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为什么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他在执着什么?

50874457102樱花开了


导读:年羹尧宁死不认错严重暴露了他政治情商低下的硬伤。他自持西北平叛的大功甚至对雍正的帝位有存亡继绝的作用,所以雍正不应该这么对待他。可惜他不了解帝王这种生物,冷酷无情。套用一句台词:小孩子才分对错,成人只看利弊。年羹尧既轴又犯矫情,这又不是谈对象或者兄弟间闹别扭。这涉及到帝王尊严,无论雍正对错他想让你死这就是结果。帝王已经习惯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论条,那么年羹尧还想跟皇帝分辨一下是非曲直岂不是太天真吗?再说就年羹尧犯的这些错,即使放倒现代社会的职场也不会太受重用。


无论是在什么年代功高震主都不是一个好现象,所以该收着点才能有好下场。更别说封建社会的皇权时代了,所有妄图挑战皇权尊严的行为下场一定是悲惨的。年羹尧有大功劳不假;和雍正有多年的主仆情谊也不假;有妹妹年妃帮自己吹风也不假,但是这一切跟皇帝的尊严相比都一文不值。有情有义的帝王本来就属于稀有动物,更何况早就被年羹尧僭越、贪腐等毫无人臣之礼的行为气的火冒三丈的雍正了。


雍正继位从西北召回大将军王,年羹尧、雍正君臣共渡难关

雍正继位之初,第一件事就是以奔丧为名召回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王老十四回京。雍正也害怕老十四起兵造反,所以命令山西布政使李卫给西北大军的粮食从一月一给变成一天一给。在随时可以切断军粮的情况下,派图里琛带着圣旨去西北带回老十四胤禵。在返程过程中为预防意外,还派年羹尧派三千绿营兵尾随。同时任命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接替老十四负责西北平叛事务。

雍正即位之初千头万绪,他也想雷厉风行办几件大事。雍正也想让天下臣民和八爷党看看自己的作为。可惜天不佑人,头两脚就臭了:首开恩科就发生了科考舞弊案;自己下诏褒奖的天下第一巡抚诺敏弄虚作假,以欺骗的手段来填补藩库亏空。如果自己亲自任命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再不能消灭叛军主力,那简直让天下臣民和八爷党看了天大的笑话甚至雍正的皇位都坐不稳。

为了平定西北叛乱,年羹尧调动20多万大军将青海团团围住但是依然没有找到叛军主力。为了维持西北大军的消耗,不说粮食就是饷银都需要20多万两。一个月700万两,这个巨大的消耗不但掏空了国库还逼得雍正不得不抄贪官的家不足军饷。这让天下怨声载道,面对巨大压力无论雍正和年羹尧都像坐在了火山堆上。一旦平叛有失内忧外患一起爆发,雍正和年羹尧都没有好果子吃。可以说年羹尧和雍正这对君臣需要共渡难关,无论如何要打赢这场仗。


年羹尧自私自利左右逢源的个性

年羹尧虽然在《雍正王朝》剧中是四王爷胤禛的包衣奴才,但是并不像其他奴才那样对主子忠心耿耿。他要的是权力和地位,投机钻营的手段运用的炉火纯青。

第一次:在四王爷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的时候,年羹尧就私自从杭州驻地来到江南。为的就是在赈灾过程中立功好留在北京,方便钻营升官。果然由于事情办的漂亮,年羹尧在老八的保举下被升职为四川提督。年羹尧去八爷府磕头感谢,虽然一句话没说但是从此二人有了交通的桥梁。说白点,年羹尧打算在主子胤禛和八王爷胤禩之间左右逢源、两头下注。

第二次:因办理百官行述案件,胤禛和胤祥哥俩定计对于刘八女和任伯安先放后抓。年羹尧在办案途中还抽空去拜访随皇上南巡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结果张廷玉早就知道他的为人,奉劝了一句“希望您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但是年羹尧毫不放在心上,在江夏镇拿到当票后对全镇700多口人灭口。为的就是吞没刘八女世代积累的几百万两银子,但是都私吞了跟主子胤禛一个字都没提。

第三次:四阿哥胤禛和邬先生定计用大将军王和老十四交换陕甘总督的职位。明令下达后年羹尧还以为是老十四和老八起的作用,在没有告知胤禛的情况下私自进京去八爷府拜谢。这惹恼了胤禛,威胁要把年羹尧的陕甘总督的任命文书收回。年羹尧这才知道拜错了大神,道歉认错甚至帮胤禛洗脚来弥补。

第四次:在西北平叛时,老九代表八爷党去拉拢年羹尧为以后举事准备。年羹尧的态度是既不拒绝,也不谈成的接受。收了九阿哥的银票,也没有给个准话。这是年羹尧一惯的作风,先看谁能获胜就投向那边。以自己手中20万大军委筹码,妄图在雍正和老八之间左右逢源。

有养寇自重嫌疑僭越毫无人臣之礼等挑战皇权的行为让雍正无法忍受

年羹尧只是一个抚远大将军,这是一个临时官衔没有具体品级。但是却因为西北平叛的需要,掌控了西北数省军政大权。根据雍正发出的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年羹尧突然之间掌控了如此大的权力,满足了他对权力的渴求。自己任命的官吏被称为年选;贪污数百万两军饷;私受蒙古小妾;发给督抚的文书称令谕等等。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

为了长久的掌控权力,也许年羹尧真的生出了养寇自重的心思。因为罗卜藏丹津一日不灭,自己的权力就一日不减。天下的饷银和粮食就会源源不断,身兼数省军政大权也不会被收回。别看年羹尧很着急,其实他巴不得能多对峙一段时间。也许埋伏在百里之内法轮寺的叛军主力的粮草就来自年羹尧的中军行辕,否则怎么会每天消耗三万两银子这么大数目。可惜被邬思道点破,年羹尧无奈只能平定了叛军主力。

捷报传来,雍正给年羹尧信中所说的“你不但是大清的恩人,也是我的恩人”。这些话是雍正在如释重负的情况下,心神激荡所说。一般我们成年人都知道,这些话不能当真。一旦对方冷静下来,君臣礼法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可年羹尧就把这些当真了,可见轻伤的硬伤。

在年羹尧回京的时候,恼火的老八耍了心眼让百官跪迎。年羹尧虽然有点不知所措,但是依然没有下马。这么明显的僭越行为,也许在年羹尧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接下来面对超规格的赏赐:赏穿四龙团龙袍、赏赐三眼花翎,加太子太傅衔,年羹尧都随手结果都没有跪接。也许雍正也不知道赏赐什么了,甚至说出“即使赏你一个王爷也不过分”的话来。这就更让志得意满的年羹尧觉得很多待遇就是应当应分的了。如果只是这些,也许年羹尧还罪不至死。但是接下来西北大将代表热的汗流浃背,雍正让大家卸甲凉快凉快。这些将军都看年羹尧的脸色,年羹尧居然没有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还舔着脸说“既然皇上让你们卸甲,就凉快凉快吧”。


雍正看到年羹尧居然把朝廷大军当成了私军,比当年的大将军王胤禵做的还过分。这是任何帝王都不允许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翻脸。但是为接下来的清算埋下了伏笔。随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雍正在明确表露出不满的情绪后大臣们纷纷落井下石弹劾年羹尧。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就是这个意思。

年羹尧被一贬再贬,从陕甘总督、杭州将军最后成了一个看门的老卒。但是愤懑的年羹尧想不通为什么雍正这么对待自己,誓不低头整天穿着黄马褂晃来晃去。终于热恼了雍正,在放牛娃的童谣声中被毒酒鸩杀。



小结:

年羹尧虽然谋略、手腕都不算低,但是他没看明白帝王这种生物的健忘、凉薄的天性。相信了帝王的戏言,还妄图更雍正掰扯掰扯。这在封建皇权时代是典型的找死行为,最后被李卫带来的一杯毒酒鸩杀。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趣谈答案:这就有点扯了,年羹尧在临死之前给雍正皇帝写了一封信,那封信里都快哭了。

年羹尧的小倔强

先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特别特别的好玩。

小学的语文老师发现某一个学生的作业没有交,而在问他的时候,他说他把作业交上去了,但是有人给它撕掉了。

语文老师一看果然是有人把他那页撕掉了,上面还有印记,于是便把5个语文课代表叫到了办公室,问你们这5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撕掉了这一页纸,是谁撕的?给我站出来。

语文老师在那等了半个小时,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直到老师查到了监控,并且指出了那个小朋友,那个小朋友才承认错误。

语文老师问道,我刚才问谁的错误谁站出来谁承担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站出来呢?

那个小朋友说这里有5个人呀,万一老师不会查监控,或者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我就可以浑水摸鱼了,如果我站出来我就必然会接受惩罚,如果我不站出来,我只是有可能接受惩罚而已。

好的事情到此告一段落,我们把这段话完整的挪到年羹尧和雍正皇帝的心态当中来。

雍正皇帝问年羹尧你做错了吗?如果你站出来说自己做错了,我可以从轻发落,但是如果我找到你做的那些恶心事,我就要搞你。

年羹尧说我一点错都没有,皇帝可以放心大胆的查。

为什么年羹尧最开始的时候不认错了,因为年羹尧知道一旦认错这些统统都是死罪,认错了就没的活,如果不认错万一还能活呢。

而年羹尧毁就毁在了这个万一上,因为雍正眼里不容沙子,万一是没有的。

年羹尧的最后

当雍正皇帝直接下了旨意,并且要求年羹尧自裁的时候,年羹尧彻底慌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年羹尧的所作所为,都已经被雍正皇帝摸到了底儿,所以他不认错也得认错了。

在年羹尧给雍正皇帝上的最后一道奏疏当中,全文全都是忏悔之作,让人看了之后只能用4个字来形容,恶心至极。

甚至皇帝派遣臣子来看一下年羹尧究竟有没有自杀的时候,年羹尧抱着那几个臣子的大腿死命要求,希望能够再见皇帝一面,给自己留条后路。

由此可见年羹尧不认错是因为雍正没有抓住把柄,一旦雍正皇帝抓住了把柄,自己就赶紧认错了,认错态度之好,常人难以想象。

但雍正皇帝已经铁了心要灭你了,再怎么折腾也折腾不出花样来。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人人都认为年羹尧是因为太过嚣张才被雍正赐死,但是我们看《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变化以及最后的坚持,其实里面蕴含了一种别样的东西。

1、年羹尧并不傻,他知道和皇帝作对不会有好的结果

许多人认为年羹尧是自己膨胀了,是自己在作死。但是我认为年羹尧必定有自己的深意,因为他并不傻。

年羹尧一开始在江南赈灾时主动截住胤禛说还是和跟在主子身边好,年羹尧能够知道给胤禛送礼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知道主动让自己的妹子伺候一个瘸腿老头子,能够想到给张廷玉送礼等等事件充分说明了一件事情,年羹尧情商很高,他不傻。

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年羹尧最后坚持不向雍正低头,甚至有和雍正打擂台的意思,是年羹尧故意为之,哪怕是死也在所不辞。2、年羹尧究竟在坚持什么?

其实在我看来年羹尧其实一直在寻找“自由”,是人格上的“自由”,是一种自尊。他所坚持不肯向雍正低头是因为他不想在当别人的“奴才”。

年羹尧一家都是雍正府上的包衣奴才,开始的时候年羹尧在杭州将军手下当参将的时候,他还自认是雍正的“奴才”。

但是当八爷胤禩推荐他做四川提督的时候,年羹尧不在想做雍正的奴才了,他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谋划,于是非要见胤禩一面。

江夏镇惨案发生后,年羹尧将所有财宝都据为己有,没有报备,其实也是年羹尧在试探雍正的想法,雍正没有提,年羹尧当然也不会说。

3、对年羹尧最大的刺激

其实对年羹尧最大的刺激就是雍正知道年羹尧私自上京拜见八爷胤禩的事情。当时年羹尧在王府整整跪了一下午,后来还是给雍正洗脚才获得胤禛的原谅,临走想要倒掉洗脚水,手伸出来后又放弃了。

这件事情深深的刺激了年羹尧你做多大的官,也是人家的“奴才”,用老十的话说就是满人的狗。

总而言之,年羹尧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野心和理想,他只不过是要摆脱“奴才”的身份而已。


逝去即历史


年羹尧并不是至死都没认错,在当了25天杭州将军后,雍正派钦差大臣拉锡强制抓捕了年羹尧一家290余口,年羹尧向雍正递交了一个自我救赎的折子,字里行间已经到了摇首乞怜的程度。所以年羹尧之前所有的执着用不见棺材不落泪来形容比较恰当,在赐自尽时,年羹尧还对监督的官员乞求再见皇帝一眼,要当面向皇帝求饶,可监督的官员中有一位叫蔡珽,那个曾经被年羹尧死死踩在脚下的四川总督。

雍正帝的“海誓山盟”宠坏了年羹尧

当今有历史学者评价雍正皇帝与年羹尧前期的君臣关系为“肉麻”,这一点确实不为过,雍正皇帝即位之初,不顾君臣礼节的称年羹尧为恩人,并许下“永不负卿”的诺言。之所以有这种甜蜜的君臣关系,主要是因为年羹尧对雍正皇帝的拥立之功,以及帮助雍正皇帝平稳的渡过了振荡期,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皇十四子胤禵的成功牵制。他与皇九子胤禟都是八爷党的核心人物,康熙皇帝储位之争的“九子夺嫡”中,胤禵在后期成为八爷党的最大希望,雍正皇帝即位最受争议的也是因为这位十四阿哥。年羹尧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被任命川陕总督之后,便开始了对抚远大将军胤禵的暗中监视,在康熙去世前的几个月年羹尧一直身在肃州(甘肃),而胤禵在同年五月就已经将大营扎在肃州,雍亲王得报的所有消息皆由年羹尧传回。所以雍正在军事上获得的支持,在内有他的舅舅九门提督隆科多,在外则有年羹尧。从胤禵被调回京的时间节点上看,年羹尧对于朝廷内的动向具有极强的敏感度,雍正皇帝刚即位就派延信前往甘肃接掌了胤禵的抚远大将军印,这种兵不血刃的接管军权,完全是由于年羹尧的强大牵制,以及谍报系统提供的信息足够精准。

其次,对皇九子胤禟的成功看守。八爷党的两位核心人物文武不一,胤禵能征善战,所以领兵在外,雍正即位之后便宣入京城,实行了实际意义上的软禁。而胤禟是喜文不喜武,非常有才华,也是八爷党在京的风向标,所以对待他的处置以外放为佳。外放的地点也是选择在西宁,这个差事也交给了年羹尧,命他在军事堡垒西大通修建房屋,以安置胤禟,后将其在京家眷全部迁至此处,成为京外软禁的一位王爷。对于八爷党的文武核心一进一出,导致政治威胁清除,雍正皇帝的皇位才得以坐稳。

“正当危急之时,朕原存一念,即便事不能善结,朕不肯认此大过,何也?当不起!原是圣祖所遗之事。”——《雍正朱批》

最后,对于青海叛乱的成功平定。雍正帝在即位之初面临的不仅仅是兄弟们的威胁,更是夺嫡党派背后政治官僚的威胁,所以即位之初的国家稳定也是平稳过渡的重中之重。在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这是雍正即位后的最大政治考验,雍正帝打破了汉人不得统领八旗兵的传统,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总督各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并下旨告诉年羹尧,青海平叛是康熙朝的遗留问题,这个锅我背不起,打输了是你年羹尧和康熙爷的责任,打赢了是我的政绩。可见雍正帝对于年羹尧的信任,但也反应了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皇帝,这可能也是年羹尧轻视雍正帝的一个原因。最终,年羹尧以过人的军事天赋平叛成功,并在西宁上演了一场真人版空城计,传为雍正一朝的军事神话,雍正也从此树立了政治威信,坐稳了皇帝宝座。

有此三件大事,年羹尧便成为雍正帝心中的恩人,因此也就恩宠过盛。在平叛成功之后,雍正帝在对年羹尧的朱批中写到“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君臣如此肉麻的也可谓古之罕见。年羹尧也由此受召进京,时为雍正二年(1724)十月,进京时百官居然对其行跪拜礼,这里包括直隶总督与陕西巡抚等封疆大吏,这种跪拜也曾见于边疆时的蒙古王公,已然是僭越至尊之礼,雍正帝起初对此并未在意。在觐见之后获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非常之物,其本人及其父亲年遐龄封一等公爵,其子年斌也已封爵,又赏加一等男爵给予年羹尧次子年富,可谓是一荣俱荣。与此同时,雍正帝宣称自己和年羹尧是古之君臣典范,要求百官要学习年羹尧。

“年羹尧之才为大将军,总督则有余,安能具天子之聪明才智乎。外人遂造作浮言,加年羹尧以断不可受之名,一似恩威赏罚,非自朕出者。”——《雍正朝起居注册》

年羹尧不仅在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更是以年羹尧的推荐为主要参考,当时的入仕门径除了科举、战功以外,流传出“年选”一项。只要是年羹尧推荐,入仕当官绝不在话下,除了川陕地区的独断任命,各地封疆大吏的推荐任用也大都出自年选,甚至连其家奴桑成鼎、魏之耀都分别当上了直隶布政使和署理副将的官职。在京面圣时,雍正帝所有军功赏赐皆来自年羹尧所列,在整治八爷胤禩时也是与年羹尧商议的结果,加之雍正说年羹尧“能宣朕言”,将年羹尧当作圣谕的代言人,这种宠信也成为朝中风言风语的把柄,流传雍正皇帝为年羹尧的傀儡。

雍正对年羹尧是真的宠,年羹尧也是真的被宠坏了,最明显的是“无人臣礼”。除了令蒙古王公跪拜,年羹尧向雍正帝索要御前侍卫从军,为其牵马坠蹬。御前侍卫一般都是由蒙古王公勋戚子弟、宗室子弟及皇帝所赏识的侍卫中擢优选拔出来的,从一等侍卫到蓝翎侍卫都是正三品到正六品级别,年羹尧将御前侍卫当做奴仆一样使唤。据《永宪录》记载,年羹尧在与雍正见面时常盘腿而坐,毫无人臣体态。古之皇帝御旨属于正大光明之事,若有圣旨,臣下需三跪九叩,跪拜听宣,雍正皇帝御旨曾两次到达西宁后,年羹尧“不行宣读晓谕”,仿佛圣旨如阴谋一般。

“朕察其言辞举动,奸伪毕露,屡次面加切责,使无容身之地。”——《雍正朝起居注册》

反而年羹尧向下属赏赐后“令北向叩头谢恩”,这不仅是无臣礼,且是有大逆之嫌,在发给平级总督、将军的文书上擅称“令谕”,将同级别官员视为下属。再得到雍正帝宠信以后,年羹尧自居白虎转世,一次夜观天象后,向幕僚邹鲁讲天下将大变,并引《玄象赋》“赤云飞上陇头山,此日江分九鼎逢,纪岁木火,毕当承运”。说此天象象征天下要九分,其中一块就在陕西,纪岁代表“年”,木火代表雍正三年、四年。言外之意就是雍正三年、四年的时候会发生变故,最后年羹尧会在陕西成就霸业。要说这事儿在幕僚面前吹嘘一番也就罢了,年羹尧还要在雍正帝面前搬弄是非。雍正二年时,康熙皇帝功德碑修好,来年春天需要雍正帝前往景陵揭幕,年羹尧就劝雍正不要前往,呆在紫荆城最安全,外边会有大事发生,雍正皇帝也是由此感觉到了巨大威胁,开始怀疑年羹尧。

君臣甜蜜期后的翻脸

年羹尧进京虽然得到了雍正帝的赏赐和褒奖,但他的行为也开始引起雍正帝的猜忌。这种猜忌也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

首先,君臣之间的权力冲突。年羹尧进京风光无限,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功劳,这种功劳也为他带来了极速扩张的权力。年大将军在西北掌握了八旗精锐,同时身肩川陕总督,集军权与疆臣身份于一身,年羹尧所推荐的官员几乎在西北形成坚不可摧的派系,并逐步渗透到各省督抚、中央各部。在雍正帝皇位不稳时,年羹尧的这种势力可以帮助雍正维护统治,但在皇位趋于稳定之后,年羹尧的势力就形成了对皇位的威胁。所以京城流传雍正为傀儡时,雍正皇帝是最受震动的。且在雍正试图安插眼线监视年羹尧时,这些眼线无一例外都被年羹尧的谍报体系反侦察出来,并逐一收买,所以才有了雍正帝对其“奸伪毕露”的评价。

其次,君臣之间的隐衷冲突。这里所说的隐衷其实就是夺得皇位时的秘密行动,这种见不得光的秘密合作只能有君臣二人知道,但雍正帝有苦难言的是年羹尧并没有完全按照君臣二人设定的计划执行。雍正帝想要年羹尧牵制大将军胤禵,但雍正是想在外部牵制,哪知道年羹尧向康熙上奏了胤禵的“谋逆”之心,胤禵被调往京城虽达到了牵制目的,但把雍正架起来后不得不在京软禁,这与皇太后伤心离世不无关系,而最大的获利者却是后来接任大将军的年羹尧。而对于胤禟的处理上,雍正帝是想将其至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而年羹尧听取胡期恒的建议,在西北好吃好喝的供着胤禟,反而用以牵制雍正帝,这就是说我年羹尧可以扶起你雍正帝,也能再把胤禟送回去换下你,这又使雍正帝吃了哑巴亏。

“尔等功臣,一赖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至于危地;二在尔等相时见机,不肯蹈其险辙;三须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送尔等至于绝路。三者缺一不可。”——《雍正朱批》

当年羹尧离京时,雍正帝就口谕“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以此言敲打了年羹尧,年羹尧也是第一次听到雍正皇帝这种语调的口谕,因此回到陕西后也乖乖的上折子认错。哪知雍正皇帝在折子上的朱批更加刺耳,年羹尧此时已经回到了西北,对于雍正帝的指责也是摸不着头脑,这与在京时的态度转变太大。正当年羹尧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雍正帝开始了对西北军政集团的瓦解,能够拉拢的官员一并秘密策反,拉拢无望的逐个解决。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命延信回西北重新接任抚远大将军印,将八旗精锐调动权收回,并授延信密旨日:“朕将遣尔回尔任所西安,朕所以遣尔去者,其意颇深。年羹尧必甚恐惧,著尔知而留意之,将此旨甚密之,不可再令一人知晓。”

除了对军权的动作以外,雍正帝火速调亲信广东布政使图里琛到陕西任布政使,专门盯着年羹尧心腹岳钟琪,并伺机将其策反。并将年羹尧的死对头蔡珽升任左都御史,专职弹劾年羹尧,为舆论造势。找来了年羹尧的死对头弹劾多少有抨击之嫌,所以雍正帝又亲自下旨策反年羹尧亲手栽培的直隶巡抚李维钧,李维钧不敢违抗圣命,只得不痛不痒的弹劾一番,这引得雍正帝大怒,再次口谕要求李维钧“尽情攻讦”,达到“羹尧恨尔如仇”的地步才行,否则将以同党治罪。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

年羹尧离京前曾说雍正三年会有大变故,雍正帝为了在舆论上造势,于雍正三年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令钦天监观测天象,卜得“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以此证明年羹尧造谣生事,蛊惑人心。随即百官上表庆贺祥瑞,年羹尧也硬着头皮上了一表,但此表中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这句话来自《周易》,意思是说天子白天忙于政务,晚上忙于自省,这样就不会犯错。年羹尧写反之后,将天子所事黑白颠倒,这让雍正抓住了把柄,称年羹尧大不敬,上表影射皇帝颠倒黑白。随即雍正借题发挥,大肆更换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拔出年羹尧的左膀右臂。

到了四月,年羹尧川陕总督一职被解除,延信也由此接管抚远大将军印,年羹尧被调任杭州将军。墙倒众人推,加之雍正帝对李维钧有言在先,想要“不辩自明”,就得努力弹劾年羹尧的罪状,以此划清界限,这就引起了年羹尧往日亲信纷纷倒戈,弹劾的折子一波接一波,其中最重量级的人物就是岳钟琪。雍正皇帝此时添油加醋的说“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一方面将弹劾之声往谋逆方向引导,一方面也试图利用年羹尧做幼儿,引江浙反清复明势力抛头露面。

“既不敢久羁陕省,亦不敢丰遽赴浙江,闻江苏仪正县地方为南北水路分途……前至仪正县,静候纶音。”——《永宪录》

年羹尧得知朝廷弹劾他的折子此起彼伏,也在赴任途中频繁向雍正上折子解释,这是其低头认错的一个证据。雍正帝既然已经督促年羹尧前往杭州,他当然不敢逗留太久,而因雍正说帝出三江口,年羹尧明白杭州是个坑,当然也不敢往里跳。所以在给雍正的折子中挑了个地方待命,有学者说“静候纶音”带有要挟之意,其实我觉得这是年羹尧等待雍正给予宽恕,毕竟此时的年羹尧已经没有了军权,想要挟皇帝也没有这个资本。雍正帝的反应就是催其赶赴杭州,并令亲信傅森前往杭州担任副都统,令亲信福敏换掉年羹尧的小迷弟法海,担任杭州巡抚,布下天罗地网后,就等年羹尧赴任。

在年羹尧从陕西前往杭州的这一路,雍正帝也没闲着,他令人从陕西开始调查年羹尧的家产转移情况,在陕西境内的西安、泾阳、三原等处调查年羹尧动用的骡马货车,最终查出动用车辆230车,骡马2000多匹次。随后雍正下令全国彻查年羹尧财产转移动向,并以河南巡抚田文镜主理,经过一番折腾后,年羹尧的田产查出300多万倾,商号查出100多所,保定豪宅里搜出425万两白银。雍正帝之所以从财产入手,是想找到革职的理由,因为按照清朝法律规定,对朝廷命官定罪前必须先革职,所以雍正帝完全是按照降职、革职、定罪这个流程进行的。

在搜集到年羹尧巨额财产来路不明的证据后,雍正帝令将年羹尧革职,派一等侍卫拉锡前往杭州逮捕年羹尧一家老少,共迁其一妻十妾、五儿八女等共计290余口到北京。但到了议罪环节,百官提交了九十二款大罪,这与一年前雍正帝口中的百官之表率,君臣之典范截然相反,多少有些打脸。碍于定罪后的舆论压力,雍正帝又自导自演了一场老虎闯进年羹尧京城宅院的戏码,然后宣称上天暗示不能放虎归山,所以后世也称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破裂为“龙虎斗”。此事过罢,百官再次恳求将年羹尧处以极刑,只有皇子弘历(乾隆帝)、朱轼为年羹尧求情,朱轼说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也是退休的封疆大吏,常规劝年羹尧勤勉国事,如果年羹尧以大逆处死,会连累老人家,这是不仁之举。

“闻年羹尧赐自尽时,诸大臣咸在,羹尧迟回引决,欲一见天颜而死,珽独厉声叱之,勒令自裁,假公以快私愤如此。”——《永宪录》

雍正帝听此劝谏后,便绕开正常的司法程序,将年羹尧赐死,这种待遇在后来还发生在和珅头上。在牢狱之中,年羹尧就上折子给雍正,乞求念在旧日情分上饶他一命,自己才四十来岁,还能在皇帝面前做牛做马。在赐死执行的时候,年羹尧依然心有不甘,恳求面圣一次再死不迟,可监督的官员蔡珽咄咄逼人,令其速速自尽,算是解了心中多年的积愤。年羹尧自尽后,其子年富被斩首,十五岁以上的儿子皆遭流放,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赦免了年羹尧诸子,交年遐龄管束。其幕客邹鲁、汪景祺先后皆坐斩,亲属皆披甲为奴。

“进不得尽其忠节,退不得保其身家,抚驭乘方,君臣两负,呜呼!千古之豪杰英雄,所为槌心而泣血者也。”——《汪景褀.功臣不可为》

综上,年羹尧并不是只知进,不知退的人,特别在康熙时期,他曾对康熙皇帝说“格外之恩纶,即为威权之所属,臣虽至愚,岂不知畏,岂不知避,人臣所戒,虑满持盈”。只不过他是雍正皇帝成就帝业的最大功臣,高处不胜寒,是雍正帝将其架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所谓的结党、贪腐之事多数身不由己,正如汪景褀所言,功臣是万万做不得的,知进退易、能进退难。年羹尧不是不愿低头认错,而是回头太难,即便是摇首乞怜也无济于事,雍正帝早已成了负心人。

参考资料:《清史稿.列传八十二》、《永宪录》、《雍正朝起居注册》


棍哥观史


年羹尧祖籍在安徽凤阳的怀远县,和明太祖朱元璋是老乡。《在雍正王朝》里面,年羹尧和李卫被刻画成雍正的包衣,也就是家奴,这是不恰当的。年羹尧隶属于汉军八旗的镶黄旗,他妻子的祖父是纳兰明珠,人家的人脉资源很有优势。



虽然四阿哥娶了年羹尧的妹妹,但是年羹尧一直对他的这位妹夫不感冒。看一下他的履历:

年羹尧进士出身,受康熙重用。康熙十八年,出任四川总督,平定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叛乱。

康熙六十年,奉诏进京觐见,康熙赐弓,以示恩宠。这年九月,年羹尧又平定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

康熙六十一年,十四阿哥进京,年羹尧和延信共同掌管抚远大将军印。

在皇位争夺上,年羹尧更看好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反而和他们两个走得很近。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709年,四阿哥胤禛被康熙册封为雍亲王,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成为亲王之后,可以搭建自己的政治班底,培养自己的势力,有问鼎皇位的极大可能。正在这时,年羹尧率领的镶白旗划归雍正管理。此时,年羹尧才逐渐正视与雍正的关系,两个人越走越近。

在夺位过程中,精明能干的年羹尧立有大功,雍正继位后,雍正元年,立马擢升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总览川陕四省军务。雍正特发御旨:凡是调遣兵力、动用钱粮,边防大臣以及川陕、云南督府、提镇,皆照年羹尧意见办理。这实际上成了雍正在西北的代理人,地位已经超出了抚远大将军。

在这一年的十月,年羹尧会同岳钟琪平息了青海萝卜藏丹津的叛乱,“年大将军”的威名无人不知。

然而年羹尧地位和声望达到顶峰的时候,骄横跋扈的性格特点也暴露无遗。

雍正二年,年羹尧奉旨觐见,仗着自己的军功和两朝元老的地位,在入京途中,命令直隶总督李维钧和都统范时捷跪迎。到了郊外,又让王公以下官员悉数到城外下跪迎接,王公大臣与他打招呼,他仅仅是“颔首”而已,也就是点点头,其他的官员基本上是看都不看。


还有一次,在一次庆功宴上,雍正担心众将士劳累,让他们卸下铠甲就餐,然而,没人敢动。只有等年羹尧发话之后,众将士才敢卸甲就餐。在年羹尧的军队里,只知道有年大将军,而不知道有皇上,这让雍正深思极恐。就凭威胁皇权这一点,年羹尧必然被铲除。

年羹尧利用自己的权势,大力推举自己的心腹进入朝廷要害部门任职,凡是经过年羹尧举荐的人,吏部、兵部无不优先录用。这样一来,以年羹尧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有皇权在上,雍正是不允许有这样一个“年党”存在的。

年羹尧残忍嗜杀。据《栖霞阁野乘》记载,有一位江南姓沈的孝廉,来京城考试落第,他不想回家,想要在京城谋一个家庭教师的职位,他认识一位侍郎,侍郎把他举荐给了年羹尧。

年羹尧安排他教自己的小儿子认字、算数,工作轻松,待遇优厚,还安排了四个奴仆,八个书童伺候自己。

有一天早上洗漱的时候,有的书童用头顶着脸盆、有的拿毛巾、有的端热水,来死后沈老师。沈老师哪里习惯的了这个,就让书童放下脸盆,自己动手。这时,年羹尧带领侍卫巡视至此,发现,那位书童没有顶脸盆,就和侍卫嘀咕了一句话,侍卫把那位书童领走了,没过多久,侍卫拎着那位书童的人头进来了,向年羹尧禀报:“某位书童对年羹尧不敬,已斩之。”

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沈老师受不了惊吓刺激,多次请辞之后,终于回到家乡,一辈子称病不出。

雍正二年,雍正对年羹尧的批评公开化。特地下御旨让他珍惜眼下的君臣情分,如果侍功造做,必致反恩为仇。

从此,年羹尧的处境急转直下。雍正二年三月,陕西巡抚年羹尧的亲信胡期恒被革职;四月,年羹尧被革去川陕总督的职位,勒令交出抚远大将军印,由岳钟琪接任,年羹尧被调往杭州任职。


雍正三年,年羹尧被列出九十二条大罪,雍正赐他自尽,免连坐父兄。

年羹尧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不可饶恕。纵使自己祈求认错,终究于事无补,还不如早点赴死。所以,一直蛮横至死。


品读春秋001


雍正四年,曾经风光无限的年羹尧被雍正赐死,而年羹尧被下狱后一直没有为自己辩驳,他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那么他究竟在执着什么?


年羹尧有自己的骄傲,他认为自己能和雍正平起平坐

年羹尧不是一般人物,他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因为在四川剿匪有功,后来被康熙派去青海地区平定叛乱,而年羹尧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

在雍正继位后,年羹尧更加受重用,并于雍正二年击溃青海地区的叛乱部落。雍正大喜过望,不仅封他为一等公,让他儿子承袭子爵之位,还让他总督西北军政,可以说年羹尧此时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

不过人久居高位后,总是会骄傲自满。年羹尧在西北独掌大权,平日里说一不二,因此也越发骄横,他的架子摆的比雍正还大。

就比如总督、将军见他,要行叩拜大礼,就连王公贵族与他见面,他也只是点头示意。

尤其是年羹尧在西北接到雍正的圣旨后,连跪迎的礼节都省了,直接拿起来就看。

年羹尧向雍正提出的建议,直接要求雍正照办,这让雍正心中很是不快。

此时的年羹尧志得意满,可以说除了他自己,他谁都看不起,他甚至都觉得他能够和雍正平起平坐,这让雍正无法忍受。

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不可能向雍正低头认错,因为他有他的执着,他宁愿死也要维护自己的骄傲。

年羹尧以为自己还能和雍正君臣相知,他在等着雍正赦免他

年羹尧被人弹劾有92条大罪,这些罪名加起来诛他九族都够了。

但年羹尧还以为自己只是一时落魄,他以为雍正还能和他君臣相知,他认为雍正还需要他平定西北,其实雍正早已经对他动了杀心。

而且年羹尧一点都不了解雍正,雍正早期确实很感激他,曾多次下旨盛赞年羹尧,甚至还声称年羹尧是他的恩人。

可惜年羹尧忘记了一点,雍正是君,而他是臣。君主只看重实际利益,年羹尧此时已经威胁到雍正的权力,这让雍正如何能留他。

或许此时的年羹尧还在等着雍正赦免他,他认为是雍正下旨将他下狱,那么也必须由雍正下旨将他无罪释放,可惜等待他的只是赐死的诏书。

总得来说,如果年羹尧能够放下身段,低头向雍正认错,而不是一直执着于自己的骄傲,他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东方大史


年羹尧之所以宁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一直以为雍正并不是真的要杀他。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死的时候可以用“悲壮”来形容。当李卫拿着雍正诏书,来赐死年羹尧的时候,年羹尧将雍正的手串托李卫还给雍正,然后一个对着天放声大哭,然后自尽身亡。

而历史上的年羹尧,在自尽的时候,非但没有这样的“悲壮”之举,甚至可以用“滑稽”来形容。

当宣读圣旨和监督年羹尧自尽的官员,告知年羹尧雍正要其自尽的时候,年羹尧是迟迟不肯遵旨自尽。

此时的年羹尧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在杭州,而是就被雍正关押在北京附近,所以年羹尧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诫宣旨的官员,皇上不会这样让他去死,而是会用一纸赦书将其赦免,于是就是不肯就此自尽。但是年羹尧所期待的雍正赦书始终没有能够到来,在场的官员也是劝谏年羹尧奉旨自尽,最终年羹尧这才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就在年羹尧临终之前,他都不相信雍正会真的处死自己,而他也是根本觉得自己并没有错。


年羹尧为雍正所杀,正是因为年羹尧只知进而不知退,功高震主,为雍正所处死的结局也就成为了必然。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趁着大清王朝君主交替,之前统兵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又被调回北京的空档时期,发动了叛乱,雍正随即安排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亲王前往青海带兵平叛。结果年羹尧前后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叛军几乎全军覆没,罗卜藏丹津家人悉数被俘,罗卜藏丹津本人更是化妆成一妇人才勉强逃脱,投奔了同样是强弩之末的策妄阿拉布坦。

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让年羹尧名声大振,获得极高的威望,就连雍正都称其为“恩人”,甚至在对其的奏折批复中都毫不掩饰对于年羹尧的感恩与宠爱之情: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此时的年羹尧可以说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同时,年羹尧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尧西北得胜进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变得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不仅在面对朝臣时趾高气昂,就连对待雍正也全无君臣礼仪,不仅言语嚣张,甚至当着雍正的面盘腿打坐。在此之后,年羹尧仰仗着雍正对他的宠爱与器重,一方面开始结党营私,培植党羽,把持官员任免与升迁,进而形成了“年选”;另一方面,年羹尧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网罗财富,铺张浪费,极度奢靡。

实际上不仅仅是雍正,在朝臣之中,对于年羹尧不满的声音也是愈发的激烈,但是雍正碍于年羹尧的特殊功绩,也碍着年家特别是自己的宠妃年氏的面子,一直没有处置年羹尧,更可况自己刚刚给了年羹尧如此众多的“殊荣”,如果马上就进行清算,则必然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动摇自己的皇位。

所以雍正并没有马上处置年羹尧,反而更加滋长了年羹尧的嚣张气焰,年羹尧也就此变得更加僭越与傲慢。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 “祥瑞”之兆,群臣纷纷写诗做赋,敬上贺表,向雍正祝贺。年羹尧也向雍正进上了一份贺表,但是在文中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进而引发了雍正的震怒。毕竟年羹尧是进士出身,是公认的文武双全,出现这样的错误,雍正认为年羹尧是故意而为之,诅咒自己早点去世,以便新皇登基,这才将代表晚上的“夕”写在了代表早晨的“朝”之前。

最终,雍正给年羹尧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将这位曾经的心腹与“恩人”赐死了。

而在年羹尧看来,自己的“恩人”是雍正给封的,自己的权势和威信也是雍正给树立的,他说做的,所拥有的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极大的触动的帝王的威严,而在此情况之下,他的死也就成为了必然。


起初,年羹尧还有自己的妹妹作为保护伞,但是伴随着妹妹的去世,年羹尧也迎来了死期。

雍正将年羹尧一撸到底,直至将年羹尧囚禁起来,并没有处死年羹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在了宠妃年氏的面子上。

年羹尧的妹妹自嫁给雍正开始,就非常受到雍正的宠爱,雍正登基后,马上将其册封为贵妃,而就在年氏病重期间,为了给年氏冲喜,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就将其册封为皇贵妃,足可见对其的宠爱。并且,为了不让自己的宠妃伤心,雍正甚至没有将自己处罚年羹尧的消息告诉她。

此时的年妃,已然成为了年羹尧最后的保护伞。

但是随着年妃的去世,年羹尧也迎来了自己的死期。在年羹尧的妹妹去世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年羹尧就被雍正赐以自尽了。


雍亲王府


在历史上,年羹尧不但向雍正低头认错了,而且为了求生,简直把自己贬低得非常卑微。

年羹尧这个人,由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戏说和改编,似乎在他飞扬跋扈的背后,还有一种宁折不弯的气质,实际上,年羹尧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是有的,宁折不弯,跟雍正刚到底是没有的。

年羹尧是一个文官出身,入过翰林院,后来外放地方官,直到做到川陕总督这种封疆大吏,其支持者都是康熙帝,可以说,年羹尧在康熙朝的升官发财,主要源于康熙帝对他的赏识,而不是他跟雍正的关系。

雍正在康熙朝末期开始筹划夺嫡,此时年羹尧才深度地参与了进来,一来是年羹尧跟雍正关系匪浅,年羹尧是汉军旗人,而雍正据说是该旗的旗主,这才有了年羹尧是雍正潜邸旧人的说法,二来是年羹尧此时已经是封疆大吏,掌握西北用兵的粮草转运等权力,雍正为了钳制夺嫡的对手,在西北带兵打仗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必须要拉拢并控制住年羹尧,以为其所用。

因此,二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无论雍正是不是康熙帝最后选定的继承人,反正雍正帝顺利继位了,这不得不说有年羹尧的一份大功。

雍正继位以后,面对内忧外患。内是八爷党,外是青海的叛乱。他的皇位并不稳固。所以,雍正又使用年羹尧去青海平叛。

从雍正元年到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叛成功,这段时间,雍正跟年羹尧的关系非常之密切,甚至于超乎普通君臣的界限,超出主子门人的界限。因为雍正明白,搞不好青海问题,他在朝廷里就不稳固,八爷党就会兴风作浪。

年羹尧平定了西北的叛乱,给了雍正新朝极大的帮助,让雍正的声誉和威望也达到了新高,年羹尧又是大功一件,甚至,雍正还称年羹尧是他的恩人。

年羹尧立下这件大功,使他自以为功高盖主,忘乎所以,开始飞扬跋扈起来了。

他在回京觐见的时候,不断写折子参人,指挥雍正帝撤掉西北的封疆大吏,换成自己的人,甚至于演变成了有名的“年选”。

他凯旋归京以后,又趾高气昂,不把满朝文武放在眼里。他对雍正倚重的另一个夺嫡功臣隆科多也颇有微词,搞不好关系。

所以,即便雍正帝给了他无数荣耀,他也没有在朝廷站稳根基。

飞扬跋扈也就罢了,他甚至跟八爷党里的九阿哥有理不清的关系,这也成了后来他的罪状之一。

由于他的个人性格问题,以及“年选”的问题,他得罪了很多朝廷大臣。很多人不断地参他,比如西北被他参过的官员,以及封疆大吏田文镜和李袚。

雍正帝也有卸磨杀驴的意思。

他刚打了胜仗没多久,雍正就找借口撤了他的总督之职,改派到杭州任杭州将军。接着杭州将军也撤了,以各种罪名押解到北京,交给议政王大臣议罪。

在这个过程中,年羹尧并非跟雍正死扛,因为他根本刚不过啊。

甚至在囚牢里,他还写了乞罪的折子,说自己知道错了,自己要改,自己还正当壮年,还能给雍正效犬马之劳,求雍正念在主子奴才一场的份上,饶了自己一命。

年羹尧是进士出身,做过翰林,虽然他被目为雍正潜邸的旧人,可是说他是雍正的奴才,却算不上。而年羹尧为了活命,自称奴才,已经把自己的尊严贬低了。在清朝前期,非满人的大臣里,一般武将才自称奴才。

然而,雍正还是把他杀了。

至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把年羹尧塑造成死不认错,跟雍正刚到底的形象,则是为了电视剧里的戏剧冲突而已吧。


西堤君


[年羹尧]出生不详,卒于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汉军镶黄旗人。原是

胤禛潜邸包衣,书读得非常好。一天胤禛将他召到跟前说:"亮工,你读书不错,在我府中恐埋没你的前程,去讨个出身吧。"。于是年羹尧在会试中中式,二甲,赐进士出身。历任:内阁学士、四川巡怃。康熙五十六年(1717)噶尔丹之侄策妄阿刺布坦叛乱,割据西藏,他自请松潘办理军务。授四川总督,同时撤四川巡抚一职。次年,督川军平叛。五十九年,封定西将军,驻藏。后授川陝总督。六十一年,派部将岳钟琪平青海郭罗克叛乱。雍正元年(1723),以拥立胤禛继位之功任抚远大将军,主西北军务。

玄烨非常喜欢孙子弘历(胤禛之子,后乾隆皇帝),经常将他领进宮内,亲自教他读书,并承欢膝下,私下与人说弘历乃帝皇之相。所以传位给胤禛,胤禛再传位给弘历,也就顺利顺章了。至于隆可多篡改传位遗诏,仅传说而已,正史也无记载。

.年羹尧自恃雍正对他器重和信任,恃宠而骄,目空一切。一次远征班师回朝,雍正亲至城门迎接,群臣竟跪拜迎年羹尧,其仪式与皇帝无异,大臣们敢怒不敢言。下马拜过雍正,站立侧旁,雍正见年羹尧的军队雄壮威武,大喜,同时叫士将们坐下,将士听了皇帝要他们坐,却纹丝不动。后年羹尧将双手向下一按,将士们立刻齐刷剧地坐下,此情此状,雍正看在眼里,心中十分不快。

年羹尧功高不但震主,而且骄橫,滥杀无辜,连皇帝都不敢杀的御史他都敢杀。御史闻风而奏,不管对否,不能杀之。清代一共杀了二个御史,除年羹尧杀郭嘉诚外,还有一个是慈禧杀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训政,御史杨深秀顶风上奏要求慈禧撤帘归政,结果杨深秀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一日,年羹尧坐轿外出,天寒地冻,一侍卫手扶轿扛前行,冻得直抖,年羹尧心中不忍,说:"把手拿下",回到营帐,只见一个士兵手托大盘,盘内二只血淋淋的手呈了上来。

年羹尧骄横残暴,喜怒无常,杀戮任性;起居饮食,与大内无二。对督抚、提镇等地方大员,责罚随意。做他的属下,一不留神,便有生命之虞。冒领军响,肆意揮霍。他这样种种劣迹,被雍正暗暗派往监视年羹尧的密探上奏给朝廷,正合雍正皇帝除掉年羹尧的深意。那些御史、大臣纷纷上折,将年羹尧抨得体无完肤。最利害的几条,说他潜谋不轨,草菅人命,奸淫命妇(官员的妻室),擅杀提督。

雍正看了奏折,勃然大怒,乘势发下一道迋寄,六百里加急至西北大营给奋威将军、甘肃提督岳钟琪,"免年羹尧川陝总督、抚远大将军之职,由奋威将军、甘肃提督岳钟琪递补。令拿下年羹尧,着年羹尧立赴淅江任杭州将軍。"那天,年羹尧还趾高气扬地进了中军营帐,见岳钟琪坐在他的帅位上,大怒,岳钟琪站起身,拿出圣旨说:"年羹尧听旨"年羹尧极不情愿地跪下,当听到"着年羹尧补淅江杭州将军"时,使气焰万丈的年羹尧,顿时矮了半截,不敢怠慢,连夜交了印信,次日在兵丁们押送下赴杭州。年羹尧刚到杭州,又来一道圣旨:"着年羹尧任武林门城门官。把一个赫赫威名的川陝总督、抚远大将軍年羹尧连降十八级。

年羹尧带了几个老兵,到武林门看门,但他很守职,对于城门里外,守得格外严密,任你王孙公子,丝毫不留情面。

朝廷给年羹尧拟了九十二条罪名,条条是死罪,看来必死无疑了。

年羹尧自知必死,他开始考虑后事了。他知道,倘或治罪,子孙必皆处死。而有个侍妾,却已怀孕了,为了想保全这唯一的一点骨血,何以托付一位信得过的人才好?在城门口,真如俗语所说"虎落平阳被人欺",进出的人无人理他。唯有一位穷书生,每天进出城门,必遥遥行注目礼,至近,低头疾走而过。他感到此人可托付。这天年羹尧将他拉着问:"你娶亲否?""沒有""你尊姓,贵庚?""晚生贱姓朱名真,今生虛度三十三。""年过而立,何意尚末婚娶?""家境贫寒,无力婚娶"。一番对话后,年羹尧便邀他小酌。二人谈吐甚欢,酒喝到月上东山,年羹尧见四周无人,朱真秀才人虽老实,此时,也看出来了,年羹尧有机密之事相告;心里不免揣揣然了。

"朱兄一"朱真一听,急急逊席而避,连连作揖:"不敢当"。年羹尧将真话告之:"我必死,累及子孙,年家只怕要绝后了!""我有个小妾,已有三个月身孕了,总是我的亲骨血,打算拜托你保全。小妾性情贤淑,亦能操持家务,敬以奉赠,请纳"。朱真听罢,满心欢喜,对年羹尧说:"不过为妾为婢实在不敢;就是晚生的糟糠之妻好了"年羹尧听罢,甚感欣慰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又说:"将来不管生男生女,都不要姓年,切记"年羹尧给了朱真一大笔银票和珠宝,夠朱真用几辈子了。并派个老家人陪他们连夜遁去,不知踪迹。

年羹尧岂能不知进退,他深知自已不要说进,就是退,向雍正认错,也是死,按他的性格,宁愿死,也不会认罪乞生。











毛笋56561098


年羹尧犯的罪状,足够杀头十八次的,如果他有十八个脑袋的话!

根本就不是认错可以解决的

比如剿灭江夏镇


自古伴君如伴虎

满清也没有啥君臣

他们是主奴

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很正常


不要认为李卫一辈子没事

雍正就是好人

好人做不了皇帝

最起码做不了好皇帝

登基那一天开始

那就是孤家寡人



年羹尧至死认为自己不可代替

所以至死不认错

这叫“我执”

这种执念害了他一辈子

江山代有人才出

别说年大将军

雍正死了

儿子乾隆就上位了

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没有谁不可或缺


轩辕凌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