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写的是商周时期的故事,为何会出现“陈塘关总兵”明朝才有的官职?

史事春秋


一、所谓的陈塘关

陈塘关不仅仅出现在《封神演义》这些神话小说之中,在历史上也确实真正存在过。

在三国时期,陈塘关位于四川江油,就是进入龙门山和镇守涪江、平通大小二河的关隘。这与演义小说中的陈塘关滨临东海,又遇商朝都城朝歌相连,似乎不可能是历史真实的陈塘关。但是演义小说又不是历史传记,完全按照现实来写。

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又脱离于现实;反之,现实又主动向文学作品中加工出的形象靠拢,配合文学作品的真实性。

正如上面所说,陈塘关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存在过,但与神话中陈塘关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后人就会穿凿附会。在陈塘关中出现了许多神话中的遗址,比如李靖驻军时凿的九口水井,哪吒闹海的九龙湾,甚至在陈塘关旧址建立起来的道观,称为陈塘观。


另外现在还有许多地方对陈塘关的遗址提出质疑,最有名就是认为陈塘关就在今天天津市河西区陈塘庄一带。其实笔者认为,在历史上有许多谜题留给后人,我们何必执着于一隅呢,谁能保证历史上就一个陈塘关,谁更能保证小说中陈塘关就是随口编的呢?


二、所问的陈塘关总兵

总兵这个官职是从明朝开始才设立的,从最初的无品级、无编制,到最后成为地方的常驻武官。到清朝时期,总兵已经成为正二品武官,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

因此在明朝之前更是没有总兵这个官职,更无陈塘关总兵一说。



三、《封神演义》中陈塘关总兵从何而来

既然根本不存在陈塘关总兵这个职位,那么在商纣时期故事的《封神演义》中,为何会出现这么个奇葩职位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封神演义》的成书时代,那就是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据说作者是许仲琳,此书又名《封神榜》、《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

明朝时期当然就存在总兵这个地方武官,何况商朝是约公元前1046年前的王朝,明朝的人怎么知道当初的官员设置呢,只能用当下的制度进行填补,这在历史演义小说中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因此来不得半点真。


安定郡小书生


其实《封神演义》不只中出现了总兵商朝以后才有的官职,包括李靖也可能指的是唐朝名将李靖;而二郎神其实是指秦代治水都江堰的李冰之子,人物都是商代以后才出现的。

另外,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出现的许真君许逊,是晋代人物。而小说交代,孙悟空闹天宫的时间是在王莽篡汉之前,那时候许逊又怎么会出现在天庭?

有人说,这些是因为小说作者忽略了时间顺序造成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在《三国》《水浒》中就没有出现这种“关公战秦琼”的现象,特别是像水浒这种虚构的小说,也没有出现北宋之后的历史人物,其他细节也基本是按照北宋历史来还原。

说到这个问题,真的有必要掉一下书袋,在“神话学”研究中,有一个特别的概念:历时性和共时性。

简明而通俗地说,“历时性”就是指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存在,叙述必须讲究时间逻辑;“共时性”则指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打破了时间顺序而存在,叙述可以不符合真实的时间逻辑。


不难看出,但凡神话性质的故事,往往存在共时性的叙述,其中的人物、事件,并不一定符合真实的历史时间逻辑。而基于现实的故事,比如《水浒》,基本上是按历时性叙述,人物和事件都基于历史而存在。而基于现实记录的史书则必须纯粹是历时性的。

所以,当我们阅读和理解神话故事时,其实并不需要拘泥于“真实的历史逻辑”。这些“穿越时空”而来的人物和事件,在一个神话文本中重新组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新的逻辑关系。

在神话故事中,不但后世的人物可以出现在前朝故事中,而且前朝人物也可以不断地在后世故事中出场,比如太上老君(老子)可以出现在任何的神话故事当中。为什么?因为一旦一个人物成为了神话人物,那么在故事中他就是永生的。因此,也可以看出,神话的共时性特点,让所有人物和故事成为静态和永恒的。


探谜古小说


其实楼上有很多答主都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我觉得已经初步的回答了楼主所要问的问题。《封神演义》的作者是明朝人许仲琳,出现陈塘关总兵这样的官职,也非常正常,但我认为不是作者疏忽大意造成的,而是故意为之。

我们都知道,小说往往讽刺的是现实,反馈的也是现实。但是作为读者来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读懂小说中或者书中的深意,所以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的把当代的一些事情融入到小说中去,这样即使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提醒读者小说讽刺的就是现实。

读过《封神演义》的读者应该都清楚,其实作者还是按照还原历史的态度来写的这本小说,传说中的很多官职都跟上周时期的官职是一一对应的,那么为什么在陈塘关总兵李靖这个关键性的人物上面会出现这样的乌龙呢?



笔者猜测,这也是有意为之,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广为人知,也是《封神演义》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迄今为止呢,哪吒闹海被改编成了很多漫画和动画片,以及各种故事,足见哪吒闹海在民间影响力之深。

但同时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商周时期并不存在李靖这样的一个人物。历史上的李靖是唐朝时期的名将,在宋朝的时候才渐渐跟西方的多闻天王杂糅在一起,变成了后来的托塔李天王,也就是说李靖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综合分析下来,李静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他广为人知,他有一个官职叫陈塘关总兵,他还有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叫哪吒。通过这四个特点,可以得知作者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他是想用李靖这个人物来讽刺明朝社会,武王伐纣以后很多人都成仙了,有姜子牙这样的功臣,也有李靖这样的厉害角色,当让也有很多牛鬼蛇神都成仙了,说明社会是不公平的。



李靖,这个陈塘关总兵的官职既可以保护作者自己,也可以提醒读者想到现实,可以说许仲琳也是用心良苦。

不光《封神演义》是如此,同时期的《西游记》也是如此,在唐僧师徒的西行的路上时不时会出现锦衣卫,也是有意无意的在提醒读者,我虽然写的是神话,但你可以对照现实。


历史百家争鸣


《封神演义》的作者是明朝人许仲琳,生活年代为1560-1630,妥妥的明朝人。不管是古代小说还是现代小说,绝大多数作者难免沾染了同一时代的气息,不能完全再现古代的社会状况,除非是自身经历过的历史。许仲琳也不例外,他是明朝人,对商周时期的生活只能在史书中略见一二而已,很多语言都带有明显的明朝特色。(许仲琳绘画)

总兵和陈塘关在商朝到底有没有?

“总兵”这一职务是明朝的官职,正在明朝才开始有的,商朝地方官是按照侯、甸、男、卫、邦伯这样的等级来划分的。军队是按照师、旅、行等级来安排的,一“行”有100人,三行组成一大“行”,约300人;三大“行”组成一“旅”,约1000人;三“旅”组成一“师”,约3000人。

商朝不单单没有“总兵”这一职务,陈塘关这一城池也是没有的,都是虚构的。而陈塘关总兵李靖在商周时期也是没有的,唐代以后,托塔李天王李靖是一个杂糅了唐朝名将李靖和佛教北方多闻天王的一个神话人物,到宋朝时期才真正成为“神”。(陈塘关形象图)

《封神演义》著作如何写成?

许仲琳生活在明朝,他所著的》《封神演义》最终读者还是明朝人,要写的通俗易懂,符合民间的神话传说,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封神演义》并不是独立创作的,现代人根据历史资料和宋元时期刊印的《武王伐纣平话》中得出这样的研究结果:

《封神演义》的历史来源于《史记》中的《三代世表》和《周本纪》,在这里得到《封神演义》的历史主框架。在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有很多“武王伐纣”的民间传说著作,这也是《封神演义》的资料来源。(哪吒形象图,宋元之前的平话没有哪吒出世的描写,明朝《封神演义》中增加的)

宋代成书了《武王伐纣平话》一书,共有四十二节题目。《封神演义》中除去第十二回至第十四回描写哪吒出世的内容外,前三十回的内容都是由《武王伐纣平话》的内容进行扩编而得来的。作者并没有按照《武王伐纣平话》的内容写作,而是再创作的结果。

神话传说小说里面的很多人和事情不能按照现实的情况来衡量的。


穿越再现彼岸


作者是明朝的,谁知道商朝官名叫什么啊,写小说而已,小说是给当世人看的,写商朝的官太累,一般人也看不懂,多余,直接用明朝的官,大家都看得懂多省事。现在看史书说谁当什么官,大家还得换算一下相当于现在什么官,才知道官大不大,现在人写从前的故事难道还得用古文写?现在的人也看不懂啊。历史小说都是拿现在的说从前的,拿现在的事编古代的故事,写现代容易惹事,编在古人身上就没事了。


海中岩haha


封神演义中出现了“总兵”这一明朝才有的官职,属于古代历史文学中常有的穿帮。事实上这种穿帮并不少见。即使《三国演义》中,也出现了宋朝的装备(关羽的大刀)和地名(如第五关的滑州关)。而封神演义中这种问题更多。包括春秋晚期的老子却在商朝末年就叱咤风云。


其实这没什么奇怪的。因为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并不等于历史论文。文学家虽然写的是历史故事,但他脑海中除了一部分历史知识外,更多的是他自己日常活动的信息材料。他是用这些材料,来构建历史背景下的故事。

我们现在写作历史故事的文学家条件非常优厚,想了解某个朝代的事情,只需要上网查询,既能迅速得到非常大众化的普遍知识,如果想要深入还原也有大量的专业论文可供查询。饶是如此,要现代写手去把历史上的一花一木都还原,也是很难的。

那么把时间推到几百年前,明朝人许仲琳要写作封神演义时,或者明初人罗贯中要写作三国演义时,他们是没多少史料可以参考的。罗贯中还好一点,他手中至少能有一本三国志(多半有裴注),可能还有一本元朝的全相平话三国志,一些宋元的三国杂剧。靠这些东西,他至少能大致还原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大事脉络,和获得诸多历史细节。

而许仲琳呢,那时候甲骨文还没开始研究,大量文物也还在地底下,他可以用的唯一材料,没准就是史记中七零八落的一些段落,再加上一本武王伐纣平话。凭借这点东西,再加上乱七八糟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构建出三千年前那场气势恢宏的革命里,大量细节包括兵器、用品、官职、服饰、语言习惯等只能参考他自己熟悉的明朝,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巴山夜雨涮锅


因为书是明朝人写的,而对于商周时期历史本就很难可考,所以作者加上了一些自己先入为主的东西也就不奇怪了。


木铎人


《封神演义》明朝作者许仲琳,为了突出托塔天王李靖在凡间生平事迹,把当时代官衔地名串岔了,因为长篇大作,年代久远,有点睚眦也正常了。就像一个人显示自己很有水准,与人交谈用标准的普通话,交谈的时间久了,不随意就夹杂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来了。因为人太注意了,觉得很累了,不经意就显露出家乡或时代的本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