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毒"王、生态平衡的维护者——蝙蝠的功与过


黑暗中的

蝙蝠携带多种病毒

一段时期以来,新冠肺炎来势汹汹,以我国武汉为中心迅速席卷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多个国家。科学家发现,作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等的最初宿主,蝙蝠很有可能也是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的自然宿主。

蝙蝠是世界上数量第二大的哺乳动物,分布范围为除了两极以外的各大洲。目前全世界的哺乳动物大约有4600种,而蝙蝠是唯一能飞行的哺乳动物,它不仅携带冠状病毒,还携带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狂犬病毒等多种病毒,是名副其实的"毒王"。至今在蝙蝠体内已经检测到173种病毒,其中61种都是人畜共患,可以说近年来,一些新病毒的爆发、老病毒的重返都与蝙蝠息息相关。那么蝙蝠带毒能力如此之强而自身却不易受病毒的伤害?其原因主要为:1.蝙蝠是群居动物且密度惊人,如墨西哥的无尾蝠每平方米个体数量能达到3000只,一个洞穴往往居住有数百万只蝙蝠,这种高密度的接触能使病毒在蝙蝠之间快速传播。其中即便有一些蝙蝠被病毒干掉了也几乎不会对种群产生任何影响,而存活下来的就会对携带的病毒具有耐受性,并且可以持续排毒。2.蝙蝠是古老的哺乳动物之一,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早已经和病毒有过亲密接触,比如亨尼珀病毒、狂犬病毒,它们彼此抗争又共同进化,最终达成了共识,和谐相处,避免了互相伤害,而又能一同成长。3.蝙蝠的体温异于人类,白天的体温为36°C,到了夜间却可以达到39°C,昼夜体温差比一般的动物大,这种生理特性可能导致对温度本身就很敏感的病毒无法稳定地繁殖。4.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飞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得体温快速升高到38℃~41℃。如此高的体温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体内病毒的载量,同时加快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减少病毒对机体的损伤。也正是因为如此,蝙蝠体内的很多种病毒已经适应了它们这种反复无常的体温,当它们从蝙蝠身上转移到人身上时也就能轻松耐住人体免疫系统制造的高温,也就是发烧,所以这些病毒来势汹汹,更难对付。5.与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倾向于主动出击杀死病毒的做法不同,蝙蝠对付病毒的办法则是"忍气吞声",力求与病毒和平相处,为此,蝙蝠进化出了一些特殊的免疫机制,表现出较强的免疫耐受力,它们的免疫系统看上去相当迟钝,只会对入侵病毒采取较为温和的免疫反应,不会表现出强烈的免疫病理,更不会彻底将病毒杀死。但却可以持续向外排毒,这也就是它们成为一代"毒王"的重要原因。

黑暗中的

一些人热衷食用蝙蝠导致灾难

蝙蝠传播病毒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通过腺体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的病毒能够以气溶胶的方式传播给人类,也有少数吸血蝙蝠,比如拉丁美洲的吸血蝠会直接攻击人类,引起人的感染发病。实际上,蝙蝠其实很少将病毒直接传染给人类,往往需要中间宿主动物来传播。比如亨德拉病毒是牧场的马匹接触到带毒蝙蝠的体液和分泌物感染后,又进一步染给人的;尼帕病毒是先感染了猪群,又通过猪感染到人;还有一些和蝙蝠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节肢动物,比如蚊子、苍蝇也有可能传播病毒。另外,一些人食用蝙蝠时,虽然高温烹饪能够杀灭蝙蝠体内的病毒,但在捕捉和宰杀蝙蝠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极大的感染风险。这就是说像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乃至最近肆虐的新冠肺炎病毒(2019-nCoV)等等,这些令人胆寒、造成人类严重损失的病毒都可以追溯到蝙蝠。而大多数情况下,人类感染这些病毒是通过果子狸、家猪、马、单峰骆驼等中间宿主,而非直接来自蝙蝠。此次新型肺炎,科研人员发现很可能也是穿山甲扮演了中间宿主的角色。而近乎无解的埃博拉病毒,则与非洲某些地区的人直接接触、食用蝙蝠密切相关。同样,在我国,食用蝙蝠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吃蝙蝠养生,吃蝙蝠治病。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广州常住居民中大概有5.4%的人吃过蝙蝠,这说明吃蝙蝠的现象虽不普遍但确实存在。在非洲(如几内亚、尼日利亚、刚果、坦桑尼亚等)、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岛屿(如关岛、帕劳等),一些人也多有食用蝙蝠的现象。帕劳蝙蝠汤是世界闻名的黑暗料理(类似的烹饪方式也见于印度尼西亚、关岛等地)。帕劳人认为蝙蝠能吸取草木之精华,故食用它们对人有益,通常的做法是取整只蝙蝠与椰奶、香料一起烹煮。最近网络上流行的一些蝙蝠汤照片,其实来自帕劳蝙蝠汤,发布者称其为「武汉名菜」,并冠以「福寿汤」的雅号(一说乃发布者杜撰)。而一些国人热衷这个野味的一个重要理由则是认为可以增强男性的性能力。之所以有这样的联想,恐怕与蝙蝠极强的繁殖能力有关。

既然蝙蝠是"毒王",给人类带来灾难,为什么不干脆把蝙蝠都杀死,彻底切断传染源呢?蝙蝠其实也很无辜,它们原本生活在森林深处和易于隐藏的洞穴中,同人类生活的环境相距甚远,然而随着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范围增大,森林面积减小、环境质量下降,食物不足,迫使蝙蝠不得不飞进人类的世界。比如尼帕病毒的爆发就是人类对环境的过度破坏,食物大幅度减少,导致狐蝠从原本的栖息地迁移到森林边缘的果园觅食,而马来西亚许多养猪场与果园毗邻,被狐蝠污染过的果实掉落在地上被猪啃食,从而使尼帕病毒通过猪传播到人类。蝙蝠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食虫蝙蝠是害虫的天敌,食果蝙蝠是种子和花粉的传播者,对农业生产和森林生态都至为关键,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功不可没,与其因为它携带了大量病毒就将它们斩尽杀绝,不如让它们留在原本的栖息地,尽量避免打扰它们的生活环境。不捕捉、不滥杀、不食用,远离蝙蝠,就是对我们人类自己最大的保护。再者,蝙蝠在军用设施和医疗健康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借鉴和使用价值。

蝙蝠虽然外形不讨喜,且携带了许多可怕的病毒,但大多昼伏夜出,避居洞穴,极为低调,与人类原本没有多少交集。通常情况下,蝙蝠可以说人畜无害,我们并没有必要将它们妖魔化。无论是蝙蝠还是果子狸,抑或其他野生动物,「罪魁祸首」这样的污名对它们来说并不公平,它们不应为一些大型的传染病背锅。近年来一些可怕的人畜共患疾病,更主要的原因是人类过度打扰野生动物,甚至捕食野生动物。

人类是历次疾疫的受害者,蝙蝠又何尝不是呢?

黑暗中的

蝙蝠的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