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早教教什麼?怎麼教?

0-3歲早教教什麼?怎麼教?

早教是什麼?

很多人覺得小寶寶除了吃和睡什麼也不會,為什麼要教育呢?

其實,寶寶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了知識的獲取和認知的發展,只是他的表達能力有限,無法告訴你他有多聰明,所以千萬別小看他的能力。

早教=早期教育≠上早教班

早教,並不是給孩子灌輸知識。

而是為孩子提供一個適合其探索的環境,通過“遊戲”的形式,幫助孩子在玩耍中更好地瞭解和認知這個世界,促進其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均衡發展。

為什麼要上早教?

0-3歲是孩子腦部發育最重要的時期。

1)剛出生時,嬰兒的腦重400g,佔成人腦重的1/4,到6個月時,腦重佔成人腦重的50%,3歲時,比例則達到80%。

2)嬰兒在出生時,突觸連接大約有50萬億個,相當於成年人的1/10。孩子3歲時,突觸連接大概是1000萬億,數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到了14歲時,孩子的突觸連接數目和成人基本差不多。

在3-14歲這個階段,突觸就會開始進行修剪。

0-3歲早教教什麼?怎麼教?

學習和刺激過的突觸不會消失,但沒有被刺激的突觸就會慘遭淘汰,所以在早期讓孩子接受更多的刺激,孩子更聰明,更有利於未來的發展。

人腦的神經元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存在敏感期(也稱為關鍵期),在這段期間內如果得到良好的發展,往往會產生意料以外的好效果。

相反,一旦在這段期間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對人的智力可能會產生不可逆的壞效果。

早教的對象是?

早教的第一個對象是0-3歲的孩子。

寶寶從出生到6個月之內是大腦細胞增殖的高峰期,到3歲以前則是神經系統髓鞘形成的高峰時期。

新生兒和胎兒一樣,不僅需要充分的營養供給,還需要外界給予持續不斷的適度刺激,才能進一步地促進他的神經系統發展。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翻天覆地地變化著:從那個躺在床上只會搖搖手蹬蹬腿的小寶寶,變得慢慢會爬、會走、會跑、會跳了,甚至還會自己吃飯和畫畫……這個階段是孩子大腦發育最迅速、最具可塑性的時候。

建立孩子內在的安全感,也是0-3歲父母的另一項重要任務。

你會看到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輕言放棄,在遇到挑戰時願意迎難而上,他們心裡有這樣一種感覺,“我可以,我會成功的”。

然而這種感覺並非來自理性的判斷,而是源於潛意識中的一種直覺,感性卻堅定,它就是安全感。

安全感的獲得,來源於孩子生命的最初與最親近的人的互動,它同時影響著孩子現在和將來如何看待周圍的人、外部的世界,和他自己。

為人父母可能是這世界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工作之一。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學習了。

所以,早教的第二個對象是孩子的父母。

為人父母可能是這世界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工作之一。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學習了。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孩子成長髮育的規律,只有瞭解了孩子在每個階段的生長髮育特點,才能有針對性用科學的方式去去養育和引導孩子,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我們還需要學一些兒歌、學一些遊戲,一些溝通技巧,幫助我們與孩子更高質量地互動。

家庭式早教VS傳統式早教

0-3歲幼兒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裡完成(即使是上早教班,也只是一週1-2次),所以家庭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傳統式早教指的就是早教機構,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家長帶孩子早教的一種形式。

專業的早教機構,都有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會針對不同年齡的寶寶,把課程設計的既多樣化又有趣,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優化。

0-3歲早教教什麼?怎麼教?

0-3歲早教的教育理念

1、親愛兒童 滿足需求

重視嬰幼兒的情感關懷,強調以親為先,以情為主,關愛兒童,賦予親情,滿足嬰幼兒成長的需求。創設良好環境,在寬鬆的氛圍中,讓嬰幼兒開心、開口、開竅。尊重嬰幼兒的意願,使他們積極主動、健康愉快地發展。

2、以養為主 教養融合

強調嬰幼兒的身心健康是發展的基礎。在開展保教工作時,應把兒童的健康、安全及養育工作放在首位。堅持保育與教育緊密結合的原則,保中有教,教中重保;自然滲透,教養合一。促進嬰幼兒生理與心理的和諧發展。

3、關注發育 順應發展

強調全面關心、關注、關懷嬰幼兒的成長過程。在教養實踐中,要把握成熟階段和發展過程;關注多元智能和發展差異;關注經驗獲得的機會和發展潛能。學會尊重嬰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順應兒童的天性,讓他們能在豐富的、適宜的環境中自然發展,和諧發展,充實發展。

4、因人而異 開啟潛能

重視嬰幼兒在發育與健康、感知與運動、認知與語言、情感與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差異,提倡更多地實施個別化的教育,使保教工作以自然的差異為基礎。同時,要充分認識到人生許多良好的品質和智慧的獲得均在生命的早期,必須密切關注,把握機會。要提供適宜刺激,誘發多種經驗,充分利用日常生活與遊戲中的學習情景,開啟潛能,推進發展。

0-3歲早教教什麼?

1、身體動作發展和感知覺訓練

通過遊戲等方式,使寶寶的身體大動作、精細動作及視聽觸味嗅等各種感覺獲得更好的發展,為培養寶寶各種良好習慣做好準備,為寶寶進一步的探索、認知、發展社會性、適應生活打好基礎。

幫助及促進孩子大運動及精細動作的發育,如訓練寶寶俯臥抬頭、翻身、爬、扶坐、扶站、獨走、上下樓梯、攀登等。並培養寶寶搭積木、握筆畫圖、摺紙等精細動作。 

2、使用語言和及認知能力的培養

語言是與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我們要抓住寶寶的語言發展關鍵期,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養成寶寶正確表達自己、與他人進行溝通、理解他人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如:給寶寶聽音樂,與寶寶對話,他會模仿大人的發聲,給寶寶念兒歌,講故事;教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如眼、耳、鼻、嘴;認識顏色如紅、黃、藍、綠;區別大小,“前”和“後”。

3、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與習慣的培養

自理自立的好習慣有良好的飲食習慣、睡眠習慣、衛生習慣、自己照顧自己、自我約束等習慣,要強化和鞏固寶寶在這些方面的正確行為,以形成穩定的習慣,發展其自理、自立和適應生活的能力。

這主要是指對孩子的睡眠、進餐、大小便和穿衣、盥洗方面的培養。如:培養寶寶能自己上床到自動入睡,安靜入睡;學會正確使用餐具,自己吃飯;培養寶寶自己洗手,洗臉,脫、穿衣褲等;培養定時大小便到他能自己去廁所解決大小便的習慣。 

4、培養探索和認知的好習慣

認知周圍世界是寶寶重要的學習任務,通過科學的早期教育,可培養寶寶的專注力、好奇心和求知慾、主動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後各階段的認知和學習做好準備。對於這一點,案例中多多媽媽的認識和做法也有偏頗,早教不僅是教寶寶識字、算術、學文化知識,更要養成寶寶獲得知識信息的好習慣,教寶寶學會學習、培養其學習能力。

在早期教育中,通過讓寶寶參與各種活動,通過讓寶寶與父母、與他人一起做事或自己做事的活動,教寶寶正確的做事方法,使其養成有條理、有秩序、認真踏實、善於思考和創造、耐心和堅持等良好的做事習慣。

5、積極情緒的培養 形成健全的自我概念

積極愉快的情緒是孩子心理正常發育及身體健康發育的重要條件。如:經常寶寶微笑,對寶寶的態度要和藹,經常給寶寶逗樂等,使寶寶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狀態。 

寶寶出生不久,就開始學習自己和他人、自己和周圍世界的分離與聯繫。2歲的寶寶開始有了自我,早教要引導寶寶正確處理自我和他人的關係,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發展良好的自我概念,完善個性。

6、培養與人相處、適應社會的好習慣

人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在寶寶成長的早期階段,我們要教其學會與人和諧地相處,懂得遵守與人交往的規則和社會規則,培養其與人相處、適應社會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能喜歡同伴,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懂得關心小朋友以及能夠幫助小朋友;會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處等。

早期教育可使寶寶具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健全的個性,幫助寶寶做最好的自己。

指導方針:

早期教育的核心就是“玩”:

學齡前的孩子應該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去觀察世界,去體驗生活,促進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家長應該採取生動活潑的引導方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玩中教,在玩中學,讓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覺地學到知識。我們可以讓孩子去聽音樂會,去欣賞畫展,去看歌舞,去看體育技能比賽,去看動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千姿白態的各種現象。讓他們將聽到的,見到的,感知到的大量信息搶先注入到大腦裡。使得大腦成為貯存信息的大倉庫,匯聚知識河流的大海洋。

早期教育是智育與德育並重:

孩子在4歲之前就能掌握一生中50%的行為能力,因此在這一時期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更為全面。兒童最佳的人生開端應該是擁有充分合理的營養、良好的健康狀態,生活在一個感知刺激豐富、充滿溫暖愛心的家庭環境中。一般來說,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因素。而且,6歲以前是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性格的關鍵時期,是奠定高情商的起始階段。

在早期教育問題上,家長們要擺正自己的心態:

早期教育除正常的智力開發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孩子對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充滿好奇,父母大可順應孩子這一心態,多鼓勵孩子嘗試,讓他自己去體會、感受,在嘗試中產生自信心。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家長不要急於指責、嘲笑、挖苦和恐嚇,應該教給他相應的知識和恰當的方法,使孩子逐漸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