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为什么有这么多蝗虫?

北漂xiao杜


很高兴为您解答

今年为什么有这么多蝗虫呢?这和全球气候反常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些地区异常干旱,中国人老话“旱则蝗”,蝗虫经常出现在干旱的年头。这和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而引起气候反常,从而影响生物界的食物链。





滇农小李哥


大家好,我是长江老农。今年为什么有这么多蝗虫?据我所知现在 蝗虫仍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危害,没有进入中国境内。此次 蝗虫群是非洲沙漠蝗虫, 从非洲沿途迁徙危害到亚洲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我们不能说今年蝗虫多, 蝗虫危害本来就是蝗虫密度大,没有密度也就没有蝗灾了。


蝗灾给农业,牧业和林业危害最大。虽然我没有直接见过、遭遇过蝗灾,但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蝗虫危害,也听到过老人们讲过蝗灾的惨烈状态。我母亲90岁了,没有经历过蝗灾,我60岁了,也没有经历过蝗灾。在我国蝗灾一般都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危害,淮河以南地区几乎很少发生蝗灾,淮河以南地区发生蝗灾的概率,可能只有百年一遇。听我母亲说,解放前有北方的灾民,流浪乞讨到我们南方, 而且是大批大批的,经过打听,他们都是北方蝗灾区的难民、灾民,灾民向我们当地人讲过蝗灾的惨烈状态, 蝗虫遮天蔽日,所到之处没有一种植物能生长, 所有植物无一幸免。农作物绝收,树木被蝗虫吃的枯萎死光了, 野草也被蝗虫蚕食光了,禽畜也饿死光了,不出来流浪乞讨人也会饿死,当地树皮都被难民剥食光了,甚至有些地方人吃一种叫“观音土”的土壤,来充饥。对饥饿我是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在60年代也饿过肚子,不是因为蝗灾,而是水灾。

到目前为止,蝗虫仍然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没有进入我国境内,我认为,蝗虫迁徙我国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没有迁徙途径。印巴在我国西南方,与我国西南接壤,但隔了一坐“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有喜马拉雅冰川天然 屏障。蝗虫是不可能飞越喜马拉雅山的。我再说我国南方,南方与我们国接壤的缅甸 、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都是热带雨林气候,不适合蝗虫迁徙生存繁殖。因此,印度和巴基斯坦蝗虫,不可能从东南亚迁入我国的。在看北方中亚地区目前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季,还没有开化,因此蝗虫也不可能在近期从中亚迁入我国,因此我们没必要担心今年蝗虫多,或者蝗虫会迁入我国,危害我国农业生产或农业收成、农民收入。蝗虫只有达到一定的密度,才能对农业、林业和牧业造成危害或灾害。 目前我国北方干旱少雨地区,没有报告有蝗虫密度增大的消息, 我们没必要杯弓蛇影,见到风就是雨。对印巴蝗灾保持一个平常心,如果你觉得巴铁兄弟有难,需要帮助,你可以去巴基斯坦吃掉蝗虫,帮助巴铁兄弟灭蝗,给他们捐款。如果巴铁兄弟家不够满足口欲,还可以支援灾难深重,水深火热中印度人民从蝗灾中解放出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毗邻!


不严谨了!还是回到国内农村、农业、农民上来。了解国内是否会有蝗灾危害,就要了解蝗虫生活、繁殖习性和生存环境。蝗虫危害农林牧业需要密度,没有上亿只对农业没有疫情,只能小范围危害,我国蝗虫有多种品种,不同品种只能在不同环境下生存,不同地域生存,无法迁徙不同地域,北方蝗虫很难迁徙长江流域危害,南方又湿又潮,雨水偏多,又不适合蝗虫呈几何倍数增长,无法达到危害密度。蝗虫喜高温干旱沙漠环境,繁殖在我国北方有可能呈几何倍数数增长。蝗虫是农作物病虫害之一,象稻螟虫,在南方能一年繁殖四代,白粉虱一年能繁殖8代——9代,其数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农民也很头疼。我们只能把蝗虫当农作物病虫害看待,去年草地贪夜蛾不也危害海南玉米了吗?为什么大家不恐慌,不猎奇,不蹭热度呢?我国农民农业生产劳作上,打农药从正月十六每隔10天就打一次,一直打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你说蝗虫会呈几何数字增长吗?会危害我国农业吗?几率可能小于0。


长江老农


蝗虫容易泛滥成灾的一大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繁殖能力非常强。蝗虫每隔三周就能进行一次繁殖,而且对于产卵地的要求很小,只要土质较为松软就行,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繁衍后代。而且虫卵都在地下,它们不容易遭到破坏。\r

据估计,每只雌性蝗虫能够产下大约100枚虫卵,每平方米的土中可能会存在多达30万枚虫卵。因此,只要条件合适,蝗虫就能大规模繁殖,种群数量会快速增加。血清素会让本来独居的蝗虫将会变得群居,其身体颜色会从绿色变为褐色,它们飞到哪里就会吃到哪里,从而出现蝗灾。\r

蝗灾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关,尤其是与旱灾的出现有关。古语有云:“旱极而蝗”。较为干燥的环境对于蝗虫的繁殖比较有利,而且干旱还会迫使蝗虫大规模迁徙。\r

除了繁殖能力很强之外,蝗虫还不挑食,包括农作物在内的各种植物都是它们的食物来源。而且蝗虫的飞行能力非常强大,它们可以接连飞行数小时,飞行距离可达150公里。只要一周的时间,蝗虫就能飞到1000公里之外。




大头爸爸和两个女儿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 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蝗虫的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这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够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下图)。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下图)。它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 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蝗虫

蝗虫是草食性的昆虫,从卵孵出来的幼虫,和成虫有相似的体形,经常潜入草丛中,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幼虫的绿色体色,是一种天然的保护色,在绿色的植物中可以隐藏自已,使敌人不易发现,但在白天活动时,还是常遭小鸟的捕捉杀害、因此,没有翅的幼虫,在草丛中甚少活动,并多在不显眼的地方单独生活。幼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常常用后足突然跃起,跳入草丛深处。

出现在草原中的蝗虫成虫

草食性的蝗虫幼虫,身体的保护色是绿色 ; 但到了成虫时期,由於在产卵和交尾时,必须到植物稀疏的地面进行,所以羽化后的体色,通常变为和地面非常近似的褐色。

此外,到秋天的时候,成虫的体色也会跟著变为近似枯草的颜 色。

同样是草食性的昆虫,也会因生活栖所和成长期的不同,而改变体色。

蝗虫类的交尾与产卵

以视觉寻找雌虫的蝗虫

在开阔的草原上活动的蝗虫类,眼睛非常地发达。

如果在草丛上投掷木片,附近的雄性蝗虫,会突然跃至木片上 ; 这是因它将木片误认为雌蝗虫,而想和它交尾之故。由此可知,成虫可以用眼睛,来寻找区别异性。

蝗虫的成虫,常在草丛中出没,并在绿草稀疏、视野广阔的空地上群聚在一起,和伴侣交尾。

负蝗的交尾

负蝗要在广阔的平原上寻找交尾的对象,并不是很容易的。

雄虫也是利用眼睛寻找伴侣的,但为了确实寻找交尾的对象,在较早时期就必须先确认对象的体色、头和触角的形状等。

待确定是同种的雌虫时,雄虫就骑在雌虫的背上,并维持看这种姿势,在交尾期来临前,都一直生活 在一起。

采取这种寻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确实进行同种交尾,防止杂交。

以鸣叫声呼叫雌虫的蝗虫

在隐藏於草堆中的小型蝗虫类中,也有白天以鸣声呼叫雌虫的。此类蝗虫利用后脚摩擦前翅的锉,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除了能表明他的势力范围、呼叫蝗虫外,还有恐吓其他种蝗虫的意思。因种类不同,鸣声也不同。

相同种类的雌虫,在听到雄虫的呼叫时,就会应召前往雄虫的势力范围,然后互相接近交尾。

在土中和植物茎中产卵的蝗虫类

交尾完毕之后,蝗虫的雌虫就把产卵管插入地中产卵 ; 没 有产卵管的蝗虫类,也会把腹部插入 土中,产下被泡沫包裹 著的卵。有些种类也将产卵管插人草茎或树干中,把卵产在 裏面。

直翅类的昆虫,每年只交尾l次,通常在夏秋之间发生 ;然后在 土中,或是植物的茎内产卵,并以卵越冬。但也有一些种类,足以幼虫和成虫来过冬的 。

迁移的蝗虫

蝗虫通常在广阔的草原上,稀稀落落地生活著。但在气候适宜,植物生长茂盛,天敌较少的地方,数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蝗虫的数目和食物的量就会渐渐不能平衡,而慢慢诞生出身体带黑色的蝗虫。黑色的蝗虫逐渐聚集在一起,成群羽化,而变 成具有较长翅膀的蝗虫。

这些蝗虫为了寻求有丰富食物的地方,就会一齐飞出,成群迁移。在中国或非洲等地,常常可以见到大群蝗虫突然飞过,遮蔽天空,使大地为之变色的惊人景观。蝗虫过境,往往造成农作物大规模的损失和灾害。

蝗虫在散居生活时,体色与四周植物一样是绿色的,可以和环境融成一片。待数目增多时,同种类的蝗虫体色就变黑,而产生具长翅的成虫。像这种为了移动,另寻食物和栖所,而产生的变化,称为迁移型。

翅变长的蝗虫

具长翅的黑色蝗虫,是在一狭小的生活环境中,饲育过多的蝗虫,所产生的变形蝗虫。

当单位面积中的蝗虫数变多的时候,彼此之间,就会有打斗的情形发生。此时,同类的气味会刺激蝗虫的脑,使体中的荷尔蒙发生作用,而改变身体的构造。

因此,脱皮后的蝗虫,体色就变成黑色,并羽化成具长翅的迁移型蝗虫。



鲸落与鲨掉


蝗虫可以说是全球性的农业害虫了,它的分布广泛在全球有10000多种蝗虫种类,仅仅在中国就有超过了1000种蝗虫,蝗虫在我国也被俗称为蚂蚱。在我国,水灾、旱灾和蝗灾也被称为农业的三大灾

蝗虫容易在短时间内聚集成灾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蝗虫食量很大,具有嚼吸式囗器,可以快速的切断、嚼碎植物茎叶。由于蝗群中的蝗虫数量多,蝗虫以作物的茎、叶为食,主要取食禾本科农作物,成群的蝗虫可以迅速大量地吃掉植物。

2、蝗虫有翅能飞,并具有群集、迁飞的特性。蝗虫聚集迁飞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雌性个体的卵巢没有成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迁飞才能发育完全。雄虫虽然已发育成熟,但是跟随雌虫迁飞。等到雌蝗卵巢成熟才降落下来,交配产卵。由于蝗群中的蝗虫数量多,所到之处绿色植物被大量吃掉,转眼便成不毛之地,从而酿成蝗灾。

3、跟蝗虫的排泄物也有关系。蝗虫聚集在一起不是因为更好的觅食,而是因为繁殖的需要,这就像滚雪球一样,蝗虫最初都是分布在各个地方,雄性和雌性蝗虫的相互吸引,它可以顺着排泄物,让它们慢慢的聚集到了一起,时间一长,蝗虫就容易形成

4、当蝗虫的数量到达了一定数量级后,比如说几十

万只,那么蝗虫就会因为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这就会加剧蝗虫的活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它们群聚,静伏然后拥挤在一起,最后在某一个方向移动,这也是蝗灾会大规模迁徙聚集的原因。

5、蝗虫的繁殖能力也特别强。虽然成虫的产卵期比较长,一般都有10一30天,但是它们会不断的交,而小蝗虫长大之后就通过粪便发田性欣喜素,雄性和雌性蝗虫通过它们头上的触角收集信息,不断地发出想要

交配的意愿,就这样蝗虫的数量聚集的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了破坏性的规模。

6、因为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干旱季节,蝗虫大量繁殖。雌蝗产卵时能够分泌集群外激素,引诱其他的雌蝗前来聚集产卵,而从卵中出的跳喃,为了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高温,因此虽然蝗虫容易泛滥成灾,但是它们的营养价值是比较高的,肉质鲜美,很多地区都有吃蝗虫的习惯,就像外来物种小龙虾一样。当然这只是局部地区的习惯,大部分人还是对蝗虫感到厌恶的。


泉熙似水


这些沙漠蝗虫如果想进入中国境内,最佳路线是越过印度孟加拉国,经缅甸泰国等国进入我国广西云南等地。而中国西南方向的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山大川,蝗虫飞不过,而且那种寒冷,蝗虫也受不了。

不过考虑到蝗虫的习性,蝗虫喜性相对干燥—干旱的环境,温度在30度上下的天气,比如沙漠地区、草原地区、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生态系统比较复杂,又潮湿多雨,蝗虫未必能适应,而且,天敌也多得很。

不过考虑到这次蝗灾的超大规模性,不排除部分蝗群会逐渐转移到我国南部地区,但规模种群不会很大,能造成的危害也会比较有限。而且,它们大概率也就止步于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南方省份。

目前这些沙漠飞蝗在亚洲的肆虐地区主要在伊拉克、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目前亚洲还是冬春季节,蝗虫不会飞的太北,天气稍微冷一些,蝗虫就动作迟缓,再冷一些,就得挂了。

而且,这次蝗灾从东非、中东开始,到了印巴之后,他们已经开始处于产卵期,产卵之后,很多雌虫会逐渐死亡,剩下的大多数蝗虫的飞行能力也会大大下降,然后他们就地取食,就看印度巴基斯坦这里能不能喂饱他们了。

等到新的一批二三代蝗虫再孵化出来,对于印巴两国又是一场新的大规模蝗灾,毕竟蝗虫产卵是极其密集的,每平方米可以产卵成千上万枚,且卵难以被破坏,等到他们一出洞,就已经形成了一群群小规模的蝗虫种群,随后在不断聚集、汇合,形成新的庞大蝗群,而这个时间,只需要1个多月。

总体来说,高山高寒地区,蝗虫飞不过去也适应不了,热带雨林太过潮湿它们也受不了,大概率来说,它们就止步于缅甸了。

蝗灾是个世界各地多年的老问题了,要彻底根治是不太现实的,毕竟蝗虫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地区,种类有10000多种,大多数地区和大多数时候,它们还是比较“低调”的,但在干旱年份,蝗虫就会聚集成灾,大面积地啃食农作物,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甚至绝收。

目前,印巴两国的蝗虫群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粮食主产区,每天两国都要损失无数的农作物,巴基斯坦已经进入了全国紧急状态,出动了大量飞机消灭蝗虫,但收效甚微,印度的情况也一样严重,结局,估计是损失惨重,考虑到这次蝗灾的超大规模性,要消灭他们,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即使全面出击,也只能消灭一小部分的蝗虫,这点蝗虫相对于总体蝗虫的灾害,显得杯水车薪。

我们历史上也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但近些年来情况已经大为好转,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几十年以来持之以恒的种树,大幅度改善了生态环境,绿化上来了,蝗灾也就减缓了,毕竟,蝗灾发生的地方,几乎都是在植被稀少的相对干旱地区。


阿尔利亚


沙漠蝗虫是一种栖息在沙漠的短角蝗虫,具有长距离迁徙的能力。

它的快速繁殖能力也让人瞠目结舌。《科学》杂志说,2018年5月,热带气旋袭击阿曼、也门和沙特阿拉伯三国间的沙漠地带,强降雨使植被迅速生长,蝗虫数量在6个月内增了400倍。

2019年12月的热带气旋袭击非洲之角,当地蝗虫猛增,形成了如今规模浩大的蝗群。

沙漠蝗是非洲、亚洲热带荒漠地区的河谷、绿洲上的重大农业害虫,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每天可随气流飞行达150公里,可跨红海、波斯湾迁飞。

据了解,2019年1月,沙漠蝗群从苏丹和厄立特里亚飞越红海,2月到达也门、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于3月到达巴基斯坦西南部,6月到达中北部,对上述国家造成严重危害并积累了较高的虫源。

美国农业部网站介绍,几千年来,沙漠蝗灾一直是非洲和西亚农业的威胁。目前对付蝗虫的办法不多,最有效的还是药剂喷杀。

05

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应对蝗虫灾害

据了解,受雨量充沛和季风时间长等因素影响,当前东非、西亚及南亚国家正遭遇历史罕见的蝗虫灾害,索马里、巴基斯坦等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应对蝗虫灾害。

一是波及范围广。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遭受沙漠蝗危害。波及到的国家包括: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西亚的伊朗、也门、阿曼,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据报道,肯尼亚已经有约105万亩土地受到影响。印度555万亩农田受害,损失超百亿卢比。

二是发生程度重。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警告,东非地区情况极度危急,沙漠蝗虫数量已达到3600亿只。肯尼亚蝗灾为70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暴发,仅一个蝗虫群就长60公里、宽40公里。沙漠蝗虫自2019年6月在埃塞俄比亚东部和索马里北部聚集并快速发展,迅速成为该地区过去25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入侵事件。巴基斯坦暴发情况超过了1993年历史上最严重的蝗灾,今年预计仅小麦就可能损失10亿美元。

三是后期形势严峻。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今年2月至3月中旬,红海两岸和非洲之角的气候和雨水条件仍然对蝗群繁殖有利。专家监测,沙漠蝗在40℃左右预计一个月一代,每代存活期长达3个月,蝗群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增加20倍。如果不加以遏制,数量将呈指数型上涨,可能在6月份达到500倍之多。



波大人


如果不是此次东非蝗灾的暴发,许多年轻人对于蝗虫泛滥根本没有任何概念,这种俗名蚂蚱的昆虫在城市中并不是很常见,更别提成灾了。但是在历史上我国一直是蝗灾高发的国家,直到建国前蝗灾依然时常在华北地区肆虐,直到建国后才被根治。

我国的治蝗历史非常悠久,历史也曾经有过许多知名的灭蝗事件和治蝗书籍,例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就著有《除蝗疏》,力主科学灭蝗,主动灭蝗,要求各地建立完善的治蝗体系。

到建国之后,人民政府开展了大力治理蝗灾的行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大家已经很少听到蝗灾了,在东部的主要产粮区,蝗虫基本上都是盘中餐了。

(山东潍坊生产蚂蚱酱,就是以蝗虫为主要原料,辅以花生油、猪肉丁、芝麻、辣椒制作而成,味道麻辣鲜香,可以拌面、卷煎饼、蘸馒头,十分受当地人喜爱)

首先可以明确一点,目前正在南亚肆虐的蝗灾不太可能进入我国,因为我国和印度之间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蝗虫飞越青藏高原的可能性极低。而且这次泛滥的蝗灾属于沙漠蝗虫,我国现在还有出现沙漠蝗虫成灾的记录。

这次爆发于东非的蝗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为7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波及范围已达十几个国家,东西横扫七八千公里,仅在印巴的蝗虫数量就超过4000亿只,对受灾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威胁。

其实蝗灾年年都有,高发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中美俄澳等国每年都会出现小范围蝗虫泛滥,但由于这几个国家的治蝗能力否非常强,因此这种小范围的蝗虫泛滥很快就能被遏制,不会危及粮食安全。

我国的灭蝗措施非常成熟,基本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理,保证在蝗虫起飞之前对其进行控制,主要措施就是通过飞机播撒杀虫剂,以及通过使用寄生虫,破坏蝗虫卵,切断其繁殖通道。

除此以外,我国还不断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改善气候。因为蝗虫卵最喜欢在半干旱的沙地上生存,如果植被覆盖率很高,蝗虫卵将很难存活。

而且随着国家的保护,近年来鸟类的数量和种群持续增加,而鸟类是蝗虫的重要天敌,在鸟类数量丰富的地区,蝗虫不可能形成气候。

目前,我国小规模的蝗虫泛滥主要集中在西北的内蒙、甘肃、新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燥,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十分适宜蝗虫产卵,因此在每年的春季容易爆发蝗虫泛滥。

不过当地的治蝗手段也是非常娴熟,在新疆甚至还建有专门的治蝗飞机场,负责喷洒低毒杀虫剂,能有效地遏制蝗虫成灾。

(飞机在草原上灭蝗)

事实上这次蝗灾之所以能够肆虐,主要就是因为东非国家的行政体系和基础设施太落后了,没有防治蝗灾的系统制度,做不到早发现,早根治,没能在蝗虫最脆弱的幼年期将其扑灭,以至于泛滥成灾。

而且在灾情爆发之后,埃塞尔比亚、肯尼亚等国手中也没有足够的飞机用来喷洒杀虫剂,最终导致蝗灾失控。

(东非国家蝗灾肆虐)

相比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国力要强大很多,起码飞机和杀虫剂是买得起,但蝗灾在进入印巴之前已成气候,因此面对规模如此之大的蝗灾,印巴才一时手足无措。





乡村关中人


产生基础:强热带气旋提供了大量降水,洪水泛滥为蝗虫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环境。

强风助力: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回升,印度洋地区产生低压,印度洋北部吹偏南风。蝗虫随风向移动,一路从索马里地区来到印度。

源头失控:索马里地区局势动荡,无法大量启用飞机喷洒杀虫剂。

战斗力强:据官方统计,这群蝗虫数量达3600亿只,每日能吃35000人的粮食。

相关咨询报道今年至少有3场蝗灾在非洲之角、印巴边境与伊朗南部,以及红海两侧持续涤荡,其中尤以非洲之角的蝗灾最为严重。盘踞在这里的蝗群破坏力极大,规模为一平方公里的蝗群一天就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该地区1190万人的粮食供应受到蝗灾直接威胁。更悲观的是,已经进入孵化期的蝗群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虽说蝗虫已经到印度,但是我国西部地势较高,蝗虫不会借助风势轻松到达我国境内。不排除蝗虫通过我国南部邻国传到我国!




印象安江


进入2019年之后,由于厄尔尼若现象的影响东非地区连续干旱,而在年底却雨水充沛,甚至引发了水灾,给沙漠蝗虫爆发式的繁衍创造了环境条件。

2019年6月开始东非沙漠蝗虫就有成灾之势,至10月沙漠蝗虫已经完成了两代繁殖,导致种群数量激增,并形成了可随时迁移的蝗群,东非的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大面积受灾。

东非大部沦陷,埃塞俄比亚是重灾区

2020年1月,虫群继续大量“爆兵”,跨国红海,中东的沙特、伊朗、也门、阿曼、阿联酋等都被波及,受灾严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