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寒流突降,數十萬人被困,一場分秒必爭的大救援上演了?


70年前寒流突降,數十萬人被困,一場分秒必爭的大救援上演了?

英國倫敦爆發“霧都劫難”

從1951年開始,全球異常氣候就出現得特別頻繁:太平洋秘魯寒流升溫造成大面積魚群死亡;英國倫敦爆發“霧都劫難”死亡上萬人;滔天惡浪毫無徵兆地襲擊荷蘭;巨風掃過日本,兩小時至死1千多人,而在湖南,1954年先是出現重達數公斤的冰雹、颳起吹翻大樹的怪風、接著嚴重乾旱、大蝗災以及世紀性的54大洪水,都集中在這一年出現,到了年底,湖南更是遭遇了一場百年難遇的冰凍襲擊,寒流一夜冰封洞庭湖,24小時內橫掃湖南全境,連續13天零下10度左右的低溫和大雪,不但全面斷絕了湖南的水路、陸路交通,凍結了物資流動;更嚴重的是在洞庭湖:這一年在湖邊千里大堤上的數十萬治湖工程大軍被圍困,數百艘各類船隻被凍結在湖上,人員無法撤出,人怎麼辦,有沒有吃的,能不能撤出來;物資怎麼辦,是不是保得住,能不能運上去,冰災來襲,湖南省委省政府人員全體出動,包括當時人民銀行在內的在湘各單位都緊急動員起人力,在時任省長程潛、書記周小舟的帶領下,奔赴各個重災區,各地也紛紛成立指揮部。

在當時這場分秒必爭的大救援中,湖南有一個重點地區,三條戰線,這個重點地區就是受災最嚴重的湘北湖區,三條戰線則是恢復通訊網,打通運輸線,消滅凌汛危險,一場肩挑手抗的抗冰大戰,就這樣打響了。

70年前寒流突降,數十萬人被困,一場分秒必爭的大救援上演了?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譚玉寶

寒潮來襲,湖南急劇降溫,時任省政府副主席的譚玉寶,帶隊第一時間上了岳陽;省委省政府第一時間做出明確部署:先救人,後搶物資,有機會再搶救船隻和裝備,不能餓死一個人,不能凍死一個人,尤其是重點保證洞庭湖80萬治湖群眾的糧食和禦寒,恢復通訊網,成了這場救災中的第一要務。

蔡代銘,湖南省郵電局退休職工,1954年時,他是湖南省郵電局農村通訊指導員,時間拉回到1954年12月28日,冰災發生兩天後,蔡代銘覺得事情嚴重了,當晚蔡代銘一直守在機要房裡試圖聯絡各地,但是除了岳陽和株洲還有部分線路能通暢外,其他地方包括北京都無法接通,湖南,被冰雪分割孤立了,打通通訊網,成了控制住災情、指揮救援力量的首要條件,從29號開始,以湖南省郵電局為主,省裡緊急動員精幹人員,攜帶無線電臺,冒雪出擊,向各個方向步行進發,直到1月5日,長沙終於打通了與北京的通訊聯繫,北到洞庭湖區四縣,南到衡陽,郴州,西至常德,邵陽,沅陵等地的無線電臺,也被緊急架設了起來。

70年前寒流突降,數十萬人被困,一場分秒必爭的大救援上演了?

民國版粵漢鐵路株韶段沿線二十縣水陸交通圖

隨著態勢明朗,打通運送物資的粵漢沿線,以及重災區與主幹線之間的近萬里有線通訊,成為重中之重,湖南省緊急撥款十個億,郵電系統所有職工全部出動,各地鄉鎮也紛紛組織起民兵,進行線路除冰與修復,很多人這時的武器,是一根竹杆。

1月4日,各方消息傳來,省裡發現想要迅速恢復通訊,線務員遠遠不夠,5日,在湖南和北京恢復無線通訊的當天,一封求援線務員的緊電發向北京。

就在湖南動員人力,徒步進行通訊幹線大搶修的同時,受災最嚴重的洞庭湖沿湖四縣,卻面臨嚴峻考驗,如何防寒抗凍?糧食怎麼辦?散落在廣袤洞庭湖區上,被凍住的船隻怎麼救?船上的人抗得住嗎?在洞庭湖這個主戰場,把物資運上去,成了命系幾十萬人的生命線。

現在回想起來,在信息不通、沒有電視、甚至收音機都沒有普及的1954年,省抗冰總指的同志往往需要步行上到第一線,口頭傳達指揮命令,在這種情況下,湖南能打破堅冰封鎖,迅速鋪開有效的救援部署,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1月5日,對北京電臺開通後,立刻傳來了黨中央毛主席的慰問電報,隨著災情清晰,全國各地的援救物資源源而來,四川、貴州的大米、蒙古的白菜,新疆的棉花,以及一些部隊捐助的挖掘機械先後運抵湖南,但在省內,直到1月1日,調運糧食、木炭等物資的車輛,還只有74輛能勉強開動。

公路方面因冰封路滑,需要大量的防滑鏈才能上路,當時全省可用的防滑鏈,只有300條,一方面公路上開始使用煤渣鋪路,另一方面,在長沙的一些鐵匠接到了大筆趕製防滑鏈的緊急定單。

第一批從長沙陸路運往漢壽的救災物資,花了兩天時間,才將4車麵粉送上去,雖然有防滑鏈條,司機也十分小心,但事故還是頻頻發生,水路成了搶運的主力,1月2日,長沙碼頭上格外熱鬧,鐵殼船,小木船,甚至竹排都聚集在江面上,許多民間小木船不請自來,紛紛要求幫助運送救災物資。

70年前寒流突降,數十萬人被困,一場分秒必爭的大救援上演了?

“湘平”號鐵殼船

結果這批小船有許多在湘陰一線遇險,到4日,沿路施救的“湘平”號鐵殼船,在這裡一口氣拖到二十多隻小木船,象母雞帶小雞一樣把這些小船連人帶物資拖到了常德。

這一段日子,省內各航運公司更是傾巢出動,煤,米,油三樣,是當時急運的重點物資,長沙航運局王宏喜所在的湖慶號鐵殼船,運到半路上,就開始沿路救濟起來。

事後證明,這批船運物資及時補充到位,以及在通訊不暢情況下,許多運輸的同志高度責任感的靈活機動,是湖區挺過這場大災的關鍵一環。

蕭明德,當時的常德縣委辦公室主任,救援糧食來了後,經他手分發的糧食標準基本上平均每人每天都能保證1斤糧食,治湖的群眾更是糧草充裕起來,基本上可以敞開肚皮吃。

水運物資能及時頂上去,被困船民能否得到及時營救,其實還與當時洞庭湖區發生的另一件大事緊密相關,那就是破冰,1954年的岳陽,還是屬於湘潭地區的一個縣,時任岳陽縣長的李興堯,冰災之後在當地得了個“赤膊縣長”的名頭。

故事發生在冰災來臨4天后,在得知天氣短期內好轉無望的情況下,李興堯面對湖段上幾百艘被凍結的船隻,和上千名被困在船中的船民,急火攻心,下了狠勁要救人,關鍵時刻,李興堯一把脫下棉襖,現場命令把自己的辦公室搬到了一線城陵磯上。

在李興堯的帶領下,38名幹部分頭急步奔走在城陵磯、鹿角、南津港、君山、毫溝、岳陽樓、街河口等7個關鍵段位上,組織人員想方設法破冰,一開始大家用錘子砸,想通過人力把厚達四尺的堅冰砸開,結果發現不行,李興堯開始動起了爆破除冰的奇想,但是,經過一核算,發現方圓五百里冰封,區區幾噸炸藥根本無濟於事,當時一位老船長就給李縣長出了一個點子,說試試鐵殼輪船,也許能行。

通過省航運局,李興堯向長江航運局借來鐵殼輪船兩艘,又調來附近的幾艘未被凍住的鐵殼船協助,試驗證明,雖然鐵殼船破冰速度一天只能達到一里,但瓶頸終於突破了。

70年前寒流突降,數十萬人被困,一場分秒必爭的大救援上演了?

“湖慶號”

1955年1月5日,下午5點40分左右,“湖慶號”,正在城陵磯一帶破冰,突然,輪機室掌舵的船長陳老爹,隱約看見一里開外有一個小黑點,直覺告訴他,前面有小船遇險,於是老爹立即下令開足馬力,絲毫不顧自身船身能否經受堅冰撞擊。

時間過去了50分鐘,湖慶號離待救小船還有400米左右,此時,已經可以看清楚看清楚,那是一艘運送柑橘的小木船,船上有三個人正在奮力呼救。船身已經覆蓋厚冰,船身已經開始部分下沉。

那是“湖慶號”最驚心動魄的一次營救,湖慶號一艘船,10天內共破冰里程15華里,營救漁民300多人,船隻40多艘。

與此同時,1954年1月5日,岳陽縣組織搬運工人、居民、船民約2500餘人搶救翻船遇險的人員和船隻。另派幹部和治安組夜間巡邏,組織3個搶險小組,37位船民乘坐兩條輪船、1條汽劃、17條小船在湖邊遊動,準備隨時搶救。

歷時5天,至1月6日,8艘破冰鐵殼船終於打通了上連長沙,中通資水、沅水,下至武漢的臨時水道,破冰結束後,8艘破冰船凱旋歸來,被救災民湧上鐵殼船,給破冰英雄們送紅花,省委省政府也給這些抗冰英雄們頒發了獎章,陳金華,湖慶號船長,就是當年的英雄之一。

有一張照片,記錄了當年8艘破冰船勝利返航時的一幕。當事人回憶說,當年這8艘鐵殼船回到岳陽樓前時,曾經集體鳴笛,宣告破冰的大勝,其實破冰,也不僅僅是湖南人的自救,客觀上說這次湖區的破冰行動,避免了長江中下游一場危害極大的凌汛災難。

一場始料未及的冰寒、一方眾志成城的熱土,在通訊、運輸斷絕、人員被困的險惡形勢下,政府迅速行動、群眾自發支援,歷史罕見的“冰災1954”,被眾多默默無聞的英雄驅走了寒冷,冰災中,湖南沒有凍餓死一個人。

1955年4月12日,湖南宣佈洞庭湖區整治工程竣工,治湖工程獲得全面勝利,千里湖堤在最不可思議困難條件下,竟然前後只耗時不到半年就得以恢復,這一場勝利,為其後幾年湖南的環境安全和經濟恢復爭取了寶貴時間,今天看起來,這的確是一個奇蹟。

在1954抗冰救災中,為了解決洞庭湖80萬群眾的洗澡問題,星沙縣的熱水澡堂被整體搬遷到工地上,抗冰救災,群眾上去了,幹部上去了,醫生上去了,演員上去了,花鼓戲也上去了,洞庭湖上抗冰治湖的勞動號子,至今仍然鏗鏘迴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