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诗人李季兰6岁时赋诗一首技惊四座,其父为何说她将来必为失德妇?

文史砖家


唐朝女诗人李季兰的本名李冶(差点与唐高宗李治同名,可见不同凡响),长相漂亮,才思敏捷。父亲把小季兰视作掌上明珠,使得小季兰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也很早就表现出在文学上的过人天赋。可吟诗作对,能出口成章。父亲对此也极为满意。

一天,李父抱着6岁的小季兰去后院玩耍,看着院里含苞待放的蔷薇,小季兰动了女儿晶莹剔透的心事。作了《蔷薇诗》一首,其中两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这可了不得,这句子彰显了好深的意境,原来“架却”与“嫁却”谐音:意思是花架子还没🈶搭好呢,这蔷薇花儿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向天地绽放了。

李父咀嚼这两句诗后,形容大变,心想你还是乳臭未干的女娃,竟如此通透!朦胧期还没到呢,就迫不及待的想婚配,真是人小鬼大啊!自此他对女儿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但她怕女儿因聪慧促使其早熟,将来会不守妇道。“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于是将她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目的是让她清心寡欲,改名为季兰。在观里,她每日做诗、弹琴倒也清净自在。转眼到了十六岁,却顿感观中生活寡淡无味,开始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许多文人雅士来观中游览,见到清秀的季兰就常与她逗笑、嬉戏。季兰心有灵犀,也以秋波暗送,故人称"风情女子"。后来,她与当时的名士雅士朱放、皎然、崔焕等人交往甚密甚好,经常谈诗论词,互相间引为知己。此中🈶香艳,但描述不能太细腻!

李季兰的诗名越传越广,她还引发了诗友集会。并且很快,李季兰诗友集会规模越来越大,也越办越频繁,直接扩散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这时,李季兰的名气可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地步?刘长卿用"女中诗豪"赞誉她,高仲武说她"形气既雄,诗意亦荡。"。似乎李父的预言也要一语成谶了。很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风流情事也随即传播开来。

天宝年间,风流倜傥的唐玄宗闻知她的名气,特地召她赴京入宫。这是荣耀之事。但此时季兰已年过不惑了,容颜衰退,不免喜中有悲。于是作诗:"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真是回味无穷,但玄宗是喜新厌旧的主,不知”沙鸥出浦”能否应景!但从此以后,她确确实实定居在帝国的首都~繁华的长安城了。玄宗不是省油的灯,🈶寡人之疾,你懂得。

然而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发生了泾原兵变,大将朱泚自立为帝,占据了长安。李季兰自此与风云人物朱泚交往情好日蜜!书信往来频繁。待朱泚兵变被平定后,季兰因受牵连而被捕。为此遭到了唐德宗的责怪、批评与蔑视,终于决定扑杀处决了她。纵其一生,真应了从小看大,三岁至老的古训!可惜了聪明伶俐与卓越才华。


希望星晨58298869


1300年前的四川某地,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慈祥的父亲正和女儿在庭院中嬉戏玩耍,眼前冰雪聪明的女儿很是招他的疼爱。父亲忽然间文思泉涌,想试试女儿的文学天赋,随手指向一株蔷薇,和蔼地问道:“女儿啊,你会作诗吗?”

“当然会啊!”女儿稚嫩地回答道。

“那就以蔷薇为题赋诗一首吧。”父亲试探道。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女儿沉吟片刻,两句诗脱口而出。

父亲脸色微变,一来惊异于女儿小小年纪,竟然天赋异禀,出口成章。二来诧异于女儿诗中的“架却”二字,恰好是“嫁却”的谐音。

敏感而迷信的父亲认为,女儿的两句诗,表面写蔷薇因很长时间没被架好,其枝叶已经纷乱地四处攀爬了,实则描写未嫁之女心绪不宁的感受。

于是,父亲长叹一声:“此女虽聪慧异常,但成年后恐怕是个失行之人。”

这个小女,便是日后颇负盛名的唐朝女冠诗人李季兰。

(李季兰画像)

这则故事被元人辛文房记录在了《唐才子传·李季兰传》里:“季兰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令咏蔷薇云云。父恚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那么,李季兰日后真成了一个“失行妇人”了吗?

李季兰名冶,浙江湖州人,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幼年时期的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这表明李季兰不但是一个典型的多才多艺美少女,深受才子名士的赏识,还是一个出身名门,知书达理的贤淑女子,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

只是李季兰从小就是一个假小子,性情调皮,喜欢疯跳打闹,很少有安静庄重的时候。长大后的李季兰天资聪颖,面容姣好,其诗词功力也日渐成熟。

这样一位佳人,自然成了众多子弟竞相追逐的目标。不甘深闺寂寞生活的李季兰,也乐得和他们游荡调笑,聚合欢宴,逞口舌,斗机智,逍遥度日。

父母知道爱女禀性难移,害怕她一旦惹出是非,败坏李家门风,就草率地选了一富家子弟,将李季兰嫁了过去。

新婚伊始,夫妇俩倒还相敬如宾,其乐融融。

但其丈夫本非良家子弟,仗着家境殷实,整日里游手好闲,拈花惹草,游走于花街柳巷,沉湎于茶坊酒肆,渐渐地把李季兰抛诸脑后。个性浪漫的李季兰自然耐不住寂寞,频繁与昔日好友幽会叙旧,导致婆家一纸休书,结束了这段短暂的姻缘。

(古人画的李季兰)

回到娘家的李季兰,随后进入道观,成了一名女冠。没想到,这样反倒挣脱了家人的束缚,让她如鱼得水,逍遥快活。一袭道袍根本掩盖不住李季兰的清丽脱俗和一身才气。精辞赋,通音律,绝美色,这样的李季兰,纵使遁入道观,也让风流才子们蜂拥而至,流连忘返。

这样的生活,也正是李季兰所需要的。她游走于才俊文士之间,吟诗作赋,抚琴弹唱,把个道观生活过得歌舞宛转,流光溢彩。

一次诗友聚会,李季兰不知从何得知,专程前来赴会的诗人刘长卿患有“阴重之疾(疝气)”,遂用陶渊明的诗开涮道:“山气日夕佳?”

刘长卿自然不甘示弱,回敬一句“众鸟欣有托”。

众人击案叫绝,笑得前仰后合。

李季兰不但和诗友们口无遮拦,还对自己倾慕的男子主动表白。有一位名叫皎然的僧人,满腹经纶,潇洒俊美。李季兰春心萌动,对他产生了一片相思痴情。于是,李季兰送上了一首表白心迹的诗:“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偏巧皎然定力深厚,不为所动,回诗一首婉言谢绝:“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不知狂放的李季兰看到此诗后,作何感想。

(唐玄宗画像)

就这样,自由洒脱的李季兰,随遇而安,任性而为,在道观里寄情诗词歌赋,逍遥快活。

终于,李季兰的名声,传到了深宫之中唐玄宗的耳朵里,同样风流而好奇的唐玄宗,迫不及待地召见了她。此时的李季兰早已不再年轻,但“不以迟暮,亦一俊媪”。唐玄宗龙心大悦,赏赐颇丰。

但李季兰似乎对深宫大院里闲适而安逸的生活不太习惯,请辞出宫回观,唐玄宗准请,并再次厚赏了她。

晚年的李季兰不幸遭遇安史之乱,玄宗退位,历经肃宗、代宗两朝之后,德宗即位。建中四年,泾原士兵哗变,德宗被迫仓皇出逃,曾任泾原节度使的朱泚正闲居长安,被拥为皇帝,改国号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

为了粉饰太平并标榜自己,朱泚四处征召京城内的名士作赋献诗,为自己歌功颂德。因李季兰名重一时,自然在召之列。也许是迫于朱泚的淫威,李季兰随后写了几首诗歌呈献朱泚,没想到,这几首诗竟成了她的催命符。

德宗终于缓过劲来,重新夺回了长安,听说李季兰曾给朱泚献诗,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召她至殿前责问。李季兰一再表白,但狂怒的德宗呵斥她道:“你怎么不学严巨川,写‘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呢?”

于是下旨“扑杀”。

可怜李季兰已是垂暮之年,竟惨遭乱棍打死。一代风流才女,就此香消玉殒。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李冶,性别女,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字季兰。但是她“以字行于世”。也就是世人都称呼她的字,而不是她的名。



例如,项羽名籍,字羽;刘伯温名基,字伯温;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

年幼时,聪慧,学东西很快。在唐诗横行的年代,加上唐朝自由开放。女子自然爱诗。贺贻孙评论道:“唐诗兴盛之际,妇女也好,奴仆也罢,没有人不知道诗的,都喜欢拿着一首诗,有节奏的诵读它。”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季兰爱诗,更是能作诗。

六岁时,李季兰的父亲抱着她在家中庭院散步。老李看到院中盛开的蔷薇花,忽然来了诗兴。正打算作诗,又想到自家聪明的女儿,便想试探一二。亲切道:“能作诗吗?”



李季兰不怯弱,脆生生地念道: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老李听了,又喜又忧。女儿文采不凡,非同凡响。咏蔷薇,咏得好啊。可是,架却谐音“嫁却”,诗句却暗自在叙述一个闺中待嫁女子烦乱的心绪。

天呐,她才是一个六岁的女娃娃啊,长大了,还了得?顿时,老李叹息,断定道:“女儿十分聪颖,长大了恐怕是个失行妇人,必定不能够恪守妇道。”

什么是妇道?三从四德也!



有感于此,老李之后就将女儿送去道观,出家做女道士。但是,唐朝的道观哪里是个清净之地?老子李耳,李唐的先祖,道教地位超然。待遇不凡,“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

所谓女冠,是指女道士。唐朝思想开放,所以,名门闺媛皆是争相女冠,后妃公主也不例外。话是修行,实为自由,女冠是自由的象征,可自由交际。

李季兰容貌俊美,性格洒脱,大大咧咧。而且才气逼人,擅长弹琴,又会作诗,个性浪漫。很快,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趋之若鹫,一起饮酒吟诗……



文人嘛,性格不羁,李季兰洒脱,不拘泥,又漂亮。自然,很多人都很愿意同她来往,李季兰随即也成了“交际花”的存在,名声大噪。

刘长卿称之为“女中诗豪”!

李季兰和友人来往也并不庄重,常是玩笑戏谑,无所顾忌。某次,乌程开元寺诗友聚会,明知刘长卿患有阴重之疾(今天的疝气),李季兰还当着众人的面,打趣道:“山气日夕佳?”刘长卿同样以陶渊明的诗句来回应:“众鸟欣有托。”在坐的人无不哈哈大笑。



《唐才子传》的作者辛文房评判道:

其谑浪至此

语气来说,辛文房颇有微词。怎不嘛!疝气,阴重之疾,隐疾。李季兰问刘长卿:“你身上的疝气好了些吗?”刘长卿也不避讳啊,嬉笑着答复李季兰:“幸好啊,重鸟有布兜起得呢。”

尽管这样,众人都将李季兰视作谈诗论文的同道中人,知音知己的存在。



在根深蒂固的儒家人眼里,这样的李季兰确实是“失行妇人”。


史小二记


唐朝女诗人李季兰6岁时赋诗一首技惊四座,其父为何说她将来必为失德妇?

这是记载于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的故事,李季兰,即李冶,是中唐著名的女诗人。她擅长五言,大多为酬赠谴怀作诗。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一起,被人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

《唐才子传》这本书对才子的甄选不看仕途、身份,纯粹以诗才作为标准,所以有很多生动鲜活、各行各业的诗人入选。因为受到唐代传奇的影响,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颇多讹误,或采自野史,或道听途说,很多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

也正因为如此,李冶、鱼玄机这些女道士作为诗人才能在这其中占有篇幅。我们看题主提到的这一段,原文是怎么记载的:

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后以交游文士,微泄风声,皆出乎轻薄之口。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

看回答,大都是搜索引擎得来的李父认为觉得诗中的“架却”和“嫁却”是谐音,六岁小女孩就“心绪乱纵横”,必然是轻浮之人,所以得出“恐为失行妇人”的结论。

这就是题主问题的答案。

不过这纯粹是臆测和瞎扯。

中唐儒学逐渐复兴,女子写诗言情已经慢慢地被男性抵制。就曾有官员把自己夫人的作品一把火烧了。不过大都是对自家亲戚管的严,至于别家女子,写诗调情,那是趋之若鹜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唐女诗人闺阁之中的作品少有外流,而女道士、歌姬的作品却广为流传的缘故。

李冶的老爹,在这里就像这么个老古董。古人在童蒙之时就开始学习对对子、写诗非常正常,骆宾王七岁写《咏鹅》就是天才,李冶六岁口占《蔷薇》就预示了未来失德?这种男女的不同对待如果说在宋明之后还说得过去,在观念相对开放,儒学还未大昌的中唐,就算是个老古董,也不见得会如此说自己聪明伶俐的女儿吧?

《唐才子传》成于元代,中间隔了个理学对女性残酷管控的宋朝,将李冶后来的生活作风和小时候的聪慧伶俐挂上钩来,百分之九十是宋朝文人干的好事。

他爹可能就是夸了夸自家女儿的聪明,怎么会诅咒她的未来?这种把“架却”理解为“嫁却”,强行给人带帽子正是无德无行文人最爱干的事情,风流女子最终归宿的前尘注定是下里巴人们最喜欢放在口里咀嚼的谣言碎语。

这两相加起来,李冶老爹这个道德古董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

有点脑子好不好。

天宝间,玄宗闻其诗才,诏赴阙,留宫中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有集,今传于世。

在社会风气开放的唐朝,李冶后来的诗名盛隆。就《唐才子传》的记载,她不但承了圣恩,还风韵犹存、家底丰厚,过得挺不错的。李冶的未来,和这首《蔷薇》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她的诗情,倒是点亮了中唐女诗人的一片天空。

问答不宜跑题太远,我们留到文章里面再来谈李冶不让男儿,被刘禹锡称作“女中诗豪”的才情和作品。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问题:唐朝女诗人李季兰6岁时赋诗一首技惊四座,其父为何说她将来必为失德妇?


前言

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在男权社会中,评价女子往往以德不以才。与男性相比, 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凤毛麟角。

题主说的诗人叫做李冶,字季兰,她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一起,被人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

元朝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记载,他的父亲曾经因为两句诗而判断她不是一个寻常女子。在《唐才子传》,关于她的笔墨甚至比一般的诗人还要多,她也算是当年的一位i奇女子 。

一、童言无忌

《唐才子传》中记载:

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李季兰6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喜欢诗词的朋友都知道,言为心声。诗人咏物的时候,有意或者无意都会带有自己的感情,甚至把咏物当作婉转抒发自己志向情感的一种方式。

例如唐朝末年的起义军首领黄巢幼年就曾经作诗:

....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宋·张端义《贵耳集》

李季兰的父亲认为自己的这个女儿将来”恐为失行妇人“,黄巢的父亲担心自己的儿子将来会造反。从这两个故事来看,一个六岁、一个五岁,二人有相似之处。

二、交游名士

李季兰十几岁被父母送到玉真观作女道士, 清朝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妇学》中分析说:

“女冠坊妓,多文因酬接之繁”。

唐朝女道士被章学诚比作坊间的艺伎 ,说她们因为应酬多,所以诗文作品自然也流传的广一些。记得宋朝蒋兴祖的女儿留下了一首词,可以看出这个女儿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如果不是遭受大难,很可能一首词也不会传出来。

李季兰交往了有不少名人,如: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刘长卿、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相互之间常有酬唱。 诗僧皎然有一首诗写到: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辛文房评价他们“谑浪至此”。南宋胡仔《苕溪渔隐词话》中关于这个故事有一句有趣的评价:

《复斋漫录》云:“唐僧皎然《答李季兰诗》: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乃悟参寥《答妓诗》‘禅心己作沾泥絮,肯逐东风上下狂’之意。

读过皎然《答李季兰诗》,就明白苏轼好友参寥子《答妓诗》的出处。从诗中看,两位似乎都是坚守清规戒律的好和尚。

后以交游文士,微泄风声,皆出乎轻薄之口。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皎然尝有诗云:"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其谑浪至此。《唐才子传》

三、情色对答

《唐才子传》中记录了李季兰和刘长卿的一段情色对话:

又尝会诸贤于乌程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诮曰:"山气日夕佳。"刘应声曰:"众鸟欣有托。"举坐大笑,论者两美之。

刘长卿有疝气之病,他们在乌程(今湖州)开元寺雅集之时,李季兰和他开起了玩笑。

李季兰问:

山气(疝气)日夕佳?

您的疝气好点了没有呀?这里借用了陶渊明的诗句。

刘长卿饱读诗书, 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用陶诗回答:

“众鸟欣有託。”

于是哄堂大笑。

《唐诗纪事》卷七八记载:"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可见这两个人关系不浅。

不过,一个女道士跑到寺庙中本不妥,和众多男性诗人聚会又不妥,还相互说起了不雅之词更是不妥,可见李季兰父亲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四、晚年悲惨结局

《唐才子传》说李季兰曾经被唐玄宗召入宫中:

天宝间,玄宗闻其诗才,诏赴阙,留宫中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有集,今传于世。

但是,李冶被召入宫,但是时间应该是在唐德宗年间。她为此曾经写有七律 《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她赴京入宫时已进了入暮年,于是离开花都广陵去了长安。

五、后人的评价

关于李季兰的诗才,古人评价甚高,唐朝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

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雌,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馀。不以迟暮,亦一俊妪。《中兴间气集》

班姬指西汉班婕妤(约公元前48年-2年后),她是班彪的姑母,也是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韩英指南北朝时期的韩兰英 ,宋孝武帝时献《中兴赋》,齐武帝时为博士,当时的人称呼为"韩公"。

《中兴间气集》选录了肃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历末(779)20多年间作家作品,包括26个诗人的130多首作品。

李季兰能够和韩翃、钱起、郎士元等人比肩而立,可见其诗名之盛。说起李季兰的诗,我们最熟悉的可能是这首六言绝句《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结束语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逃出长安。朱泚被拥立为帝后,诛灭了留在长安的宗室。第2年唐军收复长安后,李季兰因为曾上诗朱泚(cǐ),因此被唐德宗下令扑杀。

早知如此,何不老老实实的呆在自己的道观里呢?

结束时,用李冶《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韵作七律一首,《读李季兰诗有感》:

垂老欣闻长乐钟,未防离乱恨千重,女冠应识华亭鹤,北阙谁怜姑射容。
诗侣游魂云外散,黄泉碧落梦间逢。浮名莫羡虚前席,何似流觞归旧峰。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李季兰父亲说李季兰将来必失妇德上,我认为他说这话,证明他是一个失败的、可怕的父亲。

在李季兰6岁时,他就把自己的女儿贴上可怕的标签,对着外人况且不能这样说,而他却当着众人面,只凭两句诗判定自己亲生女儿将来有失妇德,是何其残忍!

1把礼教看得比女儿重要

李季兰的父亲应该是一个封建礼教的顽固分子,把对女人的妇德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甚至把妇德礼教凌驾于亲情之上。

李季兰应该是从小就是一名聪明的孩子,至少在吟诗上有出众的才华,因此,她父亲才乐于把她带出去炫耀。

在一次,朋友相聚,庭中有蔷薇花开,父亲要李季兰当场写诗,她写的最后两句是:“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若平常的父亲,肯定会为自己的女儿才华欢呼鼓掌,但李季兰却遇到一个礼教顽固分子的父亲。

他听完后,马上进行了联想,将“架却”联想到“嫁却”,还想到自己女儿那么小“心绪乱撞”,按照妇德标准,完全不达标准。

他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女儿还是一个六岁的孩子。

从这看出,作为父亲,心中礼教的位置比女儿重要多了。

2亲生父亲当众给女儿贴上可怕标签

李季兰父亲看重礼教妇德就算了,接下来更可怕的事还发了。

他听到女儿吟诵的两句诗,马上黑着脸,众人询问怎么回事,他竟然对着众人说:“此女子将来富有文章,然必为失行妇人矣。”

即使是外人也不应该当众去判定一个小孩将来是有失妇行,况且还是自己亲生的女儿。

然而,李季当的父亲却当众给自己的女儿贴上这样可怕的标签。

有人说:“知女莫若父”或“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六岁的小孩可能真的会有一些行为特征表现出来,作为父亲应该是记在心里,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引导,而不是率先给她贴上标签,为她未来作出判断。

3以为她好的名义把她推出去

李季兰因为女儿的两句诗,已对女儿以后的人生有一个判断。正是他的判断标签,认为女儿品行需要修正,但不是自己去教育引导,而是把她推入道观里,以期用道观来约束她。

在唐代思想文化在历史中众所周知是十分开放的。这开放之风影响也影响到道观里修行的男女,故此道观也不再清静,许多才貌出众的女冠,虽以修行为名,但在道观中自由交际,成为一种“交际花”似的人物。

道观里也被开放的社会风气所浸染,李季兰父亲把她送进道观,我们无从知道他有没有后悔,但从后来李季兰的人生发展看,道观的修行反而让李季兰的思想、性格更开放。

如果说李季兰的人生,验证了他父亲在其远见,但是他的远见,是基于自己固执的礼教思想上,自私的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因此,与其说他的远见,不如说他作为父亲的失职、失败!


经纬国学


李季兰,就是李冶,她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一起,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她最著名的诗应该是这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至亲至疏夫妻”可以说是爱情中的至理名言。夫妻之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是阅尽千帆、曾经沧海后才能得到的人生感悟。

题目中父亲对李季兰的评价,来自这首《咏蔷薇》,是她六岁时所作。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去鬓散,更念木枯荣。

诗的意思是说:蔷薇花枝条太过柔软,需要及时搭架供其攀附,否则就会倒伏于地,乱蓬蓬的,就像人的心绪。看着这一堆蔷薇乱蓬蓬的散落在地,就像人没有整理的鬓发薇,使人不由感叹花草树木繁盛与枯萎。

根据《唐才子传》记载:李季兰父亲听到这首诗后,因为诗中“架却”和“嫁却”同音,认为女儿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绪纷乱,长大后“必失行妇也”。事实上《唐才子传》并非正史,其中很多故事都是根据传闻、谣言附会而成。比如说宋之问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名句,使奴仆杀死外甥刘希夷一事,便使真正的唐史专家、学者嗤之以鼻,认为不足为信。

今天我们假设《唐才子传》中的这段故事是真的。那么李父为什么要给女儿一个这样糟糕的评价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个神经病

父母爱子女,古今一同。一个父亲怎么可以在公众场合,给女儿下一个这么糟糕的评价?这还是亲生父亲吗?除了他是个神经病,实在没有更好的解释了。

而这个神经病造父亲成了什么后果呢?为了防止女儿成为失行妇人这种结果出现,李季兰在十一岁时,被父母送到玉真观出家,成了一个女道士。但因为她在诗歌方面的才华,以及活泼浪漫的性格,她结交或者说吸引了了很多名士才子,其中有多人成了她的入幕之宾。如她与知名作家陆羽、著名诗人刘长卿关系密切,还与朱放、阎伯钧、萧叔子等多人情投意合,果然成了父亲所说的“失行妇”。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很多穿越电影的情节,人们为了阻止一件事情发生,回到过去,用尽各种方法,最后才发现恰恰是因为自己穿越,才导致了这件的事情的发生。

神经病!


磊落故人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其意是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若无南北就必然有东西区别,故东西说近就近,若东西方向相反,则说远也远。



至深至浅清溪,清溪是浅,但水流缓慢,可以映云鸟、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测浅深,也可以说是深。这一句更像是在隐喻世态人情。至高至明日月,日月遥不可及,高不可触,这句并无其他,主要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

夫妻关系本该是最为亲近的吗,但不相爱的夫妻必是不同心,因此为"至疏",在此特针砭世情,颇为冷峻。

这首经典的诗来自于女诗人李季兰,她原名为李冶,字季兰,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她是唐朝著名女诗人、女道士,和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父亲的臆想

李冶幼时聪颖可爱,姿色美丽,且擅长诗词音律,六岁时作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被父亲听到,吓一大跳。

“架却”谐音“嫁却”,心想:她这么小就知道待嫁女子


心绪乱,长大了恐怕有失妇德。权衡再三,最终把她送进了道观,同时改名为李季兰。

其实,只是一六岁孩童随意的吟诵,却被愚父胡乱猜测,乱贴标签,真真是误了女儿一生。入了道观的李季兰,过的倒也惬意,反而能静下心来作诗学习,研习抚琴,个人才学日益渐长,成了一名真正的女诗人。

时光匆匆,季兰很快就已长成娇娇女模样,娇而不媚,美而不俗,她渐渐开始向往外面的红尘世界。因她文采斐然、故诗名越传越广,且与当时的名士朱放、皎然、崔焕、肖叔子、陆羽、阎士和等人也交往甚好,经常谈诗论词,互相视为知己。


李季兰作风颇为豪放,恣意风流,倒显得她非常的与众不同。

性情豪放 思想大胆

刘长卿赞誉她是“女中诗豪”,对她的诗句甚是欣赏,不拘一格,思想大胆,是一位很有自我风格的女诗人。诗评家高仲武夸她“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已下,罕有其伦”。

诗人自古多情,季兰一生相继有过三名男性闯入她的情感世界,而她热情似火,却是像极了西藏著名诗人仓央嘉措,结局却十分悲惨。

第一位是名隐士,名唤朱放。此人丰神俊朗,似翩翩美少年,两个人吟诗作对,爱的如痴如醉。

或者说,是李季兰投入的感情更多,甚至在朱放奉召前往江西做官时,亲自题诗一首送别。



《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

想思无晓夕,想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品茗清谈、游山玩水的美好时光已成过去,加上朱放因官务繁忙,两人书信渐渐稀少,这更增添了季兰的惆怅和孤寂,每日唯有漫长的寂寥和空虚为伴。这个时候,第二位男人走进了季兰的生活,他就是茶神陆羽。此人曾写过《茶经》三卷,是一位饱读经书,博学多才的帅公子。


羽因仰慕季兰才情,特意去拜访。没想到,两人相谈甚欢,谈诗论文、煮雪烹茶,竟惺惺相惜成了心心相依的情侣。最令季兰感动的是,一次她身染重病,迁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闻讯急忙赶往她的病榻边殷勤相伴,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悉心照顾。

此举深深打动了她,病愈后特作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羽至"的诗。

其诗云: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但季兰非寻常女子,她又倾慕诗僧皎然,而这位皎然还是她和陆共同的好友。皎然俗家姓谢,是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善写文章,诗画尤为出色。

尽管已经有了陆羽,但季兰还是被皎然吸引,常常借诗向他示爱,奈何皎然心如止水,毫不心动。为了拒绝季兰,特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虽说被拒,但季兰却对皎然愈加尊敬,两人仍然是好朋友。陆羽虽心系季兰,却不能结为夫妻,男耕女织,这便使得季兰仍然出于漫长的孤寂中。



天生烂漫 多情

她天性浪漫多情,遁入道观是被逼无奈,但那颗心始终是不安份。她便凭借文酒之会,结交各路名人雅士,这竟使得她的声名愈发在外,一时还被传为美谈。虽有陆羽情意相系,但碍于身份特殊,他们不能男婚女嫁,终日厮守,李季兰仍然免不了时常寂寞。

三十岁过后的她,性格更加开放,交友也越来越多,时常与诗友举行文酒之会,即席赋诗,谈笑风生,毫无禁忌,好不快活。兰身处乱世,一反叛首领朱泚就让她写诗歌颂新朝。季兰无奈,只好为之,不曾想,这诗词流传很广。



安史之乱后,这诗传入唐德宗耳中,大怒,季兰被捕,不容她辩,就将她扑杀(装入袋中,从高处扔下摔死),就这样惨烈的结束了一代才女的生命。

可惜可叹可悲!

骤得大名非好事,名利场中混,名利场中殁。读书修德,多行善事兴许会免祸,谁又知道呢?

有时候想,若季兰父亲没送她去道观,而是养在家中好好教养,兴许家风的耳濡目染下,没准就成为一代名家,流传千古。


事实上,稚齿小儿何错?皆乃其父无教之过。


历史早知道


大唐出名的女诗人不多,却有四大女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
李冶,字季兰,开元元年(713年)出生在水乡江南。幼年的李季兰生得如花似玉,异常聪明。
《唐才子传》里也对李季兰幼时记载,“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据说她六岁的时候,家中宴客,花园里蔷薇开放,父亲命她做一首《蔷薇》诗。本想显摆一下女儿才华,可她父亲读后却变了脸色,原来诗的最后两句是: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这本是一句妙语天成的诗句:这蔷薇开得太火热,架子还没搭好,枝叶、花却已开始出格飞行了。写得颇为传神。而且由于“架却”谐音“嫁却”,蔷薇花又如待嫁闺中的妙龄女子,又让人马上联想到待嫁怀春女子心头乱如麻的情状,实在是一首好诗。


如果是其他人,人们一定会众口称赞,可是出自一个女孩儿之手。在那种讲究“妇德”的年代,她父亲感到非常尴尬。
蔷薇花,香味很浓,花香诱人,现代的花语代表着对爱情的憧憬,不料这个女孩子未来的人生就像这蔷薇花,昙花一现。

她父亲认为女儿小小年纪就有闺中待嫁女子的情愫,长大后只怕会是个不检点的妇人。于是将她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

女儿小时候,对女儿的过人才情,她父亲不加以保护和引导,反而想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在女儿咏《蔷薇》,出妙语佳句时,却自己成人世界的“隐晦”思想胡乱解释一个女孩的绝妙佳句,恶毒“断言”,并不负责任地送入道观,可以说他父亲亲手葬送了女儿一生的幸福。

然而道观的清净生活终究关不住少女那颗向往世俗生活的心,李季兰十六岁时,已落成一个多才多情的美貌少女。

当许多文人雅士来观中游览,见有一个清秀的小道姑,就与她逗笑。

怀春少女李季兰也每每以秋波暗送,并附诗。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词。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李季兰生性浪漫,喜欢热闹,却终身未嫁,命运多舛。在在建中四年(783年)发生泾原兵变,大将朱自立为帝,占据长安。李季兰与朱交往甚密,书信频繁,等朱之乱被平定后,李季兰被捕,以通匪之罪将她斩杀。

她不幸的人生,她的《八至》诗,算是她不幸一生的答案: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最后,我想说的是父亲作为女儿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男性,对女儿的性格及一生的幸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她日后在男性世界中是否自尊自爱、从容自在。
司马光《家范》里说的,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以上为个人观点
欢迎点评,点赞关注@鬼小姐怪说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哦

十三小姐


唐朝女诗人李季兰6岁时赋诗一首技惊四座,其父为何说她将来必为失德妇?唐朝的风流女诗人李季兰自幼聪慧,6岁作的一首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亲听到吓一大跳,断言她以后必会失德,这首诗妙在何处,她的父亲如何断言李秀兰的未来?问题都出在这个“架却”上。

“架却”音同嫁娶,小小6岁就懂得待嫁女子的心意,这也太早熟了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如果这是一个15.16岁的姑娘作出的诗,只有赞叹,可偏偏是一个小女孩的诗词,这样就大有问题了。虽然唐朝女风开化,但总体还是男尊女卑,一个男人寻花问柳处处留情那是风流才子,一个女人天天眼里只有情爱那就不太妙了!

6岁就迫不及待的想体验嫁娶,可想这个女孩有多早熟,早熟的孩子一般自我意识都很强,也不太会受到社会和父母的约束,所以李秀兰的父亲把她送进道馆修持,期望能磨一磨她浪漫的性格!

“诗意亦荡”,诗如其人

入了道观的李季兰,过的倒也惬意,反而能静下心来作诗学习,研习抚琴,个人才学日益渐长,成了一名真正的女诗人。

时光匆匆,季兰很快就已长成娇娇女模样,娇而不媚,美而不俗,她渐渐开始向往外面的红尘世界。

因她文采斐然、故诗名越传越广,且与当时的名士朱放、皎然、崔焕、肖叔子、陆羽、阎士和等人也交往甚好,经常谈诗论词,互相视为知己。

李季兰作风颇为豪放,恣意风流,倒显得她非常的与众不同。

刘长卿赞誉她是“女中诗豪”,对她的诗句甚是欣赏,不拘一格,思想大胆,是一位很有自我风格的女诗人。

诗评家高仲武夸她“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已下,罕有其伦”。如此具有豪气又放荡不羁的女诗人,自然不会被世俗礼教索束缚,在她看来,自然是谁能合她的胃口和谁好

一生和三个男人纠缠不休,茶神陆羽惦念终生

陆羽因仰慕季兰才情,特意去拜访。没想到,两人相谈甚欢,谈诗论文、煮雪烹茶,竟惺惺相惜成了心心相依的情侣。

最令季兰感动的是,一次她身染重病,迁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闻讯急忙赶往她的病榻边殷勤相伴,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悉心照顾。但之后不久,李季兰又钦慕上陆羽和她共同的好友诗僧皎然(谢灵运10世孙),诗僧皎然不愿陷入好友之间的情爱纠缠,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委婉的拒绝了她,也许是爱而不得,也许是报复心理,李季兰此后更无顾忌,与诸多名流才子饮酒作乐谈论诗词歌赋好不快活,最后,季兰身处乱世,一反叛首领朱泚就让她写诗歌颂新朝。

季兰无奈,只好为之安史之乱后,这诗传入唐德宗耳中,大怒,季兰被捕,不容她辩,就将她扑杀(装入袋中,从高处扔下摔死),就这样惨烈的结束了一代才女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