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短篇小說,如何逆襲成為科幻電影史詩?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有一部科幻電影在電影院裡持續上映了兩年多而經久不衰!這部電影被稱為預言了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史,開創了科幻電影先河,為太空科幻奠定了基調!很多太空題材的科幻電影(小說)一旦大賣,都會謙遜地說:

這只不過是對這部電影(小說)的拙劣模仿!

沒錯,就是《2001:太空漫遊》!1968年上映,比人類登上月球還早上一年,即便今天你去看,也不會有一點點違和感,畫面與今天動用若干科技手段做出的硬核特效仍可媲美。小說更是常青樹,在豆瓣2019年度圖書·再版好書中,《2001:太空漫遊》位居第一位,排在後面的有《近代能樂集》([日]三島由紀春)、《20世界思想史》([英]彼得·沃森)。


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短篇小說,如何逆襲成為科幻電影史詩?

然而,這所有一切是來自一篇名不見經傳的短篇小說,主角只是一塊黑石板!

一塊曾沉寂多年、無人問津黑石板!

1948年,阿瑟·克拉克正值31歲,兩年前剛從英國皇家空軍退役,重新回到倫敦國王學院學習數學與物理專業,業餘時間寫點科幻小說。看到英國廣播公司(BBC)有個有獎徵文競賽,喜歡科幻的克拉克拿起筆匆匆寫了一篇不到萬字的《哨兵》(The Sentinal,國內也有翻譯為《前哨》),結果是預選輪就慘遭淘汰,這事克拉克估計連自己都給忘記了。

三年後,1952年,克拉克從英國財政部辭職幹起了全職作家,開始以寫科幻小說謀生。這篇小說不知為何被一本且只發行過一期的科幻雜誌《十個幻想故事》(10 Story Fantasy)刊登了,不知克拉克事前是否知曉,反正這篇小說就像這本雜誌一樣,又是悄聲無息了。

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短篇小說,如何逆襲成為科幻電影史詩?

又過了12年,1964年,一位那時剛有點名氣的美國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不知從哪個渠道看到了這篇小說,一下子非常激動,硬是說服米高梅電影公司要把這個小說拍成電影,聲稱將用時兩年、花600萬美元,拍一部大片!當時的1美元相當於現在的25美元,也就是說,需要米高梅掏出1.5億美元。要知道現在漫威拍個英雄單集片也就是1.5億美元左右。這價錢著實把米高梅給嚇著了,不過當時恰逢美蘇之間正在太空領域較量,科幻太空正是大家的焦點,估計有很高的票房,米高梅也就咬著牙給答應了。

那麼,這個短篇講了什麼讓米高梅孤注一擲、敢於下這麼大的本呢?

其實,這篇名不見經傳的《哨兵》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月球探險隊中的一名地質學家發現了一個類似金字塔的物體,這位學者大概推測了一下可能是外星文明用來監視地球和人類的。關於這個物體約有以下僅百餘字的描述:

它坑坑窪窪,有個平面可以反光,大致是個金字塔結構,有兩個人那麼高,像一顆多稜面的巨型鑽石坐在岩石上。太空漫遊者一定看上了地球,在火與冰之間狹窄的區域裡安全地繞了幾周,一度猜想地球是太陽諸子當中最受寵愛的一個。他們留下一個崗哨,這是他們散佈在整個宇宙中的千百萬個崗哨之一,這些崗哨以生命的許諾守護著所有的世界。它是一座燈塔,萬古以來耐心地發射著無人發現的信號。


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短篇小說,如何逆襲成為科幻電影史詩?

小說內容非常短,描述月球的情況佔了大多數。在人類沒有登上月球之前,月球是科幻小說的主戰場,《哨兵》裡描述月球探險的內容也不是很新,有新意只是這個金字塔,克拉克在此文中也就是發了一些感慨,如果沒有事後《2001:太空漫遊》的背景,很難相信這篇小說在後來能夠拓展為月球探險、外星人、監視等諸多刺激性元素。

一塊為電影專門定製的黑石板!

有了米高梅的鉅額經費支持,一切就變得那麼順利起來。斯坦利·庫布里克與克拉克共同研究了《哨兵》的可擴展性,將時間點確定在2001年,也就是30年後,不遠也不長,讓人感覺到不是那麼很遙遠,受邀為這部電影創作劇本的克拉克,當時正值人生的低谷,飽受嚴重的疾病(小兒麻痺症)困擾,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為創作這部小說傾入的熱情與動力,在十幾年職業科幻文學創作的基礎上,將《哨兵》 延展為一幅宏大的太空故事。電影先上映,片長長達160分鐘,定名《2001:太空漫遊》,小說隨後出版,內容有一定不同。

《2001:太空漫遊》設計了三個故事,主線始終貫穿這塊黑石板(由金字塔改為黑石板)。在第一故事中,這個黑石板在今天看來,有點像塊具有交互功能的多媒體顯示屏,但正是這塊黑石板,引導了猿人走向智人,回答了人是從哪裡來的問題,即外星人給了地球文明;第二個故事則依託於《哨兵》,月球上的黑石板作為監視器,給木星發出了信號,宇航員也跟隨這個信號達到了木星;第三個故事在木星上同樣有一個石板,引導宇航員到達了外星人的世界。

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短篇小說,如何逆襲成為科幻電影史詩?

這是一部小說與劇本同步的創作,所以文字情節服務於場景實現。比如說,關於外星人這個形象,那時的科幻小說對外星人想象可以說文字已經很豐富了,但電影如何描繪,庫布里克和克拉克都拿不準,這兩人想到向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請教。

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短篇小說,如何逆襲成為科幻電影史詩?

卡爾·薩根以研究金星知名,也是一位科普作家,有不少科普名著至今仍很暢銷。卡爾·薩根真是位高人,他指點兩位說:“如果打造出類人外星人,那麼影片就會讓人感覺到不真實,影片應該暗示了地外文明,而不是去清晰描繪”。庫布里克和克拉克顯然採納了卡爾·薩根的建議。正是這種貼近視覺感的文字創作,讓這部科幻影片具有很強的真實感!

一塊黑石板,開創高成本科幻先河!

儘管米高梅對這部電影的高成本有所預期,但最終還是大吃一驚!整個電影拍攝時間不僅用了三年才完成,成本更是高出了近一倍,總計1050萬美元! 算起來,趕上了《復仇者聯盟》第1部(2.2億美元)、第2部(2.5億美元)的成本,一舉開創了高成本製作科幻電影的先河!

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短篇小說,如何逆襲成為科幻電影史詩?

最讓米高梅難受的是,一開始票房很差,普遍反映漫長、晦澀、枯燥!好在有驚無險,慢慢隨著口口相傳,最終電影票房衝到了2100萬美元。大製作還是有影響力,電影為米高梅創下了諸多好名聲,最後甚至被讚譽為史上最為璀璨震撼的電影,史上探索生命與宇宙的最為經典之作!斯坦利·庫布里克因此奠定了在電影史上地位,2005年,被英國電影雜誌《Empire》選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第四位”。

一塊黑石板,延續了整整五十年!

《2001:太空漫遊》給克拉克也帶來了巨大聲譽,太空旅遊成為克拉克創作的主要題材,科幻迷們也一直期待續篇。直到1982年,時隔10餘年之後,克拉克才推出了續集《2010:太空漫遊》。情節也跟隨時代進行了調整,美蘇太空競賽已經告一段落,兩個國家的聯合探險隊遠赴木星去繼續探尋黑石板的秘密,故事情節與2001接續起來,但已經顯得非常傳統。

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短篇小說,如何逆襲成為科幻電影史詩?

再其後,1990年、2000年,克拉克每隔十年,相繼出版了《2061:太空漫遊》與《3001:太空漫遊》。為何十年出一本,克拉克稱:

讓每本書自成體系,並且根據目前的知識,做到儘可能的準確。雖然每一部的故事情節都與上一部有一定關聯,但實際上並不是之前的續篇,而是隨著時代發展,以最新的科學技術為基礎,生髮出全新的預見,講述出更加複雜而新鮮的故事。

《2010:太空漫遊》後被改編為電影《2010:威震太陽神》,1984年上映,電影試圖在回答上一部電影提出的許多問題,反映一般,大家都覺得有些問題其實沒有必要回答,科幻其實就是沒有答案的問題!我們只須關注那些偉大的暢想,哪怕只是一塊光滑的黑石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