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林黛玉死的时候是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钱小刀娱乐


感谢悟空小秘书邀请,收到信息,我腾云驾雾,急忙来回答,不到之处尽请海涵!

林黛玉的去世是《红楼梦》中最悲伤的一件事,而且死的时候也是贾府正在举办《红楼梦》中最喜的一件事,悲喜两重天,木石之盟逝去,促成金玉良缘。


一、平日里的林妹妹虽然寄人于篱下,且过着小姐似的生活,病入膏肓时无人问津。

林黛玉自从进入贾府以后,一直受到贾府的特殊照顾,起初贾母对这个外孙子特别关照,把丫鬟紫鹃给了林妹妹,让细心照顾林黛玉,一切用度和其它姑娘一样,可以说一切都还算可以。

后来贾宝玉和林黛玉关系近了一些,林黛玉更加受宠,贾府上下在这个时候还没放弃木石之盟,虽然觉得林黛玉模样可以,但是总体亚于薛宝钗,思想境界更达不到封建家长的要求,所以在很长时间内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贾母,王夫人都没有表态。

随着林黛玉病情日益加重,贾府上下也看到了林黛玉不久会离开人世,这个时候带着热毒的薛宝钗成了香喷喷,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良家妇女,完全符合礼教,也近于传统,金玉良缘就这样被促成了。

而这个时候林黛玉病入膏肓,贾府上下且无人问津。


二、李纨是个多余的人,来看看林黛玉看有没有挽救的余地。

自古寡妇就被人认为是不祥的,有句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可《红楼梦》中的李纨有贞洁牌坊,是个贤妻良母,学识渊博,为人厚道老实,并且已为人母,比较善良。

贾宝玉要大婚了,贾府上下数她最没事干,更多的是人家不让李纨插手,寡妇避嫌是一封建社会的一种讲究,林黛玉病危,身边只有丫环,他们小小年纪那经历过生死离别,在这个时候显得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倒想起了李纨。

李纨素来和林黛玉关系不错,当年在诗社也有欢声笑语,李纨一听林黛玉病的这么严重,义不容辞,第一时间来到了潇湘馆,可惜林黛玉已经病入膏肓,眼巴巴等着贾宝玉,看能不能见上最后一面。


三、贾探春来看看,探一下林黛玉究竟怎么了。

贾探春比较明是非,她不仅深明大义,而且顾全大局,贾府做这样的事她心里最明白,为何促成金玉良缘,而让木石之盟被扼杀在摇篮中,贾探春最懂其中的道理。

所以贾探春是真心来看林黛玉的,她深知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对林黛玉的创伤很大,他也是来安慰林黛玉的,没想到林黛玉病的如此严重,确实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感到十分的惋惜和同情。

贾探春读懂了林黛玉,也看透了贾宝玉,贾宝玉是他比较欣赏的人,做一双鞋都不愿意给自己的亲弟弟,给了贾宝玉,他欣赏贾宝玉的痴情,同时欣赏贾宝玉的才华,这一次来他也是安慰林黛玉,让林黛玉坚持住,宝玉一定会来看她的。

可贾宝玉到底干嘛去了,错过了这一离别的车站,赶不上最后一辆离开的末班车……


总结语:

林黛玉对于贾宝玉的婚事并不反对,因为她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容许维持木石之盟,从葬花看,她需要一个葬自己的护花使者,而这个人就是她心爱的人――贾宝玉。

在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他最想见到的人还是贾宝玉,薛宝钗已经不是她的目标。

林黛玉知道晴雯都值得贾宝玉去看,自己快泪尽了,宝玉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看她,林妹妹坚持着,等待着,最终还是一声宝玉你好……离开了人世。


黑白文章泽渊诗


林黛玉是在贾宝玉成婚的那天晚上死的,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书“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有两句话说明了林黛玉死的那天晚上只有李纨和探春陪在他的身边,“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 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这个时候陪着林黛玉的是李纨和贾探春。至于为什么在最后陪着林黛玉的是李纨和贾探春我认为原因如下:

1、李纨是荣国府长孙贾珠之妻,贾珠早亡后,李纨带着孩子一直寡居在荣国府,当时的贾府两件相对重要的事情一件事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另一件事就是身体逐渐越来越差的林黛玉,李纨搬进大观园后成立了诗社,与贾府中众姐妹关系也越来越好,这一点也从文中“当时黛玉气绝, 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此李纨在林黛玉这里并不奇怪,又因为李纨是寡妇,从婚礼的习俗来说,如果不是新人的双亲,那寡妇是不能出现在新人的婚礼上的,也因此,李纨在林黛玉这边。

2、至于贾探春在待遇这边,一方面是刚好,这一点在文中也体现出来了,“见了李纨探春,知道诸事齐备,便说:“很好.只是刚才你们为什么不言语,叫我着急?"探春道:“刚才送老爷,怎么说呢。”这句话说明贾探春原本是出去送人的,刚好来到了这边,看到了黛玉逝世,另外一方面,个人理解,贾探春虽然是贾府中人,但是毕竟是庶女,庶女有一定权力,但是却不会很大,而贾探春的性格又让她不免有一些郁郁,而住在贾府的林黛玉虽然有贾母的宠爱,但是毕竟人在屋檐下,很多时候不能自主,因此从某些角度来说贾探春和林黛玉有惺惺相惜的感觉,而女孩子往往是敏感的,在贾宝玉和薛宝钗大婚的晚上,倘使林黛玉的身体还没有糟糕到那个程度,那林黛玉必定是难过的,探春在这个时候则是以闺蜜来看望林黛玉,也因此林黛玉死的时候探春在身边。


一屉汤包


《红楼梦》中,林黛玉死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着宝玉和宝钗的婚事,为何李纨和探春还能在黛玉身边呢?



李纨为何能给黛玉送终

书中第九十七回,眼看黛玉病危,着急的紫鹃到处找不到人帮忙,因为这些人都在为宝玉和宝钗的婚礼做准备,当时只有李纨留在家里没有出去,因为身为一名寡妇,李纨是不能参加婚礼的。

当李纨得知黛玉病危,她匆忙赶到潇湘馆。李纨对哭得泪人一般的紫鹃说道:

“傻丫头,这是什么时候,且只顾哭你的!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著来光着去吗!”


作者之所以安排李纨给黛玉送终,因为这李纨原本是贾府的长媳,但却青春丧偶,只剩下孤儿寡母生活在贾府,她不仅成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而且有着和林黛玉相似的命运,两者都是不幸的女人。况且李纨性格孤傲自持,和黛玉同病相怜。这样的李纨,来陪伴主人公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光,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加凄楚,人物命运更能深入人心。

探春为何能陪在临终的黛玉身边

作为贾宝玉的同父异母妹妹,探春是当之无愧的才女,她曾经代替患病休假的王熙凤总理过荣国府内务,当时,贾府上下被她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探春还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姑娘,宝玉没能陪伴黛玉人生最后一程,作者让宝玉的妹妹探春来代替他,也算是给至情的黛玉一个心理安慰。于读者而言,更是一种心理慰藉。

此外,作者让探春陪伴临终的黛玉,也是为后文探春的凄惨命运埋下伏笔。因为探春不久就被远嫁万里他乡,那种终生与亲人分离再也不得相见的痛苦,何异于人与人之间的阴阳两隔。


综上所述,就是《红楼梦》中,为何林黛玉死的时候,李纨和探春能陪在她身边的原因。

本文参考文献:《红楼梦》


墨雪问心


一生只爱贾宝玉的林黛玉,嫁给贾宝玉就是她唯一的梦想,在高鄂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她无意间从傻大姐那里得知贾宝玉另娶她人的消息,只觉梦想破灭,急怒攻心,口吐鲜血,十分凄惨悲凉,在她弥留之际,只有李纨探春在她身边,其实是借此表现了。包办婚姻下的悲剧以及贾府众生相。

  • 一、贾母瞧出她有心事心生不悦。

在古代是非常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没有长辈许可便有了心上人,这在贾母看来有悖于封建伦理道德。

文中这样描述:

贾母心里只是纳闷,因说:“孩子们从小在一处玩,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得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女孩的本分,我才心里疼她,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我可是白疼他了。”

从这番话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贾母让黛玉和宝玉多待在一起,只是让黛玉不至于孤单落寞。

接着贾母又说:“这心病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凭着花多少钱都使的,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蒋某并不接受她有这样的心事。

  • 二、众人心思全在保利婚史上写,待遇久病成科,天天请大夫问着对他无暇多加关注。况且连贾母也说黛玉和宝玉比起来,宝玉更亲些。

连素来最疼爱林黛玉的贾母都这样说了。自然上行下效,没有人会多加关注林黛玉的病情,哪怕她已病入膏肓。

此时最着急的就是紫鹃,她忧心如焚,数次去找贾母,就连鸳鸯也察觉出贾母如今对林黛玉的事并不上心,连转达的意思都没有。原文中写道:

鸳鸯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况且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吧。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

可见寄人篱下的黛玉的孤苦伶仃。

  • 三、李纨是紫鹃派人请来的,只因李纨曾打理过园中事务,又是孀居,不可能参加婚礼。

即使如此,李纨一心想的依然是她儿子是否在用心读书,即使瞧出黛玉回光返照,依然抽空回了一趟稻香村。文中这样描述,

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

可见在李纨心里,黛玉不过是个可怜人罢了。她着手料理这一切,只是出于本分。

  • 四、探春送老爷顺路过来看望她,而探春到来时林黛玉已经魂归离恨天。

想到往日姐妹,如今阴阳两隔,不免伤心难过了一番。

  • 五、林黛玉香消玉陨之时,正是宝玉取宝钗之际。

这样就构成强烈的冲突,让林黛玉的死更震撼人心,更表现她没有人为其婚事做主的悲哀与不幸。

而当时婚礼的新郎贾宝玉新娘薛宝钗,宝玉痴痴傻傻,宝钗只能委委屈屈上花轿,洞房花烛夜,听着贾宝玉叫林妹妹,又如何能称得上得偿所愿?

而贾府的掌权人经过这样的大喜大悲又如何能称得上是圆满呢?


语凝ly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林黛玉死的时候贾府发生了什么事,才能再去谈论为什么只有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按理来说,林黛玉都快死了,作为贾家的外孙女应该不至于就这两个人在,至少平时和她关系最好的贾宝玉应该在,但是他却不在,这是为什么呢?所以就提到了开头我们要弄明白的事,这个时候贾府肯定发生了一件更大的事,比之更重要,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那么发生了什么事呢?答案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把贾府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带走了。在第九十七回中原文这样描述:



凤姐答应出来,叫贾琏先过去。又叫 周瑞旺儿等,吩咐他们:“不必走大门,只从园里从前开的便门内送去。我也就过 去。这门离潇湘馆还远,倘别处的人见了,嘱咐他们不用在潇湘馆里提起。”众人 答应着,送礼而去。宝玉认以为真,心里大乐,精神便觉的好些,只是语言总有些疯傻。那过礼的 回来,都不提名说姓,因此上下人等虽都知道,只因凤姐吩咐,都不敢走漏风声。 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 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 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贾府上到一家之主贾母下到底下众人都在忙,连一个问林黛玉病的人都没有。那么为什么李纨和探春会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黛玉跟前的紫娟知道,李纨是个死了丈夫的寡居,这种喜事不宜参加,况且还管理着园中诸事,就派人去请她。



我们知道在古代寡妇是不吉利的象征,所以像喜事这种事情在不论平常百姓还是大家族里,寡妇都不允许参加的,所以李纨就自然被隔离在外,再加上凤姐生病期间,她和探春、宝钗等代理管辖园中诸事,所以紫娟第一反应就是把她请来看下林黛玉,还是第九十七回原文是这么说的:

忽然想起一个人来,便命小丫头急忙去请。你道是谁?原来紫鹃想起李宫裁是个孀居,今日宝玉结亲,他自然回避;况且园中诸事,向系李纨料理,所以打发人去请她。

所以李纨听了有人请她看下林黛玉,她便赶忙过来了,心里还感叹林黛玉的命不好。

第二,探春此时也代理着管辖园中诸事,就顺便过来看下。



我们第一条说了凤姐病后由李纨、探春和宝钗在管理园中诸事,可李纨是一个寡居人家有些事情肯定不能亲力亲为,至于宝钗再忙婚事也不会过来,而探春不一样,富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得让她几分,所以在这个时候她肯定得过来看下林黛玉,却没有想到林黛玉这个时候已经快死了。

结语:综上所述,我认为林黛玉死的时候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的原因,无外乎李纨参加不了宝玉的婚礼,再加上同情林黛玉的命运,而探春作为代理管家人必须替其他不能到的人来看望下林黛玉,不曾想这个时候的林黛玉已经快死了。所以在林黛玉死的时候,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许家那个人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是《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中的情节。私以为这是续书中写得最好的部分,应该也是比较贴近曹雪芹本义的。

续书中黛玉是病死的,根据脂本情节的流动和脂批,曹雪芹给她安排的结局应该也是病死。清朝富察明义是曹雪芹的朋友,看过全本《红楼梦》,他写有题红楼梦诗二十首,其中第十八首这样写: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诗的意思是林黛玉的《葬花吟》已经预示了黛玉的结局,她没有嫁给宝玉,死于“沉痼”。质本洁来还洁去。

在全部文本中,黛玉的病从轻到重,逐步发展。黛玉有不足之症,从会吃饭就吃药。第一次正面写黛玉病重,是在第四十五回。文中写: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

黛玉还对宝钗说自己病重,

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

以后的行文中,黛玉的精神越来越不济。先天不足,加上心细如发,心思敏感,担忧未来,病势渐渐加重。从一个“俏语謔娇音”,“雅谬补余音”的活泼调皮的少女,渐渐病体难支,孤独离世,怎能不令人心疼?

焚稿断痴情也符合黛玉性格。闻听宝玉迎娶宝钗,一辈子的心病爆发。一直纠结于金玉良缘,结果真的成真。宝玉“诉肺腑”,“送旧帕”,两次让黛玉放心,还承诺“弱水三千取一瓢饮”。黛玉信他,放心了,他却变心了,能不彻骨痛恨吗?心冷成灰,所有痴情付之一炬。那没有说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让听者伤心,闻者流泪。

黛玉去世时,只有李纨和探春在侧。

黛玉去世的时候,正是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时候。宝玉结婚,李纨寡居,不参加婚礼,不吉利。而且李纨也料理家务,紫娟所以打发人去请他。

李纨是请来的,探春是凑巧来了。文中就只写了几个字:

可巧探春来了。

作者安排探春可巧来了,也是因为她当家,有决断,是个主心骨。况且她们姊妹往日的情分也好。

年轻夭折,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刻,没有双亲,没有长辈,只有一个寡嫂和一个表妹在旁,更觉凄凉。如果是电影,此时李纨和探春要回忆以往一块吟诗、一块玩笑的场景吧?

黛玉死后,文中有一段描写,更添凄凉:

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淡看云起


红楼梦里面黛玉大限将至的日子里,都在操劳宝玉与宝钗的大婚,希望婚庆做个大大的冲喜,能指望宝玉好病体康复,谁承想宝玉这心病是记念黛玉成的相思,黛玉更是悲惨,相思成疾,已经是病入骨髓了。黛玉有病便是卧床不起,身子更是软如棉花,心里已经知道宝玉与宝钗成亲,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世间再无挂牵,唯求速死,自然冷了饭食,绝望等死了,此时此刻的黛玉心情灰心绝望至极,更是生无可恋了!紫娟丫头年龄小,虽说也明知道黛玉所病因宝玉而起,这个哪敢再提,雪雁,几个婆子也是哭喊无声,偷偷流泪。紫娟找了个闲人李纨来看黛玉,那李纨看了也是哭的稀里哗啦,黛玉看到这样的情景,心头也是冷风嗖嗖,三姑娘探春倒是记挂着黛玉,前来探视,这三姑娘虽然是个庶出,但是人品却是出奇的好,处事公证,曾经做过贾府的临时管家,杀伐决断一点不输男人。如今眼睛活,愿意走上层路线的人都去操心宝钗的婚礼去了,细心的探春也知道黛玉那里的冷清,好心好意的来聊天,和黛玉说话解闷!可以说,林黛玉处于最为悲惨的境地,身边没有亲人,爱人也做她人夫,唯有陪在身边的丫鬟婆子和两个不相干的人相送,凄凉,悲哀的真让人心疼!黛玉死前的几次发昏,多少对人间还有些留恋,最让她记挂着的还是宝玉,可她的心上人呢?痴痴漠漠,也是心有灵犀。但也是无力回天,事实已经无法改变。黛玉最终还是魂归故里了。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如梦遥!


厚德载物健行天下


很高兴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黛玉之死在《红楼梦》里是第80回之后了,黛玉的死时现状,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曹雪芹的本意。只是黛玉香消玉殒确实很悲凉。贾府已经无暇顾及黛玉的死活了。

但是,前面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已经交代了黛玉的结局“玉带林中挂”,《枉凝眉》也交代了宝黛二人最后是没有在一起的。那么这个悲剧更让人震撼的就是宝黛不仅没有在一起,而且黛玉死在了宝玉与宝钗成婚的那一天晚上。

封建大家庭对于大婚有很多讲究。也许是为了图个吉利吧。比如寡妇就不出席婚礼。李纨她没有参加宝玉与宝钗的婚礼,所以,宝玉与宝钗大婚的时候,众人的关注点都在两个新人身上,而没有人去顾及黛玉,李纨这样失意的人。相反,倒是她们可以相互关照一下了。所以,紫鹃在找不到其他人可以帮助的时候,只能去找李纨。

李纨是一个老好人,平时不惹是生非,年纪轻轻就守寡了,安分守己。成立诗社的时候,她做社主,和这些弟弟妹妹在一起做诗,应该也是她展现出自己青春活力的一段时光,不过,李纨对于宝玉,宝钗,黛玉的诗做评价的时候,可以看出李纨这个仁也是比较中庸的,更多的时候她是认可宝钗的诗的,觉得黛玉的诗做的太悲凉,不合大众口味。当然她对黛玉并无恶意。

探春应该是在黛玉死前就远嫁了。黛玉去世的时候探春应该不在场吧。探春那时已经远嫁。有一种说法是宝玉去送探春出嫁,不在贾府,黛玉去世,宝玉没见黛玉最后一面。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好像是这样的。

黛玉去世时,只有李纨在身边,更显得黛玉去世时的凄凉。黛玉,李纨的凄凉与宝玉的大婚形成巨大对比和反差。更令人同情。


江边李


《红楼梦》作者曹老先生安排书中贾府一日同时发生两件大事:一件是宝玉成亲的大喜事:另一件则是林姑娘逝去的大悲事。喜事已将有才干、有地位和必须要的人安排去了,这里就不作赘述;但悲惨的逝者也是贾母的嫡亲外生女,在她归天时总要安排两个像样的有办事能力的人,这就安排了孀居且能干的李纨和聪明能干但却庶出地位略低的探春。


金石山人1


这并不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曹公所写的内容,而是后人续写的。

一部小说中途换了作者,就像长篇电视剧中间换了演员,总会让人有各种不适,而阅读也开始充满不确定性。

后四十回没能按照曹公预设的故事情节展开叙述。在第五回的判词里,曹公已给每个人都设定了一个影影绰绰的结局。但后四十回有的人物的结局明显牵强,以黛玉之死最甚。

黛玉的悲剧结局自故事开篇已埋下伏笔。但黛玉是如何逝去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而不是因宝玉偷取宝钗郁郁而终。每每看到后人续写的这一情节,小妮都要为黛玉大哭,为宝黛爱情大哭,为《红楼》大哭。

喜爱《红楼》的读者都知道,贾府上下,老祖宗(贾母)最爱宝玉和黛玉,一个是嫡亲的孙子,一个是心爱的独女留下的唯一骨血。她希望把最好的都留给这两个玉儿,希望他们亲上加亲。所以打黛玉一入贾府,就安排二人吃住都在一起,以培养感情。并常常说他们是一对“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

后来王夫人娘家亲戚,薛家宝钗打着“金玉良缘”的幌子到贾府住了起来,贾母虽以礼相待,却处处敲打,表明自身立场。

王熙凤是贾母肚子里的蛔虫,最明白贾母心思,因而对黛玉青睐有加,为此还得罪了娘家亲戚王夫人和宝钗。

可就是这样偏爱黛玉,有阅历、有智慧的长者贾母,在后四十回却变得“可厌”,竟然疏黛玉而喜宝钗,连孰近孰远都分辨不清了。

前八十回的贾母是何等机敏,宛若大家庭的定海神针,是所有人的主心骨,谈笑间维护着整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但到了后四十回,却变得没了主意,就连宝玉的婚事,也是听从于凤姐的主意,用了调包计才让宝玉完婚。贾母在后四十回更像是一个庸常的老者,失去了大家庭长者的风范。

而前八十回与宝玉、黛玉交好,被王夫人、宝钗所不容的凤姐,却抛下宝黛,转而为王夫人、宝钗打算起来。

小妮并不能接受小说后四十回中对黛玉之死的安排,所以也不会认为黛玉死的时候是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