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钱比清朝15年收入还多,为何嘉庆花了一年就没了?

吴孟龙


树倒胡狲散,墙倒众人推想。

当初乾隆活着的时候,和珅大权在握,大部分朝臣都给他拍马屁。有些大臣虽然相反对和珅,但是连和珅的狗腿子刘全都扳不倒,对和珅只能无可奈何。就连嘉庆也只能忍气吞声,任由和珅独断专横、贪赃枉法。

乾隆刚死,嘉庆就到了出恶气的时候。大臣们一看风头变了,一个个对和珅落井下石,足足列出20多项无厘头的罪行。什么骑马进了圆明园啦;坐轿子进了神武门啦;娶了个小妾是宫女呀;盖房子用了楠木啦……

于是乎,曾经风光无限的和珅,被撸了顶戴花翎,打入死牢。一众大内侍卫将和珅家里,查抄得跟水洗过一样。前厅后堂、闺房卧室、地窖墙缝,一处不落。看看在和珅家查抄什么好东西?

  • 洗脸盆一个(金的);酒杯4800个(银的);筷子接近1万双(金的、珊瑚的);水壶800个(银的);貂皮260张;狐皮38张;绸缎4730卷;西洋钟78个;玻璃眼镜10个;玻璃镜子10个……
  • 银子107万两,金子8万多两了;铜钱6000吊;房子1000间;花园一个;房契地契五箱......看清楚了和珅的财产,八九亿是怎么算出来的。

所有财产杂物(大到房屋、商铺,小到尿壶、痰盂),加上现金现银,总共估价八九亿两白银。中国人做什么都喜欢夸大吹牛,什么时候能改改?现金现银只有铜钱6000吊、白银107万两、黄金8万两。估价最多的是各种首饰玉器、古玩字画和房屋商铺。

就说那“翡翠西瓜”吧,肯定是值钱,值多少钱?还不是由人说了算!

所以和珅这个“大清首富”水分太大,说什么超过欧洲罗斯柴尔德家族,还世界首富呢?

说出去也不怕丢人,人家罗斯柴尔德家算资产,绝对不会把锅碗瓢盆、痰盂尿壶,都算进去把?还大清15年财政收入呢?和珅盖个坟也要算进去吗?

说什么“和珅跌倒,嘉清吃饭”。和珅是真倒了,嘉靖是真没吃着多少。嘉清在和珅跟前装孙子那么多年,宰了和珅以后。实实在在的也就那107万两白银、8万黄金、6000吊铜钱。

对了,那些珊瑚筷子、金筷子可以拿到宫里,以后不用花钱买了、绸缎貂皮、金银首饰也可以后宫,给三宫六院做衣服、装饰。哇!又省了一笔钱!

剩下的呢?

什么古玩字画、玉器珍宝,又没能折现。只不过是从和珅的库房,倒腾进了紫禁城的库房。不能吃,不能喝,还得派人保管,等着100年以后,英法联军或者八国联军来取走。得嘞,嘉靖给列强做了保管员。这样一算,嘉庆这不是做了亏本生意呢?

再说那房屋、商铺、田产那些个不动产,那时候有司法拍卖吗?也是无法折现嘛。嘉庆只能让奴才们打理,或者赏给八旗贵族。不过是让这些不动产换了个主人罢了。打到和珅这个贪官,又扶起来好些个贪官。和珅府,后来不是嘉庆的弟弟:庆郡王永霖住了吗?

凡大恶,必有大材。和珅27岁就做到户部部长、军机大臣、一品大员。是乾隆眼瞎吗?和珅执掌户部(财政部)以后,乾隆对外发兵打仗,国库从来不缺银子。乾隆前五次南巡,花钱花的肝颤。第六次南巡,轮到和珅打理,国库一分钱不花,南巡办的妥妥的,这就是能耐。

庆郡王永璘,没啥名气,他有个孙子可给咱国人长脸了——就是那个很有名的贪官:庆亲王奕劻,跟八国联军签卖国条约的那孙子(《辛丑条约》)。

嘉庆帝其实就是个臭棋篓子,和珅跌倒,嘉庆跟本没吃饱,反而国库空虚更严重。嘉庆打出“咸与维新”口号,说是要整治内政,实际打倒和珅以后就没音了。要整治干嘛不整治到底,把和珅党羽也一并收拾。

事实上,嘉庆就是没有容人之量,他杀和珅纯属积怨,跟贪赃枉法,关系不大。而嘉庆绝对是庸君一个,清朝在他老爹手里已经烂彻底了,他却碌碌无为不做整治,天理教200人攻入皇宫,古今中外有这样的荒唐事吗?


尔朱少帅


嘉庆亲自下旨将和珅家抄家,得到了8亿两白银,按理说嘉庆非常的高兴。

但是仅仅一年之后,他就发现自己又没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嘉庆为什么这么悲催呢?

嘉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悲催的皇帝,虽然登基了,但是权力被乾隆牢牢的握在手里,再加上有和珅这个奴才给乾隆帮忙。

所以嘉庆作为皇帝,不仅是没钱、没权,还要看和珅这个“二皇帝”的脸色,压抑的都快要疯了。

当然,这也是乾隆死后仅仅15天,和珅就被迫不及待的嘉庆赐死的终极原因。多亏和珅有一个固伦和孝公主当儿媳妇,不然凌迟都有可能。

嘉庆抄家所得超过8亿两,那么多的财产嘉庆是怎么败光的?

一、财产是8亿两,但是真金白银很少。

和珅的家产确实得非常多,说是有清朝15年的赋税总和也不为过,但是大家要注意,所谓的财产与真金白银差别是非常大的。

和珅也绝对不可能有8亿两白银,放在家里面。其中更多的应该是,文物、字画、不动产,这些不能够变现的东西。所以,嘉庆得到的真金白银是非常少的。

二、抄家的大臣、宗室过一到手。

抄家反正没有一个固定的数目,里面做手脚的地方非常的多。所以当时主持抄家的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两位亲王,还有手下的官兵们,一定过了一道手,最起码其中有一小半,落到了这些亲王手里。

就连和珅的府邸,都被立足不稳的嘉庆用来拉拢恭亲王,可见一斑。

三、国库与内库分开,大头进了内库。

和珅抄家所得,肯定是不可能还给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而是直接充入国库。

但是充入国库以后,就连嘉庆都不能随意动用,需要大臣们的同意。因为嘉庆有自己的内库,支撑皇家开销。嘉庆为了得到和珅抄家所得,将其中的大部分都纳入了内库,官面上当然只是一小部分,据说只有几百万两。

四、白莲教起义,花费巨大。

嘉庆可以说一个非常倒霉的皇帝,接手一个烂摊子。

刚一登基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整个白莲教起义绵延九年多,耗费军费二亿两,这还只是军费,其他的各种损失就更多了。

所以和珅抄家以后,充入国库的那点钱,真的还不够花的。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和珅的钱比清朝15年收入还多,为何嘉庆花了一年就没了?(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俗语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现一个大贪官名叫和珅,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权臣,贪污受贿,狠劲敛钱。直到新皇帝嘉庆上台后,才扳倒了和珅,查抄了他的全部财产。据说,和珅家财大概有8亿至11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15年的国库收入,按理说新皇帝收缴这么多的财产,即便弥补国库亏空,还会有很多剩余,过几年好日子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何嘉庆却花了一年就没了呢?事情原来是这样。

1、年轻有为的和珅成为巨贪的蜕变。

和许多影视剧里的形象不同,和珅早年其实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清官。1750年7月1日(乾隆十五年),和珅出生,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祿氏。父亲是福建副都统。3岁时,母亲产下弟弟和琳,难产去世。9岁时,父亲去世。父母早亡,让和珅兄弟非常困顿,备受欺凌。15岁,得到资助,状况才有所改善。少年和珅一表人才,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熟读四书五经。18岁时,才貌双全的和珅得到直隶总督冯英廉的赏识,并把孙女嫁给了和珅。和珅因此得以“娶”入豪门。

1769年,和珅19岁参加科举落选,在冯英廉的建议下,和珅改走侍卫路线,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开启了官场生涯。1773年,23岁的和珅就任管库大臣,负责管理布库。和珅认真工作负责,努力学习理财和管理知识,库中布的存量大增,令乾隆十分满意。1776年,26岁的和珅任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这时的和珅为官清廉,能力突出,称得上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清官。也正是在这个位置上一步步沦落为巨贪的。

和珅就任侍郎后,一位名叫安明的官员,向和珅行贿,希望升职。和珅断然拒绝了贿赂,但仍然向上司举荐了安明。和珅不要钱,安明便投其所好,带和珅大吃一顿,再到处花天酒地爽个够。不料,这时安明的父亲去世了,按规定安明应该回家守孝三年。刚刚升职的安明不甘心,便隐瞒下来,但最终被尚书得知,上奏给乾隆。乾隆大怒,安明被凌迟处死,和珅也因失察降两级留用。

1780年,乾隆派和珅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和珅假装游山玩水,暗中查获了李侍尧犯罪的实据。迫使李侍尧低头认罪,押解京师,被判斩监候。和珅因此被升为户部尚书。但也就是在这起案件中,由于案发在外地,天高皇帝远,和珅私吞了李侍尧的大部分财产。穷惯了的和珅,突然尝到财富的味道,喜不自禁,从此走上贪腐之路。同年,乾隆把十公主嫁给了和珅的长子。和珅成了皇亲国戚,百官争相巴结,从此和珅更加肆无忌惮。

1782年,甘肃刚刚平定叛乱,百废待兴。32岁的和珅调用5万战俘,作为免费劳动力,大兴建设。朝廷没花多少钱,就迅速恢复了甘肃的经济,乾隆大为赞赏。1783年,乾隆帝在乾清宫举办千叟宴,由和珅主办。和珅发明了火锅,宴会大获成功。1784年,乾隆开始第六次南巡。在和珅的安排下,由各府进献资金,包揽南巡的各项开支,国库未花一毛钱,乾隆玩得又开心又痛快。不久,和珅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他大兴文字狱,肆意打击政敌。他也掌控科举,以“价高者得”贩卖功名,既赚足了银两,又收获了大批学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贪污集团。

1790年,和珅发明了议罪银制度:假如官员犯罪,可通过罚款免罪。一时间,官官皆贪,但国库银两充实。

1796年,85岁的乾隆退居二线,任太上皇,由嘉庆继位。46岁的和珅再次主办千叟宴,再获成功。这一年,掌控军权,任大将军的弟弟和琳在战争中染病身亡,这对和珅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朝廷上,乾隆老态龙钟,和珅和嘉庆分立两旁,但只有和珅才能听懂乾隆说什么。所以官员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于摄政,被大家称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庆,则毫无实权。

此时的和珅,爵封一等公,头上顶着的官职有:领班军机大臣、首席内阁大学士、吏户刑三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等数十个要职。

2、乾隆驾崩,和珅被抄家。

1799年2月7日,乾隆驾崩。第二天,长年故作老态的刘墉突然上奏,弹劾和珅。恨死了和珅的嘉庆,不顾乾隆“尸骨未寒”,立刻任命和珅为首席治丧大臣,软禁在宫中,开始彻查。五天后,和珅被革职,逮捕入狱。随后,没收了和珅的全部家财。晚清外交家薛福成所著的《庸庵全集》中的《查抄和珅家产清单》,说查抄的家产中,能估值的为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而难以估值的地产古玩等,则难以尽述。有人估算和珅总资产有二十亿两!

在《清朝档案史料选编》中,有一节《查办和珅案》,涵盖了和珅案所有的原始史料。以此估算,和珅家财大概有8亿至11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才只有70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至少相当于十多年的国库收入!和珅当之无愧是世界“首富”,第一巨贪!

2月22日,在乾隆死去仅15天,当时的世界首富、49岁的和珅回到家中,以一条白绫自尽。

3、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为何嘉庆花了一年就没了?

拿到和珅全部财产的嘉庆皇帝可以说是坐在“金山”上,但不可思议的是嘉庆一生都被钱不够花的问题所困扰,那么这些惊天财富都哪去了呢?

一是以清朝的官场的风气,但凡抄家,钦差们总会在朝廷和皇帝默许的潜规则下,先过一道手,中饱私囊。当然和珅抄家这件事情嘉庆皇帝肯定的上心,两位前去抄家的亲王也不敢拿太多,但是这也是其中一个去向,更何况“任你清官似水,自有吏滑如油”,下面具体负责抄家的人又岂能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

二是将这些罪产分润宗室。因为乾隆时期一直对宗室保持“亲亲和睦”的政策,所以刚刚独立亲政的嘉庆自然也会去拉拢宗室,其中将和珅宅邸赐给恭亲王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北京的恭王府前身就是和珅的家。而且所有的土地田产以及大量不能直接变现成金银的东西都被收没进皇庄,将这些土地上的产出用以维持宗室以及各处皇室场所的运转。

三是在乾隆执政后期,所谓康乾盛世便已经是落日余晖,出现了颓败的现象,国家经济吏治糜烂。乾隆六下江南、四处用兵、营建宫室等等都耗费了大量钱财。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年间的国家岁入大约是白银5000万两,粮食1300万石左右,而他所谓的“十全老人”所花费的钱财对于岁入来说都是入不敷出的,都是在做用国家的财政做抵押,寅吃卯粮的“使钱老人”。而这些后果都要嘉庆来承担,而且嘉庆又不能否定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所以只能默默的做一个接盘侠,用和珅的罪产来弥补父亲的亏空。

四是清朝官场贪腐到嘉庆时期已经深入骨髓。其实在康熙朝中后期,官员贪腐问题就已经很严重,就连国库都快被各级官吏拿空了;到了雍正上台铁腕反腐、整饬吏治才挽救回了局面,清朝财政好转,国库充盈;乾隆登基后为了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就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官员的管制,特别是乾隆朝中后期官员贪腐、奢靡之风日盛,两淮盐引案、甘肃监粮案、山东亏空库帑案等贪腐大案连发,各级官吏上下勾结集体贪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和珅就是乾隆朝官员中的“贪污之王”。嘉庆帝虽然铲除了和珅,但是嘉庆帝缺乏父祖做大事的决心气魄,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稳定,反腐力度有限,只是铲除了和珅等大贪官,没将反腐制度化、扩大化,使得贪污问题反而更严重了。有这一大帮“硕鼠”在,嘉庆就是有金山银山也被搬空了。

五是清朝财源枯竭。清朝的税赋收入主要农税和盐税等商税,这些在嘉庆时期都出了问题。先说农税,农税就是从种地的人身上收钱,是封建社会国家的主要财富来源。因为“康乾盛世”时中国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到了嘉庆时期人多地少的问题非常严重,人们靠种地普遍吃不饱饭,再加上官员的欺压,土地日趋集中到官僚士绅手中,虽然清朝在雍正时期制定了“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政策,但由于吏治腐败这些善政难以执行。再说商税,清朝商税的败坏要怪到乾隆身上。乾隆自号“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古今第一,还曾经六下江南、大兴土木,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大笔钱财之上的,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两淮盐商。盐商给清廷捐款的行为叫做捐输,没有定额,反正朝廷有事盐商们就要掏钱,比如乾隆屡次南巡盐商花费就得过亿两。盐商除了应付皇帝的花销,还要接受官吏的盘剥,为了赚钱就不断抬高盐价,使得官盐滞销私盐泛滥,官盐卖不出去自然收不到盐税,作为清朝重要财源的两淮盐政废弛。另外嘉庆本人重农抑商,多次禁止开矿,进一步加强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清朝贸易,收入越来越少,坐吃山空。

六是在嘉庆年间,公元1815年至1817年云南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饥荒整整持续了三年,民不聊生,饿殍满地,易子而食。而且在嘉庆统治的后期,直隶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地区,频频遭遇大旱,百姓生活极为困苦。嘉庆年间的直接财政收入大约只有4000万两左右,财政吃紧,国家经济捉襟见肘,皇帝的內帑私库也不得不拿出钱来赈灾,而內帑中的绝大部分也都是当年抄没和珅得来的罪产。而且由于继承了父亲骄奢淫逸的性子,嘉庆在位时也是挥金如土,挥霍不已,将接盘侠的命运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道光皇帝。

七是社会矛盾尖锐,起义频发。嘉庆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反清起义运动高发时期,不满贪官污吏剥削、文字狱压迫的民众纷纷起义,此起彼伏,为了镇压起义清廷花钱如流水,再加上战后安置重建等花销,钱花的就更多了。比如爆发于四川、陕西、湖北等地区的白莲教起义,从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白莲教起义军攻占州县达204个,清廷为了镇压起义调集十六个省份数十万大军,花费超两亿两白银军费,清王朝元气大伤。

历史上的嘉庆可以说是一个守成之君,面对父亲乾隆留下的烂摊子、清朝统治百年间积累的各种矛盾,缺乏改革弊端的气魄和才能,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完全的解决问题,积重难返下再多的银子也难以扭转清王朝的衰落。所以,虽然有和珅的亿万家财,仍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葛大小姐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已经八十九岁高龄的清朝太上皇乾隆帝逝世,不久一代大贪官和珅轰然倒台,被亲政的嘉庆皇帝抄家赐死。和珅是乾隆的宠臣,在乾隆朝后期权倾天下、富可敌国,是18世纪时期的世界首富,聚揽财富多达八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当时有一句民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拿到和珅全部财产的嘉庆皇帝可以说是坐在“金山”上,但有意思的是嘉庆一生都被钱不够花的问题所困扰,那么这些惊天财富都哪去了呢?

1、清朝官场贪腐到嘉庆时期已经深入骨髓。其实在康熙朝中后期,官员贪腐问题就已经很严重,就连国库都快被各级官吏拿空了;到了雍正上台铁腕反腐、整饬吏治才挽救回了局面,清朝财政好转,国库充盈;乾隆登基后为了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就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官员的管制,特别是乾隆朝中后期官员贪腐、奢靡之风日盛,两淮盐引案、甘肃监粮案、山东亏空库帑案等贪腐大案连发,各级官吏上下勾结集体贪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和珅就是乾隆朝官员中的“贪污之王”。

嘉庆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目睹了以和珅为首的贪官集团是如何贪赃枉法的,因此对于对贪污深恶痛绝,铲除和珅可以说是他的反腐第一枪。可惜嘉庆帝缺乏父祖做大事的决心气魄,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稳定反腐力度有限,只是铲除了和珅等大贪官,没将反腐制度化、扩大化,使得贪污问题反而更严重了。像皇帝吃一个鸡蛋内务府就要十两银子的事可不是光绪时期才有的,有这一大帮“硕鼠”在,嘉庆就是有金山银山也被搬空了。

乾隆南巡

2、清朝财源枯竭。清朝的税赋收入主要就是两大块,一个是农税,一个是盐税等商税,这些在嘉庆时期都出了问题。先说农税,农税就是从种地的人身上收钱,是封建社会国家的主要财富来源。因为“康乾盛世”时中国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到了嘉庆时期人多地少的问题非常严重,人们靠种地普遍吃不饱饭,再加上官员的欺压,土地日趋集中到官僚士绅手中,虽然清朝在雍正时期制定了“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政策,但由于吏治腐败这些善政难以执行。另外因为天灾频繁,嘉庆每年都要减免灾区的钱粮,还要拨款赈灾,为了一个南河治河工程就花费了4000余万两,可以说嘉庆在农税上基本赚不到钱还要往里面搭钱。

再说商税,清朝商税的败坏真的要怪到乾隆身上。乾隆自号“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古今第一,还曾经六下江南、大兴土木,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大笔钱财之上的,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两淮盐商。盐商给清廷捐款的行为叫做捐输,没有定额,反正朝廷有事盐商们就要掏钱,比如乾隆屡次南巡盐商花费就得过亿两。盐商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除了应付皇帝的花销,还要接受官吏的盘剥,为了赚钱就不断抬高盐价,使得官盐滞销私盐泛滥,官盐卖不出去自然收不到盐税,作为清朝重要财源的两淮盐政废弛。另外嘉庆本人重农抑商,多次禁止开矿,进一步加强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清朝贸易,收入越来越少,坐吃山空。

天理教起义

3、社会矛盾尖锐,起义频发。嘉庆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反清起义运动高发时期,不满贪官污吏剥削、文字狱压迫的民众纷纷起义,此起彼伏,为了镇压起义清廷花钱如流水,再加上战后安置重建等花销,钱花的就更多了。

比如爆发于四川、陕西、湖北等地区的白莲教起义,从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白莲教起义军攻占州县达204个,清廷为了镇压起义调集十六个省份数十万大军,花费超两亿两白银军费,二品以上官员20多人、副将以下中级武官400多人阵亡,清王朝元气大伤;再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的蔡牵起义,受不了清政府压榨的沿海部分民众成为海盗,占据岛屿、封锁航道向过往商船收税,最终发展成大规模反清起义,战事从嘉庆三年一直打到嘉庆十五年;再比如爆发于山东、直隶、河南地区的天理教起义,这次起义从嘉庆十八年九月至十二月,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因为爆发于清朝统治核心地区,特别是紫禁城都差点被攻破,因此影响力空前。

嘉庆可以说是一个守成之君,面对父亲乾隆留下的烂摊子、清朝统治百年间积累的各种矛盾,缺乏改革弊端的气魄和才能,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完全的解决问题,积重难返下再多的银子也难以扭转清王朝的衰落。


当狗容易做人难


和珅留的钱多,嘉庆花钱的地方就更多。

清朝在乾隆末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处于疲软状态,只是为了维护乾隆这个十全老人的面子,才不得不伪装成一副盛世的模样。到了嘉庆登基的时候,问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封建历史上避免不了的地主阶级兴起这个毛病,当时清朝许多普通百姓手中已经没有土地可以进行耕种。再加上乾隆年间滋养的官员腐败,雍正生前一力推行的“摊丁入亩”,“官绅合一”的政策现在也难以实施。

还有就是困扰了清朝几代皇帝的白莲教起义。乾隆末年的时候,四川,湖北,陕西等地频繁爆发白莲教起义,等到乾隆去世,起义都没有被剿灭。

嘉庆登基以后,白莲教愈演愈烈。为了剿灭白莲教,嘉庆花费了很大一笔钱,这其中的军费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抄和珅家抄出来的白银。

嘉庆登基以后面临的问题实在过于严重,所幸康熙还给他留下了和珅这个钱袋子,否则嘉庆这位勤政皇帝的日子可能会更加难过。


是阿维啊


这是因为和珅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钱。

野史传闻,说是和珅的家产有8亿两白银,足足抵清朝二十年的收入。但事实上,这些传闻不足为信。

和珅的真实身家,大概也就相当于清朝在一年内的几个月的收入,根本就不多。

关于和珅到底有多少钱,历来说法都是出自民间野史。

野史这种东西,都存在夸大甚至虚构的成分,必须要格外注意。例如,在脍炙人口的《清朝野史大观》中,就曾经这样说到:

(和珅)其家产先后抄出,值八百兆两有奇……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宰相,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岁入之半额而强。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民间的稗官野记,诸如《清稗类钞》《庸庵笔记》等等,所言大同小异。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民间的传闻到底准不准确?

嘉庆皇帝派人去查抄和珅家产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单据留下?其实是有这些单据的,只是民间看不到,所以才诱发诸多猜想。

这些单据,都是内务府的档案。

不是有传言吗?和珅的家产都进了内务府,那么我们就看看内务府的档案是怎么说的吧。

1、臣等奉旨查抄和珅及伊家人刘全等家产,所有查出和珅家:二两平金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一两,银三百一万四千九十五两三钱三分,俱已交广储司收讫。
2、续查出和珅借出本银钱所开当铺共八座,及家人刘全、刘印、刘陔、胡六自开、伙开当铺共八座。查出和珅借出银两,通共本利银二万六千十五两。
3、查出和珅家取租房地、统计取租房地共价银二十万三千三百二十三两五钱二厘,价钱六千一百二十五吊。每年通共取租银四千七百六十六两七钱,租银三万四千九百二十七吊九百六十八文。
4、查得和珅契置取租房,计一千零一间半;取租地,计一千二百六十六顷零。

………………剩下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大头的家产都在上面。

通过内务府的奏折,我们可以发现和珅的家产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

现金、店铺、房屋、土地。


和珅家存有的现金是,“金三万三千五百余万两,银三百一万四千余两,以及借出本利银二万六千三百余两”,这个数字距离8亿实在是很远。

此外,和珅还有当铺、钱庄20座,租房1001间半,土地1260顷。总的来讲,这些家产能有2000万两就算很高了,大约等同于清朝政府几个月的收入吧。


HuiNanHistory


乾隆去世后,嘉庆便亲自下旨将和珅抄家,此次抄家总计获得8亿两白银,这比起大清朝十五年的收入还要多,但仅仅在一年之后,嘉庆却将这些钱都给花完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嘉庆抄和珅家虽然名义上得到了8亿两之多,但如果连房屋田产、古董字画等资产一并算起来的话,绝不只8亿两。按理来说,拥有如此多财富的嘉庆应该能将国家建设得更好才对,可似乎当时清王朝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工程建设,民生也似乎没有得到改善,那为何嘉庆一年就将这些钱都给花完了呢?

一、被抄家的大臣中饱私囊

按照清朝当时的官场风气来说,但凡抄家,钦差大臣和一些随同官吏都会“适当”地收取一定的“辛苦费”,当然了,具体数额根据官员的贪欲决定。和珅抄家一事主要由嘉庆主持,所以前去抄家的两位亲王也不敢拿太多,但这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去向。更何况当时除了亲王之外,还有一些小官吏也会拿一些,毕竟就像老话说的那样:“任你清官似水,自有吏滑如油”。所以他们也自然不会放过收刮财富的机会。

二、将一部分划入内库

我们知道,皇帝虽然是国家的领导人,但是他能支配的财富只有内库,也就是他自己的“小金库”,对于国库中的财富,他必须要通过户部官员的同意才能够征用。当然了,如果是一个非常君主,那这规矩也就不存在了。但不管怎样,国库中的钱在一定程度上都不是皇帝能够自由支配的。

所以嘉庆想更好维持皇家的开销和保证自己日常的生活享受所需,便只能充实内库存银。而此次从和珅家中抄出大量的财富,自然要将一部分划入到自己的内库中。所以这也是抄家所得财富的另一去处。

三、镇压白莲教起义

在嘉庆时期,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发生,而清王朝在镇压各地的起义时花钱如流水,再加上战后安置重建等花销,钱花得就更多了。比如当时爆发于四川、陕西、湖北等地区的白莲教起义,从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白莲教起义军所攻占的州县就高达两百多个,而清政府为了镇压,先后调集数十万大军,花费了超过两亿两白银的军费。

从而致使清廷元气大伤,所以对于和珅那些钱财来说,在嘉庆朝时期,想要花完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更何况实际所得到了还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多!

四、国库亏空严重

在乾隆朝执政后期,所谓的康乾盛世已经如落日余晖,甚至是出现了颓败的现象,国家的经济状况更是不能与同日而语。乾隆之所以能够开创所谓的乾隆盛世,主要是由于自己的父亲雍正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有政治层面的,当然也有经济层面的。

但乾隆继位之后,六下江南、四处用兵、修建亭台楼阁,耗资靡费。据统计,乾隆朝平均年收入在5000万两左右,看似是很不错的数据,但在很多时候却总是入不敷出。而这些后果,都将由他的继任者嘉庆皇帝来承担,嘉庆也只能默默做一个接盘侠,用和珅的家财来填补父亲乾隆造成的亏空。

总结

所以综上所述,嘉庆即便获得了和珅的全部家财,但是此时的清朝已经不比往日了,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了。况且在嘉庆朝,不仅要处理乾隆留下来的烂摊子,还要镇压农民起义,甚至还得照顾那些贪官污吏,所以和珅这些钱对于此时的清王朝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嘉庆一年花完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参考文献:《清史稿》


方圆文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嘉庆这事,咋说呢?谁让嘉庆摊上个坑儿子的爹呢?乾隆要是活的时间短点,嘉庆他也不会这么累,所以啊这岂止是个坑啊!

而这事,您得从康熙说起。

话说满清搁到康熙的手里头的时候,因为连年的战争,已经为了进行战争需要在政治上玩平衡,康熙对整个宗室实行的是宽容的政策。

啥宽容呢?简单的说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政策,要不后边的雍正也不会给康熙的谥号里加个仁字,让大家伙叫他圣祖仁皇帝不是。

当然您也不要瞅错了,他的仁只是针对满人的,至于汉臣还是洗洗睡吧,瞅个热闹就得了。

所以啊,就因为他的仁,满清的官场上那叫个腐败,补都不补过来,国库亏的耗子都在哭。

要不然九子夺嫡的时候,他雍正也不会入了康熙的法眼。

雍正这人苛刻的厉害,皇家的东西,国家里的东西,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损失,有了损失你自己个填,不够把你脑壳揪下来填。话说那会把国家的东西往自己个小家倒腾,那都是宗室里拿大头。所以啊,这一家伙就把个宗室得罪惨了,后来那史料里描写雍正,那就使劲的黑的,满人压根就不介意,根子其实就在这里。

毕竟满人修改历史那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了不是。但经过雍正这么一治理,满清那国库终于又丰满了起来,老百姓在满清这统治下也有了几年的好日子,但气不打一处来的却是满人整个群体。

但雍正这人过于勤勉把自己个的身子早早的掏空了,别说好儿子了,就是儿子也没几个,所以皇位就留给了乾隆。

而这乾隆可以说是康熙教育出来的。所以啊,乾隆那是特别的崇拜康熙,他这辈子啥都想和康熙比个高下。

康熙整了两次千叟宴,他也有样学样不多不少也整两次,康熙下江南,他乾隆也有样学样也下江南。康熙为了打仗方便玩了一辈子的仁字,他乾隆也有样学样把个仁字玩到了极致。

但乾隆这辈子学的都是表面上的功夫,实质性的东西他是一丢丢都没有学到。

雍正朝好多利民的政策,在乾隆看来这就是违背康熙的意愿一脚丫子全踹到了垃圾桶里边去了。

所以啊,康熙朝出现的弊端,在短短的几年之后,一家伙就全都有了。啥国库亏空,啥奢靡无度比康熙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所以雍正朝整出来的利好,全在乾隆的手里边毁的啥也不剩了。满清打乾隆中后期这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了,要俺说如果没有雍正,乾隆打一开头就应该走下坡路了,用不着啥中后期。

所以啊,乾隆这个二世主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这就开始开源,至于节流您想多了,乾隆的字典里就没有这俩字。

咋开源呢?简单,买官卖官,老祖宗留给他的黄马褂都能拿银子购买,还有那双眼花翎,单眼花翎的,要不是和珅制止乾隆都想把表示最高战斗勋章的三眼花翎拿出来卖,而且还想多弄个四眼五眼花翎的。

所以啊,满清有好多好一点的规矩其实就是打乾隆这个时候破坏的,就连后来的慈禧都特别的崇拜乾隆,把乾隆好好的研究了一番。

有了六十多年的糟蹋,您觉得乾隆留给嘉庆是个啥摊子?烂摊子呗!

嘉庆接手的摊子

首先,是这官场的风气。那叫个腐败,国库空了不说,那官员之间相互勾结,上下齐手欺上瞒下的那叫个玩的溜。

咱别说嘉庆,就说乾隆中后期,那些个案子,两淮那盐引案,甘肃的监粮案等等,这些个案子那个不是窝案大案,一拉一大串,集体贪污,那个案子都不下上百万两的银子。

您就说吧,这事到了嘉庆的手里边能少了吗?不能啊!而嘉庆真真的是个平常人,压根就没有啥魄力像雍正那样搞事,所以这腐败的事,只能是任其发展下去了。

其次,满清那会抄家您觉得那帮子脑瓜摸油的家伙,会老老实实的去抄?啥叫雁过拔毛,他们比任何人玩得都溜,毕竟这可是发财的好机会啊!

当然这是小头,但乾隆这辈子的亏空,你以为他这一走,就结束了吗?哪能啊!这乾隆的亏空,您这嘉庆还得接手不是!

而且嘉庆刚刚接手国家权力,那屁股后面的宗室还瞅着天上掉馅饼,毕竟乾隆这小子定下的规矩,不管干嘛都要把这帮玩意喂饱了,才能行事。要是雍正在的话,压根就不想看这帮子宗室。

最后一条,满清自打入关以后,年年都有战事,天天都有人想着反清复明,这是历史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所没有的。

而嘉庆当然也不能免俗啊,白莲教起义,攻占的县城多大二百多个。这得开战吧,打仗你就得花钱,从开打到结束,两亿两白银就这么没了。

还有嘉庆朝的天灾他也不少,1815年到1817年云南这地饥荒就持续了整整三年,这还不算,其他的地也相继发生过大的天灾,您这也得用银子吧。所以嘉庆这辈子给乾隆补窟窿不知道填进去多少,加上自己个弄的这些个事,您算算和珅的家产就算是再多,够花吗?

而且和珅那些个财产中有些个压根就不能花,比方说字画啊,古董啊。

您自己个琢磨琢磨,那个皇帝拿这些个东西去拍卖整毛毛钱,没有魄力的皇帝还真干不出来。

所以啊,和珅的财产被嘉庆没多久就整没了,当然不至于题主说的一年就花了流光,毕竟这比乾隆还败家不是。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大家想必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根据《清朝野史大观·和珅家财》等野史记载,当年嘉庆登基之后,查抄和珅的府邸便抄出了八百兆两(八亿两)之多,而当时的清朝政府一年财政收入也仅有7000万两,而和珅作为一名臣子,为官近三十年,其所积累的财富几乎可以比拟国家年收入的15倍之多,即使按照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提供的数额是二亿三千万两。这个数字也是清朝年收入3倍之多。让人不得不对和珅的贪婪及生财之道印象深刻。

但令人惊奇的是,获得如此巨量财富的嘉庆皇帝,仅用了不过几年的时间便把这些钱给花光了,那么这些巨量的财富到底去了哪里呢?

今天,今古就为大家好好讲讲和珅的家产到了嘉庆手里之后,是怎么花出去的。

首先,不论是8亿两还是2.3亿两都只是估值,一大半都是不动产和珍贵物品

我们要知道,嘉庆当时在抄和珅财产的时候,抄出的财产中黄金及白银大约在价值一亿两左右,这些是直接可以充作货币的财富。

而其他的路各种文物珠宝以及不动产则是暂时无法及时折现的财产,尤其是和珅的财产中有两个玉器库,价值就达到了7000万两之多。

但是,这些非现金财产对清朝的财政并不能带来太大的帮助,即使要兑换成金银,也需要逐次慢慢兑换,不然如此巨量的兑换会对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也会影响兑换价格,因此大多被嘉庆收入国库,作为平时的赏赐所用。

其次,嘉庆接的是乾隆留下的烂摊子,清朝的底子早已被乾隆掏空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乾隆这个坑儿子的皇帝。作为自封为十全老人的乾隆自认为自己的文治武功天下第一,好大喜功的功夫是做的十足。

不论各项皇室花费,都完全不向他的模范皇帝父亲雍正皇帝学,雍正为他辛苦存下的6000万两白银,再怎么多也经不住他这喜欢游山玩水的儿子花销。

这也使得乾隆中后期,财政开始出现问题,但是对于这位思维跳脱的帝王而言,没钱的问题好解决啊 ,找山西商人、两淮盐商让他们募捐,到后面这些商人们也没多少油水可以榨的时候。

他直接就打起了官员的主意,但是他不是要反腐倡廉,反而是鼓励贪腐。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议罪银制度。

官员们原先贪腐还遮遮掩掩的,但自乾隆发起议罪银制度之后,贪腐就成了一项可以用钱财来顶罪的行为,简直和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赎罪券有的一拼。

这样一来,清朝政府上至一品大员,下至皂吏走卒,贪腐形成常态,国家形成了上下一体的贪腐利益集团,大量的国家收入成为这些人的囊中之物。

等到嘉庆登位之时,清朝的国库早已空虚。

第三,初登大宝的嘉庆皇帝为巩固帝位,需要大封权臣贵戚

对于清朝自雍正之后采取的秘密立储制度有过了解的,都会清楚清朝有四位皇帝是靠着这个制度登上皇位的,他们就是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

这些登位的皇子在真正登上皇位之前,都是皇帝的考核对象,所以大多都是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小心,生怕被自己的父王发现结党营私的迹象。

这虽然有利于不再发生雍正继位时的骨肉相残情况发生,但也使得这些登位的皇子没有足够的势力基础。

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帝位,嘉庆在获得和珅大量财富之后,也将这些财富取出了一部分赏赐权臣贵戚,以稳固自己的皇位。

第四,连年的白莲教起义,吞噬了大量军费

而嘉庆元年,在湖北、四川和陕西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则将嘉庆刚刚填满的国库大量吞噬。

自嘉庆元年(1796年)开始,至嘉庆九年(1804年)历时九年多,白莲教占据或攻破州县达204个,牵制并消灭了清朝从16个省征调的大批军队,击毙副将以下将领400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更是达到了20余名,嘉庆皇帝为此耗费军费达二亿两,相当于清朝当时4年的财政收入。

如果说当时嘉庆没有抄没和珅的家产,或许都不一定能够有钱去镇压这场起义。

第五,乾隆时期养成的贪腐集团,早已迅速将刚刚充实的国库吸食一空

前面我们也说到了,乾隆给嘉庆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整个清朝上下都已是贪腐一片,而流入国库的和珅家产,也毫不意外最终只能流入到这些既得利益的贪腐集团手中。

结语

和珅的财产,在当时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对于守着空空如也国库的嘉庆来说可谓是一笔天外之财。但是对于早已烂到根子里的清朝而言,就算是再多的钱财进入到国库中,面对满朝的贪腐集团,腐朽的制度下,清朝就是个满是漏眼的筛子,再怎么也盛不满水,最终的结局也早已注定。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嘉庆在清朝皇帝中,几乎没有存在感。俗话说的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雍正呕心沥血,为乾隆创下盛世!而到嘉庆呢,乾隆留下一片烂摊子撒手而去了,这爷孙几个真的挺有意思,像极了轮回。

嘉庆火速处死和珅,和珅意外入选世界级大富翁行列

乾隆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好大喜功,贪图享乐,六下江南花费巨大,十足的败家子,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更是信任大贪官和珅二十余年,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全国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给嘉庆留下了更大的烂摊子。乾隆刚死不久,嘉庆就火速杀了和珅,抄了和珅的家,抄的白银八亿两,清朝一年的税收才不到七千万两,和珅的家产相当于清朝15年的税收,民间有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更讽刺的是,2001年,和珅竞还入选了《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


和珅的钱比清朝15年收入还多,为何嘉庆花了一年就没了?

第一官员腐败日益严重。嘉庆上位后,非但没有遏制住官员的腐败,还越来越严重。八亿两白银,经过层层贪污,真正入到国库的又有多少呢?打个比方,现如今法制这么健全,网络这么发达,新闻上看到的腐败官员,贪腐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更别说当时的封建社会了!

第二各地爆发农民大起义。乾嘉庆上位不久,各地就爆发农民起义,雍正就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四川,湖南,陕西的起义军,打仗是需要钱的,清朝那个时候的官服贪腐也十分的厉害,没银子谁会替你卖命!后期光是镇压白莲教就耗费白银二亿两。



第三八旗生计的问题。我们的熟知的就是满洲八旗。八旗原本是清朝建国的支柱力量,一直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给予种种优惠。朝廷完全是包养了整个八旗,吃穿不用花钱,把最好的土地分给这些八旗子弟,俗称圈地活动。但随着八旗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康熙的时候废止了圈地活动,朝廷已经养不起这么多人了,但这些人已经好吃懒做已久,又不善于经营,要让他们重新自谋生路实在太难。八旗生计的问题便成为每一位在位皇帝的头疼问题。嘉庆继位时,这种问题更加的严重,但还不得不养着他们,再多的银子也不够他们花的。



第四自然灾害的问题。嘉庆年间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河北、山东、河南百姓流离失所,饿死的饿死,淹死的淹死,不计其数,发生自然灾害你不能不管吧,然后就拨款赈灾,但是经过层层剥削,真正赈灾的银两几乎所剩无几,导致各地的农民起义这也是一项重要因素。


第五海盗问题。东南沿海海盗发展已有十数年,在嘉庆年间更是猖獗,达到最顶点!不得已清朝派大量兵力前去围剿

结语:嘉庆皇帝虽然是个好皇帝,但并不是个有能力的皇帝。清朝早已内外忧患,千疮百孔!虽然竭尽全力企图维护清朝根基稳固,但终究抵挡不住历史发展趋势,清王朝从此走向衰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