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幹家務,長大後的差別可不小,父母應該知道

都知道,天下所有的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純粹的,是無私的。而我們的父母,本著父愛如山,母愛似海的深情,影響著自己的兒女。孩子從出生起,就是父母心頭的一塊肉,作家長的,也會在未來的日子裡,傾盡所能保護著孩子平安健康長大。

孩子是否幹家務,長大後的差別可不小,父母應該知道


雖然二胎已經開放,但是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還是獨生子女較多,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這個說法並不過分,很多的孩子在家長的盡心呵護下逐漸成長,但是集寵愛於一身的孩子,也容易導致孩子的嬌慣性格。甚至很多家長,不讓自己的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真心希望媽媽能明白:要是家長越捨不得讓孩子做家務,孩子將來會越不中用。

陳女士是一名人民教師,在學校裡面教小學生語文,陳女士說前陣子她教的班裡轉來一個新學生,成績很理想,人也看起來也乖巧懂事。但是有一天,她發現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原來是班幹部安排每個同學輪流值日,但是當輪到這孩子值日的時候,孩子不接受值日打掃衛生,果斷拒絕了班幹部的安排,孩子解釋說:“我媽媽告訴我,上學就是為了好好讀書,其他事情都不用做,掃地也不行”。這些話,因為陳女士正好前往班裡拿東西,被陳女士聽到了,陳女士感到十分的錯愕。

孩子是否幹家務,長大後的差別可不小,父母應該知道


於是,陳女士讓孩子的家長,第二天到學校來,因為解鈴還須繫鈴人,需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還需要從家長入手,陳女士想跟家長溝通一下想法,當孩子的媽媽來到了學校,孩子的媽媽跟老師理有據地說出這樣的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聖人告訴我們的,所以我覺得孩子是對的,孩子只需要好好學習就可以了,今後值日的事別安排她。如果一定要值日,我來替孩子掃地就可以了。”

孩子是否幹家務,長大後的差別可不小,父母應該知道


要知道“勞動最光榮”,這句話一直都不假,勞動可是人類能夠生存的基礎和手段。捨不得讓孩子做事情,已經成為現在父母愛孩子的重大誤區。從小培養自己的孩子擁有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是一件好事,那些小時候幫著父母做家務的孩子,和從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可不小。

第一點好處、讓孩子體諒家長的不容易

家長千萬不能以為孩子年齡小,就不讓孩子做家務了,家長需要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比如從2-3歲起,就開始教孩子把垃圾丟進垃圾桶裡,開始學會收拾自己的玩具,等孩子稍微長大一些,到了4-5歲的時候,可以教自己的孩子學會疊衣服,把碗筷擺好等等;等孩子到了10歲以後,可以讓孩子打掃自己的房間等。

孩子是否幹家務,長大後的差別可不小,父母應該知道


孩子可以通過做家務,做出一定的勞動,讓明白道理,讓孩子體諒和明白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讓孩子學會寬容和互相理解。

第二點好處、讓孩子從家務中獲取豐富生活知識,有助於發展智力

靈活的雙手,是靈活的大腦的基礎,孩子在勞動中使用雙手,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事物,能夠幫助孩子積累生活經驗,學習生活中的知識,培養孩子生活的獨立性,經常動手的孩子,可以讓孩子大腦中樞神經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使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和熱愛生活,也讓動手能力逐漸加強,不斷加強孩子的動作協調性。

孩子是否幹家務,長大後的差別可不小,父母應該知道


從教育上來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十分重視國家青少年的勞動教育,從美國來說:不少中小學生在課餘時間去為人打工,幹些洗車、送報、看孩子等活;日本規定:小學生每天參加勞動24分鐘;英國規定:小學生每天參加勞動為36分鐘;德國甚至在法律上寫到:6-18歲青少年應承擔的家務勞動項目和數量。

可以看出,這寫國家都是十分注重學生的勞動,而在我國,小學生每天參加勞動的時間人均卻不足 12分鐘。詩人於戈曾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孩子是否幹家務,長大後的差別可不小,父母應該知道


第三點好處、讓孩子從家務增強責任感

通過孩子自己的實踐,在做家務的時候,會有主人翁意識,意識到是家庭中的一員,也是家庭裡的主人,需要對家庭負責,一旦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責任感也會隨之增強,強烈的責任感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

孩子是否幹家務,長大後的差別可不小,父母應該知道


所以,父母給予孩子的愛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有自己飛翔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