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如果单说笏板大家可能会疑惑不解,笏板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其实笏板也通常会被我们称作是手板以及玉板,同时它也被叫做是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在我过古代的时候文武大臣通常会朝见君王,而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双手执笏来记录君命或旨意,当然也要把要对君王上奏的话都记在笏板上,借此来防止自己忘记一些重要的国家大事。而据传说,其也有彰显君王威严的作用,比如说当臣子觐见君主的时候就要用其来遮住自己的脸。

最开始因为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记录,因而其最早的材质是竹木片,而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笏板渐渐成可以由很多种材质造成,比如说在渭南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个明朝象牙做成的,其作为国家三级的文物,品相保存就十分完好。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一.笏板在朝堂上的发展过程

我们在之前的描述中可以知道其实官员用来记录面圣时候记录的“木板”就是我们所陌生的笏板,而查阅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笏板其实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用竹木制成,当时谁都可以佩戴,系在腰带上,发生什么事就记在上边,以免遗忘。而到了商朝的时候,根据《礼记》记载,那个时候的笏板不仅限于私人使用,百姓等也可以私下使用,而到了唐朝的时候,慢慢演变为官员专属之物。

1、名称的由来

我想大家看古代电视剧的时候,都会看见百官上朝的时候都会发现其的手上会拿着一个很长的木板,其当然不是单纯的彰显君威的装饰物。在东汉末年的一本书中我们可以发展有这样的记载,其说道:“笏,忽也,备忽忘也。”

由此我们就可以认为,在古代笏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一个“备忘录”。

而之后西汉的文献中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其认为一旦要在君王的面前通过指指点点来讲述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使用自己手中的笏来进行指点;而一旦君王对臣子下达某些指令的时候,臣子必须把这些指令都记录在笏上。

也就是说,拜见君王的时候,用来记录君王的命令和旨意,同时也用来记录自己要向君王上奏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也可以帮助百官在朝见君王的时候,可以双手拿笏,遮住自己的脸彰显自己心中对于君王的敬意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2、笏板的材质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最早期的时候,并没有纸张,人们想要记录一些东西必须要通过写在竹木片上。竹木片的不同,在古代时候对其的称呼也不相同,比如说狭长的写字竹片、木片就叫做“简”;而宽厚的竹片被称为“牍”;以此类推,我们现在所说的“笏”在早期就是随身携带的竹、木牍,官员们用来朝见皇帝的也就自然而然被称作是“朝笏”。

最早期的朝笏在秦汉之前就已经出现,而用玉制作的“笏”被称作是圭,而到了秦汉之后,会按照官阶的不同来选择官员手中笏用什么材料制作。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二.象笏的作用

1、充当笔记本(备忘录)

笏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充当古代官员的笔记本,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所说的备忘录。其在朝见皇帝的时候,会被用来记录皇帝的命令和旨意,而当官员有什么要向皇帝启奏的也会写在笏上。在《释名》、《礼记》等都有相关的说明记载。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2、维护天子威严

在中国古代,皇帝有绝对的权威。皇权从一定程度上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所在,百姓、官员都以可以觐见皇帝为无限的荣光,而其也不能直视皇帝的脸,在上朝的时候,皇帝为了一定层度的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彰显自己的无上权力,使得臣子上朝的时候必须要弯着腰,在上奏的时候用“笏”遮住自己的眼睛,借此来表现自己对于皇权的绝对臣服。所以笏也有着维护天子威严的作用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3、身份象征

古代阶级划分清晰,所以笏的使用也会彰显其的不同,其会根据官阶加以区分。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到了那个时期,纸张已然出现,其的实际功能慢慢被减弱了。纸张来记录事情总会比其他方便快捷。笏板到了这个时候就被变成一种象征。官员会使用笏来显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而甚至一些深得主子心的老年宦官也会被特别赋予持有笏的权力。我们透过后期唐代的一些墓壁画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其更多地慢慢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4、礼仪用具

古代很多官员都十分爱惜自己的笏,我们所熟悉的张九龄曾经专门制作了一个袋子对自己的笏进行放置笏保护,甚至会派遣专人来看管自己的笏。而时间一长,渐渐在官员中流传,很多人都纷纷效仿的的做法,形成了一种风气。

我们所说笏有了礼仪用具的意义就是其在国家重大的祭祀典礼中,君王手中拿有圭,臣子手中持有笏是一种定例。在宋时期的一次大型盛典中,天上下了大雪,皇帝仍然拿着圭毕恭毕敬地完成了祭祀,而很多因为天气太冷把手蜷缩在袖子里面的大臣也就按照皇帝的样子露出手腕,手持笏完成了。

所以说,我们认为笏是一种礼仪用具在正式场合体现一种端庄的仪态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三、笏板的文化内涵——逐渐成为身份象征

1、身份象征的演变

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时期的笏并不是很大,其的长度大概为2尺6寸左右,而不同的材质的笏就象征着持有者不同的身份,其主要的材质有玉石、象牙、竹子等。

比如说在唐代武德四年之后,五品以上的官员的笏是用象牙做成的,六品以下的官员的笏则是竹木做成的,到了三品以上的官员的笏是前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五代之后,从一定又有了改变,只有八座尚书上朝的时候才可以使用笏,同时其也会用笔放在笏的上端,用紫色的笔袋将其包裹住,这个样子就很方便必要时候的记事了,而其余的官员拿笏就只是单纯地表现自己对于皇帝的尊敬如此而已。

时间推移到了宋代,笏慢慢变得大了也薄了,中间的形状微微弯曲,这也就其又会被称为“抱身”,意为可以抱在身体旁边。

明代时期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手拿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不拿笏;而到了清朝的时候笏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结束了其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2、为什么是象牙?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官位较高的官员才可以使用象牙制作而成的笏。那么象牙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的推崇呢?其实

除了象牙本身光洁如玉,也和古人对于象的认识有关,在那时候象被认为是“瑶光之星”,其只有在国泰民安的时候才会出现。而象也是富贵、地位高的一种象征,同时象体大力壮,性情很温顺,行为端正,知恩必报,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于是其也就成了制作笏的一个重要材质。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3、激励后辈的动力

从一定程度上,我们普遍认为笏板是一个人只能使用一个的,但是由于公务十分的繁忙一个笏不够使用,于是就会多用几个,而很多的笏不方便携带,就是用一个袋子来装着。当然一个大臣背着一个装着很多笏的袋子也并不是很好,于是其就会带着一个随从来上朝。这从一定程度上说其实现在意义上的“移动小秘书”。

正是这样的情况使得笏更加成为了官员地位的象征,甚至还有官员会把自己的笏传给自己的后代,想要以此来对自己的后辈子孙进行一些激励,使得其可以努力变成更好的官员。在《北史》、《项脊轩志》、《韵会》等很多的文献中都有相关的记载。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4、关于笏的轶闻

唐朝有规定官员们都必须要把笏插在自己的腰带上,然后自己骑马上朝。但是我们前面也提到过,名相张九龄因为自己那个时候已经年老体衰,所以想要他自己插着笏又独自骑马上朝是一件很为难他的事情,所以其会找一个随从拿着,伴随他一起上朝。

另外在北宋的时候,有一个传说说宁州地区的真庆宫曾经出现过蛇,当然这并不是很特殊的大事,但是当地的官员们为了使得其变成一个大新闻,于是努力地把其炒作成一个灵异事件,派遣了很多很多的人神经兮兮地去对其进行祭拜。

这件事慢慢传到了当地的一个官员的耳朵里,其认为其纯属胡闹,于是其直接冲进了大大殿,举起自己手中的笏把蛇的脑袋砸坏,神奇的是,其使用笏不仅打烂了蛇头,也把那些昏官的头大型了,众人纷纷对其的胆识十分的敬佩。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笏不仅仅是京城官员独有的,地方的一些官员们也可以日常地对其进行携带,从中可以看出其的普及程度很高。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四、结语

我们可以发现笏的历史悠久,伴随了人们很长的时间。一直到了清朝的时候,才因为满清政府的礼仪风俗等众多的原因使得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综上所述,其主要以一种我们现在意义上“记事本”存在于中国古代朝廷,而其也作为礼仪用具等维护了君臣的礼节。

朝堂上的“记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为何笏要用象牙制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