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那麼聰明,為什麼也難逃厄運,最後被毒死?

秋風細雨165


劉伯溫大名鼎鼎,他是大明王朝的功臣,可以比肩三國時的諸葛亮,如此有智慧的人最終還是不免慘死,被胡惟庸下毒殺掉了,在這一點上看。他顯然不如諸葛亮那般料事如神了。

他剛剛出山的時候,就給朱元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根據史書記載,是胡大海推薦了劉伯溫,當時胡大海除了推薦劉伯溫之外,還推薦了其他3個人。

朱元璋在淮西屯兵的時候就派人去招攬了這4個人。其他三個人都出山幫助朱元璋了,但是劉卻拒絕了。

後來朱元璋又派人去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直接將一把寶劍扔在地上,意識非常的明顯,就算殺了劉伯溫,他也不會山。而朱元璋派出來的使者也不是一個軟弱的人,他拿起寶劍,帶著威脅的口吻說如果有人不聽皇帝的命令。那下場就看著辦。

最終在使者苦口婆心的勸說之下,劉伯溫終於出山了,這件事雖然朱元璋並沒有提,但是心中還是不爽快的,劉伯溫朱元璋和劉備完全不是一個類別的人,他是心狠手辣的。如果劉伯溫真的不出山,那麼他殺掉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就是他揭穿了朱元璋的老底,這件事情怎麼說起呢?當時劉剛剛出山,朱元璋還在韓林兒手底下當著將軍,對著韓林兒這位頂頭上司朱元璋還是尊敬有加的。於是他搬了一張椅子,讓韓林兒坐在上面,所有的人都參拜韓林兒,所有的人都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參拜了,但是劉伯溫卻非常的高傲,於是朱元璋就找劉伯溫來問明原因,這時候劉伯溫就直言不諱。意思也是非常的明顯,他意思是我是跟朱元璋混的,不是和韓林兒混的,所以說我不會參拜他,

當時朱元璋的確是兵強馬壯,但是還有陳友諒張士誠等勁敵,因此朱元璋採用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朱元璋對此非常的小心謹慎,然而劉伯溫對韓林兒的態度讓朱元璋非常的難堪。這擺明就是不給朱元璋面子。

而另外還有一件事情更讓朱元璋暴跳如雷。等到翰林兒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韓林兒,這個時候又發生了意外,韓林兒被淹死了,當時人們就有謠言稱他是被朱元璋害死的,這件事情朱元璋顯然有些冤枉,這個時候朱元璋的實力已經很強了。沒有必要害死韓林兒。韓林兒其實早已經是一個徒有虛名的人物。而朱元璋認為是廖永忠聽信的劉伯溫的計策才這麼做的。

在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淮西派和浙東派打得不可開交,有一天朱元璋就詢問劉伯溫,李善長和你誰適合做宰相,而這個時候他沒有正面的回答。朱元璋列舉了汪廣洋和胡惟庸,他認為這些人都不行,朱元璋聽到這個時候就問了一句,看來只有劉先生你適合當宰相呢,而且我這個時候他卻說我性格有缺陷,太嫉惡如仇。所謂的飢餓如仇,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是在嫌棄她,所以心裡更加的不滿了

後來,朱元璋這個時候早已經翅膀硬了,不再聽劉伯溫的意見了,於是他就讓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做了宰相,

但楊憲這個宰相沒有做的太長久。就被朱元璋給殺死了,這個時候劉伯溫就非常的危險了。劉伯溫落井下石舉報楊憲。楊憲是劉伯溫的徒弟,雖然有點大義滅親的名頭,但是這樣的做法是讓朱元璋很不爽的。

而楊憲被朱元璋殺掉之後,劉伯溫就告老還鄉了,雖然劉伯溫逃離了政治中心,但是最終還是沒有逃過一劫,他不但得罪了李善長,而且得罪了胡惟庸。最後被胡惟庸下藥害死。

劉伯溫的兩個兒子也不得善終,長子被逼跳井而亡,次子因為反對朱棣,在牢中自縊身亡都成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總結

可見劉伯溫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般神奇,它也是一個凡人。一些民間傳說將劉伯溫描繪的如同神仙一般,顯然是太拔高劉伯溫的。劉伯溫不過是一個有謀略的讀書人,他能算得出天下大事,卻不能算得出自己的下場,也真的是相當的悲哀了。


歷史新消息


劉伯溫的死,在於威脅到太子朱標繼承皇位。

具體的事例是與朱棣走的過近。劉伯溫十分喜歡朱棣,經常帶年幼的朱棣一起玩,給朱棣講知識,講謀略,講軍事,講歷代帝王治理國政。簡直就是朱棣的老師。

朱元璋意識到朱棣是朱標繼承皇位的竟爭人。在所有的皇子中,朱元璋最喜歡朱棣,也最器重朱棣,因為朱棣最象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不希望朱棣繼承皇位。他必須剪除朱棣的幫助者,越早越好。劉伯溫之死成為必然。否則,以劉伯溫的能力,幫助朱棣取代朱標太容易了。當然,朱元璋把這個責任推給胡惟庸了,鬼信呢。

朱棣建九龍碑的故事就是暗示紀念劉伯溫。另外,朱棣與劉伯溫的兒子劉璟關係十分好,兩人自小在一起玩。劉璟拒絕朱棣稱帝后的拉攏被下獄自我了斷,法官議罪連坐其家,朱棣說看在劉伯溫的面子上算了吧。

附;劉基的資料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附:明史劉璟傳

璟論說英侃,喜談兵。初,溫州賊葉丁香叛,延安侯唐勝宗討之,決策於璟。破賊還,稱璟才略。帝喜曰:“璟真伯溫兒矣。”嘗與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讓耶?”璟正色曰:“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成祖默然。靖難兵起,璟隨谷王歸京師,獻十六策,不聽。令參李景隆軍事。景隆敗,璟夜渡盧溝河,冰裂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難,遇之良鄉,與俱歸。上《聞見錄》,不省,遂歸裡。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獄,自經死。法官希旨,緣坐其家。成祖以基故,不許。宣德二年授貊刑部照磨。




精彩網評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讀一下明史劉基傳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基幼穎異,其師鄭復初謂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闢之,謝去。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會陳友諒陷太平,謀東下,勢張甚,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鐘山,基張目不言。太祖召入內,基奮曰:“主降及奔者,可斬也。”太祖曰:“先生計安出?”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賞基,基辭。其龍興守胡美譴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後踏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友諒兵復陷安慶,太祖欲自將討之,以問基。基力贊,遂出師攻安慶。

基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眾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尋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即皇帝位,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

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明年賜歸老於鄉。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篤,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劉伯溫有經天緯地之才,為朱元璋提出了先漢後吳,一統天下的堪比隆中對的戰略大方針。時人論之皆以諸葛亮相比,老朱也常常以吾之子房相稱。

劉伯溫算無遺策,料事如神,忠心耿耿,而且剛正不阿,心繫天下。但,剛則易折,他先是得罪了第一功臣李善長,又在選丞相時惡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胡惟庸驕橫跋扈,當權後羅織罪名,以謀反罪誣陷劉伯溫,雖然朱元璋未怪罪,但伴君如伴虎,況且還是朱元璋這樣的嗜殺皇帝,劉伯溫已經是戰戰兢兢,惶恐不安,憂心成疾,胡惟庸安排醫生下毒。一代智囊就這樣結束了一生。

所以劉伯溫被毒死,有兩個原因,一是退隱後仍不忘時事,上書建言,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這樣讓政敵抓住了把柄。二是剛正不阿,處事不夠圓滑,得罪了不少大人物。


煮酒放歌


劉基劉伯溫,元末明初人,明朝開國元勳,以功封誠意伯。劉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多次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也”,民間也將其與諸葛亮並稱,即“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言語間貌似劉伯溫比諸葛亮還要厲害。

就是這麼厲害的劉伯溫,又是神機妙算,又是功比張良,一生卻相當坎坷悲涼,不僅曾經四次被罷官,最終結局也是被人下藥毒死,而且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朱元璋。

劉伯溫,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出生,處州青田(今浙江溫州文成縣)人,元統元年(1333年),22歲的劉伯溫赴京城大都參加會試,高中進士,三年後被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上任後體恤民情,打擊豪強惡霸,備受百姓讚譽。但1341年,因與幕府官僚意見分歧而被迫辭職回鄉。

至正三年(1343年),劉伯溫被朝廷徵召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因檢舉監察御史失職,被朝中大臣屢次責難,只好上書再次辭職。

劉伯溫在江南各地隱居數年後,至正十二年(1352年),朝廷又徵辟劉伯溫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負責平定浙江各處叛亂。劉伯溫主張剿滅浙江最大的反叛勢力方國珍,但上峰卻在收到方國珍賄賂後將其招安,並授以官職。方國珍成為朝廷官員後,反過來彈劾劉伯溫,劉伯溫一怒之下辭官還鄉。

三次罷官之後,劉伯溫徹底對元朝失望,一心在家隱居,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邀請出山,開始反元。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這一年,劉伯溫因得罪了李善長被罷官歸家,但不久之後朱元璋就親自寫了封信,又把他請了回來。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劉伯溫居功至偉,但僅被封為伯爵,位列開國六公爵、二十八侯爵之後,封伯之後第二年,劉伯溫也許是看透了朱元璋,也許是怕被李善長的門徒汪文洋、胡惟庸之流陷害,於是主動請辭,再次回了家鄉。

這次回了老家的劉伯溫,打算徹底不幹了,就在家待著了,但沒想到,就這樣也沒有躲過胡惟庸的陷害。胡惟庸上奏說劉伯溫在老家一塊有“王氣”的土地上為自己建墳,有不臣之心。朱元璋當即把劉伯溫的退休金給停了。

劉伯溫也立即上京請罪,結果到了南京後朱元璋不搭理他,劉伯溫因此憂心忡忡,大病不起。朱元璋聽說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結果劉伯溫服用了御醫的藥後,病情加重,一個月後就病死了,終年64歲。

對於劉伯溫的死因,在明朝時朝野間就已經議論紛紛了,後世史學家吳晗經過多方考證後,寫道:“劉基被毒,出於明太祖之陰謀。胡惟庸舊與劉基有恨,不自覺地被明太祖所利用。”

其實劉伯溫這時候去世未必就是不幸,他死的時候是洪武八年(1375年),算是明朝開國元勳裡死的較早的,那時候朱元璋還沒有開始大肆屠戮功臣,明初四大案也都還沒有爆發,若他當年沒死,後來隨便牽扯進哪一個案子,都將是抄家滅族的下場。


鏡頭裡的童年


民間把劉基劉伯溫誇讚得非常高,有“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之稱,而且他的《燒餅歌》也在民間比較有名,“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並且預言了明朝的三百年江山,如果從朱元璋定國號為明到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害一共294年,可見劉伯溫預言之準。不過若是按照生平成就來看,感覺劉伯溫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畢竟他也只是封爵誠意伯,比不上諸葛亮的武鄉侯和張良的留侯,而且下場也不如這二人。

也許可以說不是劉伯溫不厲害,而是他那個時代的對手太厲害了,不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尤其是朱元璋,那從乞丐到皇帝的一生,簡直就是開掛的人生,所以劉伯溫敗在這樣的對手之下也不足為奇了。

也許有人要說了,明明是胡惟庸指使醫生下毒毒死的劉伯溫,怎麼最後矛頭指向朱元璋了呢?這其實很好理解,只要看最後是誰得利就好了,正如“鷸蚌相爭”一般,朱元璋最後“漁人得利”。

明朝開國時期的功臣集團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朱元璋的老鄉淮西集團,淮西多武將,如徐達、常遇春、湯和、李文忠等都是淮西人,另一派就是以青田人劉基為首的浙東集團,浙東多文臣官僚地主,這兩個集團在利益上還是訴求上都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對於皇帝朱元璋來說,這些功臣在成為統治階級以後,已經忘記了他們打天下的初衷了,所以朱元璋對待他們的態度也很簡單,那就是逮到機會就除掉一波,明初四大案基本上就是針對這些官員的,“空印案”、“郭恆案”、“藍玉案”、“胡惟庸案”前前後後殺了幾十萬人。

淮西集團開始是李善長後期以胡惟庸為首,他們都曾經擔任過宰相,是武將在朝中的代表,所以這個組合在對陣浙東集團是佔據上風的,若不是朱元璋想維持平衡不讓淮西集團尾大不掉,劉基甚至都等不到胡惟庸上臺就要被幹掉。

劉基雖然才華過人,但是智商並不能全部轉化為實力,而且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被毒殺也不一定是壞事,至少保全了家族,而淮西派首領李善長和胡惟庸的下場可都是夷族之禍,並且胡惟庸的罪名之一就是“謀殺誠意伯劉基”,劉基一生不但為朱元璋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到死還成為朱元璋整治胡惟庸的把柄,雖然債多不愁的胡惟庸也不差這一項罪名了。


飛凡看歷史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劉伯溫,大明王朝初建時的大功臣,世人將其比肩三國諸葛亮,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才。可如此有智慧聰明的人,為何最後還是免不了慘死,遭胡惟庸下藥毒殺。

在這,首先一點,在劉伯溫出山之時,便給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根據史載,是胡大海推薦劉伯溫給朱元璋的,除了劉伯溫,還有三人,分別是宋濂、葉琛、章溢。當時四人是同時推薦的,其他三人都痛快出山了,可唯獨劉伯溫拒絕了。

後來又交給孫炎來辦此事,誰料劉伯溫此次態度更甚,一把寶劍扔地上,不再言語。意思:就算殺了我也不出山。

孫炎撿起寶劍,半帶威脅說:寶劍是皇帝斬殺不聽命令之人,我哪敢用它殺人。然後孫炎好說歹說,劉伯溫終於出山了。

這件事雖然朱元璋一直沒提,但心裡有芥蒂應該是有的。朱元璋可跟劉備不同,生殺予奪,從明朝後期殘酷的刑罰可見一斑。

所以後代有人推測朱元璋見劉伯溫場景:你有才適用則罷,如果於我無用,定斬不饒。此為其一。

再一件事,就是擾亂了朱元璋大計。這從何說起呢?

當時劉伯溫剛出山那會,朱元璋還跟著韓林兒混,對上司領導自當尊崇有加。過年時,搬入大帳一把韓林兒椅子,令所有人參拜。

所有人都聽從命令,參拜了。可唯獨劉伯溫傲立直視。為這事,朱元璋專門找劉伯溫,問其原因。

劉伯溫言語中盡是看不起韓林兒,意思很明顯,在我劉伯溫眼中,是跟你朱元璋混的,他韓林兒讓我參拜,還不配~。

其實當時朱元璋確實兵強將勇,實力雄厚。但當時還有陳友諒、張士誠等強敵。因此朱元璋聽從了朱升的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小心謹慎施行這九字方針,減少了許多阻力,也是促成朱元璋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回頭看劉伯溫對韓林兒態度,讓朱元璋一陣難堪。這時朱元璋命令,我都跪拜了,你竟然不拜。我面子往哪放。後又接著發生了一事,朱元璋讓廖永忠去接韓林兒,又發生意外,韓林兒沉船而亡。

但當時有謠言稱,韓林兒是朱元璋害死的。但這件事朱元璋是冤枉的,朱元璋當時實力已經強於韓林兒很多。朱元璋執行九字方針,完全沒必要做。再說,當時只要韓林兒來到朱元璋身邊,朱元璋讓韓林兒心甘情願讓位的方法數不勝數,何必多此一舉。

後來,朱元璋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講廖永忠聽信儒生的話,無端揣測朕意,導致了韓林兒被淹死。這裡的儒生推測就是劉伯溫。後朱元璋建國後又只封了他一個誠意伯,更加確認就是劉伯溫。此為其二。

這第三件事,直接導致了劉伯溫的死亡。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詢問劉伯溫,李善長之後,誰適合做宰相。劉伯溫沒有正面回答。朱元璋列出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劉伯溫卻認為這三人都不行。

朱元璋聽此,問道:看來只有你適合來當了。劉伯溫卻說,我也不合適,性格有缺,太嫉惡如仇。

這時的朱元璋還沒有大肆清洗朝臣之心,對劉伯溫還是相當倚重的。不料問了劉伯溫一件事,劉伯溫卻不正面回答,連個像樣的意見都沒有,讓朱元璋心生芥蒂。

後來朱元璋也不問劉伯溫意見,讓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依依做宰相。先是楊憲做的宰相,沒想到楊憲一上臺就對上任宰相李善長展開窮追猛打,這引起了李善長一派的反擊,最後還是朱元璋給壓下去了。派系爭鬥貫穿了整個歷史,劉伯溫也是有派系的,他是楊憲一派的。

後來楊憲被朱元璋給殺死了。而劉伯溫位置也危險了,因為當時楊憲被李善長一派圍攻時,劉伯溫落井下石,舉發了楊憲。

無論此時劉伯溫是出於自保還是公正廉明,但在朱元璋心中形象再毀。在楊憲被殺後,劉伯溫也告老還鄉了。

劉伯溫雖選擇了告老還鄉,可還是難逃一死。他不但得罪了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還反水了跟自己一派的楊憲。劉伯溫遭胡惟庸陷害,被下藥慘死。朱元璋一句話沒說,直到胡惟庸倒臺後,朱元璋才意識到劉伯溫死的很慘。

劉伯溫的兩個兒子也未能善終,長子劉璉,陷入爭鬥,被逼跳井而亡;次子劉璟因反對朱棣篡權,在牢中自縊身亡。

有網友評論:太作~。這件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在江湖,很多時候身不由己。

附言:劉伯溫風水很是奇特,當時世傳有一位賽神仙的劉神仙,讓剛起兵的朱元璋很是心癢。劉伯溫所學非一般風水,而是成就帝王霸業的風水。朱元璋所選的宮殿、祖墳等都是劉伯溫相中的。

據傳劉伯溫擁有的劍為斬仙劍,可號令龍之九子,正因為這把劍和龍之九子幫助,朱元璋才能穩坐天下。


桔子剪輯


訂閱

劉基劉伯溫,元末明初人,明朝開國元勳,以功封誠意伯。劉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多次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也”,民間也將其與諸葛亮並稱,即“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言語間貌似劉伯溫比諸葛亮還要厲害。

就是這麼厲害的劉伯溫,又是神機妙算,又是功比張良,一生卻相當坎坷悲涼,不僅曾經四次被罷官,最終結局也是被人下藥毒死,而且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朱元璋。

劉伯溫,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出生,處州青田(今浙江溫州文成縣)人,元統元年(1333年),22歲的劉伯溫赴京城大都參加會試,高中進士,三年後被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上任後體恤民情,打擊豪強惡霸,備受百姓讚譽。但1341年,因與幕府官僚意見分歧而被迫辭職回鄉。

至正三年(1343年),劉伯溫被朝廷徵召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因檢舉監察御史失職,被朝中大臣屢次責難,只好上書再次辭職。

劉伯溫在江南各地隱居數年後,至正十二年(1352年),朝廷又徵辟劉伯溫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負責平定浙江各處叛亂。劉伯溫主張剿滅浙江最大的反叛勢力方國珍,但上峰卻在收到方國珍賄賂後將其招安,並授以官職。方國珍成為朝廷官員後,反過來彈劾劉伯溫,劉伯溫一怒之下辭官還鄉。

三次罷官之後,劉伯溫徹底對元朝失望,一心在家隱居,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邀請出山,開始反元。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這一年,劉伯溫因得罪了李善長被罷官歸家,但不久之後朱元璋就親自寫了封信,又把他請了回來。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劉伯溫居功至偉,但僅被封為伯爵,位列開國六公爵、二十八侯爵之後,封伯之後第二年,劉伯溫也許是看透了朱元璋,也許是怕被李善長的門徒汪文洋、胡惟庸之流陷害,於是主動請辭,再次回了家鄉。

這次回了老家的劉伯溫,打算徹底不幹了,就在家待著了,但沒想到,就這樣也沒有躲過胡惟庸的陷害。胡惟庸上奏說劉伯溫在老家一塊有“王氣”的土地上為自己建墳,有不臣之心。朱元璋當即把劉伯溫的退休金給停了。

劉伯溫也立即上京請罪,結果到了南京後朱元璋不搭理他,劉伯溫因此憂心忡忡,大病不起。朱元璋聽說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結果劉伯溫服用了御醫的藥後,病情加重,一個月後就病死了,終年64歲。

對於劉伯溫的死因,在明朝時朝野間就已經議論紛紛了,後世史學家吳晗經過多方考證後,寫道:“劉基被毒,出於明太祖之陰謀。胡惟庸舊與劉基有恨,不自覺地被明太祖所利用。”

其實劉伯溫這時候去世未必就是不幸,他死的時候是洪武八年(1375年),算是明朝開國元勳裡死的較早的,那時候朱元璋還沒有開始大肆屠戮功臣,明初四大案也都還沒有爆發,若他當年沒死,後來隨便牽扯進哪一個案子,都將是抄家滅族的下場。



安徽青年小虹軍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樣的現象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實在是太太常見了,如果你有幸遇到的唐太宗或者宋太祖,那麼或許結局會好一些,如若不幸碰到了劉邦和朱元璋,那麼就呵呵了。

劉伯溫是個人盡皆知的傳奇人物,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更是朱元璋身邊如“孔明”一般的存在,一路走來,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終成就其宏圖霸業。


直至大明朝建立之後,無論是宮殿的修葺還是法律的修訂,劉伯溫也都親力親為,可以說是為國為民忠心不二了,但即使如此,最終還是難逃被迫害的命運。

首先朱元璋本就生性多疑,對同他一起打天下的這一群人,從來就沒有真心信任過,總懷疑別人有不臣之心。

作為朱元璋身邊的軍師和智囊,劉伯溫自是十分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因而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時候,劉伯溫一再推卻,甚至拒絕了宰相的位置,官爵和俸祿實際上都很一般。但是他的才學終究讓朱元璋忌憚,最終決定將危險扼殺在搖籃中。

而且劉伯溫剛正不阿、秉公執法,這樣的性格也得罪了很多朝中的大臣,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就將劉伯溫看做肉中釘、眼中刺,每每抓住把柄就要去御前中傷劉伯溫。

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對朱元璋這種卸磨殺驢的做法十分不喜,為了保住劉伯溫,她指示太監偷偷的去暗示劉伯溫,劉伯溫領會了馬皇后的意圖,提出告老還鄉,祈求退身以自保,總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也不過就是多活了幾年。

洪武八年,也是辭官回到老家的第五年,由於偶感風寒,劉伯溫只能臥病在床,朱元璋派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往探望,但是服用御醫開的藥方之後,劉伯溫的病情反而愈發嚴重,不久便病死在家中。


輕侃古今


劉伯溫是否被毒死,這其實是大家根據明史的片段,所揣測臆斷出來的。

如果不是被毒死,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劉伯溫當時已經60多歲,而且也沒有啥實力,偏居鄉里也不至於對朱元璋有什麼威脅。

當然了,如果說朱元璋要收拾他,從主觀客觀上來看,這也是很有可能的。


下面我們來說一說。 從客觀上來說。 劉伯溫是聰明,但是人不可逆勢而行,聰明不代表有逆天的本事,而皇帝就是天。

劉伯溫這麼聰明,還要被朱元璋毒殺,人們都經常說人強不過形勢,天要你死,或者君要你死,你以為聰明就能躲得過去了,有些事是人力不可為的。

現在我們說一下,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劉伯溫?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這個人權力慾望極重,將要交給子孫後代的政權必須是沒有任何威脅的,這一點從他對王朝內的高官猛將,進行誅殺株連,到最後全把它們清洗,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劉伯溫這樣類型的,雖然說他是個文人,但是,全天下普遍都認為他是有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種才能的。

如果放任劉伯溫繼續活下去,如果有一天,朱元璋駕鶴西歸的時候,這種隱患非常大。

即使劉伯溫自己沒有這種想法,但是,一旦被人鼓動,他出來出謀劃策的時候,就是大明江山危亡的時候。 對於朱元璋來說,這樣的隱患它是不允許存在,所以,劉伯溫的死,只能是一個必然,躲不過去。

除非像有些人為了躲藏或避禍,造成假死,還有裝瘋賣傻。 但是,劉伯溫他文人出身,性格高傲。他是不會用這種手段來為自己避禍的,當朱元璋向他表現出不滿,甚至漠視的時候,他就知道這件事,沒有善了的結局。

也就是說如果劉伯溫感受到朱元璋要殺他的時候,這個事情那就是個死局,沒有破解之法。

第2點,我們來說一說劉伯溫本身的問題。

劉伯溫資歷較淺,他跟朱元璋只有10年時間就受封,在封爵的時候,雖然可能他運籌的功勞比較巨大,但是隻分了一個比較低的誠意伯。

看過胡軍演的朱元璋的那個電視劇,大家都知道,胡軍也說了,劉伯溫不是他們一類,可以說朱元璋對他相當瞭解。 所以他雖然功勞較大,但是難以跟領導一條心,領導時刻在打壓他。

從劉伯溫本身來說,他在元朝的時候都已經是進士,可以說是在元朝做官的文化人,所以自帶了一種文人的清高和官員先行者的這麼一種驕傲。

所以,對於這幫土包子出身泥腿子出身的,他其實是看不上的,所以說從內心來說,其實是疏離的,尤其是跟朱元璋,從他內心他是不接受這麼個粗魯的人做皇帝。


當然,朱元璋也是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二人,從這種心理上就沒有認同感,註定是要分道揚鑣的,在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他劉伯溫,只能被朱元璋拋棄。

這也是明史裡所記載的,朱元璋對於劉伯溫的病重,死亡很冷漠的原因!也就是說,劉伯溫不想躲,他累了!


對牛談古今


劉伯溫是很聰明,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朱元璋想到的,他都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他還是想到了,而且這些不只有安民之計,還有權謀之策,對於朱元璋這個通過“造反”而坐上皇位的人來說神經是很敏感的,他能容許這樣一個有潛在威脅的人在身邊嗎?這就是說,犯了猜忌了,劉伯溫忽略了這一點,這也就決定了他很難有一個好下場。

當時朝堂之上分為兩黨,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成員大多數是朱元璋的老鄉;另一邊是劉基為首的浙東集團,成員多為言官。你方唱罷我登臺,好不熱鬧,朱元璋時不時的出來敲打敲打,只要你們不是一黨獨大,朱元璋就不會對哪一方下死手。劉基的死黨兼代言人經過長期努力淮西集團被全面壓制。這時,胡惟庸上臺了,他指示同黨在朱元璋面前說劉伯溫的壞話,他是個什麼都敢做的小人,對於小人,我們的劉伯溫是鬥不過的。

劉伯溫雖然足智多謀,可是言語過於直接,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說話哏,沒什麼溝通技巧,這就被胡惟庸鑽了空子,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問劉基誰當丞相合適,劉伯溫回答李善長不行,楊憲和胡惟庸都不行,只有自己有宰相之才。朱元璋就此和基決裂,而後被炒了魷魚,回家養老了。可是,胡惟庸不打算放過劉基,“棒打落水狗”一直是小人的拿手好戲,胡惟庸授意隨身的醫生毒死了劉伯溫。對於這樣一個有影響的人就這樣死了,朱元璋更沒有深究,為什麼呢?胡惟庸當了宰相,淮西一黨獨大,朱元璋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著胡惟庸折騰夠了,朱元璋就把他給辦了,還把宰相一職給撤了。真相大白了,朱元璋的目的是撤銷宰相一職,這個沿襲了上千年的體制,加強皇權專政。所以說,劉伯溫的死是有預謀的,是朱元璋為了撤銷宰相這一龐然大物的犧牲品,他的命運已然註定,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