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帶來信息越來越發達,從文字到視頻,你獲取信息的媒介變了嗎?

自由之旅


可以說是迭代升級。之前獲取知識途徑很簡單:書本學習,老師帶領,師傅傳授。再往後互聯網發展,從電腦,手機端也可以獲取知識。我認為是融合了之前的方式,獲取知識的比重發生了變化。感觸最深的是上學時,手機還沒有觸屏的,就是看書,看電視瞭解世界。手機,電腦普及之後,看紙質書少了,電視不看了。手機,電腦成為了新的載體。


山高我為峰gg


移動與互聯網從文字到視頻,確實有了很大的變化,說下我的生活上的變化吧。

1·通訊方面;以前跟家人聯繫只能寫信,後來有了座機 手機不能發信的那種 再後來有了智能機 可以聽音樂 視頻方便了很多,在外面上班可以看到家裡的老人 小孩 和不在同一個地方的親戚朋友……等等

2-家庭娛樂方面;在我有記事的時候家裡只能聽收音機 錄音機聽歌要錄高帶 ,電視只有黑白要天線架那種 後來有了彩電 可以連接網線再也不用去調天線架了

3·金錢交易方面;以前只能用存票 存摺 這些都必須要到櫃檯去辦理 後來有了卡有了自動取 存 款機可以24小時取或者存 還有了手機掌上銀行,微信 支付寶……等等。

4.購物方面;以前要買什麼東西就必須要親自去買 現在有了網購以後想買什麼在家裡動動手指就可以在各個平臺買到全國各地的特產,產品,

再也不用親自去到當地買。

5.去哪裡玩 住 吃 用…………衣食住行等等 太多方面不能一一說完,其實這些都是互聯網和移動帶給我們的方便和變化,跟以前相比真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玲姐的生活日記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從文字到視頻,我們獲取信息的媒介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自從發明電開始,整個世界就明亮起來,發明了互聯網,信息流動效率更加快速了。

就我個人理解,互聯網是信息的載體,而人類最原始的信息載體是大腦,信息其實就是一種意識思想,是人類大腦客觀物質的反應所形成的符號。人類利用大腦所形成的信息符號,來反作用於物質世界,才有了最早記載信息,是用繩打結,隨著人類越來越聰明,意味著人類越來越會利用物質資源,然後在石壁上,木上,竹子上,布上記載信息。

隨著制銅製鐵和製造陶瓷技術的發展,人類的信息記載又發生重大改變。石壁,木,竹子都是大自然的產物。而銅鐵,陶瓷上人類文明的重大進步的產物。到我國發明瞭造紙術,信息傳播的載體更加方便,更加輕了。飛鴿傳書,這是書信的流行。古代指令,書信的傳達都是騎馬。到了五六十年代,美國發名了互聯網,把文字搬上了網絡,文字的形成不是用刀刻,不是用墨水印刷了,而是以電光的形式展現出來,電腦上的文字圖片,視頻,都是一種電光,有了電就有光了,才有了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

在互聯網普及之前。收音機,用來接受語音,接受音樂,報紙書籍用來承載文字,電視用來播放視頻。pc互聯網的普及,把三者合二為一了,過了十幾年,還產生了個人筆記本。

隨著技術的進步,電話逐漸變成了移動電話,變成了手機,功能上,能發信息,又能通電話。一切技術都是為了人類的辦事效率。

到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我們接受信息更加方便,更加的效率。文字,語音,圖片,視頻,只要手機通電聯網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我們不再需要收音機,電視,報紙書籍,電腦,一部手機就搞定所有。

以後的5g技術到來,讓視頻的傳播更加方便,更加清晰,更加效率。視頻是信息到集大成者,它包含了文字,語音,圖片,簡單的說,視頻就是一張張圖片和聲音構成的。目前我們接受信息一部手機就夠了。而其他一切除了一些書籍,基本上屬於商業廣告和公益廣告。你看看你們路上的廣告牌,公交車,地鐵,電梯,停車場裡的廣告牌和廣告視頻。報紙,收音機,電視也都已經轉移陣地。無論如何發展,技術也會讓最本質的東西留下來,文字,聲音,圖片,這是由人的身體結構決定的。

對於移動互聯網來說,人類的眼睛,耳朵是信息接受的工具。眼睛接受文字,圖片,視頻。耳朵接受語音。而現在的移動互聯網僅僅能夠做到這兩樣。如果站在一個人的整體器官來說,互聯網的發展其實才剛剛開始,5g技術的到來,開始慢慢萬物互聯,也才剛剛開始。人體接受外界的信息,除了用眼睛,耳朵,還用嘴巴舌頭,用皮膚,和其他器官。

以後的互聯網成為物聯網,一切都可以量化,一切都成為數據。所謂量化,那就是你吃一頓飯,可以測出來你吃了多少能量,在這過程中你感覺有多甜,有多鹹,有多辣,你覺得這頓飯有多美味,心情如何,你嘴巴咀嚼了多少下,眼睛眨了多少下,沒錯,在未來萬物互聯,人的感覺和行為都可以測量及量化。各位,細思極恐了吧哈哈。包括人的一生,所有的感覺,想法,行為動作,都可以錄成視頻。包括你現在在看我的這篇文章。都是你的行為軌跡,人生軌跡。感謝閱讀。謝謝。


鏈接夢想


早先,在還不是家家都能訂得起報紙的年代,我們的信息主要來源是廣播,幾乎家家都有一個電匣子。重大新聞都會在幾個廣播電臺同時播出,並且是間隔一斷時間就會重播一次,引起全民大討論。《岳飛傳》、《楊家將》、《三國演義》、《夜幕下的哈爾濱》等等,都是那時從廣播裡聽來的,還有“知心姐姐”等一些節目,都讓我們準時守候在收音機旁。

後來,家裡有報紙了。晚飯前後,大人們會看看報紙,看到有趣的事和一些他們認為重要的新聞,就會讀給孩子們聽。一家子人讀書看報的時間也是其樂融融。

緊接著,最是老少皆宜的媒介就是電視了。中央臺的新聞聯播,各省電視臺的全省新聞,萬人空巷的《渴望》、改革開放的《打工妹》、武俠劇《射鵰英雄傳》等等,真是吃飯都要圍著電視看。

當然,文化人不置可否的依然愛讀書看報。

再然後,就是現在了,隨著互聯網的到來,智能手機的到來,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手機,隨時拿出來看。幾乎所有重大事件、重大新聞第一時間都是來源於互聯網。我們還可以通過它隨時查閱我們想了解的知識,還有網絡小說可看,很多時候在家都不開電視了,就用手機看電影電視劇,各人看各人的,不爭不搶,多好。一有空就刷刷“抖音”,看看短視頻,一天之中有多少時間都耗在這個上面了。真是一機在手,看盡天下。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需要我們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信息,互聯網是一個最好的渠道,它就是給我們提供信息快餐。但是它不可能取代文字,更代替不了紙質文字。讀書能夠使人自省、能夠使人深刻。常讀書會讓我們保持頭腦清醒,更能理智地看待一些事情。我們很大一部分人依然愛看文字性的文章,依然愛看紙質文字的文章。


雁過留點啥


沒有被取代,只是更聚合!以前通過新浪等門戶網站了解實事新聞,通過天涯社區看帖子,百度引擎搜索信息,土豆、優酷看小視頻,現在可以在頭條上一網打盡,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開放和共享,把以前每家專注於不同領域的獨門暗器也就是基因打通了,技術、運營、產品在沒有門檻,只要有用戶體量分分鐘以更創新、更懂用戶的方式秒殺老牌媒體,誰能想到幾年前張一鳴還在上海兩居室的民宅裡研究算法,今天就靠著算法打造了這麼大一個網絡藍圖,建立了最牛X的C端用戶創造內容,C端用戶知識付費消費內容,這個毫無漏洞的商業模式,平臺盡享流量、內容和分成,廣告費都不是人家的主營收入。

感慨啊,有了頭條思想永遠不會被流放,創作者們兢兢業業在基於用戶需求的算法上千錘百鍊,迴歸到優質內容本身才有機會,這又是一個最牛X的內容提煉的運營模式。

由源頭擴散又回到源頭,任憑淘寶時期的刷單、互聯網時期的刷量、金融時期的刷ROI、在頭條沒有真材實料必死無疑,沒有任何作假的可能,只能說:服了!


Beauty泰美


從大腦印象,圖畫,文字,書籍,音頻,影象,互聯網二進制。

記錄的效率,效果,容量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提升。

比加互聯網時代出一本書,寫一篇博客,寫一條推特,收藏一篇文章,點一個贊同。讓人在用越來越快,簡單的方式產生更多信息。

未來的記,比加一段視頻,一個想法,甚至一個眼神都會被記下來。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我們都會產生大量可追溯的數據,也就是到了【DT】時代。

雲統一存儲,突破了記憶主體的物理限制。


從大腦回憶,翻閱書籍,到互聯網檢索,到AI推薦,人工機器人。憶的效率,精準度都在大幅提升。而憶的成本也在大幅降低。

與以往各自孤立的信息獲取不同,互聯網讓信息產生者與信息需求者連接在一起,連接帶來了無數的可能性,而不再是以往個體的記與憶的獨立管理。

互聯網的獲取突破了原有自主獲取方法與效率限制。

最後

長遠來看,需求方與產出方,在一起構建一個統一的大腦,用來記和憶。

因為信息的大爆炸,對根本問題的追問越來越少,思想深刻度也越來越低,很可能我們被大數據主宰了我們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天生活。

在未來,能做一個獨立記憶,思考,生活的人將越來越難,但也會越來越 難得。


古玩叔


移動互聯網時代,讓我們獲取信息的媒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strong>

我把獲取信息的媒介按照出現和被使用的時間順序一起羅列一下,並取個代號。

1、民國-80年代,最早的廣播、收音機、報紙、雜誌等,信息1.0時代

2、80-90年代,興起電視媒體,信息2.0時代

3、00年代,早期互聯網,信息3.0時代

4、2010年後,移動互聯網,信息4.0時代

5、2015年左右,Ai智能時代,信息5.0時代

科技進步的速度突飛猛進,我們獲取信息的媒介也隨之更新迭代。

<strong>


在信息1.0時代,我們的獲取信息的方式還是很閉塞的,即便獲取的信息也是經過篩選後的單一性的,大都是政治性的信息與言論,與老闆姓的生活關聯不大,與娛樂無關。

在信息2.0時代,電視給我們的是震驚,電視給我們帶來了色彩斑斕的動感世界。它讓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黑白變成了彩色,從文章變成了畫面,從靜止變成了動態,讓世人聞所未聞。


在信息3.0時代,早期互聯網讓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被動變成了主動。我們可以自由、自主地搜多自己想獲取的信息,信息源不再是嚴重過濾與篩選,我們聽到了各個角度各種角色的言論與信息。



信息4.0時代,移動互聯網、手機,讓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大屏換成了小屏,獲取環境從工作室換成了床頭、廁所,獲取時間上是從工作時間到了吃飯、走路的碎片化時候,讓我們無時無刻、無邊無際、無所顧忌等獲取信息。




信息5.0時代,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主動搜索到大時代、大數據的智能推送,各種媒介會根據你的喜好、需求定時定點地給你雖送你剛想到的、正需要的、正準備計劃的信息,速度之快讓你驚訝,這是一個比你更瞭解你的信息時代。


每個信息時代的時間跨度越來越近,從最早1.0時代到2.0時代走了30年,到現在4.0時代到5.0時代只是短短5年左右的時間,可能下一個時代的跨越只是瞬間的事。


牽著蝸牛漫步


隨著互聯網時代高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發生巨大變化。過去人們主要從電臺、電視、雜誌、報紙等傳統媒體上獲得信息。現在隨著手機不斷更新換代,手機的移動通訊終端的功能變得日益強大,人們已經習慣通過手機來獲取信息,學習知識,查找資料,休閒娛樂等內容,手機已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在網上出現的抖音,段視頻,立即受到年輕人的熱烈追捧,極大地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快餐式學習,已經成為社會的新潮流。現在快速地閱讀,輕鬆的瀏覽,已成為人們新的閱讀習慣,再也不用每天趴在電腦前,查找資料了,打遊戲了,手機在手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短視頻、抖音的出現,恰好適應高節奏的生活狀態,並滿足了這個時代年輕人的自我表現欲,因此抖音,短視頻都擁有大量粉絲,創作者也大多來自五湖四海,這就是自媒體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現在除了手機,其他的傳統的媒體基本都不用。手機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零碎時間進行閱覽,獲得的信息、高效、及時,信息量很大。“碎片化閱讀”將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我們將成為這個時代的見證者。





都風唄online


雖然,如今移動互聯網讓信息越來越發達,從文字到視頻,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隨處都是“低頭族”,但我可能根上是個傳統的人,雖然也會從互聯網上獲取一些信息,但還是喜歡讀書,看報這種傳統方式,喜歡那種紙質帶來的書香味,也更純粹。對於熱火的短視頻,只會偶爾當做娛樂的手段,但並不沉迷與依賴。或許,這個社會太快,但我還是想慢一點,慢慢的去體會生活中的煙火氣息。這些都是移動互聯網無法帶給我的。現在的我,仍然喜歡筆觸的文字,帶來的喜悅感,有時寫的東西,第一遍都是手寫,最後再慢慢敲進電腦,有點守舊,但樂的自在


暖若養生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媒介肯定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但僅僅對個人而言,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方式多變,一般也會選擇更快捷,更為有效的;而對於喜歡讀書看報的老年人來說,短視頻可能依舊無法取代文字海浪帶來的舒適感。

再者依舊個人喜好來說,有些人天生就對紙質的文字帶感,不管短視頻帶來的新鮮感多刺激,他們無法get到這種時尚和文字究竟有多少關聯;但有些人就是喜歡在網上衝浪,喜歡這種快捷感帶來的文化衝擊。

所以說不管互聯網時代怎樣發展,文字和短視頻給人帶來的感覺都是因人而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