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清贫的梅贻琦何以成为清华校长?请看民国大师风云录系列

民国大师(学者)风云录【身世背景篇4】职员之子梅贻琦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武进。远祖梅殷是朱元璋的驸马,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曾受命驻防天津,于是就此落籍。

梅贻琦可能是民国大师中家庭出身最贫寒的。他虽出身于名门,但传到梅他父亲梅曾臣这一代时,家道中落了。其父曾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甚而失业,家境亦每况愈下。他的儿子梅祖彦回忆说:“父亲自幼家境清贫,作为五个兄弟和四个姊妹中的长兄,他帮助父母抚养弟妹,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梅贻琦光绪三十年,梅贻琦先后入南开中学第一期学习,深受天津南开学堂创办人张伯苓的欣赏,后报送保定高等学堂学习。

宣统元年6月,梅贻琦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1910年(宣统二年),进入美国武斯特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由于父亲失业,远在美国的梅贻琦依然要节衣缩食,不时寄钱回家。

1914年,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入选SigmaXi荣誉会员。1915年春季,留学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梅贻琦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理念,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1948年当选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

大师风云录连载: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梅贻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