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火,居民經歷“買菜難”到“收菜難”

​靈獸按


當疫情過後,生鮮零售將再次回到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供應鏈效率問題也仍將是核心競爭因素,只有效率更高、更有盈利可能的平臺才會最終存活下來。

疫情如火,居民經歷“買菜難”到“收菜難”

作者/花未滿樓 靈獸 ID/lingshouke


受新冠肺炎的影響,生鮮電商“疫”外崛起,同時也倒逼誕生無接觸配送服務。不過,既然是無接觸,那麼菜該放在哪裡?於是又有了簡易的便民貨架。被迫接連出招的生鮮電商走到這才發現,咦,這不正是“到櫃自提”的“低配版”麼?

一場疫情,全國隔離,為了送菜,生鮮電商紛紛在小區放上了便民貨架,讓大家開始習慣“全民自提”。

-1-

疫情如火,居民經歷“買菜難”到“收菜難”

特殊時期,在家做好自我隔離,儘量避免與人直接接觸成為共識,而“宅經濟”下的生鮮電商迎來爆發式增長。

據公開報道數據顯示,每日優鮮疫情期間業務量增長300%,客單價提高到120元;叮咚買菜近期整體訂單約增80%,客單價增加約70%;食行生鮮蘇州訂單量增加105%,並呈現持續上漲趨勢;盒馬鮮生網上訂單數量同比激增了220%,但平均客單價卻從去年的80-90元下降至40元左右(蔬菜、柴米油鹽、方便麵,冷凍食品等攤薄了客單價)。

訂單暴增的背後,是被買菜難困擾的消費者,他們一邊抱怨生鮮電商平臺送貨慢、菜品不齊全,一邊又不得不跟著早已定好的鬧鐘在凌晨或一大早悄悄爬起來打開手機默默搶菜,雖然不一定每次都能搶得到。

疫情如火,居民經歷“買菜難”到“收菜難”

隨著防疫防控措施的進一步加強,到家生鮮電商平臺推出的無接觸配服務,從原先放到消費者門口變成了放在小區門口。雖然到家模式的無接觸配送隔開了配送員和消費者,卻無法避免消費者與門衛以及與其他消費者的直接接觸。

目前,包括叮咚買菜、盒馬鮮生、每日優鮮等所有到家生鮮電商的無接觸配送方式,均是通過用戶同意後將包裹或菜品要麼放在門衛處的地上,要麼放在其他指定地點的地上。生鮮商品被放在環境完全無法確定的場所,消費者不得不盡快取貨,同時這種方式也增加了錯拿、丟失的風險,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衛生和食品安全隱患。

疫情如火,居民經歷“買菜難”到“收菜難”

疫情如火,居民經歷“買菜難”到“收菜難”

一些消費者反映,有時候需要花較長時間在保安亭、收發室雜亂堆放的貨物中尋找自己的訂單,而且很多時候嚴重超時的商品的送達時間與消費者自己的時間形成衝突,感到很不方便。

-2-
生鮮便民貨架,正讓買菜族體驗“全民自提”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上線申請安裝“無接觸收貨點”的服務,用戶在其APP中填寫所在的區域、小區、物業聯繫人及其電話等必填信息,然後進行審核後便可申請。據瞭解,每日優鮮目前已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鋪設無接觸配送存放點,未來還會登錄杭州、蘇州等城市,計劃覆蓋近萬的小區。

然而,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的“無接觸配送存放點”,其實是簡易的倉儲貨架,貨架共有三層,每個貨架最多能容納數十件商品。在已經上線該服務的小區,貨架除了放菜以外,不少快遞和外賣配送員也把他們的商品放到架子上。

疫情如火,居民經歷“買菜難”到“收菜難”

▲叮咚買菜APP日前上線的無接觸存放點介紹,很多小區還未真正安裝

疫情如火,居民經歷“買菜難”到“收菜難”

從地上升級到架子上,對配送員來說減少了等待時間,但對消費體驗來講並無實質性改變,沒有密閉儲存空間、無冷藏模式的簡易儲貨架,依然面臨錯拿、食品安全等問題。

疫情期間,很多消費者被動成了線上搶菜的資深用戶,而前置倉到家生鮮電商,也終於意識到,原來“自提模式”才是無接觸配送服務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方面,自提模式可以讓消費者無需與配送員直接接觸,避免送菜時可能存在的傳染風險。另一方面對於平臺而言,配送員減少了等待時間,加上距離上路程縮短了一半,也相對減少了配送時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配送效率。

-3-

前置倉電商升級成“低配版”食行生鮮?

簡易貨架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食品安全風險和並不算好的消費體驗,使得它註定只是一個臨時的過渡方案。

換句話說,如果以前置倉模式的到家生鮮電商想要繼續保持成本更低的“自提”業務,就不得不將這些臨時貨架換成更加安全、方便的“櫃子”。而這些食行生鮮早已做了整整8年。有業內人士戲稱,“沒想到因為一場疫情,讓不少前置倉到家生鮮電商升級成了低配版的食行生鮮。”

據悉,自建冷鏈物流的食行生鮮目前已經在上海、蘇州、無錫三城鋪設了3600多個智能自提櫃,這種自提櫃有常溫、冷藏、冷凍三種不同功能,不論在便捷性、安全性和低成本方面都頗具競爭力,同時因為冷鏈車的集約化配送,食行生鮮的配送效率也比以人力為基礎的前置倉到家生鮮電商要高,這也是此次疫情期間食行生鮮站點單量增長三倍的原因。

疫情如火,居民經歷“買菜難”到“收菜難”

疫情如火,居民經歷“買菜難”到“收菜難”

▲食行生鮮社區智能自提冷櫃

生鮮電商盈利難一直以來都是行業通病,尤其對於最後一公里配送成本居高不下(主要為人力成本)。而對一些靠“燒錢”獲取流量的前置倉而言,疫情過後,可能依然無法跑通這一點。

此次疫情之下,供應鏈能力和人力緊缺成為各家生鮮電商平臺普遍面臨的考驗,而人力的考驗對於前置倉生鮮電商的考驗無疑更為嚴苛,這就意味著,隨著訂單量的暴漲,平臺要承擔的人力成本也會跟著水漲船高,於是商品漲價成為一種解決方式,自提模式成為另一種選擇。


有人預測,為了填補虧損,前置倉生鮮電商很可能借此機會長久留存此次疫情中已經設置的簡易自提點,為日後降低配送成本作鋪墊。

但問題是,如果這麼簡易自提點不進行技術和體驗上的升級,消費者會一直買賬嗎?

-4-

疫情加速生鮮電商從價格戰走向效率戰


需要正視的一個問題是,雖然人們無法出門導致線上訂單量激增,但供應鏈能力和配送能力同時成為考驗,所以“買菜難”才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因此除了單量外,還應該看具體的履單情況。而且疫情結束後,能有多少用戶最終留存下來,其實還很難說。

也有觀點認為,一直以來中國生鮮電商市場滲透率低、盈利難的原因,一是廣大用戶還沒能形成線上購買蔬果的習慣,二是很多平臺為了流量不惜燒掉鉅額營銷補貼,卻給平臺帶來低留存、低活躍度、低客單價的“腎透析”狀態,虧損成為一種必然。

這場疫情解決了第一個問題,讓全民提前體驗了買菜自提的方式,這對整個行業發展來說有一定的加速作用。疫情之後,具有良好體驗的成熟自提模式,很可能會被人們普遍接納。

疫情還將可能促進“價格戰”提前結束,生鮮電商格局再次發生變化。

疫情培養了人們線上買菜的大習慣,也逐漸適應自提或自取的小習慣。但是更進一步分析,讓前置倉到家生鮮電商深陷盈利難泥潭的核心原因,並非價格戰,而是供應鏈效率,基於很多原因,如果拿掉補貼,到家平臺在商品價格上的競爭力其實並不大,不少平臺的商品價格在疫情期間的價格反而更貴,就是一種體現。

因此,當疫情過後,生鮮零售將再次回到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供應鏈效率問題也仍將是核心競爭因素——只有效率更高、更有盈利可能的平臺才會最終存活下來,而處於弱勢的生鮮電商將迎來更嚴苛的市場競爭考驗,甚至加速優勝劣汰。(靈獸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