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电视剧《大明风华》出现“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这种官职,该剧编剧水平到底处于何种层次?

羅日新


说实话,编剧水平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导演的水平很高。

大明风华在制造热点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诸如设置“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这种一看就知道不合常理的文武大全官职,

还有反其道而行,将朱元璋的形象刻画的是丑之又丑,就是按照朱元璋丑版的画像来的。

光是这两个“低级错误”就足以吸引大众来进行讨论,无形中大明风华的热度又提高了不少,还没有花钱宣传,太合算了。

不过宋安之个人认为,大家笑一笑就好了,毕竟是电视剧,又不是历史还原剧。人家也图利益,所以这样制造热点也正常,现在这种情况太多了,认真你就输了。


宋安之


锦衣卫指挥使是武职正三品,而礼部尚书自洪武废除丞相和四辅,废除中书省,让六部直属皇帝后,就和其他五部尚书一样,成为正二品文职官员,

正二品和正三品听上去似乎只差两级(中间隔了个从二品),但实际上地位相差悬殊,前者按现在的话讲属于“副国级”,因为废除宰相后明代文职一品只剩下三公三孤之类虚衔,武职一品也只有同样被架空的五军都督府都督,明朝中后期内阁的主官——大学士,本职的品级才正五品,要加尚书衔变成正二品,才和实际地位相称。后者则最多算是个“司局级干部”。

因此礼部尚书从品级、地位上讲,都不可能向下去“领”锦衣卫指挥使这种较低品级的差事,只有品级较低、但工作性质重要的官员,比如大学士、总督、巡抚之类,需要提升品级以崇其地位,才会给加一个尚书衔。

唐宋两代在多数时候有一种“勋官制”,宋代还实行差遣职分离的体制,因此在唐、宋两代,带着宰相、大学士、尚书之类高级头衔,去担任级别较低实际“差遣”的官员很多,但明代并没有类似的制度。

不仅如此,尚书是文官,而锦衣卫不仅是武官,而且是直属皇帝的军情人员,两者是不能交叉任职的。明代锦衣卫官员中也有从科举体系中选拔的文人,比如著名的沈炼就是嘉靖十七年进士,先任知县,后因故被降职,扔进了锦衣卫体系中任经历,也就是说,科举人物进锦衣卫体系是可以的,文职基层官员变成锦衣卫官员也不乏其例——但让一个文职高官同时兼任锦衣卫高官,是绝对不可以的。


明朝皇帝设置锦衣卫的目的,正是出于对朝臣体系的不放心,要搞一套独立的情报系统加以监督,你让朝臣体系内的要人出任锦衣卫高级官员,不是等于委任一只猫当老鼠大王么?明朝皇帝恐怕没这么笨的。

水平?都写成这样了您跟我谈水平?


李厚何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可笑的是没有雷同

但若干,有的人还在辩解这是电视剧不是正史。这个就有点胡搅蛮缠了,冠以大明的年号,你跟我说这不是历史?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出现了这么一个神奇的人物,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这个名头可不一般。礼部尚书是文官官职,锦衣卫是武官官职,两个官职加到一个人身上,目的就是突出这恶搞人物的重要性。

毕竟,在徐滨的人设里面有这样一条“他是孙若薇永远触碰不到的爱人”,看到这儿你如果还不明白的话,我跟你说的直白一点,他是孙若薇和宣德帝之间的第三者,这下明白了吧?

孙若薇既然是皇后人选,那么她看中的人也应该都差不到哪里去。加之,明宣帝朱瞻基是个文武全才的人,这徐滨自然也不能弱到哪里去。怎么办?好说,也给他设置一个文武全才的人设。于是乎就有了这么一个“怪胎”——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

有人说,在明朝历史上不可能有这样文官又是武官的职位,这不科学。额,大家是没看到题目的开头么?“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除了这一处之外,还有关于建文帝的这一段儿也是雷到了不少的人。朱棣攻下了顺天城,城破之际,建文帝疯了一样的想到了刘伯温给出的“锦囊妙计”,也就是一副朱元璋的画像。(后被历史学者怒喷,这是民间的画像不是朱元璋真正的画像)。于是在画像中,建文帝找到了自己爷爷给出的最后的妙计。

这大鞋拔子脸,已经被证实了是满清的丑化之像。

最好笑的设定是画像中朱元璋的手的指向,也就是说,朱元璋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给建文帝想到了解决的法子。可挖出来之后才知道是一把剃头刀,这设定监制不要太雷人好不?

建文帝也捧着这本剃头刀,剃发易服就不知所踪。

至于说徐滨的人设问题已经不重要了,这部戏原本就没有考证历史,外人也只是看个笑话罢了,毕竟这男二号也得有自己强大的人设不是?


娱扒府


“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这是电视剧《大明风华》里面一个非常明显的BUG,并且绝对不是因为剧情需要而编撰的,编剧缺乏基本的明朝官吏制度常识。

礼部尚书是什么官衔,在明一朝,尚书基本上就是顶级官员了,除了入阁的那几个,就是那六部的尚书官衔最高,实权最大。

明朝自从朱元璋取消了丞相这个最大的官职后,朝廷事务基本分化到了六部,吏、兵、礼、工、户、刑。这六部首脑就是尚书,朱元璋不但废了丞相,更是连中书省都废了,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可谓位高权重。

礼部尚书在六部中的地位其实非常的重要。礼,制也,说简单点就是管理各种与规制有关的事务,这些事务说大就大,说小就小,而且有些制度、规范连皇帝都触碰不得,礼部尚书完全可以从一些陈年祖制中刨些规制出来数落皇帝几句。

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特务机构,直接归皇帝管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特务机构,几乎游离与国法之外,锦衣卫指挥使的官阶很高,按品级是正三品。指挥使绝对是皇帝最为信任的武将来担任,在明一朝,还从没有过文人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的例子。

由于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特务机构,很多一些后戚无法安顿官职,皇帝就会让其在锦衣卫挂一个官衔,但是只拿饷银,不干活,也就是说有些锦衣卫的官衔是虚职,留给皇帝的老丈人、小舅子们的,纯粹为了照顾他们吃空饷,比如《大明风华》里面的胡善祥的父亲,其实就是锦衣卫的百户。

礼部尚书按品级是正二品,高品级官员挂职低品级职务这种事情是有的,但让文官挂职武官职务还是很少见,特别是朝中的重臣挂职内廷重要职务,这就几乎不可能了。

首先来说,礼部尚书是外廷;锦衣卫和内阁是皇帝内廷。内阁成员挂职外廷尚书不稀奇,比如嘉靖朝赵贞吉入阁后还兼任户部尚书,但是让外廷重臣挂职内廷关键岗位,这绝对不允许。

《大明风华》编剧出现这样的一个失误其实也无伤大雅,对于很多不太了解的观众来说,无所谓的,只要故事具有可看性就行了,至于这点失误根本不影响该剧大热。


沉墨I方之城


忍不住手痒,强答一波。

因为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这种搭配,简直虾扯蛋[吐舌]

礼部尚书,别称宗伯,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由此可见,负责祭祀的礼部尚书有多尊贵。所以礼部尚书只要平稳退休,给的荣衔都得是三师三少这样色的。

又由于礼部尚书特别清贵。明朝中后期时就渐渐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想要入阁,必须先做礼部尚书。

锦衣卫指挥使是什么官?明朝的特务头子,是皇帝的忠犬。这个官有个特点,就是任免全由皇帝心意,外廷无法干扰。

如果谁把皇帝哄高兴了,封个锦衣卫指挥使,分分钟的事儿。所以你看明朝历史经常记载某某皇帝,封了谁一个锦衣卫的官,好多还都是世袭的锦衣卫。

能被皇帝钦封锦衣卫,给皇帝做狗腿子,这就是天子脚下,四九城里也足够威风八面啦。

可是!注意,这里划重点:

前面讲礼部尚书是负责祭祀和礼仪的尊贵官衔,做到礼部尚书,可谓位极人臣。再往上就是内阁辅臣,还是已经摸到内阁大门口的那种。

所以,若皇帝一高兴说:礼部尚书,你做官很忠诚,朕封你个锦衣卫指挥使吧。

保管礼部尚书当场就撂挑子不干。

我堂堂礼部尚书,管国家祭祀,管天下士子。给我封这么个狗腿子官?闹呢?

所以终明一朝,没有一个皇帝封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大约有想封的,但没封成。[吐舌]


千古风流一碗茶


我只想说“神剧”都是这么出来的,很多东西都是打着这是电视剧是艺术,就瞎扯蛋。

搞的很多我国历史的东西都没几个人知道了,可能还没外国人知道的多。

比如电视剧电影里,皇帝一上朝大臣都是上奏折,这是什么鬼?奏折是清顺治之后才正式使用的。奏章才是中国古代大臣向皇帝陈言使用最久远的文书,奏折与奏章是完全不同的形制。

还有就是一打开圣旨,一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圣旨也是分等级的好不?不是什么圣旨都是诏曰,诏曰是指诏告天下之意,也就要全民皆知的意思,这是要发全国文书的,这种圣旨不可能动不动就发。还有一种就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这是表示皇恩浩荡,宣示百官的,但并不下达百姓的。所以这种圣旨,是皇帝跟百官交流最多,最常用的。最后一种是“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这就是皇帝在告诫百官了,这种圣旨多出现对官员加官进爵时,告诫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的;或是皇帝对某官员斥责时使用的。好玩的是,许多电视剧皇帝下旨斥责某个官员,也开头来个诏曰,骂个人还要诏告天下是吧?真要用诏曰,恐怕这时候用诏曰就不是斥责了,而是砍脑袋了吧?


老男人1367


这几天正好在看《大明风华》,来说说老张个人的观点。

首先,这部剧从名字上听起来,貌似是一部历史正剧。但是,从第一集开始就让人觉得不正经。剧中很多内容设置、细节处理等,都是经不起历史推敲的。而且,剧中很多人物都是虚设。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正剧的要求,来看《大明风华》这部剧。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礼部尚书兼锦衣卫指挥使”徐滨也就不奇怪了。


礼部尚书,是正二品文官。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中宣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外交部部长+文化部部长的合身。主管的是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在六部中不是很突出。

锦衣卫指挥使,虽然只是个正三品的武官。但是,绝对要比礼部尚书吃得开,手中的权力也不是礼部尚书可比的。从第一任指挥使毛骧开始,锦衣卫指挥使一直就是皇帝心腹中的心腹,替皇帝干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当然,从毛骧开始,历代锦衣卫指挥使等善终的也不多。

明朝前期时,并没有重文轻武,让一个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虽然各部的尚书经常会领一些其他官职来显示皇恩浩荡,但一般领的都是一些文职类的虚职。例如,户部尚书刘健领谨身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李东阳兼文渊阁大学士。

到了明朝中后期,也有一些文武官员互相转换角色的情况。也有文官领武职的情况。但一般限于中低级的官职,像锦衣卫指挥使这么重要的官职,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大明风华》这部剧中,之所以要让徐滨这个礼部尚书来领锦衣卫指挥使,老张猜测可能是剧情需要。

从目前已知的剧情来看,徐滨是女主孙若微的千年备胎,常备有不能转正。这样的虐恋需要一些情节的支撑,而随着孙若微身份的一点点升高,朱瞻基登上皇位等,为了让三角恋更纠结,就要让三人纠缠在一起。锦衣卫指挥使这个职位,更适合这样的需求。


南京老張


明朝皇帝什么事干不出来?

朱元璋直接把宰相这个职位废了,让五品的秘书,管二品大员。

明武宗朱厚照,他是皇帝,还自封威武大将军,还给自己改名叫朱寿。

明宪宗朱见深,娶了比他大17岁的小保姆——小万。

礼部尚书是外聘的职业经理人,锦衣卫指挥使是自家亲信。锦衣卫监督六部。

两个职位基本不可能给同一个人。

但是,如果皇帝发话了,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给同一个人,天是塌不下来的。


美之星暖通


锦衣卫很多“职位”在明代其实就是一种荣誉称号。也有些授予其它军职。很多没实权的。你查阅明史一堆锦衣卫XX。跟清代轻车都尉什么的差不多。比如后妃的父兄大多授予锦衣卫相关官位。比如大明风华里的张太后,孙若薇,胡善祥。她们家父兄。孙若薇她爹被授予都督府佥事。她哥哥孙继宗就授过锦衣卫指挥使。胡善祥她爹授过锦衣卫百戶。基本上明代后妃家族男属都授过锦衣卫或五军都督府的官职。实权嘛基本上是没有的,拿工资而已。


青瓷雅居


清宫戏一个个门清,反而明朝剧,作为一个与国同休,一个传奇色彩那么浓厚的特务机构官职都能搞错。

还顺带在长相上黑了一把朱元璋。

不是历史正剧不要紧,但是作为宫廷剧,你起码的官职、机构配置得查清楚吧?不然剧名前的大明,就是个笑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