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不見秸稈黑土靜待春耕

黑龍江日報2月17日訊冬去春來,又是一年備耕時。往年春耕前地裡密佈的秸稈殘茬,今年已經很少見。

去冬今春,我省贏得一場秸稈處理攻堅戰的勝利,全省秸稈綜合利用量8364.7萬噸、利用率達到83%,其中秸稈還田利用量5860.2萬噸、利用率達到57.9%。如今,那些被深埋黑土的粉碎秸稈,正承載著農民春種秋收的希望。

眼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民們雖然不能出門下地,但通河縣啟農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安永全,在家裡氣定神閒。

“去年秋天,我們找到了一個秸稈還田的好方法,就是秋收後先給秸稈噴一種微生物菌腐熟劑,然後再將秸稈翻埋到地下30釐米深處。這樣經過腐熟的秸稈在地裡更容易腐爛,能保證全量還田。當時我們30多臺農機一起噴,半個月就幹完了4萬畝地,把2萬噸水稻秸稈還了田,現在這4萬畝地都已達到待耕狀態。”安永全說。

我省秸稈資源是全國最多的省份,每年資源量達到1.3億噸,可收集量超過1億噸,佔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2019年,我省財政投入43億元,重點圍繞秸稈還田、秸稈離田和能力建設3個方面制定11條具體政策措施,基本涵蓋了秸稈綜合利用各個環節。其中以還田為主的肥料化利用成為秸稈處理的主攻方向。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瞭解到,2019年秋天全省各地切實把秸稈還田利用作為首要任務,採取玉米翻埋碎混還田、水稻翻埋還田和本田腐熟等方式,同時探索實施玉米粉碎旋耕翻埋和本田小堆腐熟等還田模式,使秸稈取之於田、用之於地。今年春季將通過玉米秸稈免耕覆蓋還田、水稻秸稈旋耕還田和本田腐熟等方式,再提升秸稈還田利用率。

慶安縣農民於洪光這幾天正給自家田算著細賬。2018年他種了3000畝玉米,秋收後秸稈全部翻埋還田。2019年他種植的玉米畝產1650斤,比鄰近未翻埋秸稈的農戶畝產高出近300斤,畝純效益增加200多元。他說:“只有全省上下從春耕開始,普遍認識到秸稈是寶貴資源,取之於田、還之於田,提升耕地地力,秸稈才能不被當做廢物而成為寶物。”

據瞭解,在各項補貼政策的引導下,近兩年,我省農民購買秸稈還田、離田專用機具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基層幹部認識到宣傳貫徹秸稈還田的重要性,農戶們對秸稈禁燒不再牴觸。2019年全省玉米秸稈還田機械翻轉犁、秸稈粉碎還田機等比2018年增加15274臺(套),全省秸稈打包離田機械摟草機和打(壓)捆機比2018年增加10715臺。全省因此新增秸稈還田作業能力達到2890萬畝,新增離田作業能力達到2780萬畝。

先進農機具的應用,使秸稈還田工作效率迅速提升。平均一臺機械日還田作業300畝以上,全省僅用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55%的還田目標任務,是上一年全年作業總量的2倍。

“去年,我們合作社種了1.2萬畝大豆,7000多畝玉米。秋收後一半秸稈還了田,其餘一半都被我們打包運回來了。運回來幹啥?自己做燃料啊。去年我們花300萬元買進了一套設備,它能將秸稈壓成塊和顆粒。壓成塊的成了我們合作社烘乾塔的燃料,做成顆粒的都賣出去了。現在我們就等地裡的雪化了,疫情也過去了,就把地耙一耙,然後就播種了。”克山縣林濤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永濤滿懷希望地說。

我省秸稈收儲運體系也正日漸完善,依託農機合作組織和企業,我省正著力培育一批秸稈收儲運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專業隊伍,構建縣域全覆蓋的秸稈收儲和供應網絡,形成商品化秸稈收儲和供應能力。截至目前,全省各類秸稈收儲運主體達到2000個以上,2019年秋收以來共打包離田秸稈2469.5萬畝。

“今年春耕時秸稈是不用管了,省老心了。這兩天我每天都上網,看看一些賣農資的微信群,正琢磨著買今年的水稻種子和化肥,也在線上學習一些農業生產技術。我們必須做到一邊防疫,一邊備耕。”安永全樂觀而堅定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