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英國人當年遷都美國,大英帝國時代就可以延續下去,你怎麼看呢?

如山望萬物而容萬物


會被美國打爆的。

雖然美國建國初期就入侵過加拿大但沒成功,並不能說明以後不能成功,美國入侵加拿大那是一開始必要性足但能力不足,之後是必要性不足能力足。

如果英國王室、政府遷到加拿大,入侵的必要性就足了。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長島男爵


美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現在的英國呢?連蘇格蘭都在試圖脫離英國。然而,在19世紀,美國卻是英國眾多殖民地之一,是英國的一部分。這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假設英國當初將首都從倫敦遷到華盛頓或者紐約,將英國的本土從不列顛轉移到美洲大陸,那麼,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是否能夠延續至今?

這是一個關於文明中心統御能力的問題,即:一個國家版圖面積的構成以及維持依靠的是什麼?首都所在對於國家版圖的構成與維持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遷都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意味著什麼?

文明中心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國家首都的所在地,是各個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

縱觀歷史,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權都是以首都所在地為中心對外擴張,或是統一全國,或是開疆拓土。隨後,國家政權所掌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地區,其政治經濟文化,都是向首都看齊的。

每一個地區,不管這個地區在首都的標準下如何地被同化,都有著自身的特色以及利益,其滋養的人口也會被打上這個地區的烙印。

為此,首都所在地,要維持對各個地區的統御能力,不僅僅要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更為優越,同時也是壓制各個地區,將各個地區的力量抽調到首都,這樣才能掌控全國,維持國家的統一併有能力應對國家之外的威脅。

從上面這個定義看,英國要遷都,其所面臨的問題就太多了。

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遷都之後的英國還是英國嗎?

英國之所以是英國,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被打上了倫敦的烙印。也就是說,整個國家以及國家政策,政治方向,經濟發展,文化語言,道路交通等都是圍繞著倫敦進行的。一旦遷都,以後的英國,其整個國家的各個層面都要圍繞著新的都城而展開,甚至其國民的精神層面都會發生改變。

想象一下這是一種怎樣的變化。我們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即便大一統的王朝,其都城也是幾經變遷。一般來說,在宋朝之前,國家都城不是長安便是洛陽,在宋朝之後,不是北京便是南京。長安、洛陽、北京、南京,這些地區還都是在中國的腹心之地,試著比較一下,宋朝之前、宋朝、宋朝之後,這三個階段的各個王朝,我們中國人在精神文化層面上的改變。

中國歷史,大一統的歷史時期,要遠遠超過分裂時期,長期統一帶來的結果是各個地區,特別是中國的腹心之地徹徹底底地被都城的標準所同化。即便如此,都城的改變所帶來的變化依然是巨大的,巨大到現在的歷史學家認為宋朝之後,古典意義上的中國已經不存在。畢竟是兩個地區,不管如何同化,各個地區都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會有自己的特色。

再看英國,英國崛起的時間並不長,其所征服的地區還沒有完全打上倫敦的烙印,一旦遷都,帶來的變化更為巨大。不要說遷都到北美洲,即便是把都城從英格蘭遷到蘇格蘭,英國都將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英國。

其次,英國要遷都,還得面對一個問題:新的首都以及所在地有能力統御整個英國嗎?

美國能夠脫離英國獨立建國,這說明美國首都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非常快,有著作為文明中心的潛力。事實上也是如此,不然就不會有現在的美國。

然而,潛力始終是潛力。北美洲作為殖民地被開發不過百年的時間,在美國立國之初,其國土完全被英國的殖民地所包圍。美國能夠贏得獨立戰爭,他依靠的不只是自身的實力。實際上,美國獨立戰爭只是英國與法國、西班牙、荷蘭這些歐珠大陸的強國爭奪殖民地的副產品。

就殖民地的人口成份來說,英裔所佔比例也只有十分之四,畢竟大部分的殖民地都是英國從法國、荷蘭、西班牙手裡搶來的,其它國家的後裔人口比例也很大。在美國立國之後,德國移民不斷增多,美國的官方語言差點就用了德語。

英國要遷都到美國,民族成分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英國經營北美殖民地的時間並不長,從荷蘭法國手裡奪取殖民地之後,殖民地並沒有納入英國的直接管轄,而是設立了自治領,英國只是徵稅而已。

美國就是由十三個自治領聯合構成的鬆散邦聯,美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在美國內戰之後。成為了國家之後,美國才迅速崛起,成長為大國。就其國家發展速度而言,遠遠不如英國。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還不是日不落帝國。在十八世紀,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是法國,最為先進的國家也是法國。啟蒙思想在法國出現並對外傳播,而對外傳播的主角就是拿破崙,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帝國,先後兼併了荷蘭與西班牙,將還未建立民族國家的意大利、德意志等東歐各國納入保護之下,並試圖入侵英國,建立更為龐大的歐羅巴帝國。

也就是說,美國獨立戰爭前後的將近一個世紀,英國還不是日不落帝國,美國還只是一堆鬆散的邦聯,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直到十九世紀,英國在1815年全面啟動工業革命,並擊敗了英國的強敵拿破崙帝國,英國才奪取澳洲、印度等廣大的殖民地,成長為繼西班牙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而美國,是在1861年,經過美國內戰之後,在林肯的領導下才從一堆的邦聯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聯邦國家。

從上面這一點來講,美國的發展速度是遠遠不如英國的。也就是說,在一個世紀內,美國在華盛頓的領導下才剛剛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而英國在倫敦的領導下已經成長為日不落帝國。

十八世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紀呢?歐洲發生了些什麼呢?十八世紀的歐洲,中國熱達到了鼎峰,英國才剛剛從清朝引入科舉制度,並奉為強國法寶。而清朝正在乾隆皇帝的領導下達到全盛,並強勢對外擴張,收復了西域,確立了大清帝國的版圖。

公元1793年,英國帶著一堆的工業產品造訪清朝,乾隆皇帝看不上那些東西,並非完全是乾隆皇帝眼瞎,實在是還沒有完全開啟工業革命的英國,他們的東西還真不怎麼樣。

由此,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將首都遷往美國所在,把北美十三州作為本土發展,華盛頓或者紐約能不能帶領英國成長為日不落帝國還是一個未知數,更不要說延續他的輝煌。也就是說,新的首都並沒有能力統御龐大的英國,至少北美十三州還沒有壓制英格蘭的實力,英國的統御全國的中心只能是倫敦所在的英格蘭。

最後,假設英國非要遷都美國所在,英國還得面臨一個問題:大不列顛怎麼辦?

如果英國人能夠預見日後美國的強大,在美國立國之前,英國人將首都遷往北美十三州,並將倫敦完全複製到華盛頓或者紐約,能夠解決遷都之後,標準改變引發的國家各個層面改變的問題。隨之將北美十三州作為本土發展。那麼,原來的本土大不列顛就會被邊緣化。

首先是要將大量的人口遷往北美十三州,因為北美十三州的人口只有三百萬,其中英國人佔了百分之四十,英國本土大不列顛的人口是一千萬,英格蘭人佔了百分之六十,英國人,或者說英格蘭人總共也就八百萬不到。

而當時的北美大陸,發展速度較快的北美十三州才三百萬人口,其他地區更不要說,幾乎荒無人煙,在美國西進運動之前,美國西部地區還處於原始狀態。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時,公元1775年,此時的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在英國持續了三百年的圈地運動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狀態,大量的人口被趕進工廠。正是因為這場工業革命,英國才需要從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手中奪取更多的殖民地。有了殖民地,才有原料產地與銷售市場。

當時英國工業革命主要的原料產地與銷售市場並非是殖民地,而是拿破崙統治下的歐洲大陸。拿破崙帝國進入全盛後,拿破崙為了打垮併吞並英國,推行禁海條令,北起丹麥,南至葡萄牙,整個歐洲大陸的海岸線,禁止與英國開展任何貿易。

為了打垮英國,拿破崙甚至將法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路易斯安納州半賣半送給了美國,拿破崙此舉直接刺激了美國對土地的需要。

曾在《拿破崙傳》中看到歷史學家對拿破崙帝國失敗的原因總結,其中一條就是拿破崙的軍隊,哪怕是軍服都是英國人生產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歐洲大陸的市場才是英國工業革命銷售市場的大頭。要保證這個大頭,大不列顛的地理位置就很重要。

一旦英國遷都北美十三州,英國的工業革命,要持續發展會遇到巨大的阻礙。北美作為殖民地,作為原料產地,經濟主要是農場種植園。廣袤的土地之下,投入更多的人口進行農業生產顯然更適合經濟的發展。北美成為了英國的本土,人口的需要將會成為英國國家的根本需要,殖民地反而要排在第二位。

工業革命的出現,是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工業革命受阻,資產階級有可能會受到沉重的打擊,王權極有可能復辟。就像美國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美國獨立之後,他手下的士兵都在希望擁立他做國王,只是作為資產階級其中一員的華盛頓沒有同意。

工業革命受阻,英國在十九世紀要成為日不落帝國,這不太可能。相比之下,人口達到兩千萬的法國,人口達到將近五千萬,經歷了啟蒙運動洗禮的拿破崙帝國,在沒有英國的阻擋之下,極有可能成為歐羅巴帝國。在將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納入版圖後,印度、澳洲都會成為歐羅巴帝國的殖民地。那麼,日不落帝國的就成了法國。

在其它歐洲國家被拿破崙帝國強勢統治的情況下,人口稀少的英國要想在美洲獨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英國的統治中心一旦轉移,大不列顛就成了拿破崙的盤中餐。

所以說,英國到了北美就不是英國,只有在大不列顛的英國才是英國。

綜上所述,日不落帝國不是一夜造就的,現在的超級大國美國也不是本來就有的,他們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因為在各種歷史因素的作用下,他們才能有屬於他們的那一份成就。

何況,歷史是不被假設的,遷都,在歷史上,無論是哪個時代哪個王朝,都意味著政治的重新洗牌。一座城市要成為統御全國的首都,並不是遷都就能實現的,這需要他自身的成長。就像中國,北京成為能夠統御全中國的首都,他的成長不知道見證多少個民族多少王朝的興衰。

因為環境問題,現在的中國也在討論遷都的問題。事實上,都城的確定並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


文明有歷史


在當下,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是美國,儘管美國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但是,一百年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英國,甚至一百年前的清朝學者在論及大清的潛力的時候,還持有這種說法:論版圖,大英帝國第一,沙俄第二,而大清是世界第三。(按:清朝人觀念有時候分不清本土和殖民地的區別)

當然現在的中國陸地領土面積依舊是世界第三,只不過,大英帝國已經不在其中了——二戰後,印度脫離大英帝國而獨立,而更早之前,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殖民地也宣佈獨立,因此二戰後,英國的本土,只剩下當下的英倫三島,並且,蘇格蘭還在不斷謀求獨立。

因此有說法認為,倘若英國當年遷都到北美,那麼,大英帝國會繼續實現輝煌,那麼,這種方法是否有道理?

個人認為:

美洲大陸底子差

哥倫布時代之前的美洲,對於歐亞大陸的人來說,和外星沒區別。雖然維京人在哥倫布之前的幾個世紀,不斷騷擾美洲沿海地區,但維京人並沒有對美洲產生任何正面影響。美洲世界始終以荒涼和落後的——即便是美洲最強大的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也都只是石器時代的文明。

因此,當歐洲列強發現美洲的時候,對於美洲的態度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多掠奪、少建設。

英國也不例外:除了必要的建設和投資以來,英國對美洲進行最大化的掠奪,至於說美洲將來獨立的國家中,會出現一個世界霸主,英國人是不曾想過的——畢竟,被掠奪的國家和地區,能逆襲的概率太低——並不是所有被殖民的國家和地區都能像美國、澳大利亞那樣實現發達,反倒是拉美各國和印度、納米比亞這種情況是被殖民地區獨立後的常態。

而且,在美國獨立初期,美國的南方奉行奴隸制,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當時的奴隸制符合美國南方的生產條件,並且,美國最初的發展很慢。

也因為美洲太原始,所以,美國獨立後,可以花很少的錢,從法國和沙俄以及西班牙手裡買來大片土地——其中法國賣給美國的領土,大小和美國最初的十三州差不多——可見,列強對這塊賠錢的土地是多麼不待見。

英國的尷尬

英國的本土是英格蘭地區,對於英國內部來說,蘇格蘭和威爾士地區,都不是真正的英國。

即便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前後(17世紀中期),蘇格蘭就有過反抗英格蘭的記錄,並且,在英國南部的對岸,還存在英國的老對手法國。

對於英國來說,遷都到北美,不僅僅是國王和政府遷移到北美,還需要大量的人口基數,而依照當時英格蘭的人口基數,應付外部的法國和內部的英格蘭尚且需要全力以赴,如果抽調大量的人口到荒蕪的北美,最終,只會導致英格蘭提前滅亡。

因此無論如何,哪怕有穿越者告訴當年的英國國王21世紀的世界,英國國王也無法遷都北美。


藤樹先生


導讀:這個問題還挺有意思,按照小編的意見是英國不可能脫離歐洲本土的英倫三島去北美立國去的。英倫三島是英國人經過數百年艱苦經營形成的腹心之地,對英國人來說別的殖民地甚至都可以丟掉但是絕不可能放棄英倫三島。英國一直是個歐洲國家,也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站在英倫三島上實施大陸制衡政策是英國堅定不移的國策,所以不可能放棄本土。英國最繁華、最核心的都在英國本土。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雖然俄羅斯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版圖,但是核心絕對是在歐洲不可能遷都遠東一樣。

英國的核心在歐洲

從英法百年戰爭戰敗,英國民族主義覺醒英倫三島就一直是英國的核心區域。無論是海外擴張還是大陸均衡政策的實行,都是以本土為基礎和根本。君主立憲、工業革命都是在英國首先發生和完成。可以說英國搶先進入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道,在這個基礎上才開始海外殖民擴張。


英國發展成為橫跨五大洲的龐大日不落帝國,海外領土的面積是本土的100多倍。但是無論如何,英國本土始終是最核心的區域。英國的經濟出口、先進技術的交流以及歐洲大陸各國家的溝通協調都需要在歐洲本土舉行。甚至可以說,這個時代世界的中心就在歐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英國絕對不會遷都到北美殖民地的。


大英帝國時代殖民地都是二等區域,無論從居民素質還是經濟發展程度都與本土相差甚遠

在英國來看,海外殖民地就是商品傾銷的市場和攫取原始資源的產地而已。所以殖民地建設都是湊合就可以,經濟發展程度與本土相去甚遠。況且在殖民地的英國人都是什麼人?犯人、流氓、無賴以及在在工業革命中破產的貧民,說白了殖民地就是在英國本土犯人的流放之地。

所以無論是經濟發展程度還是居民素質都無法與英國歐洲本土相比,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如何能把首都遷到北美?那樣不但沒有達成遷都的目標,連英國的國力都會受到拖累而元氣大傷。


如果英國遷都北美就像完成了自我放逐,類似美國光榮獨立一般放任歐洲的法、德等國肆意發展自己的霸權。這和英國歐洲大陸平衡政策的國策嚴重相悖

英國無論怎麼擴展殖民地,骨子裡就是個歐洲國家。所以歐洲本土是根本,況且自從大英帝國崛起以後,為了維護自己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對歐洲大陸採取大陸均衡政策。說白點就是扶植弱小,預防對自己有威脅的國家的崛起。

在七年戰爭和法蘭西帝國的拿破崙時代,都是以英國為首的國家集團組織對法國崛起的壓制。結果七年戰爭法國失去了北美和印度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同時反法同盟擊敗了拿破崙把他流放到聖赫勒拿島。法國對外擴張的勢頭被強壓,雖然後來法國再次攫取了非洲和印度支那的殖民地但是那都是相對貧瘠的土地了。

德國統一後經濟、軍事實力飛速發展,又稱為英國打壓的對象。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雖然德國被壓制但是英國也因損耗過大而失去了第一強國的寶座。

無論怎麼說,如果英國遷都北美就相當於自我放逐了。放任法德等國肆意崛起而不進行打壓和管理,那麼長期如此的話歐洲很快就會誕生一個強權大國。這絕對不是大英帝國所願意看到的結局,所以從當時的地緣來說歐洲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北美。

英國遷都北美后絕對不會複製美國崛起的傳奇,而是會以更快的速度滑落

可能大家會想如果英國遷都北美,會不會複製美國崛起的傳奇。答案是肯定的,不會。因為美國崛起的條件就是歐洲強國各自為戰,而美國則韜光養晦慢慢發展。雖然在1894年美國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但是依然因為偏居遙遠的北美而被歐洲強國選擇性忽略。雖然美國比較強大了,但是當時美國沒有殖民地、軍隊戰鬥力也基本成渣(只能從沒有實行工業化的西班牙手中奪得波多黎各和菲律賓做殖民地)。

正是美國心甘情願的做小弟的態度以及不與傳統的歐洲大國衝突,美國才能平靜發展並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實現彎道超車。而英國已經是世界頭號強國,即使遷都北美也藏不住啊。絕對會被後崛起的強國作為挑戰的對象。原因很好理解,槍打出頭鳥唄。你要隱藏就一開始就悄不聲息的,當你已經一鳴驚人還想去韜光養晦那不是掩耳盜鈴嗎?所以一旦英國遷都北美,不但不能複製美國崛起的傳奇,還會因為政治中心偏離歐洲反應不及時而以更快的速度滑落。


小結:

所以無論從那個條件來講,英國都不可能遷都北美。那樣不但對英國的發展無益,更不可能複製美國再次崛起的傳奇。反而深受其害,很有可能會很快失去世界第一強國的頭銜。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當年葡萄牙國王就遷都到巴西的,結果本土翻天了,最後遷回來,巴西也丟了。題主可以瞭解一下,很有意思。


huixy


你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即使英國首都遷到北美,即使北美的殖民地改名叫做“英國”,最後仍然會獨立,也就是會和歐洲的英國脫離關係,只不過世界上變成兩個“英國”而已,當然兩個英國名字叫法混亂,所以其中北美的那個“英國”就會改名,所以最後和現在沒有什麼區別,畢竟歐洲的英國和北美殖民地距離很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就像哈佛大學就是英國殖民者為了他們的後代享受劍橋大學一樣優質的教育,建造的這所大學,剛開始也叫做“劍橋大學”一樣,最後哈佛就是哈佛,劍橋就是劍橋,不可能是一個大學


宇宙之崖


〇歷史是已發生的事實,既不能設想,也不能假定。

〇按照提問者的思路,假定1次:英國王室遷都北美洲,且不再返回歐洲。那麼,如今美國土地上會存在個“英美國”,而不是現在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倫3島會有人成立1個新的共和國(不再是王國),或者1分為3:並存英格蘭丶蘇格蘭丶威爾士3個國家。北愛爾蘭歸屬愛爾蘭。








趙凡丁201


現在遷到美國也來得急,只是英國變成美國的一個州,倫敦也會變一個普通金融城市,沒有首相,只有總統,還英國皇室,這英國不會同意的,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呈新望


呵呵呵,做什麼夢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