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什麼後來不用了?為什麼簡化字弄到後來不了了之?

文字坊


中國漢字是從物體形狀演變來的,可以簡化,但絕不可以脫離漢字造字規則,如果脫離漢字造字規則,那麼不應該叫漢字,但可以取名如“中文新字符”


無量壽福2019


說到二簡字,除了七零後之前出生的人知道,八零後以後出生的人幾乎是不知道的。所謂“二簡字”,全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這是我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試行的一種不規範的漢字簡化書寫形式。由於這次漢字簡化比較草率粗暴,完全改變了漢字原有的象形基礎和形聲、會意的特點,在結構的審美上也出現了問題,在試行了較短一段時間後,便被廢除了。

“二簡字”最早在1975年頒佈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提出,對248個字根進行了“二次簡化”,並在1977年12月21日的《人民日報》中首次試用。但試行沒多久,便由於使用上的混亂以及當時“文革”結束後的政治氛圍影響而逐步停止使用,至1986年完全廢除,共推行了9年。

(上圖中的紅字為爆炸大王)

筆者還記得,“二簡字”最大的特點,主要以簡單的形聲替代為主,比如酒字,二簡字將其簡化為三點水加一個數字九,直接讓讀者讀右邊的九的音,土壤的壤簡化為提土旁加一個上字,這個字的是取讓字右部分的上字來加以提醒,意思是土壤的壤的音和忍讓的讓是音同調不同,字型上應該相同而且簡單,穩當的穩簡化後變成了一個禾苗旁加一個文,這個字主要是取文字的音,游泳的遊簡化成三點水加一個尤,主要是取尤字的音。這種簡化方式幾乎是千篇一律,過於簡單化,完全將漢字的千姿百態的美給扼殺了。

(上圖中為禁止停車)

另一個問題,就是“二簡字”形成時,有關專家學者並非真正的文字專家,因此,以個人的想當然的理解對漢字進行了簡化。比如餐館的餐被簡化為“歺”,這就犯了不懂漢字的錯誤,因為這個“歺”字本身就是一個古漢字,讀音為è,和歹徒的歹一個意思,這就給人以沒有文化的表現。而且有些簡化了的漢字寫出來以後,和日語中的假名差不多,比如部隊的部被簡化成了一個單包耳,街直接取右邊,私簡化後也取右邊,雪簡化後取下部,這些胡亂簡化的字,看上去幾乎和日語中的片假名差不多,完全失去了漢字原有的形體美。

很顯然,這次漢字簡化是簡單粗暴而沒有文化的,是不成功的,也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因此,“二簡字”在試行了九年後便被廢除了。


若愚趣談


二簡字: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化字。

二簡方案於1977年頒佈,引發了廣泛批評,於1986年廢止。

當時無數人認為“這些簡化字缺胳膊少腿難看至極,而且不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觀。”

而且“二簡字”方案擬訂和公佈過程十分倉促,事先既未召開文字改革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也未經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不像“一簡”方案那樣慎重地事先廣泛徵求意見,專家反覆討論、徵求意見並修訂。

第二次漢字簡化是不成功的,自此之後,官方未提出過任何簡化方案。

二簡字為何會通行沒幾年就被廢止呢?

1.一簡對多繁,比如醜、醜,子醜寅卯用“醜”,長得醜用“醜”。

2.破壞漢字固有體系,強行簡化不僅沒有起到“簡化”的目的,反而使漢字變得更難了。

二簡字之所以不好用是因為它太簡化了,這個版本壓根就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一簡字和二簡字不可同日而語。


國學文化專欄


什麼是“二簡字”?我國進行第二次漢字簡化之俗稱:“二簡字”。這一方案是由文改委繼《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後,50年代時開始醞釀,1960年向全國徵集意見,1966年中斷制訂,1972年恢復的制訂,1975年報請國務院審閱,1977年12月20日正式公佈的漢字簡化方案。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網絡圖片)

“二簡字”為什麼後來不用了?主要的原因,是有些字簡化的字令人費解,難以推廣。例如:“彐(雪)”“氿(酒)”“弁(辮)”“桜(櫻)”等“二簡”字就很令人難以理解,其字義缺少必然聯繫。像這種些字怎麼用?怎麼推?的確很難很難。

“二簡字”初心是好的,為了掃盲,快速提高群眾的文化程度,為社會主義發揮自己的智能。在建國初期的確起到了快速掃盲和推廣漢字文化知識作用。

但是,我國進行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實施過程時間跨度太長,歷經近30年,始終還有許多簡化字無法推廣,例如類似於“彐(雪)”“氿(酒)”“弁(辮)”“桜(櫻)”等這樣的字。

筆者認為:“二簡字”為什麼後來不用了?為什麼簡化字弄到後來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推行“二簡字”過程中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這個困難主要來自於舉國上下對漢字簡化的合理性的質疑。

漢字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開拓發展過程。是從幾千年前的象形字,到後來的形聲字和會意字,都是從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發展起來的。雖然筆畫較多,我們都稱之為繁體字,但是,有些還是不可以改掉的,例如“弁(辮)”和“桜(櫻)”,看到這個樣,如何發音?如何理解字義?直接沒有切入點,這種情況怎麼去推廣?

漢字可以改進,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在發展完善的,漢字也需要改進,例如那些繁體字,有些筆劃是可以簡化的,但要規範,讓人能看懂。但是,堅決反對漢字拼音化字母化。


言者青青


簡化字本身就係錯的,再來二簡乃錯上加錯。

文字從戰國到漢代,經歷‘隸定’,將弧筆拉直,化為八法:點橫豎撇捺剔折勾。後漢,草書興起,筆劃復弧。但隸草二者越行越遠,最終互不相認。到唐帝李隆基時,楷書終勝草書,草書退出流通,淪為小眾玩物。(楷書,字面解:規範之隸書)。

簡化字有部分,拾於草。但有一部分,最為離奇,被乂化,即一乂十數替。繁體字從取音合義方面,經歲月,嚴謹推敲,非‘拾草’‘乂化’可比。故,識繁者不識簡,而識簡者多識繁。

(偉哉乂化

鳳岡區趙樹聖鄧澤漢僅歡戲這對瘋鷄

鳳岡區趙樹聖鄧澤漢僅歡戲這對瘋雞

常有槓君,一提繁體,必反嘲以甲骨文。實其不懂,蓋甲骨文亦簡化字。甲骨文之簡,存音而沒形;今乂化之簡,有形而沒音。可否將以上乂化字通通讀‘叉’)

(拾草

偏離造字原意太遠了。車與專{轉之原字},與輪有關,拾草失之矣。馬之造字,強調其鬃,看六國舊字可知。門,兩扇為門,一扇為戶)

又,簡化字有‘併字’之殤。朙朙兩字或多字,意思不同,僅音同或音近,則併而為一。此擧似簡實繁,因併後,本可單字朙確者,非得組成雙字(即詞)以別之。背馳之悲!



goggletan


簡化字的推廣,本身就是為了消滅漢字,使漢字逐漸轉換成為字母文字的一種過度文字,因此完全無視文字的發展規律、無視漢字字形字義之間的關係,強行把一些毫不相關的同音字進行合併。由於現行簡化字,至少還是參考了,已經流傳了數千年的草書漢字,尚在可接受範圍內,而二減字則遵循著對漢字的破壞,已經改的面目全非了,人民不能接受,因此不了了之。

以上說的都是事實。雖然推行簡化字的時候,採用了不同的理由,但是負責漢字簡化的那些人、那些大師們,就是曾經對漢字深惡痛絕的、是積極投入到消滅漢字工作中去的那些人。消滅漢字的原因,是因為晚清末年的那段屈辱的歷史,不少人把責任歸咎到語言文字上面,因此要推行白話文,還希望更進一步推行簡化字乃至最終使用字母文字。

可是事實證明,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中華文明也並不落後於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其他的文化。認為字母文字比漢字更先進,更是無稽之談。

簡化自推行至今,已經60多年了。人們也已經習慣了簡化字的使用,也沒有必要貿然把它推翻。漢字發展的主體規律,自古以來就是由簡入繁的,隨著我們對語言文字的要求越來越高,簡化字字義詞義不夠精準的缺陷,會越來越突出,繁體字自然會慢慢回到我們的生活中,這也是為什麼近些年來,呼籲恢復繁體字的呼聲越來越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箭一雕230


二簡字有三大缺點也是官方公佈要取消的原因:一是簡化的太隨意沒有系統化,二是大部分字本來筆劃不算多沒必要再簡化,三是有些本來筆劃很繁多的字反而沒簡化,廣大群眾普遍不太滿意,因此而取消了。


飛紅影下


一簡順勢而為,其實主要是整理,二簡強行搞


粟贇


比如國字簡化為口字,這樣一來國口不分了[呲牙][呲牙][呲牙]


手機用戶西山斜陽


專家、學者對"二簡字"責難很多,非常不滿,“二簡字"中一部分字破壞了漢字的美觀,例如"展"字,"二簡字"寫成"屍"字下"一“字,形如屍體,太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