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重温张仲景巜伤寒杂病论》序有感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他在序言中写道: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疫情下重温张仲景巜伤寒杂病论》序有感

感悟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内涵就是“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是初步总结中医思维模式,但实际上历代中医都在临床实践中巧妙的运用,是历久而不衰。无论你接诊时间是一分钟还是一小时,只要是中医就必然在瞬间自觉不自觉地完成中医思维程式。下面就本次疫情运用张医圣的名方总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一、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

三、发热头痛颈背强直 (葛根汤)

四、发热头痛项强口苦 (九味羌活汤)

五、发热肢痛微呕口苦 (柴胡桂枝汤)

六、发热心悸小便不利或肿 (真武汤)

七、发热特别怕冷想睡觉 (麻黄附子细汤)

八、发热咳嗽白痰有泡沫 (小青龙汤)

九、发热无汗烦躁而喘 (大青龙汤)

十、发热口渴咳逆气急 (麻杏石甘汤)

十一、发热咽痛舌尖红 (银翘散)

十二、发热鼻干眼眶痛 (柴葛解肌汤)

十三、憎寒壮热、身痛无汗 (人参败毒散)

十四、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 (达原饮)

十五、寒热往来,口苦口干 (小柴胡汤)

十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便秘 (大柴胡汤)

十七、发热恶寒、腹胀便秘 (厚朴七物汤)

十八、憎寒壮热、口苦便秘 (防风通圣散)

十九、头痛身痛、午后发热 (三仁汤)

二十、发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 (藿朴夏苓汤)

二十一、发热身痛、汗出热解 (黄芩滑石汤)

二十二、发热困倦、或咽痛、或吐泻 (甘露消毒饮)

二十三、发热恶寒、胸闷腹胀、上吐下泻 (藿香正气散)

二十四、身热心烦、胸闷、失眠 (栀子豉汤)

二十五、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渴喜饮 (竹叶石膏汤)

二十六、胸隔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 (凉隔散)

二十七、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青蒿鳖甲汤)

二十八、面红、四肢冷、拉肚子、脉很弱 (白通汤)

二十九、出冷汗、或喘急、或呼吸微弱、脉微弱 (参附汤)

三十、高热惊厥、说胡话 (安宫牛黄丸)

结论: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的《劫剂论》写道:“世有奸医,利人之财,取效于一时,不顾人之生死者,谓之劫剂。........庸医不知而效尤以害人者,亦十之五,为医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因此我们强烈呼吁:类似拱抢双黄连事件可以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