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一線內蒙古普通戶外勞動者:“小人物”辛勤守護城市“脈動”和溫暖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一批批“逆行者”千里馳援主戰場,一批批普通民眾堅守社區防控第一線,更多的人自覺“足不出戶做貢獻”。不可或缺的是,還有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等這些千千萬萬“小人物”,他們奉獻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光和熱,維繫城市生活節奏的有力“脈動”,讓冷清的都市充滿溫情。

快遞小哥:“每個訂單都是一個承諾,再苦再累也要送到!”

“您好,我是郵政速遞快遞員,您買的菜送到了。”15日下午,王海飛騎著電動車來到呼和浩特市新康家園東門,把一袋子黃瓜、油菜、西紅柿放在物業指定的取放區。

10分鐘後,一名居民快步來到取放區。兩三米外,戴著口罩的王海飛大聲地與他核對身份信息後,居民把菜取走。

新冠肺炎疫情讓熱鬧的市場變得冷清,很多市民選擇網購蔬菜水果,快遞小哥也變身移動的“菜籃子”。

幾天前,王海飛一次就從蔬菜批發商處接到1800個配送訂單,一上午才把蔬菜包裹錄完信息、裝好車,顧不上吃午飯,就開始配送了。“每一個訂單都是一個承諾,再苦再累也要送到!” 王海飛說。

春節假期之後,因配送量激增數倍,王海飛和同事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騎電動車裡程100多公里。異常繁忙的派送,收穫更多溫暖:有的批發商得知他們午飯不規律,主動提供餐食。也有不少市民為他們點贊。“一次去被隔離的小區送件,取快遞的大哥豎起大拇指‘你們是好樣的!’”王海飛說,這讓他心裡特別熱乎。

內蒙古自治區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處長李埃說,春節後累計處理快件量同比增長近五成。“目前,全區2.2萬餘名快遞從業人員已上崗。”李埃說,這些快遞小哥讓冷清的城市充滿活力,他們是“最美勞動者”!

環衛工人:“越是抗‘疫’吃緊的時候,環境衛生越不能含糊!”

每天早上7點,66歲的馬路清潔工王忠新都會戴上口罩、手套,準時出現在他負責的路段,開始一天的清掃工作。疫情發生以來,每天“普掃”的時間從凌晨4點推遲到了早上7點,儘管垃圾清理量只有以前的一半,但工作並沒有輕鬆多少,因為工作有了新內容:要對路邊的垃圾箱消毒,還要幫助清理一些小區內的垃圾。

“很多保潔公司年前給小區的清潔工放了假,這些人回不來,但小區的垃圾一天都不能等,上級部門就安排我們幫助清運垃圾。”王忠新說,“越是抗‘疫’吃緊的時候,環境衛生越不能含糊!”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國華介紹,疫情發生以來,垃圾轉運站的消殺次數從原來每天3次增加到9次,清運垃圾車的清洗力度也加大了,公廁的消殺次數從原來每天6次增加到9次,經常使用的部位如門把手、水龍頭等,保潔員全天候不定時地使用酒精消殺。

雖然疫情期間使用公廁的人少了,但對那些在各個社區門口值班的志願者和工作人員來說,公廁是“必需品”,“我們要用乾淨整潔的環境衛生讓他們用得安心。”新城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的公廁管理員國琪說。

出租車司機:“我待在家裡最安全,但肯定有人急需出行!”

戴上口罩、對出租車進行仔細消毒,完成這一系列標準動作後,呼和浩特市出租車司機楊利強鑽進了自己的車。

呼和浩特市一萬多名出租車司機都受到疫情影響,每天的收入僅為平時收入的三分之一。呼和浩特市交通運輸管理局採取了免一個月車租的政策,這對出租車司機是極大的鼓勵,也讓楊利強更有出車的動力, “在這個艱難的時期,我待在家裡最安全,但肯定有人急需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為降低日常成本,出租車司機們想出了一些妙招。現在醫院、火車站和機場的旅客比平時多。楊利強和他的同事們減少在市區開車的時間,增加在人流密集區域等待的時間。

在呼和浩特東站地下停車場中,出租車司機們正等待乘客。幾分鐘後,第一輛出租車離開了。排隊的下一個司機沒有發動車,他掛上空擋,推著車往前走。看到排隊的一輛車發動機還在運轉,楊利強大聲提醒他:“把發動機關掉吧,幹嗎浪費呢?”幾秒鐘後,隆隆聲消失了。

楊利強接到了一位乘客,他拿出手機,讓乘客掃描二維碼、登記信息。這一系統是幾天前政府為他們提供的,不僅避免了用筆登記帶來的傳染風險,也提高了信息錄入和上傳的效率。攀談之間,楊利強了解到乘客是外地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便熱心地介紹了開證明、辦手續的流程,希望能給乘客一點幫助, “一天都不一定拉上幾個人,都是緣分。” 楊利強說。

兩天前,一對老夫婦需要到醫院買救命藥,但由於公共汽車和地鐵停運,這對老夫婦不知如何是好,楊利強把他們送到了醫院。對於那些拎著行李的出行者、拄著手杖的老者、沒有私家車的人們來說,出租車司機們以自己的方式助力抗擊疫情,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溫暖了這座城市。(記者張洪河、劉懿德、王春燕、趙澤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