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殤》讓世界落淚的一首大提琴曲,《殤》在哪裡?


在這個春天的早上,打開一扇窗,漫天大雪隨風撲面,洗去空氣中的塵埃。

傑奎琳·杜普蕾大提琴曲《殤》也飄了進來。漫天彌散的憂傷,猶如雪花在空中飛舞。

《殤》讓世界落淚的一首大提琴曲,《殤》在哪裡?

殤,一個令人慾哭無淚的字眼,它讓人嘆息生命的轉瞬即逝。

在零星清脆的豎琴伴奏下,大提琴如泣如訴的感傷哀傷竟可能樣樣平靜,那樣坦然,那樣遼闊,甚至可以那樣無所畏懼。

像大朵大朵的雲在高緯度的天空,在大面積的風裡緩緩地低低地飄移,掠過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在地面上投映著若有若無的暗影,最終去往不可知的遠方。

聽著指間流露出的這音樂,旋律舒緩卻沉鬱不堪,輕如絲絨卻美得殘缺而決絕。

有些哀怨,聞之慾哭,卻會深的不動聲色,有些殘念,應聲而碎,便再無法復活。

那種悲傷的力量,纏綿悱惻,柔腸百轉,肝腸寸斷,無法觸摸。

讓人帶入到了無限擴大的無邊的宇宙,又帶入到了無限收縮的內心世界。

《殤》讓世界落淚的一首大提琴曲,《殤》在哪裡?

傑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 1945-1987),是一位天才的、才華橫溢、具有獨特氣質的英國大提琴家。

她的演奏全身心地投入,洋溢著自然的情感、飽滿的激情、充沛的活力、豐富多彩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她的琴聲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強大的感染力讓人無法不佇足傾聽,將我們帶入另一個精神世界,感受至純的美麗與悲愁。

傑奎琳·杜普蕾,她是一個把生命託付給大提琴的人,生命在世上僅停留了42年,她的絕響卻在世間流傳,有她悽婉的傾訴、寂廖的守望,還有至死不渝的款款深情。正因為如此,在她過世了20多年後,依然為世人聆聽和懷念。

《殤》讓世界落淚的一首大提琴曲,《殤》在哪裡?

《殤》在哪裡?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給了一定的啟示。“對謊言的容忍,已超過了對真理的追求”。

《殤》讓世界落淚的一首大提琴曲,《殤》在哪裡?

電影最大的震撼,是對光明與黑暗對決的思考。 蝙蝠俠代表秩序。越過法律去執行自己的信念,面對惡勢力仍然站出來去戰鬥的不屈信念。呼籲人類有勇氣可以去通過自己的力量建立秩序的領頭人,即所謂的光明。 小丑代表著混亂。越過一切執行自己的信念。小丑是一個教父,教導人類走向墮落深淵的惡魔教父。即所謂的黑暗。

《殤》讓世界落淚的一首大提琴曲,《殤》在哪裡?

影片中小丑贏了。因為“對謊言的容忍,已超過了對真理的追求”已填滿了人們。

他利用人性的惡面輕而易舉的扭轉局勢與規則,一個一個好人相繼墮落,他完全掌控,甚至是篡改了遊戲的規則。

為了留住人們一點正義的信念,蝙蝠俠承擔了所有的罪過,是他殺了所有人,是他逾越了最後的底線,是他成為了暴君。

暗夜中,濃重的黑暗與少許亮光似乎全都壓在黑暗騎士一人身上,他揹負了黑暗與罪責,他永世受到譴責,在人們的追捕中,他騎著蝙蝠輪風馳電掣,他的背影消失在公路盡頭,在他消失的前一刻,一道亮光從他身體前閃過。

《殤》讓世界落淚的一首大提琴曲,《殤》在哪裡?

光明和黑暗,一切的選擇都只源於對內心的辯證。在現實社會中,沒有蝙蝠俠和小丑,但每個人心中都住著蝙蝠俠和小丑。兩者的轉換隻在一念之間,不帶思索的變化。

光明的另一面是黑暗。沒有其中一方,另一方都不完整。我們永遠不能做到讓兩面臉都是正面的臉,而蝙蝠俠做的,也只能是把正面的臉朝上,掩蓋住反面的臉。因此,建立在謊言上的真相只會崩潰的更加徹底。

《殤》讓世界落淚的一首大提琴曲,《殤》在哪裡?

窗外,雪停啦,陽光明快地集聚一天的轟轟烈烈,耳際響著傑奎琳·杜普蕾的《殤》,大提琴獨有的纏綿與細膩,在這般婉轉舒緩的旋律中,卻完全震撼於它的哀痛。這種難言的欲哭無淚,如泣如訴,瀰漫的哀怨、悽婉的傾訴,感傷的旋律透著太多的無奈,在輕輕淡淡地擴散。

英雄之所以被稱之為英雄。因為他們能夠擔當不屬於他們的東西,揹負不屬於他們的罪名。他們能經受住人性泯滅的環境下的人性試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