他國家研製的雷達,也不願意直接進口A50預警機。我國曾經因為受到美國的阻擾,從以色列引進預警機的計劃被迫夭折,也絲毫不考慮A50,乾脆自己研製了事,作為世界數一數二軍售大國的俄羅斯至今仍然保持著預警機出口的零記錄。當年如日中天的蘇聯都尚且沒有把雷達折騰出什麼名堂,如今元氣大傷的俄羅斯要想在雷達領域後來居上更是天方夜譚。

在防空反導方面俄羅斯的確有幾把刷子,是全世界唯一部署了戰略反導攔截系統的國家,可以攔截洲際彈道導彈。另外其主打拳頭產品——S300、S400防空導彈也在國際軍售市場上一路熱銷,中國最近都還購買了為數不少的S400防空導彈。不過俄羅斯的反導實力並不能跟世界頂級水平相提並論,所謂的A135戰略反導攔截系統其實是使用核彈頭在自家頭頂上摧毀來襲導彈,這種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捅自己一刀的做法不愧是戰鬥民Z的風格。

美國、中國都放棄了這種簡單粗暴的反導方式,改為更加先進高效的中段反導技術。俄羅斯至今在該領域尚未有所突破,最關鍵的就是搞不定高精度的動能攔截器,這正是電子工業的落後拖了後腿。明星產品S400防空導彈的主要買點更多的也是在系統整合、設計理念等方面的特色,比如將不同射程、不同規格的多型防空導彈有機集成在同一套防空系統當中,實現各顯神通、功能互補,充分發揮1+1>2的效果,而不是盲目地堆砌高精尖技術的元器件,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效仿的地方。


晨曦談兵


友情提示本文3000字,配圖15幅,閱讀全文需15分鐘……

首先來說毛子的雷達、反導系統壓根就不強,甚至可以說很差;

毛子的雷達系統水平一向都不高,主要以大噸位、大尺寸去換取雷達的大功率,但是實際水平尤其是雷達靈敏度差的要死。

比如蘇27的NO01雷達,採用倒置卡塞格倫天線,功率超過3千瓦,天線直徑接近1米,對RCS為3平方米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10公里,其重量高達550公斤,如果再加上配套的散熱與信息處理終端,整體重量足有980公斤接近一噸。
圖注:蘇27的NO01雷達,曾有一個小段子,認為蘇27之所以那麼長,就是因為機頭的雷達太重,必須要拉長機身以配重,當然啦,此事真假未知。

而F15採用平板縫隙陣天線的APG63雷達,對同為RCS3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超過150公里,而它的重量也僅才221公斤,並且APG63的火控計算機運算速度高達4000萬次/秒,遠超於NO01雷達的火控計算機17萬次/秒的運算速度。
圖注:F15的APG63雷達。

同時,APG63對RCS1平方米目標的下視距離為70公里,而NO01僅為30多公里,並且最重要的是APG63還要比NO01早誕生8年。

而現在毛子像大家瘋狂吹噓的蘇35雪豹-E雷達,也是如此,用巨大體積來換取更大的能量孔徑積,以換取與其他國家戰鬥機雷達相同的探測能力。


圖注:蘇35著名的“雪豹-E”

同時“雪豹-E”也和毛子其他武器裝備一樣,性能注水的厲害,比如“對一般空中目標探測距離為350公里”、“對水面艦艇最大探測距離超過400公里”、"對F22正面RCS截面為0.01平方米的隱身目標探測距離超過90公里"等等,可以說層出不窮。

而實際呢?咱就先不說現在“無源相控陣雷達”落不落伍了,咱就說那什麼“對空探測350公里”吧,這個數據實際就是通過雷達“相干累積模式”強化掃描得來的,“雪豹-E”在這個狀態下的掃描速度極慢,非常容易被幹擾,根本就不是可用的狀態,說白了壓根就不是“雪豹-E”的實際可用探測距離。



圖注:其實“雪豹-E”比NO01還重。

“對海目標探測距離400公里”也是這個道理,並且還在強化掃描狀態下忽略了地球曲率的因素,眾所周知地球是圓的,飛機雷達在探測地面/海上目標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地球曲率的影響,而一般情況下,飛機雷達比如預警機雷達的探測距離,都是以9000米巡航高度下380公里的探測距離也準的,這個標準是包括中美兩國都公認的比較合理的數據。

但毛子就例外,別說“雪豹-E”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就算它有,它還能強過大型預警機的相控陣雷達嗎?

而面對F22這種RCS0.01平方米的隱身目標,其探測距離超過90公里那更是徹徹底底吹牛皮,無論“雪豹-E”如何像毛子吹噓的那樣牛逼,有一樣是不能改變的…那就是脈衝雷達的基本原理,雷達在同一時間段內釋放的脈衝數量是有限的,如果想強化探測距離,那就需要縮窄雷達探測範圍。

圖注:通過脈衝累積提高雷達探測距離都原理。

而“雪豹-E”要強化掃描就必然要縮窄探測範圍,而90公里探測0.01平方米目標,其實別國家先進機載雷達都可以做到,但是這樣做其雷達“視場”只有±6℃,說白了除了眼前的一小條就是個瞎子,根本就不具備實戰能力。

而“雪豹-E”又是個PESA的無源雷達,本身就比AESA的有源雷達發射功率不佔優勢,並且信噪比還低,那遠距離探測怎麼可能強過其他的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呢?這都不符合基本技術發展規矩了。
圖注:真正好的雷達在這裡裝著呢。

而毛子的反導系統也是如此,今天下午“天真”還與別人討論過我國“HQ9”與毛子“S300”、“S400”誰更先進的問題;

毛子經常向外吹噓其“S400防空反導系統”的先進性,我們也經常跟著起鬨,像什麼“射程400公里的攔截彈”、“量子反隱身雷達”反正有的沒有的全都出來了。



天真就問一句那些吹噓S400的朋友,你們誰看見“S400”射程400公里的攔截彈了?別說看見了,你們有幾個知道是什麼型號的嗎?

“天真”告訴告訴大家“S400”被大家吹噓的最厲害的,射程400公里的攔截彈“40H6”至今都沒大規模部署,而所謂的“反隱身量子雷達”那更是壓根沒有的“大餅”。

而S400也僅是S300升級指揮控制系統的一個“老瓶裝新酒”的項目而已,其目前的主力攔截彈是彈重2.5噸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的48H6E3,而同時美國的愛國者PAC-3的攔截彈,彈重僅304公斤並且是主動導引頭的增強型碰撞戰鬥部,而我的HQ9彈重1.2噸也是主動雷達導引頭的碰撞殺傷戰鬥部。


圖注:目前S400的主力攔截彈48H6E3。

說完S400,咱在說說毛子S系列的頂級產品“S500”,其與S300的預警雷達一樣均是“大鳥”預警雷達,其與前代產品一樣採用的是“空氣饋電”的PESA無源相控陣技術,而同期的歐美和我們均採用的都是AESA有源相控陣技術了。


圖注:早期S300V的9S15MT跟蹤搜索雷達,這是其摺疊狀態。

而第一代S300V的照射搜索雷達9S15MT別看巨大,但它實際發射功率僅有10KW,而相對早研發的“愛國者”MPQ-53B雷達不僅小巧的多,其發射功率更是有20KW比9S15MT多了整整一倍。
圖注:早期愛國者的MPQ53-B雷達。

並且愛國者在用行波管發射機時,S300用的還是速調管發射機,S300在可用寬帶、跳頻能力、抗干擾等多項指標上均落後於愛國者。

同時最重要的是,S300採用的還是半主動雷達制導,其9S15MT照射跟蹤雷達並不能像愛國者MPQ-53B一樣將導彈目標照射任務全部完成,因而還需要在每臺發射車上安裝專門的單脈衝照射雷達30H6,並且只有一個火力通道。


圖注:這款應該是30H6,但“天真”
還真說不準,向大家抱歉。

說完雷達,我們再說一下S500的主力攔截彈,它採用的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40H6”的升級版,(話說40H6都沒人見過)特點也還是一樣的“巨大”,不僅完全繼承了毛子傻、大、黑、粗的性格,也是一種搞不出來動能碰撞攔截,又想讓攔截彈有較大攔截高度和射程的典型做法。


而一般情況下,反導攔截彈的火箭發動機重量要佔到全彈總重的66%,而其餘部分一共佔33%,其中戰鬥部約佔10,而像愛國者PAC-3、薩德THAAD採用動能戰鬥部,就可以減輕攔截彈戰鬥部的重量,發動機佔比可以立刻提高,增大攔截彈射程。


像“薩德”THAAD攔截彈;主動碰撞殺傷戰鬥部,彈長6.17米,彈重662公斤,射高40-150公里、射程200公里。


愛國者PAC-3;增強型碰撞殺傷戰鬥部(24公斤爆炸破片)彈長4.635米,彈重304公斤,射高15公里,射程30公里,哪個單拿拎出來都比毛子的“傻大黑粗”的玩應兒技術含量高。

其實不僅是毛子的雷達\\反導系統,像什麼干擾中波\\短波的“克拉蘇哈”電子戰系統、蘇35的短波數據鏈、蘇57的等離子體隱身反正一大堆的大忽悠,如果不是對軍事有一定了解到非常容易上當。
圖注:想當初這貨剛出來的時候,有多少人哭喊著“毛子威武、毛子牛逼,分分鐘幹掉美帝啊!”

而毛子這些武器裝備性能落後的主要因素,就是其落後的微電子工業造成的,“天真”在以前的問答中給大家解釋過,目前整個獨聯體國家中最大的芯片製造企業;俄羅斯“Mickrn”至今都沒能拿出90納米制程的芯片來,而俄羅斯對高端電子元器件的進口依賴高達99%,在這種情況下,說毛子有什麼先進的軍用電子工業設備,這本身就“自相矛盾”。

其實,類似這樣的軍事誤區還有很多,很多人都經常上當,“天真”也不例外,但我們在上當之餘,都要清楚我們為什麼會被騙?又被騙在哪裡?以後“天真”會給大家詳細解釋其他組織類似的軍事誤區,望大家到時收看,最後祝您生活愉快!


武備趣科普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俄羅斯電子工業落後本來就是一種偏見。俄羅斯由於蘇聯時代在電子工業路線上的選擇錯誤、以及90年代到本世紀初經濟困難的影響,在微電子工業跨越式發展階段沒能趕上世界潮流,以至於目前嚴重落後於主要微電子工業強國,在很多領域還存在技術空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傳統的電子管、晶體管類電路設計方面,俄羅斯有著很深的技術積累,一些技術門類堪稱“獨門絕技”。因此,蘇聯時代的雷達、通信終端、計算機等設備只是“大”、“粗”,但絕不“傻”。近些年來俄羅斯經濟有所發展、對軍事工業投入增加力度之後,在微電子工業領域也有一些進展。

目前的俄羅斯在微處理器和芯片等領域採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方面積極打破西方壟斷、從對俄羅斯沒有出口壁壘的亞洲國家引進微電子成品,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本國的微電子技術、目前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俄羅斯目前在中央處理器、圖形處理器、存儲器芯片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進展,並推出了使用國產芯片的一體機。

這些成績雖然不能直接證明俄羅斯在軍用芯片方面的水平但至少可以證實俄羅斯的電子工業並非原地踏步。由於有著較好的電子工業基礎和物理學、數學方面的理論積累,俄羅斯發展電子工業仍然是有一定優勢的,或許未來俄羅斯也能夠發展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軍用電子工業。


軍機圖


這個觀點完全上片面的,沒有了解俄羅斯在電子技術的發展過程,不是什麼落後,只不過技術思路的不同,造成走過一段彎路,當西方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時,鹿還在用晶體管,但是俄羅斯在本世紀以來還是取得了很多發展,現在技術思路其實與西方很接近,在電子技術領域和西方還是存在一些差異,不是說簡單的落後,而在於許多思路不同,尤其是在軍用電子設備等方面,設計理念和西方還是有很多差別,許多東西看上去挺簡單,但是通過俄羅斯自身的技術整合能力以後達到技術性能並不差。

像俄羅斯新一代的航天電子設備的話,新一代的機載雷達系統,像大型地面雷達等等,不比別人差多少。從目前的情況來說,俄羅斯只是思路不同,造成發展上沒有像西方那麼快,也許他們之間的差距有幾年,但是對軍用電子產品來說,這個差距不算什麼大問題,因為軍用電子產品的技術要求與民用產品是不一樣的,民用可能對性能更要求,軍用對可靠性要求更高,許多電子產品俄羅斯能夠滿足要求。


雷神之錘


俄羅斯的電子工業非常先進,電子學的基礎研究中有俄製和美製,連計算公式都有俄製和美製,俄羅斯有不少科學家獲得物理學諾貝爾獎,俄製電子工業雖然複雜但是強勁,美製要簡潔一些,所以在通用電子產品和消費電子產品中,美製用的多,感覺俄羅斯電子工業不怎麼樣,但是在軍用和專用領域,俄羅斯電子工業非常先進。


Vampire王爵


俄羅斯)現在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美國)的先進程度,可是我們擁有足夠的戰略儲備和發展潛力,我們一樣可以做得像他們一樣好。 軍事上理解也一樣,俄羅斯的裝備技術、尤其涉及到微電子領域,普遍落後於歐美、甚至連中國都快追不上(不是夜郎自大,你看看殲-10和蘇-27的駕駛艙就可以知道了,這是事實),但是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羅斯終究還是從蘇聯手中繼承了相當龐大而堅實的建設基礎和人才實力,這點任何時候都不容否定,俄羅斯還是擁有震撼世界的潛力的。 2、我們那?(點到為止。。。) 呵呵,依照兄弟所言,我只從軍事方面來說說—— 中國軍事技術現在的發展速度非常喜人,一些領域裡進展也非常迅猛,可是我們的技術儲備和發展整體現狀並不容樂觀,少數尖端領域的進步不是我們彈冠相慶的理由,今天的技術進步是我們做出了很多的犧牲才獲得的,當然,別人的腳步一刻未停,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繼續放手追趕才可能穩住目前的地位並且奪取更大的進步,因循守舊只能回到三十年前。 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想,我們的印度朋友對此也不會有異議”:我的理解是,你們印度的軟件業是比我們(俄羅斯)發展現狀好,但是我想你不應該不清楚,瘦死的駱駝總歸是比馬大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