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成功之后,为什么要将后宫妃子全部杀死呢?

甜美无敌柚子


朱棣并非是跟建文皇帝后宫妃嫔有仇恨,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杜绝建文皇帝朱允炆有遗腹子留在人世。也防止以后有人假借建文皇帝遗孤之名祸乱大明王朝!


靖难之役是发生在明朝初年皇室内部的一场关于皇位争夺的战争。最终的结果便是燕王朱棣以藩王的身份战胜了正统皇帝——建文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四子。

根据朱元璋生前的设计,大明王朝的皇位要一直保留在嫡长子一脉。这样就可以避免祸起萧墙、同室操戈,毕竟明朝之前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的皇室内部为了皇位而兄弟相残,手足相争的真实案例不胜枚举。朱元璋不希望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也陷入这种怪象之中。


所以朱元璋一方面将皇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另外一方面为了保住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够享受到荣华富贵并且起到拱卫京师安危的作用。朱元璋将其余诸多皇子全部分封为藩王,驻守全国各地军事要塞,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为的就是保卫大明朝的北部边疆不受退居到蒙古草原的北元政权及其他游牧民族如鞑靼、瓦剌等侵犯。

但是皇太子朱标先于朱元璋离世,朱元璋最终选择皇太子朱标留在人世中最大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了储君的位子。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便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大明王朝第二位皇帝,随后不久朱允炆与老臣齐泰、黄子澄等商议,认为藩王驻守一方终究会成为大明王朝的毒瘤和隐患。于是决定马上削藩,最终逼反了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在经过多年的战斗最终攻破了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城之后,南京皇城已经被大火包围,建文皇帝是生是死下落不明,只是经宫人和太监们指认一具焦尸便是建文皇帝。朱棣为了能够永绝后患,避免有建文皇帝朱允炆的遗腹子存世,将后宫妃嫔悉数杀死。避免朱允炆一脉的血脉流入民间或者混入自己的后宫之中。这样就可能留下隐患并且被人所利用威胁到大明王朝的统治。

杀之以绝后患,这是中国历代造反成功的帝王的惯用手段!朱棣不过是遵照历史先例做出的正确选择!


珞珈山的猫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登上皇帝的宝座,朱棣登基后叫来侍卫下令将前朝的妃子们全部杀死,一共有1000多人,那么朱棣为什么不留着自己享用呢?杀掉这些人不被百姓和大臣们唾骂吗?朱允炆的儿子、兄弟、妃子下场如何呢?我今天来为大家解说。

朱元璋晚年(1392年)长子朱标病故,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生前特别嘱托了朱允炆不要轻易动藩。可朱允炆还是没有做到,他怕藩王的势力威胁到自己,所以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就是消藩。燕王朱棣非常气愤,他曾久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却落得这个下场,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反抗,1402年攻下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同年继位。

朱允炆的儿子、老婆、兄弟、信臣下场如何?

朱允炆皇后孝愍让马皇后

马皇后是光禄少卿马全的女儿,16岁嫁给朱允炆,这个孙媳妇是朱元璋亲自为孙子挑选的,所以深受爷孙二人的尊敬。马皇后先后为朱允炆生育两个儿子朱文奎与朱文圭。《靖难之役》朱允炆与朱文奎下落不明,马皇后自焚而死。才两岁的朱文圭被朱棣长期幽禁于中都广安宫,长达五十几年。史料记载马皇后是自焚而死,谁知道是不是朱棣杀死的。

朱允炆三个弟弟下场

朱棣登基后朱允炆三个弟弟都惨死了,三弟吴王朱允熥被朱棣夺走了他的王位,囚禁在老家,没有多久就莫名其妙的暴毙了。四弟朱允熞同样被夺去了王位后被关押,莫名其妙的死了。五弟朱允熙被囚禁在陵墓中,几年后却发生了火灾被烧死。

朱允炆的亲信齐泰、黄子澄等人株连九族,方孝孺被诛十族。

黄子澄明太祖十八年考取了会试第一,伴读东宫,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后黄子澄与齐泰共同建议消藩,结果引发《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继位后将黄子澄处死,株连九族,女眷世代为官妓。齐泰离开京都目的为了兴复,被燕君逮捕,拒不投降而死,被株连九族。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进京后,大多数文武百官见风使舵,投降朱棣。方孝孺坚决不投降,后因拒绝给燕王朱棣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十族,共计873人。

朱允炆生母吕氏

朱棣登基后将吕太后降为“皇嫂懿文太子妃”,吕氏和另一个儿子朱允熙被贬去为朱标守墓。吕氏去没无从考证,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吕氏在靖难中自焚而死。

朱棣为什么要杀前朝妃子

其实朱棣是靠造反坐上皇位的,宫里要是很多前朝人存在,会引来很多闲言碎语,而且这些女人都是他侄儿的女人,如果占有了就是乱伦。有关明惠帝朱允炆的史料现无可取证,在他死后,有关明惠帝时期的记录都已经被篡改或销毁了,档案与起居注全遭遇毁灭,而且私人记录又被禁止,无从考证。


小龙谈历史


朱棣的晚年确实是心理变态+性无能,所以曾经活刮了3000宫女泄愤。

但所谓靖难之役成功后“将后宫妃子全部斩杀”这种事,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当属谣言。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的46个妃嫔,全部在他死后被殉葬了。此外只剩下一个张美人,由于她所生的宝庆公主年仅3岁,所以准许免予殉葬照顾公主。

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后妃,目前已知的只有皇后马氏,但也在南京城破时的那场大火中丧生了。

因此,朱棣造反成功后,当时宫中根本就没什么“后宫妃子”。他就算是想杀人,也只能杀宫女太监。

但是,有很多宫女都活了下来。例如,明太祖、建文帝时期的尚宫胡善围,就深得朱棣的信任,甚至还将她的妹妹选为爱孙朱瞻基的太孙妃。

至于建文的两个儿子,长子朱文奎下落不明,次子2岁的朱文圭被废为庶人,一直被幽禁,直到明英宗那会才放出来。

朱棣确实是杀了后宫嫔妃,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情,这就是“鱼吕之乱”。

由于宠妃权妃无端死亡,牵扯出了宫廷藏污纳垢的事情,朱棣一怒之下,活刮了三千宫女泄愤。

根据记载,“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皆亲临剐之”。

当时,还有一位和宦官偷情的宫女,怒骂朱棣是性无能:“自家衰阳,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

这些都是朱棣晚年的事,并不是初年的事情。

总之,这件事应该并没有发生过。


HuiNanHistory


应该是杀得宫女吧。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很是宠爱她。三年后,成祖率大军出征,特地带权氏随侍。不料,权氏在大军凯旋时,竟病死。成祖伤心欲绝。

  不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奸用砒霜毒死的。揭发者也姓吕,是一位朝鲜商贾的女儿,史称“贾吕”。她曾想与吕氏交往,不料吕氏对贾吕的为人很是不屑,拒绝结交,贾吕渐生恨意。权氏亡故时,吕氏曾随军侍候过她,于是贾吕趁机诬告。朱棣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吕氏被烙死,受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宫女和宦者结为夫妻一样的伴侣,实际上没有实质上的性行为,仅仅是相互慰悦、相互照顾而已,宫内称为“菜户”或“对食”)。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朱棣却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

  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朱棣下令将这些从全国选来的美丽的宫女全部处以剐刑。所谓剐刑,即是凌迟处死。

  行刑之日,朱棣亲自监刑。有宫女斥骂他,朱棣更加恼怒,令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宦官相拥图,挂在后宫,以羞辱无辜的宫女。据说,朱棣杀人时,适有宫 殿被雷电击毁,宫女们暗喜,以为朱棣会因害怕上天惩罚而停止屠杀,但他依旧如故。





奔跑的蜗牛灬


杀人必定有杀人的道理,无缘无故杀人,怕是也会遭天谴!

登基已经胜券在握,但是除了登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待他处理,当时的朱棣是冷静沉着的,如果要是他着急称帝,却会误了大事。

至于他为什么先把建文帝留下来的宫中美女绞杀干净,就不得不承认他打的如意算盘,一来他是想借机拷问,当时建文帝的下落。

另一方面,朱棣也是想借她们之口,亲耳听到他想要的答案,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安心的登基称帝,杀人灭口就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朱棣作为地方藩王,自此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历史,当时的靖难之役,是一个极其成功的造反案例。

他要说造反,怕是对于一个即将要称帝的准皇帝来说,不仅面子上过不去,而且也会遭受深深的舆论谴责,嫡长子继承制直接让一些皇室成员越来越边缘化。长此以往,弊端越来越明显,何况是面对朝廷中,那至高无上的皇权,有谁能不向往?

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将宫中的异姓势力打压之后,就将自己手中的权利分封,分别交给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皇子,让他们担任地方藩王。

老朱的想法很好,既能够保证将来大明朝稳定,又少了将来为了皇位兄弟相残的局面,实力相当,相互制约反而更好。但是上天却突然开了个玩笑,原定的太子朱标,却先朱元璋一步而去世,儿子去世那就传孙子呗,但是这对于朱允炆,无疑是极大的负担。

朱允炆性格胆小优柔寡断,自然也对割据一方的藩王叔叔惧怕忌惮,他越是如此害怕,反而就事与愿违。

朝廷的权力之争从来不会同情弱者,成王败寇的道理亘古不变,作为皇帝的朱允炆,手底下还是有几位明事理的大臣,就打算让皇帝朱允炆削藩,本想以绝后患,但却因为用错方式,反而招致叔叔们反感。

当时的燕王朱棣,作为朱允炆的一大首要目标,自然也被疯狂打击,朱棣内心也憋了一肚子火,对于这个找麻烦的小侄子,除了有点头疼他可一点也不怕。

聪明的朱棣骗取朱允炆的信任之后,发动靖难之役,带兵直接南下直指南京,三年的叔侄之争也该有一个结果,燕王朱棣也想给这个侄子一点教训,可是他低估了这个朱允炆。

朱允炆自知实力不济,为了保持自己最后的尊严,留给朱棣的反而是大火燃烧的皇宫,以及朱允炆那不为人知的下落,最终也只有两具形似朱允炆和他皇后的焦黑尸体。

讲道理,即使朱允炆死了,朱棣也是没有权利继承皇位的,但是朱棣看着这唾手可得的皇位,抛弃又难免觉得可惜。

为了能够让自己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必要的准备工作一点不能差。知道这件事内幕的人,宫女嫔妃无疑是最有知情条件的,朱棣除了利用她们套取应有的价值信息,当然也为了以绝后患,毕竟人言可畏。

赶尽杀绝的目的:一方面杜绝闲言碎语,明成祖朱棣可不想遭人诟病;另一方面,他也怕朱允炆,如果在这些女人的肚子里留下龙种,那朱棣将来可有处理不完的麻烦,要是被将来的侄孙兴师问罪,那这叔叔可就当的太没面子了,以绝后患还不如一杀了之。

朱元璋在世就生性多疑,朱棣无疑将这一特征遗传的最为明显,父子俩同样也嗜好杀戮,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


大国布衣


题主的问题不太严谨,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当时诛杀建文帝的大臣确有其事,如方孝孺被诛十族,景清除了被诛九族外,老家也被瓜蔓抄,村庄夷为废墟。但是朱棣诛杀全部后宫妃子的事情应该没有发生,否则不会一点记载也没有。当时建文帝的皇后马氏,南京城破后,死于宫中的大火。


在明成祖晚年,则发生过两起宫中大案,前后被诛杀的宫女有3000多人。

01.第一起是所谓的“毒杀”权贤妃案。

这起大案的发生源于来自宫女之间的内讧。明太祖朱元璋开了纳“胡女”入宫的先例后,明成祖多次从朝鲜选拔美女入宫,被册封为妃、昭仪、婕妤的不乏其人。如权贤妃,是朝鲜嘉善大夫权执中的女儿。入宫时,因为长相纯美,擅长吹箫,被册封为贤妃。在徐皇后去世后,朱棣让她掌管六宫。可见她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永乐八年,权贤妃跟随朱棣北征,在回来的路上病死于峄县(山东省滋阳东南)。

有一位出身汉族商人之家的宫嫔吕氏(为了区分后面称之为汉吕)为了排遣寂寞,想要同另一朝鲜贡女吕氏(以朝吕代称)结同性之好,但朝吕不同意,于是汉吕怀恨在心。在权贤妃病死的时候,诬陷朝吕,说权贤妃的死亡是因为喝了朝吕送的毒茶所致。痛失爱妃的明成祖朱棣失去了理智,草率地下令诛杀朝吕、宫女、宦官数百人。这是朱棣第一次大范围的处死后宫女子。后来被证实为一起冤案。

02.第二起大案是鱼、吕之乱,主角是上一起诬告案中的汉吕。

汉吕在诬陷朝吕之后,勾搭上另一个朝鲜进贡来的宫嫱鱼氏。这二人在结了同性之好后依然不满足,居然和太监玩起了“对食”。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明成祖的耳朵里,他起初没有在意。但汉吕和鱼氏却因为害怕上吊而死。这一死却引起了朱棣的疑心,他询问汉吕的侍婢怎么回事。侍婢像汉吕诬告权贤妃那样,说她们想刺杀皇上。朱棣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大挖同党,明成祖命人在后宫搞刑讯逼供,一时间鸡飞狗跳,三千美女人人自危,受不了皮肉之苦的人开始胡乱指认,在皇帝身边挖出危险人物2800多人,朱棣把这些人全部杀了。

这两件事国内的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原因很简单,作为朱棣的后世子孙不可能把这么丢人和残酷的事说出来,这有损于明成祖的英明形象。记载这件事的是朝鲜李朝的《世宗实录》,收集在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编辑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一册。真实性不用怀疑。为什么朝鲜的史料上会有记载呢?在宣宗和英宗时期,放还了宫中朝鲜籍的乳母、婢女等,这些事情才流传出来。


闵不克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朱棣靖难成功后,正式营造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在南京做了几天太平天子后,朱棣就闲不住,开始五征蒙古、南征越南、七下西洋等壮举,尤其是对待蒙古各部,朱棣是御驾亲征,把蒙古三部全部打得俯首称臣。

而在永乐十年,在朱棣北征凯旋途中,他心爱的朝鲜美女权妃突然去世,死因不明,朱棣虽然伤心,可也没联想太多,把权妃葬在峄县就回朝了。可是突然有一天,已故权妃的贴身宫女和一位姓吕的美女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争吵,本来吵架无好话,可是在宫女的嘴里却蹦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原来权妃是被吕美人害死的。

宫女的话无疑引起了朱棣的怀疑,毕竟权妃死得实在是太奇怪了,之前也没什么病疼啥的。于是朱棣派人严审宫女,并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吕美人由于吃权妃的醋,串通权妃身边的太监,从一个银匠家里买来砒霜,在跟随朱棣北征的途中趁机把毒药放在权妃的茶里,就这样毒死了权妃。

得知这些情况的朱棣大怒,下令将有关的宫女和太监、银匠全部处死,此案的主谋吕美人死得最惨,被烧红的烙铁折磨了一个月至死,吕氏案中朱棣杀了数百人,大多都是吕氏身边的宫女和太监。

帝谕永均(权妃胞兄,朝鲜大臣)曰:“吕氏不义,与内史金得谋买砒霜,和药饮之,再下麪茶,以致死了,朕尽杀吕氏宫中之人”。使臣言:“帝怒,诛吕氏及宫人宦官数百人”。

当然吕氏案摆明了就是一起冤案,是朱棣在气头,急着为权妃报仇和安抚其家人,没查清楚而犯下的严重错误,而这错误除了要用几百条鲜活的人命来弥补之外,更是引发了后面朱棣诛杀两千八百名宫女的“鱼吕之乱”,这更加证明了朱棣骨子的暴戾和凶残,完全就是他父亲朱元璋的翻版。

鱼吕之乱的起因还是和吕氏案有关,在朱棣庞大的后宫中原来是有两位姓吕美人的,被冤杀的那位我们称为吕氏,“鱼吕之乱”那位我们称为贾吕(贾人子吕氏),这个才是造成两大惨案的罪魁祸首。


鱼吕之乱

朱棣有着庞大的后宫,而他本人的精力则更多放在军事上,铁与血才是这位战争帝王的最爱,女人只是生活中的调味品而已。贾吕刚入宫时,吕氏在宫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贾吕就想着以同姓为由,和吕氏攀关系,可是吕氏可能也是看不起贾吕,毕竟士农工商,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贾吕作为商人之女,自然不被吕氏看上眼,就因为这样,贾吕就怨恨起吕氏来了。

先是,贾人子吕氏入皇帝宫中,与本国吕氏以同姓,欲结好,吕氏不从,贾吕蓄憾。及权妃卒,诬告吕氏点毒药于茶进之,帝怒,诛吕氏及宫人宦官数百余人。

因为朱棣的心思没放在女人上面,贾吕就和宦官鱼氏“对食”,这是古代宫中宫女、失宠嫔妃和太监之间的一种相互安慰和照顾的情况,在明清时期十分普遍,清朝对此比较严格,而明朝前期,“对食”这事也不算抓得太严。后来朱棣也逐渐知道了这些细情,害怕皇帝怒火的贾吕和鱼氏就双双自杀了。


贾吕死后,朱棣认为这丢尽了皇家的颜面(好端端地又不捉你们,寻死干嘛?),更严重的是,朱棣从贾吕宫女口中知道了权妃之死的内情:原来权妃根本不是被吕氏毒死的,而是贾吕诬告吕氏,权妃之死或许并没任何阴谋在里面,朱棣杀错人了!

作为唯我独尊的皇帝,即使犯了错也绝对不能认,而如果这个拥有至高地位的人物,还包含着一颗残暴的心,那他就很容易以更加错误的手法来掩盖原来的错误。不幸的是,朱棣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他犯了错,没想去平息,而是制造一个牵连更广、杀人更多的错误来彰显自己的权威,掩盖自己的失误。

贾吕和鱼氏死后,朱棣开始了一场大屠杀,把两千八百名宫女(大多数是有过“对食”,瓜蔓抄抄出来的)集中于庭院中,下令刽子手以剐刑,将这些懵懂无知、清纯可爱的宫女们一个个凌迟处死,朱棣则坐在龙椅上,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幕。宫女们哭声、哀嚎声响彻大殿,一些刚烈的宫女明知必死,在承受痛苦的剐刑的同时,指着朱棣破口大骂:“自家阳衰,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你自己没用,我们去找貌美的太监,又何罪之有!)

当然,对于这些有胆指着皇帝鼻子骂的“女中豪杰们”,朱棣也是十分赞许,下令让他们的父亲、母亲三族都下地狱去做伴了。之后,朱棣丧心病狂,自曝家辱,让画工将贾吕和鱼氏私通的场景画成“春宫图”,传示后宫(其实两人本来就没能做什么苟且之事,朱棣的想象力也是丰富),直到仁宗继位才把这画给销毁了。

在这场大祸中,除了两千八百名宫女之外,嫔妃任氏、郑氏在乱前自尽而死,黄氏、李氏被斩首,只有生病的崔氏和被幽闭的韩氏活了下来。“于是,本国诸女皆被诛……崔氏以病未至,及乱作,杀宫人殆尽……韩氏幽闭空室,故得不死”。

所以朱棣既杀嫔妃也杀宫女,而且吕氏案和“鱼吕之乱”两场大屠杀也和靖难之役没什么关系,而是和那位朝鲜妃子权妃有关。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在这场夺权战役中,不是建文帝死,就是朱棣死。在朱棣攻破南京城的时候,在南京城里并没有找到建文帝,这对于朱棣的皇位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威胁。所以他‘继承’了朱元璋的‘血性’,本着宁可所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建文帝的失踪,对于朱棣来说,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只要有一线能够找到建文帝的机会,他都不会放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允许自己的皇权收到威胁。

还有就是那么多妃子里面保不齐有怀有建文帝龙子的,这样就是给自己留下隐患,朱棣也惧怕星星之火燎原之事。

所以建文帝的一众妃子必须杀,虽然这些都没有正史的记载,不过猜测有之





打了八年铁抡不起小锤


正史中的永乐皇帝朱棣没有清理过后宫,谣传有说朱棣凌迟三千宫女,那简直是无中生有,不过与此相关的倒是有一件事情:“二吕案”,连坐宫女等两千八百余人。

二吕案

朝鲜作为明朝的一个邦国,为了讨好主人,连连的进贡是必不可少的。有一年,朝鲜进攻一女子,貌美惊人,善吹玉箫,能歌善舞,册封权妃,很得朱棣喜爱。有一次朱棣出征,带着权妃,结果却非在半道上就突然死了,朱棣悲痛欲绝。

此时的朱棣身边还有两位心吕的美人,权妃没来之时相互掣肘,权妃来之后有争风吃醋。这会儿权妃一死,头一位吕美人就觉得有机可乘,买通另一位吕美人的女婢,在悄无声息之中暗自传播第二位吕美人因为嫉妒而在权妃茶中下毒药的谣言。悲伤期的朱棣闻之大怒,抓来所谓的作案人员(女婢、宦官、卖药人)全部处死,然后用烙铁将被诬陷的吕美人烙的皮肤无一处可看,活活将她这么一月有余才将她杀死!

此时的第一位吕美人也感到岌岌可危,因为朱棣嗜杀成性,手段残忍,她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后路,她不仅仅捏造谎言诬陷别人,而且还与宫中太监“私交甚密”,其实她与太监也做不了什么,但是如果被朱棣知道,那便为时已晚。在无尽恐惧之中,头一位吕美人决定与太监一同自缢。

吕美人的自缢让朱棣将权妃的死与此次事件联系在一起,认为她是畏罪自杀,于是将吕美人的女婢抓来审问,在威逼之下,女婢为了保命,添油加醋的将一场子虚乌有的闹剧描述成了大逆不道的弑君,朱棣闻之大怒,将所有“相关人员”捉拿审问,并且让他们自我检举揭发,最后受到株连的人包括宫女家人在内,多达两千八百余人。

小分析

这是鉴于史书的一次与后宫有关的连坐诛杀,其实死的不全是宫女,也有很多家眷。可以认定此是一幢冤假错案无疑。

其实朱棣并非完全是为情所困,丧失理智。第一次的株连归根结底是因为“宫妃擅权自专”,这是对新任皇帝朱棣极大的不尊重。二次株连是因为罪名直接上升到了“弑君”程度,面对从朱允炆手中抢来的江山,朱棣最怕的就是身边有如此动摇的小人,查找同伙也只是将事先被列上名单的人以合适的理由消失而已!

<strong>

<strong>

秦风汉韵论古今


杀人灭口,永除后患

靖难之役最后关头,朱棣打入皇宫,清缴皇宫之时,建文帝朱允炆焚毁宫殿,下落不明。朱允炆的行踪,至今仍是个迷。

朱棣打到京城的时候,并没有马上攻入皇宫,退守龙江驿。目的是给建文帝留足时间自杀或者宣布让位。朱棣起兵的旗号是“奉天靖难”,起兵的理由是,朝中有奸臣,左右皇帝行为,祸害朝廷,朱棣的目的是除奸佞、清君侧。事实上就是造反,奉天靖难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朱棣如果杀了朱允炆,那么他正统皇帝的位置就会受到质疑。所以,朱允炆,要么退位,要么自尽。

然而,朱允炆焚毁宫殿,就意味着,他不可能让位。那就只有一种结局,让朱允炆挂掉,朱允炆挂掉,朱棣名正言顺的当皇帝。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首,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棣进入皇宫之后,干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将皇宫的宫女妃嫔太监几乎全部斩杀,仅有几人幸存。那么,朱棣为什么要杀掉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

原因之一,杀人灭口,让全世界都知道,朱允炆已经死了

朱棣对外宣称,朱允炆已经自尽了,让天下人都知道,朱允炆已经死了,自己当皇上名正言顺。那么他要做的一件事便是封锁消息,封锁朱允炆下落不明的消息。那么这些妃子宫女太监大多是知道朱允炆下落不明的,朱棣军队搜查那么久,肯定是见人就问,你看见皇上了么?这些人既然知道朱允炆有可能是跑了,那么他们出去之后就会对外面说皇上还活着。而皇上活着,打着奉天靖难旗号的朱棣,必然要寻找皇上,那么朱棣自己就不能做皇上了。那就只有一种办法,杀光他们,死无对证。而有几个幸存下来的人,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他们声称,看到朱允炆自尽了。朱棣正好可以留着这些人,让这些人证明,朱允炆自尽了,从此,世界上没有朱允炆这个皇帝了,他就顺理成章继承大统。

古代对待前朝妃子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纳入后宫,做自己的妃子。而朱棣不能这样做,他的皇位本身来路不正,再抢侄子媳妇,这估计会被人骂成人渣。同时,他也担心这些妃子怀了朱允炆的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就是龙种,他们是有资格做皇位继承人的。只要他们出生一个,按照规矩,就该登基当皇上,而朱棣,仅仅能当个摄政王,最后也不会得到什么好下场。

杀了这些妃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灭口,只有灭口了,才能让自己的皇位更加稳固,没人敢质疑。如果大臣都知道朱允炆活着,当他们找到朱允炆的时候,依旧会疯狂的拥戴朱允炆而反对朱棣,那样,朱棣的地位便岌岌可危。

充分印证了帝王权术的真谛,正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