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丽》: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张美丽的悲剧人生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有吗?

有的吧。

——你都有点像祥林嫂了。好吧好吧,我信了。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啊,他们在忙什么?下地狱或上天堂或在荒野上游荡?我读古人的记叙,总觉得,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也许于张美丽而言,尽管一颗心曾经受尽委屈折磨,流过血、结了痂、也留下了疤痕,但至少每一次疼痛和跳动依然能保持初心,依然在人的世界里活出了生命的意义。所以这样的心仍旧渴望一副皮囊,无论这具皮囊什么质地,张美丽仅仅是想要一副皮囊,想要再活一次。

《张美丽》是蔡崇达所著的散文集《皮囊》中的一个短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张美丽悲剧的一生,张美丽本是一个思想前卫的小镇姑娘,但因小镇上人们的顽固保守和对新兴事物的仇视,最终张美丽不堪忍受流言蜚语撞墙自尽。

张美丽死于流言,死于愚昧无知、跟风作恶的小镇人民的恶毒之口,但是为何小镇人们会如此麻木不仁地迫害一个弱女子呢?今天笔者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张美丽的悲剧成因。

《张美丽》: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张美丽的悲剧人生

美的就是好的,但也是遭人嫉恨的——美丽暗影

在这个经济落后、固步自封的沿海小镇,张美丽是一个传说,是小镇居民唾弃的对象,也是人们欲望沦陷的标志,更是青春少男们的美丽神话,不过张美丽本人确实很美丽:

据说“张美丽长得好像色情月历上,那些靠着摩托车摆姿势的女郎”。


如果当时小镇有给学生评选所谓的性感女神,张美丽必然当选。而我痴迷《红楼梦》的同桌则说,


张美丽就是那通灵仙子。


她有了双下巴,厚厚的脂粉掩不住头上开始攀爬的那一条条皱纹,但她依然很美。

女诗人莎孚说:“美的就是好的”。但是也是遭人嫉恨的。通常从表面上看每个人都喜欢貌美者,但实际上人们对于美貌的人暗含一种潜在的敌意,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美丽暗影”。

虽然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但是自古“红颜祸水”的理论让美貌在一定境遇下变成了生存的阻碍和负担。尤其是当人们看到迷人的同性时,同性间的挫败感就会油然而生,也就更加强了人们的嫉恨之心。


《张美丽》: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张美丽的悲剧人生


如小说中,张美丽的美丽、时髦和前卫的思想和作为不仅遭到了小镇居民的排斥、非议和流言抨击,她还受尽了各种精神折磨。此外,妇女们一边辱骂张美丽的道德败坏,暗地里却效仿,而男人们尽管内心涌动着各种欲求,但又碍于“红颜祸水”的传言便跟风打击张美丽。

张美丽的故事在当时一下子成了负面典型。


关于张美丽的细节,成了这个小镇用来教育孩子的最好典型:不能靠近那种漂染头发的发廊。


只要看到头发染色、穿稍微艳色一点衣服的外地女郎走过,大人就要捂住孩子的眼睛说,妖怪来了小孩不要看。


大人们会用这样的话收尾:要不你就会像张美丽那样,名声臭遍整个小镇。

张小娴说:“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而张美丽美的代价就是悲!张美丽的美丽以及她所认为的美的、对的、喜欢的东西都被小镇人们当作了祸害、罪恶。张美丽把美献给了她所热爱的小镇,但她也为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张美丽》: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张美丽的悲剧人生


盲目跟风的流言压力摧毁了张美丽——从众行为

张美丽为了爱情迈出了禁忌的第一步,张美丽为落后封闭的小镇带回了新奇事物,一步步扩展了自己的事业:她开了按摩店,海鲜酒楼和娱乐城。但对于愚昧无知、保守狭隘的小镇人们来说,张美丽的言语行动都违反了家规,民风。而可笑的是小镇居民对张美丽的所有信息来源的依据都是“据说”:

关于张美丽的很多据说,后来就变成了更多的据说。


有人说,那是一片酒池肉林,别看店面小,一开门,里面地下有两层,每层都有美女招待,谁走进去都是一片又亲又摸。


有人说,那是一家高级的按摩店。有种国际进口的躺椅,把你按得全身酥麻,爬都爬不起来。

充满着“妖娆的气息”——小镇的人都这么形容。


据说那里有歌厅、舞厅、咖啡厅和KTV包房,还有种种“见不得人的生意”。


渐渐地,传到我耳朵里的传说越来越多。


《张美丽》: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张美丽的悲剧人生


事实上他们从未开展过任何调查,更没有亲自深入了解或接触张美丽带来的新兴思想和新奇事业,而只是根据一传十十传百的流言蜚语不经评判的盲目跟风,并开展屡试不爽的打击与摧残。而这种道听途说的跟风,在心理学上解释为

“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指在社会情境影响下,或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由于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

社会心理学已经证实,当人们行动时,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也会参与其中并采取类似的行为。具体来说,从众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寻求社会认同感和安全感的结果。

所以即使小镇居民明知道张美丽的餐馆饭菜味道不错,明知道张美丽慷慨大方捐款修建镇政府大楼,明知道张美丽并没有作孽害人,但是由于他们缺乏自主性和判断力,由于受到众人的偏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小镇居民出于所谓的面子和群体的压力,以及免遭人们嫌弃的心理,他们一致选择了“随大流”,但是他们的从众行为,不仅阻碍了小镇经济的发展,扼杀了新兴事物的流入,更让张美丽被孤立、打击在小镇寸步难行,最终悲痛自尽。


《张美丽》: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张美丽的悲剧人生


母亲的唾骂是压垮张美丽的最后一根稻草——众口铄金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品行端正的人,有一天,有人跑来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母斩钉截铁地表示:‘不可能!我儿子绝不会杀人!’曾母照旧织她的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对她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还是不相信,照样织布。不久,当第三个人跑来对她说‘曾参杀人了’时,曾母开始相信了,她丢下织布机,翻墙而逃(其实是误会一场,杀人的是和曾参同名同姓的另一个人)。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曾母最开始是不相信儿子杀人的,但是当说曾参杀人的人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上升到三个人后,曾母的信念就彻底瓦解了,尽管她并没有亲眼所见,杀人事实也未曾得到证实。

而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众口铄金”的强大力量,所谓的“众口铄金”是指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

从小说中我们得知,从始至终张美丽并未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她只是扩大生意、安守本分地赚钱、过日子“除了一开始追求爱情,我没有做娼妓,没有卖毒品,我只是把我觉得美的、对的、我喜欢的,都做成生意,我真没有作孽……”。


《张美丽》: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张美丽的悲剧人生


然而事实是,无论张美丽做什么都逃不开小镇人们的谩骂“不要脸”、“贱人”、“狐狸精去死”,就连家族都和她断绝一切关系“特此声明,本家族与张美丽断绝了一切关系,以后她的生老病死都与本家族无关”。

但是最后压垮张美丽的还是母亲的冷漠和不信任,也许和曾母一样,张美丽的母亲从开始还是坚信女儿的为人的,而我们在小说中也一直未看到关于张母对张美丽的不满和排斥,但是直到娱乐城里发生死人事件,直到大批小批的小镇居民围剿娱乐城,对着张美丽扔石头,辱骂后,张母的信念也“像金属般熔化了”,她也相信了女儿真的是祸害小镇居民的妖孽:

人流分开了,她的母亲颤颤悠悠地走出来,对着楼上的张美丽,哭着喊:你就是妖孽啊,你为什么那时候就不死了算了,你为什么要留下来祸害……


她的母亲显然已经崩溃了:你就是妖孽,你就是妖孽,我当时应该掐死你。

现实生活中,比恶魔更可怕的往往是人心,是颠倒是非的流言,所以即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敌不过邪恶的人心,敌不过众口一词的流言冲击。

结语

其实,我们都知道张美丽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她也不是祸害人的妖孽,但是她却受尽各种“妖孽”的折磨:小镇居民心里住着传统观念和各种偏见的“妖孽”,他们仇视张美丽的美和前卫,嫉恨张美丽的火红事业;亲人心里住着“打肿脸充胖子”的所谓面子的“妖孽”,他们斩断了对张美丽的亲情支撑,扼杀了张美丽的生存信念。所有的人用流言这把武器,杀张美丽于无形无情。

人言可畏,锋利到可以积毁销骨。所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不随便定义他人,不在他人背后嚼舌根,做到谨言慎行,不要人云亦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