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皇帝駕崩后妃子們要殉葬,殉葬時妃子們是直接被活埋還是先處死後再下葬?

哥低調至今


古代有些皇帝駕崩后妃子們要殉葬,殉葬時妃子們是直接被活埋還是先處死後再下葬?(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在一座戰國時期的王侯墓室內,在主棺內有五具陪葬,這幾位殉葬者還算體面,估計是先自殺,然後被埋進墓室內。

而在主棺西側一個小棺木中,有一具屍骨,是一位年輕女性,沒有任何陪葬物,身上藤條纏繞,這個人應該是活埋的,活著的時候被綁起來,活生生的釘進棺材裡,然後填上土,這可能是一位被正室打壓的側室,可見對她是恨之入骨,可以想象,在漆黑的地下,任憑她如何的哭喊、踢打,沒有任何迴音,陪伴她的是身邊冰涼的屍體,一直哭喊到沒有力氣,沒有氧氣,然後在絕望中死去。


這就是殘酷的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在中國斷斷續續存在了幾千年了,直到明英宗時期宣佈廢除,可是清朝時期又短暫恢復。

這些無辜的女子迫於壓力被活埋、刺死、鴆殺或者縊殺,她們的命運往往掌握在男人手中。

每個朝代殉葬的方式都不一樣,但很少有人能逃脫死亡的命運。

秦始皇時期,秦二世胡亥下詔“先帝后宮為生子女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秦始皇一生23個兒子十多個女兒,可見生過兒女的寥寥無幾,按照《史記》的記載 ,秦始皇“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 ”,沒有生育的大概也在萬人。

秦始皇陵周邊陪葬坑188座,考古人員挖掘了10座,發現有不同數量的亂葬人骨,屍骨殘缺不全,應該是在別處殺死,移葬在此處。

張廓《多妻制度——中國古代的社會和家庭結構》中說,兩漢、六朝、隋唐、宋遼金等朝代,都有過活人殉葬的歷史,元朝時達到高潮,成吉思汗死時,靈柩所經之處,所遇之人“盡殺之”,“殺40名貴族美女及大汗之駿馬以為殉”。成吉思汗靈柩運送萬里,一路上殺的人不計其數。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到朱瞻基的六任皇帝,都使用後宮活人殉葬,明成祖朱棣的朝鮮妃子韓氏也在殉葬名單上,朝鮮史書《李朝實錄》記載了韓氏的殉葬過程:

“帝崩,後宮殉葬者30餘人 。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 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上 ,以頭納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韓氏臨死,顧謂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 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決。韓氏泣,謂仁宗曰:‘吾母年老,願規本國。’仁宗許之。”

由此可見為朱棣殉葬的嬪妃都是縊死,書中的金黑是韓氏的乳母,韓氏到中國來時十二三歲,殉葬時二十二三歲,韓氏死後金黑在中國生活了二三十年才回國,朝鮮史書就是根據她的回憶記載的,其實,明朝的殉葬不止於皇帝,他們的子孫諸侯王去世後,也採取活人殉葬。

誰也沒有想到,結束人殉的竟然是俘虜皇帝明英祖朱祁鎮。

據說當年他親眼看到父親朱瞻基去世時,太監們逼迫殉葬的妃子們自殺,“哭聲震殿閣”,這個場面讓當時才9歲的朱祁鎮記憶猶新,成為他一生的夢魘,繼位後13歲那年,哥哥周王朱有燉去世,朱祁鎮親自寫信要求不要活人殉葬,但是最終沒能阻止,朱有燉的六位夫人“皆殉死”。

貴為皇帝也沒能阻止殉葬讓朱祁鎮非常難過,他決定親自實踐,在遺囑中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果斷的阻止了活人殉葬的制度,從這一點來說,明英宗朱祁鎮還是有所作為的。

雖然如此,但是,朱祁鎮的努力還是白費了,成化四年,遼王兒子病逝,上書明憲宗要求妻妾殉葬,憲宗不準,並把遼王兒子的妻妾接到宮中保護,而到了成化22年,寧河王去世最終幾位妃子還是殉葬了,憲宗無奈,只好給予表彰,對外說是殉節。

雖然明朝的殉葬制度有所控制,但是到了清朝又被啟用,努爾哈赤的皇后和兩個妃子殉葬,順治有30多位嬪妃殉葬,康熙對殉葬制度深惡痛絕,臨終前嚴辭拒絕大臣們要40位宮女殉葬的請求,至此,殘酷而野蠻的殉葬制度才終止,這也算是一個文明開始的信號吧。

最後,讓我們記住一位霸氣反抗殉葬制度的女性,他就是耶律阿保機的述律皇后,當大臣們要求她殉葬的時候,她抽出寶刀,揮刀砍掉了自己的右手,扔到了耶律阿保機的棺材中,當時的大臣們看的是目瞪口呆、張嘴結舌,述律皇后轉身離去,剩下一群大臣在風中凌亂......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古往今來,帝王多好奢侈,每逢帝王下葬,陪葬品總是奢華至極,而在陪葬品以外,歷朝歷代時不時都會有一些活人殉葬的傳統。

在這些妃子下葬的時候,不管是先前死亡,還是在入葬以後死亡,都是極其殘忍的。

這些作為殉葬品的妃子,總的來說都是有的是在處死或是自殺以後下葬,而有的則是直接活埋,讓這些妃子感受墓葬中逐漸稀薄的空氣,在缺氧中怨恨,憤怒,最終慘死。

殉葬的文化從中華文明起源伊始就一直存在著。

商朝時期,陪葬十分常見,不僅僅是帝王在下葬的時候,嬪妃需要跟著陪葬,宮裡的無數宮女侍者,甚至是諸侯國的某些貴族,都需要跟著陪葬,商王朝的殘暴觸動了諸侯國貴族的利益,最終商王朝被滅。

周朝時期,吸取了商王朝被滅的慘痛教訓,陪祭不再那麼流行,活人陪葬的文化在這時候逐漸的不再那麼流行,這時候的貴族,所思所想幾乎都在如何發展人口與復興國力上。

而到了秦始皇時期,殉葬制度又一次達到了巔峰,眾所周知,秦二世為了防止秦始皇陵的消息被洩露出去,將當初構造秦始皇陵的大部分工匠都活埋了進去,而在秦始皇對後宮之中,但凡是沒有生育子女者,盡皆被下令陪葬,死一個秦始皇,光是陪葬的人就有幾萬。

到了漢唐時期,陪葬制度也時不時的流行著,這一段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多次入侵中原大地,原本在三國時期,人口就已經稀薄到了一個極低的程度,而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殉葬制度又一次流行了起來,不知道多少漢人遭受到了滅頂之災。

明清時期也都有陪葬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的時候,後宮妃子幾十名就全部被葬入了墓葬之中。而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皇太極也逼迫著大妃和二庶妃等人陪葬,當然,雖然這些殉葬看起來殘暴至極,但是比起來秦始皇時期,還是小巫見大巫。

在歷朝歷代的殉葬中,甘心陪葬者必然是極少數的,大部分都是被脅迫著陪葬,在下葬前將這些妃子處死還好,有的是自縊而亡,有的是飲鴆酒而亡,而有的就更加殘酷,竟然為了保持這些妃子容顏不老,在將其弄暈以後,還要在其體內灌注水銀。

之所以這些殉葬制度如此流行,只能說明古代帝王地位太過尊崇了,而女子地位又太過低下,在古人看來,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帝王若是去世,這些女子也需要跟著死去。

當然了,之所以這麼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人都相信人死後會去往另一個世界,而為了讓這些帝王在去世以後能得到眾人的服侍,依舊過著富貴生活,殉葬之禮便時不時的在歷朝歷代流行著。

這樣殘酷的制度,一直到康熙年間才真正的消失,但是因為這樣殘酷制度而死的人卻是再也活不過來了。


魏青衣


殉葬,是一種制度,非常的殘酷。從商到清,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

商是一個奴隸社會,那時候基本上都是生殉,也就是活人殉葬。商代的人,思想還在發展階段,普遍認為人們死後,是有靈魂的,也就是說,靈魂和活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墓葬在他們看來就是靈魂所生活的地方。

那時候有一個禮制“事死如事生”,基本上用在皇帝身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皇帝死後,他的靈魂也要和他生前一樣,有女人,有生活用品。活的時候怎麼生活,死後的靈魂也就怎樣生活。

《荀子.禮論》: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商是殉葬的開始,後面的朝代便都有了殉葬的習俗。《墨子·節葬》中記載:君王殺活人殉葬,多的時候有幾百個人,少的時候十幾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曾在《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商的君王或者是一些地位比較高的貴族,死後都會有生殉和殺殉,即將活人活埋和將活人殺人,一個墓裡的殉葬人,基本是四百多人。

各代殉葬模式

  1. 秦國

秦武公的時候,開始用活人來殉葬。

《史記·秦本紀》記載:武公卒,葬雍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秦穆公時候殉葬的人數更多,死者百七十七人。

直到秦獻公時,也就是公元前384年,活人殉葬的制度才被廢除。

但是並不代表真正的廢除,因為秦始皇,他的殉葬人數可以說是史上之最,據估計起碼數萬人。

這裡重點提一下,生過孩子的嬪妃可以免除殉葬,沒生過孩子的就不能逃脫了。

2.漢、唐

這時候就人性化了,沒有了人殉,但是有陪葬,就是死後陪葬。

3.宋

因為這時候外族入土中原,他們原先就有人殉的傳統,所以人殉又興起了。

4.明

宮人殉葬,即嬪妃和宮女殉葬。這時候主要是將人殺死後殉葬。

《李朝實錄》中記載: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經而死。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他廢除了”殉葬“制度!

5.清,這是殉葬真正結束的朝代。

清太祖去世時,皇太極逼迫大妃和二庶妃殉葬。

皇太極死後,使用男奴殉葬。

康熙時期,殉葬制度徹底終止。

殉葬的手段

  1. 吊,據記載朱棣死後曾用了這一手段,在執行之前,會給殉葬的人吃一頓大餐,也叫”催命飯“。

  2. 毒。強灌水銀毒死殉葬人。眾所周知,水銀是劇毒,食用水銀的殉葬者屍體會百年不腐。其實還有用毒酒、給飯菜下毒,這些是常用的。

  3. 活埋。這是最殘忍的,綁住殉葬者的手腳,而且還需要固定成某種姿勢。

  4. 鐵釘固定。把殉葬者用鐵釘釘在牆上。

  5. 砍頭。最為省事的方法,就地處死。

殉葬是古代人貴族死後的一種禮制。這是一種拿活人生命規定的禮制。富貴的人,有把握別人生死的能力。而貧窮的人,連自己生命都控制不了。奴隸社會發展出來的禮制,居然延續了千年的歷史,成為了中華大地上揮之不去的陰影。可悲可嘆!


理科男讀歷史


不得不說殉葬是一種很殘忍的制度,這項制度早在夏、商、周時期就開始實施了,春秋戰國時期尤其盛行。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稱帝之後,這個不人道的做法還在繼續,這從考古的那個時代的陵墓,都可以考證出來。

在古代的時候,不僅僅是王侯將相,死後有權利要求活人殉葬,就是地方的財主也是可以這樣做的。可以說那時候這些既得利益者,根本不把貧困的人當作人來看。畢竟要求被殉葬的人,一般都是他們的奴隸。只要是奴隸,就都是他們的私人財產。他們是有權利處置自己的財產的。所以,這種殉葬也就無從管起了。

秦始皇去世的時候,秦二世胡亥為了盡孝道,把秦始皇后宮團裡,沒有為他生兒育女的嬪妃,全部給處死,然後這些人無一例外的全部給埋葬到了秦始皇的地宮當中。

在古代因為受封建思想的影響,這些貴族、皇族們以為他們生前的享樂,在死後還能夠繼續。所以,他們就有了這種在自己死後,也要把曾經服侍自己的人一起帶走的習慣。

當然這種不人道的做法,是應該受到譴責的。

但是,當時的人,只顧自己個人的享受,根本就不把道德放在眼裡。

殉葬這種不人道的行為,直到唐朝的時候,國家才開始要求命令禁止。但是,唐朝之後,尤其是少數民族掌權之後,又開始實行人殉了。

當然明朝也是一個奇葩,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也是大搞活人殉葬的制度。

那麼要殉葬的這些皇帝的妃子們,究竟是被活埋的,還是處死之後在下葬的?

一般帝王在死前,會指定好,讓哪些妃子跟隨自己走。他們會把這些妃子的名字,記錄在名單上,等自己死後,給繼任的新君來處理。

朱元璋就是把那些妃子的名單,給了孫子建文帝處理的。

一般處理要殉葬的人,有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種會提前告訴那些妃子,把她們集體的趕到一個屋子裡,由太監監視她們上吊,吊死之後在埋葬。當然也有服毒自殺,反正都被迫處死的。

第二種就比較殘忍了,這種辦法就是把選定好的活人,直接給扔到帝王的墓室之中,關好地宮的門之後,這些人直到墓中的空氣絕盡,她們也就隨之死亡了。

第三種就是特別恐怖的一種,那就是選好要殉葬的人之後,就會安排太監,讓他們把帶有迷藥的水給喝下,然後等他們昏迷的時候,在她們的頭上鑽一個小孔,從小孔裡倒入水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屍體長期保持不腐爛。

你說這種死法,是不是很恐怖。

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在明朝竟然延續了五代帝王,直到明英宗的時候,才宣佈把人殉這項制度給廢除掉。

看到那些在古代被殉葬的人,根本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不由得感嘆,還是我們生活的時代好呀。


史學達人


活埋和處死哪個更慘?如果可以自由選擇,你選哪一樣?我會選死後殉葬。

殉葬是一種愚昧、落後、反動、殘忍的制度,歷史極為悠久,尤其盛行於奴隸社會。

奴隸社會時,奴隸完全沒有人身自由,都是奴隸主的私人財產,跟阿貓阿狗、鍋碗瓢盆之類沒啥區別,所以經常會被作為陪葬品給主人殉葬,大奴隸主的殉葬品,動輒數百人。

強迫女性殉葬,跟奴隸殉葬差不多,萌芽於父系氏族社會末期,因為在父系氏族社會,女性是完全的附屬品,跟奴隸的地位沒有兩樣。

到了封建社會,這種殘忍的習俗多少仍有殘餘。比如秦始皇死時,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覺得老爹留下的女人不好處置,於是下令但凡沒孩子的,全給老爹陪葬,可謂殘忍至極。

但這種不人道的制度秦漢後基本就消失了,因為這種制度是反人性的。

不過到了明清時期,這種殘忍的制度居然又死灰復燃,大行其道。

明清兩朝,封建專制和獨裁統治達到頂峰,皇權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妃嬪殉葬作為皇權的一種表現也大行其道,一向以對貪官狠辣,對百姓仁慈印象示人的明太祖朱元璋首次重啟殉葬制度。

在老朱的帶動下,後面的皇帝紛紛效仿,明英宗以前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代宗時期,每一個皇帝死了,都要讓未生育的妃嬪殉葬,以至於成了“祖宗之法”,歷代沿襲不變,直到明英宗死時才被廢除。

有數據統計顯示,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殉葬嬪妃38人;明成祖朱棣死後,殉葬嬪妃30多人;明仁宗朱高熾死後,殉葬嬪妃5人;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殉葬7人;明代宗朱祁鈺死後,殉葬人數不詳。這5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嬪妃接近100人!要知道,這幾個皇帝大多是以明君形象示人的。

清初時期,殉葬又開始抬頭。清朝前幾個皇帝,如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睿親王多爾袞死後都有妃嬪殉葬,因為滿清要營造這樣一個氛圍:妻妾殉夫是“烈女節婦”的表現。

這個惡劣的習俗直到康熙時期才被終結,這是女性地位提高至關重要的一步。

明清時期的嬪妃殉葬,處死最常見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毒酒。

這種死法比較溫和,因為毒酒是立竿見影,死的快,沒有多少痛苦,痛苦一時就解脫了。

第二種是上吊。

有時是自己拿三尺白綾上吊自盡,有時是由太監動手,直接勒死。別管哪種方法,都不心甘情願。

第三種是活埋。

活埋是大規模殉葬的常見方式,殉葬者被推入墓道,活活餓死或渴死,不如處死來的痛快。

綜合來看,嬪妃殉葬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習俗,大多數時期是被禁止的。即便偶有殉葬,也都是先處死後殉葬,活埋實在是太過慘無人道。這正是:生前未曾承恩寵,死於殉葬不瞑目,一入皇宮深似海,香消玉殞幾人憐?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古代的殉葬制度是封建社會一整套吃人環節上的重要一環。(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想要弄明白古代皇帝駕崩後,後宮妃子殉葬是直接被活埋還是先處死再下葬。

其實這裡面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哪些後宮妃子需要殉葬?因為自殉葬制度產生以來,就沒有完全將後宮妃嬪統統殉葬的先例,因此這就需要做一選擇,選擇不是隨便做的,而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標準。

再一個,是先處死再下葬還是直接丟進陵寢,任其自生自滅?

先說第一個問題,哪些身份的後宮妃嬪會被安排殉葬?第一類就是被打入冷宮的後、妃、嬪,這類人幾乎是殉葬的標配,因為她們是整個宮廷存在感最不強的一批人。

不但不強,還因為得罪了人,礙著別人眼了,雖然被打入冷宮的女子,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但對於她們的競爭對手來說,卻仍然是骨鯁在喉,只有死人不會生事,只有死人才會保守秘密,因此這部分人基本上是必死無疑。


再一種失寵的後宮女子,這類后妃嬪雖然不至於被打入冷宮,但已經被邊緣化,存在感不是很強,也可能被弄去殉葬。

其實還有一種,那就是比較得寵的。雖然一時得寵,奈何肚子不爭氣,沒有生下一兒半女,這類人在殉葬制度發生的朝代,往往也是比較危險的,生前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這種人若是陪著皇帝下地獄,先帝肯定高興。

最後是宮女,宮女是皇宮中最可憐最沒有地位的一個群體,他們看似是王的女人,其實就是犧牲品,宮女的殉葬數量視皇帝的喜好而定,但肯定不在少數,後宮妃嬪殉葬的越多,相應的陪葬的宮女越多。

至於說是先被殺死再下葬,還是直接殉葬。

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是活人殉葬,在陵寢的氧氣被消耗完以前,估計這幫怨氣很重的人,能把皇帝的屍體撓個稀巴爛。

但這並不排除活體殉葬,那就是被封閉在特定的墓室。

當然大部分還是被殺死後殉葬,簡單直接點的刀兵相向,溫柔點的白綾三尺,還有毒酒一杯的,死人陪死人的還是比較多一些的!


歷史三日談


殉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與傭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以人殉葬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而殉葬與陪葬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以某種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後以葬於墓中,有自願或強迫兩種形式。

技術上來看,應該是先處死或先被逼自殺,然後入殮。有人說,待這些嬪妃們睡著之後,旁邊的太監們便將她們的頭部切開一塊,執行人手持銅勺,往切開的部位裡面倒水銀,待倒入一定量的水銀之後,再用針線將頭部縫好,待一切做好後,這些陪葬的嬪妃再也沒有存活者。我覺得這完全是胡說八道,考古上有很多證據推翻。

被逼自殺的情況,可能更多是上吊自殺,一是符合身份,二是保留全屍,完美的殉葬品。

關於活埋,這是一個技術活。后妃都是成年人,把后妃直接關進墓室,難保后妃會在死前在墓室裡面搞破壞,比如毀壞皇帝屍體等等。如果繩子捆住在關入墓室,也有可能!但實施上更麻煩,皇帝出殯人那麼多,難保有幾個心生惻隱把美女放出去?

1,春秋戰國時期

秦武公死時,"初以人殉死,從者66人"(《史記·秦本紀》)。秦穆公死後"從死者177人"(《史記·秦本紀》),其中有三位良臣跟著殉葬。秦穆公死前就想讓群臣和他一道同赴黃泉,一次與群臣飲酒,趁大家喝得暈頭糊腦時說:"咱們君臣,生時同樂,死後也要同哀呀。"奄息、仲行、針虎三個大臣不知是死心塌地地忠於穆公他老人家,還是因酒精作怪,亂說大話,竟當場表態,願隨他共死。這一表態不打緊,穆公死後,他們也就跟隨他進了陵墓。

秦國這兩位諸侯,應該是強迫為主,自願為次的。

2,秦朝

秦始皇的後宮是古代帝王中人數最為壯觀的,他在滅了六國後,將六國後宮裡的美女,也一併“接收”。

秦二世說,“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意思是,秦始皇后宮沒有生育過的嬪妃,不宜放他們出去”。這些女人最後沒有人能再活著,統統被處決殉葬。可以想見,當時決算的場面是十分十分恐怖的,恐怕哭得是地動山搖,聞者渾身發拌。

3,明朝

五個皇帝陪進去近百嬪妃

明太祖死後,共陪葬及殉葬40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最後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外,其餘38人都是殉葬而死。


仁宗死後有五個妃子殉葬,分別為:貴妃郭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順妃譚氏和充妃黃氏。宣宗的景陵葬八人,所以一種說法認為殉葬人數是七個;不過從《明史·后妃傳一》最後的加諡名單來看,又可能是十人。至於景帝,史書上僅記載"諸妃嬪唐氏等"殉葬,具體人數不明。五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嬪妃總數在一百人左右。

這些殉葬的嬪妃,多數沒有子女或者地位較低。比如宣宗殉葬十人說中,只有一人生前為妃,其餘的生前不過是宮女罷了。不過也有例外。給仁宗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經是貴妃,並且育有三子,似乎不合殉葬者的"標準"。所以《野獲編補遺》中感嘆說:"貴妃……例不當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這種"自願"的現象還真是絕無僅有。

朝鮮《李朝實錄》中詳細記載了給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從殉過程。

被挑選出來殉葬的宮女嬪妃共三十餘人。集體"自殺"那天,是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先讓她們在殿外用餐,吃完後帶到殿內,彼時"哭聲震殿閣"。殿內放了三十多張"小木床",這些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的繩子,末端結圈,"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在這三十多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為韓氏,身份大概是宮女;一為崔氏,封號"美人"。上殿之後,仁宗親自進來與她們"辭決",韓氏突然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國,因為家裡還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可是仁宗不為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命歸黃泉。韓氏臨死時,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別,韓氏回頭對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話還沒說完,腳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轉瞬之間,三十多個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明史·后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這些人多為殉葬婦人的父親或兄弟,他們的"朝天女戶"的身份還是世襲的。不過這種優待究竟持續了多久,很難斷定。

有明一朝,共有五位實施殉葬,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都有後妃殉葬,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自願,因為皇帝一死,活著沒有依靠,死了還能給家人親戚獲得世襲的回報。

1465年明英宗死時,才得以廢除。明英宗死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另外,崇禎在亡國之際,逼妻女自殺,然後自盡,這,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殉葬吧!

4,後金與清朝

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死後,大妃阿巴亥和庶妃德因澤被皇太極逼迫殉葬。要注意,阿巴亥是正妻,而且是三個旗主阿哥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生母,而德因澤,正是當年告密阿巴亥和代善私情的那個女人。殺了這兩個人,殺人滅口,代善從此只能老老實實給皇太極當奴才了!

順治皇帝。。。順治皇帝死後,董鄂妃(就是傳說中的董小宛)為順治殉葬,成為最後一位為皇帝殉葬的后妃。史書上也有兩則記載清世祖死後以人殉葬的事情,王先謙《康熙東華錄》說:「順治十八年二月壬辰諭禮部:『妃董鄂氏,賦性溫良,恪共內職,當皇考上賓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盡哀痛,遂爾薨逝……追封為貞妃。』」又載:「順治十八年夏四月壬午,以一等阿達哈哈番侍衛傅達理隨殉世祖,予祭葬,諡忠烈。」

從此以後,史書上就不見有關以人殉葬的記載了。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歷史知事


看到殉葬,莫名想起小時候看的連環畫《一塊銀元》來,裡面曾講過一種慘絕人寰的殉葬方式。

話說有一對貧窮的夫婦,生下了一雙龍鳳胎,這對龍鳳胎長得精緻漂亮,但因家境太過貧寒,長到三四歲時,受一地主家的誘惑,把一對兒女賣給了地主家,想著孩子在地主家過得要更好。

不久,這個地主去世了,葬禮辦得聲勢浩大,隆重豪華,一條街熙熙囔囔都是圍觀的人,這對夫婦鑽進人群一看,自己一對龍鳳胎兒女也坐在靈車旁邊,跟以前一樣五官精緻漂亮,看著那稍微紅潤豐盈的臉蛋,夫婦兩欣慰不少。可是越看越覺得孩子不對勁,這對孩子的表情一成不變,眼光呆滯無神,夫婦兩在底下叫喚,毫無反應。後來才知道兩孩子已經被灌水銀殉葬,母親心痛到神經失常。



水銀殉葬的操作方式是在殉葬者的頭部、腳底、背部等敲開一個窟窿,然後在這些窟窿和嘴巴里灌上水銀,當然,為了讓水銀跟隨血液遍佈殉葬者全身,達到最好的防腐效果,這些操作都是在殉葬者生前進行的。

據說在朱元璋駕崩時他殉葬的妃子們也被採用此法。

當然,活埋的也有,這些被下旨殉葬的妃子們在規定的時間會被一齊驅進墓室,裡面會備有少量食物,當全部殉葬妃子進入墓室後,墓室的石門會被封閉起來,用鐵水加固,這些妃子們會漸漸死於缺氧之中。



不過古代殉葬,活埋的方式不是很多,一般都是白綾賜死或毒酒酖亡後與皇帝陪葬。比如明成祖朱棣駕崩後他的三十多個妃子被統一帶到大殿前用膳,食畢即帶入殿內,彼時殿內已放滿三十多張小木床,木床頂上的大梁懸掛著打著活結的白綾,妃子們見狀抱頭痛哭,一時哭聲震天。在腳下小木床被太監們踢掉的一刻,殿內又恢復死一般寧靜……

努爾哈赤死後,因涉及權力的博弈和皇位的競爭,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被眾貝勒強逼殉葬,當然。也許有努爾哈赤的意思,畢竟努爾哈赤生前曾因阿巴亥和自己大兒子的私情大動肝火。阿巴亥的殉葬方式也是三尺白綾。

所以說,一入宮門深似海,偌大的後宮只有一個男人,每個女子天天在等待皇帝的臨幸中度過,幸運的生下一兒半女,老有所依;命苦的孤獨悔恨大半生,最後還有可能為一個形同陌路的男人殉葬,不得不讓人心疼。一嘆!


微影悼紅


殉葬時,沒有將妃子“直接活埋”的!

殉葬在先秦比較普遍,漢代以後就比較少見了,但到明朝初年突然復活,朱元璋死後,為其殉葬的妃嬪竟達46人之多!這可能是朱元璋的遺囑要求的,但這件髒事是誰幹的呢?正是那位在史上名聲非常好、且有“柔仁”之稱的建文帝朱允炆!四年後,建文的帝位被他叔叔朱棣奪去,朱棣盡改建文之政,可是這個殉人的“惡俗”,卻作為祖制傳承了下來,朱棣及仁、宣二帝死後,均有妃嬪殉葬,直到明英宗去世時,才正式下旨廢除了殉葬。

(這是先秦的殉葬,殉死者皆無首級,顯然是被斬首而亡。然而這是賤者,對於身份高貴的殉葬者,則不可能施之以這樣殘酷的死法,多為服毒或上吊)

我在拙著《大明王朝家裡事兒》和《大明後宮有戰事》中,曾詳細考證了明宮殉葬人數以及與殉葬有關的宮闈內幕,關於殉葬宮人是如何被剝奪生命的,曾引述了來華朝鮮人金黑的親眼目擊。茲迤錄如下——

金黑是入朝“處女”韓氏的乳母。韓氏於永樂十五年(1417)來華,其兄韓確時任朝鮮國副司正之職。朱棣見韓氏貌美,心裡樂開了花,在接見朝鮮使臣時,未言而“先笑”了,說道:“難得國王至誠,送來韓氏女兒,好生聰俐,爾回還對國王根底說了。”

皇上這一開心,韓確就有福了,不僅被加封為光祿寺少卿,還得到大量的賞賜。然而,僅僅數年之後,朱棣駕崩,宮人殉葬者30餘人,韓氏也在其列。

金黑目擊了當時宮人殉死的慘狀:

當死之日,先在中庭吃了一頓絕命飯。飯罷,由宦官引之升堂,女子們大哭起來,聲震殿閣,令人觸鼻心酸。只見堂上放著許多木小凳,殉死者立於其上,樑上懸一繩,以頭納於其中,遂去腳下之凳——雖曰投繯自經,實無異於絞刑。

韓氏臨死前,攀著繩子,對乳母金黑連聲呼道:“娘,我去了!娘,我去了!”語未竟,一旁宦官早撤去腳凳,身子便像一片柳葉,在梁下晃動不已。

這些死難者在升堂前,好心的仁宗親自入殿辭訣。韓氏哭泣著對仁宗說:“我母年老,請陛下將她放歸本國。”仁宗答應了。

(我見網上有人寫,朱元璋妃嬪殉葬,“切腦灌水銀”云云,純屬胡說八道。史書對建文帝如何處死他祖父留下的這些妃子,沒有記載,但想來與永樂末年一樣,應在宮廷內自縊身亡)

韓氏死後,被追諡為“康惠莊淑麗妃”,見於朝鮮實錄所載頒給金黑的詔書,但是《明實錄》並未收載這份詔書。

仁宗倒是重然諾,他記得韓氏的臨終遺言,欲送金黑回國。但有宮中女秀才反對,理由是:“近日宮闈之亂(指永樂末年的魚、呂之亂),曠古所無。金黑若歸國,必洩之於朝鮮。如此之亂,不可使外國知之”。仁宗猶豫不決,便召來同樣是朝鮮籍的太監尹鳳,問他:“我欲送還金黑,但近日事怕她洩露了,你看怎麼辦?”尹鳳道:“人各有心,奴何敢知之?”也是人心隔肚皮,不可不防之意。仁宗遂決定不送金黑回國,但賜封她為恭人,以表食言之歉。

由是金黑在明宮又多呆了10年。


皇帝不稱朕


封建王朝裡,嬪妃只是皇帝的附屬品,皇帝駕崩後,妃子作為殉葬品進行人殉的事件屢見不鮮。

漢武帝、明英宗、清康熙都曾下令廢除人殉制度,但是都未能徹底根除這項陋習。

至於嬪妃們殉葬的方式,每個時期都不同,最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自縊。皇帝駕崩後,會賜予殉葬的妃嬪七尺白綾,令其自縊後葬入帝陵。若是遇到妃子反抗,會有太監直接將其勒死,再扔進墓裡。

鴆酒。有些朝代在皇帝駕崩後,會為殉葬的妃嬪準備一杯毒酒,因為嬪妃們是代替新皇帝去伺候已故皇帝的,是有功之臣,所以新皇帝會盡可能讓其死前少些痛苦,一般準備的都是劇毒,須臾之間就能斃命,隨先帝一起葬入地宮。

活埋。相對於自縊、鴆酒,活埋就更加殘忍了。由太監將殉葬的嬪妃引入地宮,然後封閉地宮,妃子們只能在地宮裡等死。隨著空氣越來越稀薄,妃子們呼吸艱難,最後在絕望與憤怒中窒息而死。據說,這樣被活埋妃子死後怨氣極重,成為盜墓賊的噩夢,間接的守候皇陵免受侵擾。

灌水銀。有些朝代為了保持妃嬪、宮女的容貌,讓已故的皇帝死後也豔福不斷,採用了一種非常殘酷的方法保存屍體,防止腐爛。把殉葬的女子聚在一起,給她們喝下了含有安眠藥的茶水,待她們睡著以後,用刀切開頭頂一塊,順著切口將水銀灌入女子身體裡,這樣可保屍體千年萬年不腐不爛,永生永世守候著墓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