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如果單說笏板大家可能會疑惑不解,笏板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其實笏板也通常會被我們稱作是手板以及玉板,同時它也被叫做是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

在我過古代的時候文武大臣通常會朝見君王,而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雙手執笏來記錄君命或旨意,當然也要把要對君王上奏的話都記在笏板上,藉此來防止自己忘記一些重要的國家大事。而據傳說,其也有彰顯君王威嚴的作用,比如說當臣子覲見君主的時候就要用其來遮住自己的臉。

最開始因為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記錄,因而其最早的材質是竹木片,而流傳隨著時間的推移笏板漸漸成可以由很多種材質造成,比如說在渭南博物館就收藏了一個明朝象牙做成的,其作為國家三級的文物,品相保存就十分完好。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一.笏板在朝堂上的發展過程

我們在之前的描述中可以知道其實官員用來記錄面聖時候記錄的“木板”就是我們所陌生的笏板,而查閱文獻我們可以發現,笏板其實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用竹木製成,當時誰都可以佩戴,系在腰帶上,發生什麼事就記在上邊,以免遺忘。而到了商朝的時候,根據《禮記》記載,那個時候的笏板不僅限於私人使用,百姓等也可以私下使用,而到了唐朝的時候,慢慢演變為官員專屬之物。

1、名稱的由來

我想大家看古代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看見百官上朝的時候都會發現其的手上會拿著一個很長的木板,其當然不是單純的彰顯君威的裝飾物。在東漢末年的一本書中我們可以發展有這樣的記載,其說道:“笏,忽也,備忽忘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認為,在古代笏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一個“備忘錄”。

而之後西漢的文獻中又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其認為一旦要在君王的面前通過指指點點來講述一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使用自己手中的笏來進行指點;而一旦君王對臣子下達某些指令的時候,臣子必須把這些指令都記錄在笏上。

也就是說,拜見君王的時候,用來記錄君王的命令和旨意,同時也用來記錄自己要向君王上奏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也可以幫助百官在朝見君王的時候,可以雙手拿笏,遮住自己的臉彰顯自己心中對於君王的敬意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2、笏板的材質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最早期的時候,並沒有紙張,人們想要記錄一些東西必須要通過寫在竹木片上。竹木片的不同,在古代時候對其的稱呼也不相同,比如說狹長的寫字竹片、木片就叫做“簡”;而寬厚的竹片被稱為“牘”;以此類推,我們現在所說的“笏”在早期就是隨身攜帶的竹、木牘,官員們用來朝見皇帝的也就自然而然被稱作是“朝笏”。

最早期的朝笏在秦漢之前就已經出現,而用玉製作的“笏”被稱作是圭,而到了秦漢之後,會按照官階的不同來選擇官員手中笏用什麼材料製作。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二.象笏的作用

1、充當筆記本(備忘錄)

笏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充當古代官員的筆記本,也就是我們現在意義上所說的備忘錄。其在朝見皇帝的時候,會被用來記錄皇帝的命令和旨意,而當官員有什麼要向皇帝啟奏的也會寫在笏上。在《釋名》、《禮記》等都有相關的說明記載。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2、維護天子威嚴

在中國古代,皇帝有絕對的權威。皇權從一定程度上是最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所在,百姓、官員都以可以覲見皇帝為無限的榮光,而其也不能直視皇帝的臉,在上朝的時候,皇帝為了一定層度的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威,彰顯自己的無上權力,使得臣子上朝的時候必須要彎著腰,在上奏的時候用“笏”遮住自己的眼睛,藉此來表現自己對於皇權的絕對臣服。所以笏也有著維護天子威嚴的作用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3、身份象徵

古代階級劃分清晰,所以笏的使用也會彰顯其的不同,其會根據官階加以區分。而從一定意義上說,到了那個時期,紙張已然出現,其的實際功能慢慢被減弱了。紙張來記錄事情總會比其他方便快捷。笏板到了這個時候就被變成一種象徵。官員會使用笏來顯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而甚至一些深得主子心的老年宦官也會被特別賦予持有笏的權力。我們透過後期唐代的一些墓壁畫中也可以得到證實,其更多地慢慢變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4、禮儀用具

古代很多官員都十分愛惜自己的笏,我們所熟悉的張九齡曾經專門製作了一個袋子對自己的笏進行放置笏保護,甚至會派遣專人來看管自己的笏。而時間一長,漸漸在官員中流傳,很多人都紛紛效仿的的做法,形成了一種風氣。

我們所說笏有了禮儀用具的意義就是其在國家重大的祭祀典禮中,君王手中拿有圭,臣子手中持有笏是一種定例。在宋時期的一次大型盛典中,天上下了大雪,皇帝仍然拿著圭畢恭畢敬地完成了祭祀,而很多因為天氣太冷把手蜷縮在袖子裡面的大臣也就按照皇帝的樣子露出手腕,手持笏完成了。

所以說,我們認為笏是一種禮儀用具在正式場合體現一種端莊的儀態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三、笏板的文化內涵——逐漸成為身份象徵

1、身份象徵的演變

我們可以發現在古代時期的笏並不是很大,其的長度大概為2尺6寸左右,而不同的材質的笏就象徵著持有者不同的身份,其主要的材質有玉石、象牙、竹子等。

比如說在唐代武德四年之後,五品以上的官員的笏是用象牙做成的,六品以下的官員的笏則是竹木做成的,到了三品以上的官員的笏是前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

五代之後,從一定又有了改變,只有八座尚書上朝的時候才可以使用笏,同時其也會用筆放在笏的上端,用紫色的筆袋將其包裹住,這個樣子就很方便必要時候的記事了,而其餘的官員拿笏就只是單純地表現自己對於皇帝的尊敬如此而已。

時間推移到了宋代,笏慢慢變得大了也薄了,中間的形狀微微彎曲,這也就其又會被稱為“抱身”,意為可以抱在身體旁邊。

明代時期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手拿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不拿笏;而到了清朝的時候笏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結束了其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2、為什麼是象牙?

通過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發現只有官位較高的官員才可以使用象牙製作而成的笏。那麼象牙為什麼會得到那麼多的推崇呢?其實

除了象牙本身光潔如玉,也和古人對於象的認識有關,在那時候象被認為是“瑤光之星”,其只有在國泰民安的時候才會出現。而象也是富貴、地位高的一種象徵,同時象體大力壯,性情很溫順,行為端正,知恩必報,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於是其也就成了製作笏的一個重要材質。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3、激勵後輩的動力

從一定程度上,我們普遍認為笏板是一個人只能使用一個的,但是由於公務十分的繁忙一個笏不夠使用,於是就會多用幾個,而很多的笏不方便攜帶,就是用一個袋子來裝著。當然一個大臣揹著一個裝著很多笏的袋子也並不是很好,於是其就會帶著一個隨從來上朝。這從一定程度上說其實現在意義上的“移動小秘書”。

正是這樣的情況使得笏更加成為了官員地位的象徵,甚至還有官員會把自己的笏傳給自己的後代,想要以此來對自己的後輩子孫進行一些激勵,使得其可以努力變成更好的官員。在《北史》、《項脊軒志》、《韻會》等很多的文獻中都有相關的記載。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4、關於笏的軼聞

唐朝有規定官員們都必須要把笏插在自己的腰帶上,然後自己騎馬上朝。但是我們前面也提到過,名相張九齡因為自己那個時候已經年老體衰,所以想要他自己插著笏又獨自騎馬上朝是一件很為難他的事情,所以其會找一個隨從拿著,伴隨他一起上朝。

另外在北宋的時候,有一個傳說說寧州地區的真慶宮曾經出現過蛇,當然這並不是很特殊的大事,但是當地的官員們為了使得其變成一個大新聞,於是努力地把其炒作成一個靈異事件,派遣了很多很多的人神經兮兮地去對其進行祭拜。

這件事慢慢傳到了當地的一個官員的耳朵裡,其認為其純屬胡鬧,於是其直接衝進了大大殿,舉起自己手中的笏把蛇的腦袋砸壞,神奇的是,其使用笏不僅打爛了蛇頭,也把那些昏官的頭大型了,眾人紛紛對其的膽識十分的敬佩。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笏不僅僅是京城官員獨有的,地方的一些官員們也可以日常地對其進行攜帶,從中可以看出其的普及程度很高。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四、結語

我們可以發現笏的歷史悠久,伴隨了人們很長的時間。一直到了清朝的時候,才因為滿清政府的禮儀風俗等眾多的原因使得其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綜上所述,其主要以一種我們現在意義上“記事本”存在於中國古代朝廷,而其也作為禮儀用具等維護了君臣的禮節。

朝堂上的“記事本”:探析古代朝堂中笏,為何笏要用象牙製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