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和平路上七十二米的澱粉塔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製藥業一直都是石家莊的主導產業,到今天這座城市已擁有包括6家上市藥企在內的112家制藥企業。華北製藥在石家莊製藥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學長”的角色,發揮了產業聚集的重要作用,歷史上石家莊第一製藥廠、第二製藥廠、第三製藥廠、第四製藥廠、第五製藥廠等製藥企業,都與華北製藥有很深的淵源,其中的部分企業後來也成為石家莊製藥集團的組成部分。


再見,和平路上七十二米的澱粉塔


1953年中國開始了宏大的以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項目為中心,以發展重工業為主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的“一五”計劃建設時期。在蘇聯援助建設的156項大型工程中,製藥方面項目只有3個,包括建設一個大型的抗生素和澱粉製藥生產企業。當時包括石家莊在內的北京、邯鄲、西安、成都、太原、哈爾濱等眾多城市都在爭取這個項目。抗生素廠和澱粉廠對廠址有一系列嚴苛要求:要有充足優質的水源,有足夠的電力、蒸汽供應,接近主要原料玉米產地,要有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要一定的地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工業配套能力。而石家莊地處華北糧倉,地下水資源豐富,又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西靠太行山符合戰備要求,且是座極有發展前途的新興工業城市,已有200多個大中型企業,更為關鍵的是,它在候選城市中距首都最近,科技交流和諮詢都很方便。就這樣綜合條件最好的石家莊,成為了首選方案。


再見,和平路上七十二米的澱粉塔


當時石家莊的發展重心在橋西,因而最初確定的廠址有兩處,一處在橋西,一處在城市西北的柳辛莊。調研小組考察後,綜合考慮到交通、地形、環境、水源等因素,認為這兩處廠址都不夠理想。隨後調研小組沿滄石公路(今中山東路)一路東行,穿過兩排稀疏低矮的店鋪,路過原石家莊日報社的二層小樓,便進入了茂密的莊稼地。西邊國棉一廠的建築工地在調研組登上一座高土丘後一覽無餘,北邊的石德鐵路、石津運河,東邊的明渠也盡收眼底。調研小組認為“這裡離市區不遠,交通運輸方便,鐵路專用線接軌距離很近。從各方面來看,這裡是比較理想的廠址”。


再見,和平路上七十二米的澱粉塔


華北製藥廠建成後,很快發展成為當時技術和規模居世界前列的抗生素廠。從此中國青黴素、鏈黴素不再依賴進口,缺醫少藥的局面得到顯著改善,青黴素、鏈黴素成為百姓常用藥。1959年20萬單位青黴素的批發價格為0.45元,1960年降為0.30元,1963年再降為0.22元。曾經價比金貴、常人不可企及的青黴素,價格猛降,當年1元錢已可以買到好幾支。華藥徹底結束了中國青黴素依賴進口的歷史。

華藥的廠房及配套的生活區都由前蘇聯援建,氣派、漂亮的蘇式建築在當時的一片沃野之上鶴立雞群。後來拍攝電影《解放石家莊》,便選用氣派的華藥建築當國民黨軍的司令部。澱粉廠中高聳的工作塔,更是石家莊當時最高的建築。這片拔地而起的廠區,構成了以後這個區域城市的雛形。曾經澱粉廠與抗生素廠隔著藥廠前街(現和平路)巍然相對,當時有人反對把藥廠前街造這麼寬,認為是浪費。而蘇聯專家說:“過50年再看吧。”50年過去後和平路還是那麼寬闊,即使為適應現在的交通改造,也不用拆掉華北製藥廠的臨街建築。

當時華藥福利待遇普遍優於莊裡的其他單位,藥廠職工穿衣打扮、居家飲食、出行騎用上都顯得更“洋氣”。因此在談婚論嫁時,華藥職工也是石家莊的“搶手貨”,很多人想娶個華藥的媳婦或嫁個華藥的郎。連大人哄孩子的順口溜也涉及華藥“小孩小孩快快長,長大好進製藥廠”。


再見,和平路上七十二米的澱粉塔

看圖瞭解石家莊,關注“枕頭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