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米兹为什么比麦克阿瑟多颗将星?

白杨树下谈历史


这个题主是不懂装懂!美国的军衔最高就是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还有艾森豪威都是五星上将。没有所谓六星上将之说!


远木三二三


五星上将是美国第二高的军衔,只在战时授衔。美国历史上只有9人拥有此军衔,而尼米兹作为二战时海军的代表人物,与美军在二战时资历最深的陆军代表麦克阿瑟,同样是5星上将,在军功评比中,尼米兹并没有矮一截。

尼米兹之所以让人留下比麦克阿瑟低一级,主要是由于尼米兹比较低调,而且不会作秀,直到1941年才被罗斯福赏识,准备将其提拔为美海军舰队总司令一职。而在此之前,尼米兹只是担任海军部航海局代局长,是个坐在单位的文职工作,之前并没有在战场上建立军功。这种人事安排的空降,使得尼米兹越过当时比他还资深的50名海军军官,考虑再三后,尼米兹婉拒了这一任命。尼米兹直到珍珠港遇袭后,才取代金梅尔担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同时晋升为海军上将。

(左为麦克阿瑟,右为尼米兹)

而反观麦克阿瑟,出身军事家庭,并且还在39岁时就担任了西点军校校长,在美军界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拥有崇高的声望。而且麦克阿瑟非常爱出风头,可以说是美军中最有流量关注的将军,多次与美国国会在二战前的备军政策上据理力争,他也因和罗斯福的多次顶撞与行事乖张,而被提前退役。

然而罗斯福却没有因个人恩怨而将麦克阿瑟打入冷宫。麦克阿瑟在菲律宾作为菲律宾的元帅,被日军打得丢盔弃甲,差点就自杀谢罪。是罗斯福从菲律宾冰冷的海水从将其捞上来,以国家的名义让其撤退,并授予其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的职务,正式重回巅峰。

而在太平洋战争的战略问题上,罗斯福在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争执中,站在了麦克阿瑟这边。麦克阿瑟主张以新几内亚,哈尔马赫拉,棉兰老为中心,展开对日本的打击,最后解放菲律宾。这个方案让当时美军的将领质疑其夹带私心,只想着复仇。

而尼米兹则主张夺取棉兰老空军基地,孤立吕宋,再沿中国海岸打击日军,再打击日本本土以缩短战争进程。这个方案由于要与日军正面死磕,必定会造成美军重大的伤亡。而如果美军继续沿袭跳岛战役,则会发挥效率和利益最大化。出于这种考量,也最终成全了麦克阿瑟在菲律宾上,实现了其之前要卷土重来的豪言壮语。麦克阿瑟也与尼米兹在战略问题的正面对决中获胜,个人声望一时无两。

尼米兹的指挥风格,比起巴顿,不够硬,比起隆美尔,不够狡猾。唯一能让其在二战名将拥有姓名的,还是依靠其严谨缜密。尼米兹在扭转美军太平洋战争趋势的中途岛海战中,由于事先获取了日军的情报,被认为胜之不武。而在制定瞭望塔计划时,尼米兹确立了以攻占瓜岛和图拉吉岛为首要目标,从而实现美军在中太平洋的反击。日军在瓜岛战役失败后,就注定了日军几乎无法再有翻盘的机会。

尼米兹还在所罗门群岛中,依靠正确的情报,成功截击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山本五十六原本要从拉包尔飞往所罗门群岛的日本基地进行视察,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两架美国P-38战斗机的两发机炮命中,机毁人亡。山本五十六的死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士气,也让最熟悉美军的将领再也无法发挥作用,加速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彻底失败。

如果论职务高低,尼米兹还略占上风。麦克阿瑟只是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而尼米兹则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兼盟军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从战区的职位还没尼米兹高,只是由于麦克阿瑟主要担任陆军的登陆作战,两者虽然指挥管辖区互相重叠,但是却没有过多的交集。

在捍卫美陆军和美海军的荣誉和利益上,双方出于各自的考量,有争执在所难免。而双方出于大局着想,一直是斗而不破。然而在由何军种接受日本投降的问题上,却不惜和麦克阿瑟相争,这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荣誉,也是其代表的军种的荣誉。当时美国原本属意由麦克阿瑟代表盟军全权受降,而尼米兹则表示,如果不能体现美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所做出的贡献,他则不会出席。最后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日本将在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受降,而麦克阿瑟仍是受降仪式的主持人,但却在密苏里号上布置红蓝两色的五星将旗,红色代表麦克阿瑟的陆军,而蓝色代表尼米兹的海军。受降仪式充分体现了海军和陆军的贡献和功劳,最后以皆大欢喜收尾。

(尼米兹代表签字)

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在二战中都屡建奇功,并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获得了所有盟军将领的尊敬,历史地位不分伯仲。美国为了表彰尼米兹在二战的贡献,把10月5日定为尼米兹日,而麦克阿瑟主要在海外活跃,在菲律宾和日本也拥有很高的声望。双方虽然有过不愉快,但是最终殊途同归,没有使矛盾激化,也是二战时期的幸事。


梓蕤


多颗将星?尼米兹和麦克阿瑟都是五星上将,没听说过美国历史上有六颗星的上将。有一本书,书名是“十九颗星”。美国一共有九个人被授与五星上将军衔,这本书里写了三位五星上将,一位四星上将的“光荣历史”。他们四个人加起来就是“十九颗星”。当然最著名的五星上将首先是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这四星上将非巴顿莫属。这本书我看了两遍,对他们的“光辉事迹”和“人生亮点”还是记得的。比如麦克阿瑟,在夏威夷部队当少校参谋时,自视轻高,一再公开议论他的旅长指挥水平太差,受到了处分。其实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批评的方法有些问题。再如艾森豪威尔,年轻时挪用了25美元公款办私事,正要查办他的时候,潘星将军要带人去南美作战,他马上把钱还上,申请跟潘星将军打仗去了。要不然肯定会被“双规”撤职查办了,美国历史上还会有二战中这位横扫欧洲的盟军总司令和后来的美国总统吗?尼米兹最著名的功绩是指挥了中途岛大战,他的情报人员用一封假电报判断出日军的战役目标是中途岛。他集中兵力,一举击沉了日海军四艘航母,扭转了日美太平洋战争的战局。他们被授与五星上将,应该是美国历史公道的做法了。


人心厚道


麦克阿瑟是政治明星,尼米兹是真正的军人。二战太平洋战场,海军才是主力,陆军基本就是清扫了,掌握制海权后,日军没有补给,你说怎么打。麦克阿瑟也就说了个,我会回来的。


李114117786


尼米兹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战争的救世主。作为太平洋海军司令,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坚韧不拔、临危不惧,与日本法西斯海军的代表人物山本五十六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并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所以,尼米兹获得如此殊荣当仁不让。

最近,国内电影院线正在热映美国大片《决战中途岛》,该片全景式的表现了太平洋战争之中美国大胜中途岛的历史事实,非常精彩,耐人回味。

《决战中途岛》塑造了三个重要人物,一个太平洋海军司令尼米兹,一个是美军太平洋战区情报站的破译员,一个是企业号航空母舰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三个人,一台戏,一次精彩绝伦的战役。

尼米兹善于指挥,破译员具备破译日本密码天才,飞行员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连续击中两艘日本航母。

中途岛决战后,尼米兹所向披靡,连续在太平洋取得胜利,狠狠打击了日本海军的嚣张气焰,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把美国海军从珍珠港事件的惨败带向了在日本东京湾登陆的辉煌胜利。尼米兹取得的战绩,在美国军事史上独树一帜。





一风2008


看到问题纳闷了老半天,尼米兹啥时候比麦克阿瑟多了一颗星?两个人都是五星上将,都是太平洋战场的决定性人物,军功和名气不相上下。

一个是陆军,一个是海军;一个高调嚣张,一个低调内敛;一个从二战打到朝战,自恃功高,藐视权威,最后被炒了鱿鱼;一个二战后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退隐江湖。


李涵说历史


1944年7月,太平洋战场上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又东向西进攻,麦克阿瑟率领的西南太平洋舰队由南向北打,两支大军对日本占领下的菲律宾形成钳形之势。但在先攻打台湾还是菲律宾的问题上,陆、海两军种又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罗斯福只得拖着病体亲自调解双方的矛盾,最终支持了麦克阿瑟的方案,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支援麦克阿瑟进行菲律宾战役。于是,哈尔西的第3舰队受命前往吕宋岛一线,揭开了莱特湾大海战的序幕。

奇怪的是,斯普鲁恩斯的第5舰队到哪里去了?

想解释这个问题,还要从尼米兹“照顾”哈尔西说起。随着战局的发展,昔日“热闹非凡”的南太平洋战区成为了远离战线的大后方。而哈尔西手中原属陆军的部队还给了麦克阿瑟,属于海军的又调回太平洋舰队。

此时哈尔西的部队“沦落”为守备部队,整天无事可干。想当初,因为皮肤病没有赶上中途岛海战,他推荐下级斯普鲁恩斯接替自己的职务,现在是功成名就,更重要的是有仗打,这让他十分的着急上火。尼米兹的“两班制”解决了问题。

首先,两人的交情从军校时期就建立了,尽管哈尔西比尼米兹高一届,但他们的友谊是深厚的。尼米兹十分欣赏哈尔西敢打敢冲的风格,更同情他此时的境遇。出院后的哈尔西在南太平洋配合麦克阿瑟打了一些仗,但都是支援性任务。

现在,像哈尔西这样有经验、有能力的高级将领又回到了中太平洋战区,如何发挥他更大的作用,但又考要虑到斯普鲁恩斯干的正如火中天,将他“无理由”地撤换下来显然不合适。于是,他决定实行“两班制”,哈尔西一样有仗可打。

其次,解决人才多的问题。“两班制”,是指同一支海军舰队和隶属部队,在斯普鲁恩斯指挥时称为第5舰队和第58特混编队;哈尔西指挥时则称为第3舰队和第38特混编队。说白了,就是两套指挥机关轮流带领同一支部队执行任务。

这样做,不仅避免了指挥机构过于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而且这些优秀的将领都有机会发挥才干,还能缓解战争的紧张情绪,得到充分的休息,并可以有时间充分论证下一个任务的作战计划,一举多得。

更让人叫绝的是,通过舰队番号的变更,使日本人误以为在太平洋上,美军拥有两支舰队,而且两人的作战风格不一样,更让日本人确信美军的实力雄厚,能做到轮番出战。以至于战争中,不少人以为美军第3、第5舰队是两支不同的舰队。

激战莱特湾,麦克阿瑟“荣归故里”。

1944年9月,受领任务的哈尔西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刻乘坐4.5万吨的“新泽西号”战列舰,率领第38特混编队先期到达菲律宾海域,对其附近的岛屿进行炮轰和飞机轰炸,为随后的登陆战役扫清障碍。

在帕劳群岛的战役中,美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大部分岛屿,并在此修建机场和军港锚地。但佩勒硫岛的战斗却打得异常艰苦,岛上1万名日军躲在岩洞内负隅顽抗,海军陆战队第1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苦战一个多月才拿下该岛。

美军伤亡1万多人,这与美军杂乱的指挥系统不无关系。例如,负责运送兵员的第7舰队归麦克阿瑟指挥,哈尔西的第3舰队听尼米兹的,而他们二位又分别听命于参谋长联席会议,造成指挥分散,任务重叠,缺乏现场指挥,导致重大损失。

为了步调一致、相互配合,海军部要求哈尔西的第3舰队在西南太平洋舰队攻占菲律宾群岛的作战中给予掩护和支援。当然,作为一份正式的文件,需要尼米兹的签字同意,他二话不说在文件上签了字。大战在际,他不会和麦克阿瑟一般见识。

10月20日,在哈尔西第3 舰队包括16艘航空母舰在内的近100艘战舰的掩护下,738艘舰只搭载麦克阿瑟的18万登陆部队,在莱特湾登陆成功。当天下午,麦克阿瑟涉水上岸,通过大功率电台向菲律宾人民宣告:“我回来了!”

此时的尼米兹心中五味杂陈,一边为收复失地而高兴,一边麦克阿瑟大出风头,过分表演“个人秀”,将光复菲律宾的功劳全部揽在自己名下,他十分生气。倒不是尼米兹喜欢沽名钓誉,而是他应该为海军取得的功劳,去争取荣誉。

不过,好在罗斯福没有忘记这次战役中海军付出的努力,他一边给麦克阿瑟发贺电的同时,也给尼米兹和哈尔西发来了祝捷嘉奖。第38特混编队再接再厉,在一个多月的支援行动中,击毁日机700余架,击沉几十余艘日本各类舰只。

尼米兹荣升五星上将。

12月15日,对于尼米兹来说是个高兴的日子。他被美国总统晋升为海军五星上将,这是海军的最高军衔。换句话说,他的事业已达到了最高峰。同时获得晋升的还有麦克阿瑟等9人,麦克阿瑟也是无比的高兴。

同样为尼米兹感到高兴的,还有与他朝夕相处的部下,这些细心的部下连夜为他赶制了一副将五颗星排成一个圈的领章,让他既高兴又惊奇。当麦克阿瑟前往尼米兹的指挥部商讨下一部作战计划时,看到自己还是4颗星,十分恼火。

极要面子的麦克阿瑟回去后将副官大骂了一通,并命令第二天一早让他戴上自己的五星军衔。这也充分说明了两人的品性,麦克阿瑟专横跋扈,手下习惯于听命行事;而尼米兹与部下关系和睦,手下自然拥戴他,为他做领章是必然之举。

支援麦克阿瑟的行动还在继续,被逼疯的日本人进行“神风”式攻击,10天之内,美军损失43艘舰船,人员伤亡近2000人。尽管哈尔西的第38特混编队给日军以大量杀伤,但自己也遭到日军拼命反扑,损失不小。

1945年1月25日,哈尔西完成了轮换任务,斯普鲁恩斯接管舰队,第3舰队再次改为第5舰队,隶属的第38特混编队也相应改为第58特混编队。与此同时,尼米兹也在谋划着将指挥部从珍珠港挪换到关岛。

一是,作为舰队总司令应该靠前指挥,而不是在后方,影响士气;二是,现在的珍珠港随着战事扩大,指挥部已变得拥挤不堪,效率低下,行政事务多。更加难受的是,影响情绪,不能全身心地去考虑战局发展,这是尼米兹最不能忍受的事情。

于是,尼米兹带领一支精干的参谋班子,在关岛建立了一个“前进指挥部”。在这里,指挥作战是轻松的事情,再也不用考虑扎着领带去单位,甚至可以穿制式短裤(也是军装的一种)去上班,更让人觉着惬意的是,他将他的爱犬也带到了岛上。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也有这样的体会,干工作可以不怕苦、不怕累,但要处理和工作不相干的事情,如大量的会议、处理不完的汇报总结等,确实很影响工作情绪。二战中,许多优秀的将领为了摆脱繁琐的行政,都选择“躲”得远远的。

目的就一个,专心打仗。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海上骑士:尼米兹》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不多呀?同为五星上将。在“密苏里”战列舰上授日本投降时麦克阿瑟还排在尼米兹之前。本来二人应该并列的,区别是陆军在海军之前。


用户58435540336阳城


尼米兹打残日本海军。

麦帅手下九万美军投降。


赵教授备用


看清楚了再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