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和平路上七十二米的淀粉塔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制药业一直都是石家庄的主导产业,到今天这座城市已拥有包括6家上市药企在内的112家制药企业。华北制药在石家庄制药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学长”的角色,发挥了产业聚集的重要作用,历史上石家庄第一制药厂、第二制药厂、第三制药厂、第四制药厂、第五制药厂等制药企业,都与华北制药有很深的渊源,其中的部分企业后来也成为石家庄制药集团的组成部分。


再见,和平路上七十二米的淀粉塔


1953年中国开始了宏大的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的“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在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大型工程中,制药方面项目只有3个,包括建设一个大型的抗生素和淀粉制药生产企业。当时包括石家庄在内的北京、邯郸、西安、成都、太原、哈尔滨等众多城市都在争取这个项目。抗生素厂和淀粉厂对厂址有一系列严苛要求:要有充足优质的水源,有足够的电力、蒸汽供应,接近主要原料玉米产地,要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要一定的地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工业配套能力。而石家庄地处华北粮仓,地下水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西靠太行山符合战备要求,且是座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兴工业城市,已有200多个大中型企业,更为关键的是,它在候选城市中距首都最近,科技交流和咨询都很方便。就这样综合条件最好的石家庄,成为了首选方案。


再见,和平路上七十二米的淀粉塔


当时石家庄的发展重心在桥西,因而最初确定的厂址有两处,一处在桥西,一处在城市西北的柳辛庄。调研小组考察后,综合考虑到交通、地形、环境、水源等因素,认为这两处厂址都不够理想。随后调研小组沿沧石公路(今中山东路)一路东行,穿过两排稀疏低矮的店铺,路过原石家庄日报社的二层小楼,便进入了茂密的庄稼地。西边国棉一厂的建筑工地在调研组登上一座高土丘后一览无余,北边的石德铁路、石津运河,东边的明渠也尽收眼底。调研小组认为“这里离市区不远,交通运输方便,铁路专用线接轨距离很近。从各方面来看,这里是比较理想的厂址”。


再见,和平路上七十二米的淀粉塔


华北制药厂建成后,很快发展成为当时技术和规模居世界前列的抗生素厂。从此中国青霉素、链霉素不再依赖进口,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善,青霉素、链霉素成为百姓常用药。1959年20万单位青霉素的批发价格为0.45元,1960年降为0.30元,1963年再降为0.22元。曾经价比金贵、常人不可企及的青霉素,价格猛降,当年1元钱已可以买到好几支。华药彻底结束了中国青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

华药的厂房及配套的生活区都由前苏联援建,气派、漂亮的苏式建筑在当时的一片沃野之上鹤立鸡群。后来拍摄电影《解放石家庄》,便选用气派的华药建筑当国民党军的司令部。淀粉厂中高耸的工作塔,更是石家庄当时最高的建筑。这片拔地而起的厂区,构成了以后这个区域城市的雏形。曾经淀粉厂与抗生素厂隔着药厂前街(现和平路)巍然相对,当时有人反对把药厂前街造这么宽,认为是浪费。而苏联专家说:“过50年再看吧。”50年过去后和平路还是那么宽阔,即使为适应现在的交通改造,也不用拆掉华北制药厂的临街建筑。

当时华药福利待遇普遍优于庄里的其他单位,药厂职工穿衣打扮、居家饮食、出行骑用上都显得更“洋气”。因此在谈婚论嫁时,华药职工也是石家庄的“抢手货”,很多人想娶个华药的媳妇或嫁个华药的郎。连大人哄孩子的顺口溜也涉及华药“小孩小孩快快长,长大好进制药厂”。


再见,和平路上七十二米的淀粉塔

看图了解石家庄,关注“枕头摄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