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教孩子時,面對孩子的磨蹭和不專心,比喊,吼叫,威脅,恐嚇,更好的方式是什麼?

wm無處安放的心


我來說一下我的親身經歷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參考。

我朋友的孩子呢,就屬於做作業的時候特別不專心和磨蹭的。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她家裡做客,兩頁紙的數學作業,愣是寫了2個小時才做完。因為中午我們要出去吃飯,他媽媽中間也催了他好多次,讓他快點寫完,但沒什麼效果。後來她媽媽直接到了房間裡說:為什麼還沒寫完,你在幹什麼?。。。。(此處省略100字)我們在外面聽著,只覺得朋友越說越來火氣,像小時候父母吵架一樣,弄得我們也不敢吱聲。再後來,孩子就哭了,哭著和媽媽解釋。結果我們這個中午飯就從原定的12點到了下午1點30才吃上。

後來呢,朋友那幾天比較忙,就讓我給接送下孩子,順便給孩子看下功課。

我因為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呢,我覺得朋友的孩子並不笨,他只是做作業的習慣特別不好。這個也和朋友夫妻都比較忙,沒人有那麼多時間輔導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有關。

所以那天呢,我就和他商量,我們先分析一下作業:語文作業有哪些、數學作業有哪些、英語作業有哪些?

你覺得這些作業哪些對你來說難度最大,哪些難度最小。我們從最簡單的開始。

最簡單的是數學作業,只有兩頁紙,而且只是簡單的鈍角、直角等的識別和度量。因為他總是不專心,我並沒有扔下他自己寫作業,而是陪著他一道題一道題的做完,中間不要休息。如果他中間審題時間過長或者不太明白的,我就直接給他提示,結果20分鐘就做完了

做完了數學呢,可以休息5分鐘。

然後是英語,英語呢需要把今天的課文抄寫兩遍,同時呢還需要準備10句的語音給老師發過去。抄寫呢,是很快的。到了語音環節,我記得上次朋友也因為這個發火,因為孩子總說沒準備好,不知道發什麼,結果最終拖了好久。這次呢,我說給你2分鐘的準備時間,你不用說的太複雜,哪怕是把你剛抄寫的文章背誦一下就可以。結果孩子很痛快的完成了。

最後是語文,因為語文有背誦的,我讓他先一小段一小段背,然後再總體的背誦檢查。

最終以前他都需要2個小時的作業,那天不到1個小時就完成了。

我的方法總結起來呢,就是:陪伴、指引給與方法,並且在孩子知情或者不知情的時候,家長要限時。再就是多點耐心,培養好了習慣,你以後就事半功倍了!


煮酒論高考


孩子寫作業特別慢,每天晚上寫作業都得坐在他旁邊,盯著一筆一劃的指導。但是,我們家長又要做飯收拾家務或者忙別的事情,不能時時刻刻在旁邊盯著看,一會兒不看著,這邊就開始偷懶,玩玩橡皮,玩玩鉛筆,一聽到有腳步聲過來就趕快拿起筆寫作業。同班的孩子一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他有時候磨磨蹭蹭兩個小時都做不完,真是焦慮。

後來聽別的家長說,自家都在書桌旁安裝了攝像頭,就算家長沒時間在旁邊,也能通過攝像頭盯著孩子寫作業。看到好幾個家長都在用,覺得應該是個好方法,試一下又無妨。

安裝好的第一天,我通過攝像軟件提醒孩子的坐姿,著實把孩子嚇了一跳,等他發現媽媽在用攝像頭監視他的時候大哭了一場。

本想著有了攝像頭能夠幫助孩子糾正寫作業磨蹭的問題,沒想到卻事與願違,孩子寫作業的效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變本加厲,甚至經常會對著攝像頭做鬼臉和一些奇怪的動作,讓人十分氣惱,又擔心這樣下去會對孩子的心理帶來影響,無奈之下四處“求醫問藥”,遇到了一位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唐唐老師,她為孩子分析了寫作業磨蹭的原因和一些解決辦法,今天分享給大家,希望遇到同樣問題的家長們能夠借鑑。

家長要輔導,但不是監工

一二年級的孩子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離不開家長的輔導,這是毋庸置疑的,這時候的孩子識字量不足,需要家長輔助。但有些孩子到了三四年級,甚至是五年級,在做作業的時候依然離不開家長的輔導,這時候就有問題了。

“這個字寫錯了,趕快改正!”

“這道題老師上課不是講過了嗎,怎麼還做錯?”

幾乎很少看到有家長在陪著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是心平氣和的,在旁邊一直盯著孩子,一旦發現錯誤立馬指出來並要求改正,孩子稍微慢一點,或者錯誤多一點,很多家長就開始沉不住氣要“河東獅吼”了,這些是大部分家長輔導作業的常態,但其實並不可取。

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

要改變這種現狀,最先改變的是家長,我們做家長的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輔導並不是監視。

孩子年齡小,身心發育並不完善,這時候父母要尊重孩子年齡的特性,不能一直催催催。

試想一下,你在工作的時候,老闆一直站在你旁邊盯著你看,還時不時的吼你兩聲,你還能專心工作嗎?這時候內心估計只剩下憤怒、委屈、生氣這些無關工作並且影響工作效率的情緒了。

如果父母實在放心不下孩子自己寫作業,可以找本書或者拿本字帖,和孩子一起學習,大家各做各的事,當孩子想玩的時候,看到父母依然在認真的學,多少都會受到影響。堅決不能出現父母一邊刷手機一遍催促孩子學習的現象,這樣只會讓孩子不服氣,產生逆反心理,不利於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輔導作業時,先抓習慣,再抓錯誤

做作業之前有三問:

  1. 今天各科的作業量有多少?
  2. 今天的作業有哪些難點,打算怎麼做?
  3. 今天計劃先從哪一科作業開始做?

讓孩子在做作業之前,心裡有譜,讓孩子養成學習有條理性的好習慣。

父母檢查孩子作業

檢查作業須知:

唐唐老師說,我們家長在檢查作業時,如果發現有錯題,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哪一題做了,而是告訴孩子這裡面有兩道題做錯了,讓孩子自己找出來,這樣就迫使孩子再次檢查自己的作業,不會過度依賴父母,養成自己檢查作業的好習慣。

現在的陪伴是為了今後無需陪伴。孩子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希望和我一樣的家長們能夠引以為鑑。


唐唐老師說教育


孩子磨蹭和不專心,用吼叫威嚇的方法,是採用了對孩子暴力壓制,從而起到讓孩子順從自己。

但這一招為什麼通常都不管用呢?

磨蹭和不專心通常是,在家長讓孩子做作業或者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上發生的。如果讓孩子玩他喜歡玩的遊戲,孩子一定第一個衝上去,從而看出磨蹭和不專心,是孩子在情緒上故意與大人不配合。

當孩子有了小情緒時,家長想讓孩子順從自己才去了暴力,鎮壓的方式,但保證總是會被推翻的大禹治水都知道只能書不能讀,這就跟孩子的情緒一樣,強迫孩子聽從自己這種做法往往效果很差,而且不能持久。



那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與孩子溝通陳述,利弊直接溝通,永遠是最好的,但道理人人懂,為什麼家長都做不到呢?

首先家長認為孩子太小,家長覺得跟他講道理說不清。其次可能是因為孩子們有自己的理由,講道理說不過,但必須要讓孩子聽自己的。因為家長總是為孩子好。

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這毋庸置疑,但是一味地強迫孩子只會適得其反。一旦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只會背離家長的初衷,這樣是得不償失的。

把孩子當成一個有獨立自主能力的人來尊重平等和他陳述事情的利弊,讓她自己做選擇,而家長在背後做好輿論的引導。

一位阿姨曾經跟我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她女兒小時候不好好讀書,阿姨就告訴她不好好讀書,只能出門掃垃圾。於是她給女兒買了一把掃把,讓女兒一天不上學,到小區門口去掃垃圾。

結果才半天女兒就逃回來,背起書包就要去學校,她對媽媽說:媽媽我還是好好讀書吧,掃垃圾太難了,還是讀書容易些。

強迫孩子是最懶惰的管教方式,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讓孩子從心底信服。



孩子不專心磨蹭需要增強安全感

在遊戲力,這本書中作者勞倫斯科恩博士寫道:專注力和安全感是有很大的聯繫的。

一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很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試問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又怎麼能專心讀書呢?

他一定是將自己牢牢的保護起來。所有的心思都在於抓取一切能讓他分散不安的注意力,以及抓取一切能產生安全感的事情上。

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一定是和父母的溝通產生了障礙,這種障礙並不是能通過一兩次談話,就打通的。

需要父母長時間的耐心陪同,通過和孩子一起做遊戲玩耍的與孩子增進親密度。


雙黃蛋媽媽愛讀書


家有男孩,三歲。在帶娃過程中,娃不專心、磨蹭的時候很多,但我很少用喊的方式,打和罵幾乎沒有。我怎麼做的呢?實戰說話。

1.先立規則

有一段時間,吃飯的時候,孩子不專心。一會要看電視,一會要玩玩具,一會又要下餐椅。我抱住他,跟他立規矩:吃飯要坐在餐椅上,看電視要坐在沙發上,玩玩具在地上。現在在餐椅上,就是吃飯的時間,快快吃完,就可以選擇看電視或玩玩具。如果選擇下餐椅,那就表示吃飽了,不能再上來,中間也沒有零食哦。你自己要想好哦。

2.時間觀念

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不易控制時間,常常看過15分鐘還要看。早在他兩歲的時候,我們教他認時鐘上的數字,譬如當分針指到3的時候,開始看,到6的時候,就要自己關電視。偶爾為了鼓勵他遵守時間,等指針到三了,他還沒要求看電視,我們會說悄悄話,哇,到三啦,看不看電視啊?他會覺得媽媽也是言而有信的人。

3.身體力行

有時出門磨蹭,還要玩玩具,或者乾脆不想出門。可以鼓勵他,媽媽陪你一去飆速,回來再玩啊;或者告訴他,我們要一起出門探險,完成某一項任務啊;或者今天還沒有像小兔子一樣蹦蹦跳呢,還沒有踩水坑呢,等等他愛好的戶外活動。

4.家長要分清什麼是真的磨蹭或不專心

有時,小孩子的拼圖沒有完成,或者他穿衣服穿鞋子還沒穿好。大人可以等待的,不妨安心等待;若不能等待的,不妨用以上三點建議來說服他。譬如有時,孩子就是不愛進行某一項活動,顯得不專心,不妨換一個活動。只要他遵守基本的規則和禮儀,玩什麼都是玩,而且興趣,能很好的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遛娃實錄


01

首先我要說的是,不是“在管教孩子時,面對孩子的磨蹭和不專心,比喊,吼叫,威脅,恐嚇,更好的方式是什麼?”,而是吼叫威脅恐嚇這些根本就不能算是方法,如果家長這麼做,不但起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會起反作用。


我們必須從心理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決定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重要原因是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專注力。我想題主的問題,也是想解決孩子的專注力的問題。但事實上,家長在一旁的吼叫威脅恐嚇,包括監視,都是對孩子專注力的極大破壞。當孩子必須動用大量的注意力防禦外面的“危險”——來自父母的打罵、責備等,就一定不會有良好的專注力。而一個孩子缺少良好的專注力,那麼磨蹭和不專心,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表現。


所以,家長的這種錯誤的教養方式,不但不能起到杜絕磨蹭和不專心的現象的作用,反而會起嚴重的反作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家長長期使用這種錯誤的教養方式,這種專注力的渙散會進入到潛意識——孩子會無時不刻不處於精神緊張的防禦狀態,那麼所謂的磨蹭和不專心,就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行為,而是人格問題了。這基本上就很難矯正了。


02

事出有因,家長需要明確,孩子的任何行為,其背後都一定有其自身系統的合理性。請注意,我說的是合理,而不是正確。合理的意思是,他必然會這樣做。


這依然源於家庭環境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所以,家長看到的是磨蹭、不專心的現象,但是卻不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做的原因,這樣的管教就會流於控制、懲罰,然後進入惡性循環。


家長面對孩子的任何一個現象,都需要找到其背後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簡單的貼標籤,認為孩子就是偷懶等。


一般來說,孩子的磨蹭、不專心有幾種原因。一是不擅長,不會,有畏難情緒。二是不熟悉,不喜歡。三是缺少時間觀念,缺少時間感和空間感。四是對目標不明確。五是隱性逆反。


有的人說孩子性子慢,這個性子慢裡,有天生的基因,也有後天家長不恰當的養育模式,是共同影響的結果。


03

知道了原因,就需要對症下藥了。


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孩子,看看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比如說,作業有難度,不想做。還是家長總是在寫完作業後又佈置新練習,所以故意拖延,又或者是總想做到最好,一旦沒有做到,就對自己很失望,不願意再繼續做下去,或者是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幹什麼(目標不清晰),所以很容易被眼前的事情吸引等等。


根據孩子不同的原因,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合理的宣洩情緒,找到痛點,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的耐心、認真,更需要家長對孩子的共情和理解。


一般來說,孩子的這些現象都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比如家長總是像一個警察一樣在一旁監視,或者不斷的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一會讓孩子吃個水果,一會提醒孩子應該勞逸結合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或者是家長總是懲罰孩子,這些都會引發孩子的恐懼、防禦和逆反。


所以,孩子磨蹭是現象,背後是心理機制。家長要做的,是提高認知,改變自己慣用的撫養模式,多和孩子溝通,啟發孩子說出卡點。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


有夢想的唐糖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去情緒化管教》。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不要打罵孩子,不要讓孩子坐冷板凳,因為對於孩子來說這沒有好處。

第一,這種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大腦的構建。當我們吼叫或者打罵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大腦會接收到兩個信號。

信號一,身體發出的疼痛信號,會讓大腦接收到恐懼,大腦的本能反應是逃跑。信號二,因為害怕,孩子會想著尋找最親密的人,但是這個時候大腦發現想要依賴的和帶來疼痛感的是同一個人。

如果孩子不停的重複著這樣的恐懼情緒,管壓力的激素皮質醇就會被釋放出來,皮質醇長期對大腦有副作用,長期會影響到大腦的健康。比如孩子大腦鏈接的建立。



第二點,不管是打罵還是讓孩子坐冷板凳,都錯過了孩子最佳的反思機會。當孩子墨跡或者不專注的時候,我們想讓孩子怎麼樣?肯定是想知道他們為什麼不專注。

但是暫時的喊或者罵會讓孩子變得更專注嗎?不可能。只會讓孩子變得學會應付父母。

面對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

《去情緒化管教》中作者給出了一個三連問的方法,那就是當父母想要發火的時候可以這樣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做?

問題一,父母可以問問自己孩子問什麼磨蹭,注意力不集中。

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行為表現,這些表現之後都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喜歡磨蹭是沒有時間觀念?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還是缺乏約束力?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分清哪些是孩子不能做到的?哪些是孩子不願意去做的。比如4歲的孩子出門總是磨蹭,那我們要知道這是孩子發育的特點,4歲的孩子不是不想快,只是他們沒有具體的時間觀念。


問題二,父母們可以問一問,這一刻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做什麼?

假設孩子是沒有時間觀念,我們應該想象如何教會孩子建立時間觀念。比如認識時間,或者動畫片的長短來解釋時間,讓孩子更好理解。

問題三,具體做給孩子看,讓孩子去學會。

大腦認知的構建都是通過不斷的重複練習來做到的。所以,想要孩子怎樣去做,父母可以親自示範給孩子去看。

首先,想要孩子學習,先和孩子建立情感鏈接。比如孩子注意力不專心,直接告訴孩子,我希望我們溝通的時候你能夠更專心,媽媽並不想訓斥你,我們來一起想一想怎樣能讓你更專心的聽我說。


第二,表示對孩子情感的認同。“你總是不專注,因為你不喜歡我和你談話的方式。”如果孩子對你的回答表示肯定,證明他在傾聽你,

第三步,示範給孩子下次要如何去做。 如果孩子不是幼兒,可以和孩子具體溝通如何來做。

作為父母我們知道任何方法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所以父母問還需要再實際生活中多做練習!


豌豆媽媽育兒


孩子發脾氣,是很多家長都十分頭疼的問題。

但明星胡可在《不可思議的媽媽》這檔親子綜藝節目上卻做出了教科書般的示範,值得學習。

胡可兒子小魚兒通過賣力地唱歌跳舞,終於贏得一張可以兌換玩具的卡。興沖沖來到玩具店,事先跟媽媽商量好先給哥哥選一個玩具,然後自己再挑一個。

可是選完兩個禮物後,卻被媽媽告知記錯了規則,一張卡只能兌換一個禮物。機靈的小魚兒立刻把給哥哥的放回貨架,死死守住自己的玩具。

媽媽試圖說服小魚兒:“這次先兌換哥哥的玩具,之後再來買小魚兒喜歡的玩具。”連胡可自己都說,這對年僅3歲的兒子來說,幾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任務。

胡可先跟小魚兒說,哥哥這次不能跟他們去三亞,應該買個玩具送給哥哥,又建議小魚兒把自己喜歡的禮物存在櫃檯,下午就來給他買走,保證買得到。

一番勸說下小魚兒終於同意了,可是在禮物離開自己手中的那一刻,小魚兒終於惹不住發起脾氣來。

胡可又蹲下身來好一陣道歉、安撫加保證,保證一定給孩子買到喜歡的玩具。小魚兒基於對媽媽向來言出必行的信任,終於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玩具店。

可走在半路,小魚兒突然情緒又上來了,開始哇哇大哭,還罵胡可是個“臭媽媽”。

換做是普通父母,這個時候可能所有耐心都耗沒了:

道理講了好幾遍,孩子卻始終不依不饒;

大庭廣眾哭鬧,讓自己沒面子;

還罵自己是“臭媽媽”,難道這些年的辛苦養育還比不上一個玩具?

很可能就忍不住吼孩子:“別哭了!”然後生氣地抱起孩子回家,邊走邊數落孩子的不懂事。

可是胡可卻沒有,她依舊情緒穩定且溫柔地蹲下身抱抱兒子,讓孩子在自己懷裡大哭了一場,因為她明白孩子此刻心中有多麼難受。

見兒子哭得傷心,正想再安慰兩句,結果小魚兒釋放完情緒自己就好了。下一秒已經一臉大爺模樣奪過牛奶咕咕喝了起來,引得胡可一陣好笑。

胡可分享自己的育兒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先認同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

做孩子情緒的外部調節器

建立聯結,而非解決問題

很多父母感慨,自己孩子怎麼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呢?

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情緒衝動的時候。大人尚且如此,小孩就更不用說了。我們常常發現和孩子講了無數道理,但孩子還是難以控制情緒,這其實並不完全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腦發育的一個過程。

20-25歲後,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的那部分才逐漸發展成熟,因此孩子年紀小,不能控制情緒實屬正常現象。我們要允許孩子釋放情緒,同時做孩子“情緒的外部調節器”,引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遊戲力工作室的創始人李巖老師,就有豐富的處理孩子發脾氣方面的經驗。

他是三個小朋友的爸爸。他的兒女都成績優異,待人有禮貌。尤其是女兒,十分惹人喜愛,人前是妥妥“別人家孩子”那種類型。

但是在家裡卻是個“混世小魔王”,尤其發脾氣的時候就變成小惡魔,但育兒經驗豐富的李巖老師,總有辦法教你怎麼把孩子心中逃出來的情緒猛獸,重新關回籠子裡。

▲李巖老師和調皮的女兒跳跳

場景一

大家好,我是李巖。

有一天晚飯後,我老婆帶女兒做聽寫作業,突然傳來女兒大喊“不要!不要!”。幾分鐘後,又聽見女兒拼命拍桌子,一邊拍一邊喊“討厭討厭討厭”。

我趕緊過去,換老婆下場休息。當時很想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忍住了。調整出“充滿理解”、“認真對待”、“鎮定從容”的表情,在女兒身邊的椅子上坐下。

我坐下以後,我女兒狠狠瞪了我一眼,然後把頭轉到另一邊:你走開,我討厭你!

我說:“嗯,我知道。”

女兒看我並沒有走開,於是拿起桌上的課本狠狠摔在地上,然後自己氣呼呼地站起來走去客廳坐到沙發上。

我並沒有讓她馬上撿起書,只是跟著她走到客廳,又坐到她旁邊。

她看我又過來了,於是站起來換到對面的沙發上,總之就是不想讓我坐她旁邊。她坐到對面沙發上以後,順手拿起茶几上一本她的書,開始看書。

我又過去坐到她邊上,一隻手輕輕順順她的背,另一隻手捂住她的書,跟她說:現在先不看書,待會兒再看。

她很不耐煩地回答:“你不是總說要先冷靜下來嗎?看書最能幫我冷靜啦,你不懂嗎!”

我回答我女兒說:“嗯,看書是個好辦法,不過我陪你這麼待一會兒,心情會好得更快,相信我。”

我女兒看我挺堅持的,白了我一眼就把書放下了,緊接著說:那你給我盛一碗冰激凌。

我說:“待會兒再吃,等心情好了我保證給你盛一大碗。”

有的朋友可能會認為,我這樣死乞白賴地跟著女兒,太沒有做父母的尊嚴了。

但美國親子專家帕蒂惠芙勒說:“孩子發脾氣,我們堅持聯結,就是要讓他從小堅信:在自己的內心遭遇黑暗的時候,總會有人來到身邊親密陪伴,並對未來充滿信心。”

遭遇挫折、心情不好甚至發脾氣,原本是一個糟糕的記憶,但是,如果因為另一個人的陪伴和安慰,壞心情過去了、好心情來了,那麼悲傷的記憶球就會被快樂取代,與陪伴者的聯結和信任也會大幅度加深。

後來女兒想到通過看書、提條件吃冰淇淋的方式來“躲避情緒”,都被我制止了。因為孩子的負面情緒被強壓下來,沒得到釋放,會產生大量的壓力荷爾蒙,這些物質如果在大腦內停留時間太長,可能會造成損害。

有條件的情況下寧可讓女兒哭出來,把這些物質排出體外。

所有氣話都只表達一個意思

我很生氣!

接下來女兒果然開始大哭,一邊哭還一邊很離譜地控訴我:

“你是世界上最壞最壞的爸爸!我就知道,你什麼都不讓我做,你,你不讓我去朋友家玩,不讓我打耳洞!你從來都不跟我玩大富翁,又不讓我看iPad,那你讓我幹什麼呀!你知道我最喜歡小狗,可是你就是不讓我養狗!”

其實這些控訴幾乎都不是事實:

我經常陪她玩大富翁,同意她每天都可以看一會兒iPad,只是有一定時間限制,她跟同學互相串門更是我優先最支持的事情,每次她提出跟同學玩我都會盡量安排。至於為什麼現在還不能養狗,要等她再大一點再商量,我也跟她解釋過很多次,而且她平靜的時候是完全接受我的理由的。

但我還是情緒平和地聽,還回應:是吧,就是的;嗯,我知道;對呀,真是過分,這樣的話。

因為我知道:“孩子的每一句氣話都只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我很生氣!”。這些“我知道、就是啊”的肯定式的回應,針對的都不是孩子具體說的事,而是她背後“我很生氣”的情緒。

這時候,我心裡徹底踏實了。很多家長可能想不通,孩子鬧得這麼厲害,怎麼可能放鬆啊?

其實孩子哭得越厲害、控訴得越離譜,說明她徹底打開了情緒宣洩的閥門,把悶在心裡的不愉快、不順心的感受,痛痛快快地倒了出來。

這個時候父母們一定頂住,因為暴雨過後很快就會天晴。

我一邊回應女兒,同時還是用手輕輕撫摸她的後背,在感覺她不會拒絕的時候,乾脆摟住了她。

十分鐘後,女兒不哭了。我說:“我又想起一個,我答應這周給你買韓國烤牛肉的,可是又忘了。”

她白了我一眼說:“對,我差點忘了這個,這回你知道你多糟糕了吧!”我說:“是,我知道。”

又過了10秒鐘,我問她:“怎麼樣,好一些了嗎?”

這時候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籲”。然後點點頭說:“嗯,好多了。”

我說:“那咱們先去把書撿起來,然後吃冰激凌吧。”

過去撿書時我心裡正琢磨要不要說一句“下次別摔東西”,沒想到她已經把書撿起來,就像抱小貓那樣把書抱著懷裡,一邊輕輕撫摸一邊說:“對不起,摔疼了吧,給你揉揉啊。”

我知道我不用囉嗦了,把書撿起來之後,就是愉快的冰激凌時間了,這件事也就完美解決了。

我再次確信了美國親子專家帕姆雷奧的那句話:我們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世界。


金桔果爸爸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對這類問題真的很有話說。



  1. 兒子剛上學的時候,就是磨蹭、注意力不集中。每天作業要寫到很晚,本來作業不是太多,他寫著作業一會渴了,一會要去廁所,寫好作業起碼要跑出來三四趟。
  2. 總算寫好啦,然後再收拾收拾洗洗澡,就十點以後了。
  3. 因為睡覺晚第二天就起不來,往往叫了幾遍才慢悠悠地起來洗漱,你本來起床挺早做好了飯,等著他快馬加鞭三下五除二吃好,看他不急不燥挑三揀四的樣子真的挺惱火。




  4. 就忍不住發火:快點,到點了。快點,遲到了………用別人的話說,你們每天慌的跟打仗一樣。
  5. 面對我的吼叫威脅,孩子會經常出現慌忙不知所措的情況。面對你不定時的一驚一乍,給他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負擔,時刻擔心你會對他發火。


這樣的生活方式時間久了大人孩子都會累的,必須改變。怎麼改變呢?

一.首先從我做起,不再凡事都為他包辦。讓他知道學習、整理書包、收拾房間都是他自己的份內事。媽媽有自己的事要做,不能每時每刻都圍著他轉。媽媽身體也會累也需要休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替媽媽分擔。他剛開始的時候你會看他做的不好或心疼他,就忍不住想幫忙,但請住手,慢慢地你會發現他成了你想要的樣子。

二.其次要給他適當的鼓勵,不要沒完沒了的說你這也不行那也沒做好。這樣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讓他自己否定自己,做事畏首畏尾。要重拾孩子的信心給他適當的鼓勵,不應再一味地追求完美,容忍他犯錯,更給他改正錯誤的機會。

三.然後同孩子一起成長,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你會發現孩子磨蹭、不專心不是故意為之,因為他的能力有限或習慣養成。這需要你拿出百倍的耐心和寬容來引導孩子,幫他成長。


其實孩子真的率真單純,要求不高。有時你的一個擁抱一個微笑,都會給他帶來莫大的鼓勵與安慰。來吧!讓我們用心努力,一定會成為孩子學習中的良師,生活中的益友,成長中的夥伴。

峰華晨諾


孩子的磨蹭和不專心,是家長教養的結果。

①家長的過度關心,破壞了孩子注意力,卻讓孩子專心做事;

②家長的糾錯式管教,養成孩子拖拉的習慣,卻不讓孩子做事不磨蹭;

③家長沒有從優勢出發,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自律品質,卻動不動發火;

④……

孩子的缺點都是家長教養的缺陷!

沒有一位寶媽會刻意把自己的孩子教壞,但是,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那很多程度上就是寶媽教養的結果啦!

我們永遠要記住,孩子沒有帶著任何錯誤、缺點、毛病來到這個世界。孩子的一出生就像一張白紙,後來塗抹上的一道道缺點、毛病、問題的印痕都是父母所為,孩子的成長,在父母身上是有跡可循的。

這個世界上最難的職業,可能就是父母這個職業了,然而這個職業沒有任何的崗前培訓,沒有操作指南,甚至沒有經驗可以借鑑——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這個職業只允許成功,卻不能失敗!

每個媽媽都是深愛自己的孩子,然而就是這種深愛造成了過度教養或糾錯式管教,讓孩子產生一些列的毛病,包括題主所說的磨蹭、不專心。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教養方式呢?
有當然有——從優勢出發的寶媽教養技術(優勢教養2.0)

在悟空問答中,筆者已經使用優勢教養2.0的寶媽技術回答了很多類似的問題,請題主,關注我的頭條號,即可看到相關內容,在這裡,我只是給出一個系統的示意圖。

糾正孩子的缺點、改正孩子的毛病,首先要改變家長的教養思維,轉變生活中每件事的軌道,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自律!

特別說明:從優勢出發的優勢教養2.0寶媽技術,是過度教養或糾錯式管教的減法,讓寶媽更省心省事省力省時省錢!

我是優勢教養教養力竹風爸爸,專注於教會寶媽“不發火,就能讓孩子主動學會自律”的教養技術,每年服務上千座家庭,在我職業經歷中,給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中國城市的父母,超過9成家庭屬於過度教養或糾錯式管教,結果是孩子身上出現一些列的缺點、毛病、問題。

過度教養相關分析,請我在悟空頭條上回答的問題“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優勢教養教練竹風爸爸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

再寶現在兩歲半,給辦公室姐妹們的印象,就是活潑又乖巧。但其實再寶並不是從小就這麼乖,她一歲的時候也很調皮,不聽話。我印象中最深的,是第一次打她屁股的時候。那是去年冬天,再寶在家看繪本,看完了把書攤在一地。再寶當時已經可以自己整理書本了,所以我和她說,自己的書本要自己收拾好哦。

過了一會她沒動靜,她爸爸也過去再和她說了一次,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收拾好。但這次她還是沒有反應,一臉我不收拾你們拿我沒辦法的樣子。看到她這樣強硬的態度,如果縱容只會讓她慢慢養成驕縱的性格。所以我和老公決定,要對她進行後果教育。後果教育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如果孩子犯了錯,就要自己承擔事情引起的後果。像安寶長大了,我會通過和她講道理的方式,告訴她要承擔的後果來教育她。但是再寶太小了,很多道理聽不懂,打她,讓她知道疼是她可以理解的一種後果教育。於是我把她抱到腿上,朝她的小屁股打去。因為是冬天,穿著尿不溼和線褲,打起來不疼,她被打了幾下還是無動於衷。沒辦法,只能扒了她尿不溼打,她這才感覺疼,哭了起來。

她一邊哭,我一邊打,慢慢地,她的態度變得緩和了,願意聽話了。我停手,問她,媽媽爸爸和你一起整理,你願意把書放好嗎?她哭著點點頭,我馬上幫她穿好小褲子,緊緊抱住了她。

再寶掛著眼淚,邊哭幾聲邊往櫃子走去。爸爸蹲在旁邊幫她,拉著她的小手讓她接觸到書本。一碰到書本,她就很自然地把書往櫃子裡放,不用我們幫忙了。

看著她小小的個子,一本一本把書放好,我為她的表現感到驕傲。等她放完書,把櫃門關好,我又擁抱了她,心中的幸福難以言表。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反對打孩子,作為一個母親,我覺得這取決於“打”的出發點,你是出於愛她,還是隻為了讓孩子服從自己。比如把書扔著不管,看著很小的事,很多爺爺奶奶可能覺得沒什麼問題,沒必要打孩子,幫她撿起來就好了。但恰恰是這種簡單地“幫她撿起來”,會讓孩子從小就不尊重他人的勞動,覺得有什麼事總有家長來負責,自己什麼都不用管。很多“熊孩子”,就是從不尊重別人開始,慢慢培養起來的。家長幫得越多,會讓孩子覺得做什麼事,總有家長會來幫忙承擔,所以就沒有犯錯的底線。而現在的再寶,出遠門自己背好自己的小包,自己走,實在太小體力受不住才會要抱;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不僅把自己的收拾好,還會幫別人收拾;坐飛機坐火車拿幾本書就搞定了,從來不哭鬧。她只有兩歲半,但已經在她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弄溼了地板自己擦乾淨

玩好玩具要收拾起來

這些改變,這些行為,和她受到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這種“打”,是有價值的教育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