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之變,慈禧如何奪取政權?

人生客棧


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宮廷政變,史稱“辛酉政變”。關於慈禧等人發動政變成功地原因,大多數觀點基本歸結為:肅順等人麻痺大意;慈禧、奕訢的聯合得到了外國勢力的全部支持;取得了兵部侍郎勝保和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的武力支持;利用朝野上下對肅順集團的不滿,控制了京師內外的輿論等等。

以上各種說法,筆者認為是歷史過程中的表象或者直接原因,並非決定性的深層次原因,而根本性原因,則是當時正統皇權思想或政治倫理觀念的深刻影響。

1861年8月22日子初三刻,咸豐皇帝神智較前清醒,實際上是迴光返照。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等人請咸豐以硃筆遺照。咸豐“諭以不能執筆,著寫來述旨”。隨後,咸豐帝崩逝。

當日頒佈的遺詔有兩份,一是立載淳為皇太子,二是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盡心輔弼再存,贊襄一切政務。同時規定,“御賞”和“同道堂”兩顆印章是日後下達詔諭的憑信。這兩枚印章,“御賞”為母后(慈安太后)用,“同道堂”為載淳用。

由此一來,新帝登基之後的中樞行政命令的發佈是這樣的:贊襄政務王大臣擬旨後,需要皇太后、皇帝二人用印後,才能形成一道有合法的有效力的旨意。

從咸豐的遺詔中,我們可以發現這麼幾個問題:

其一,肅順等八個顧命大臣屬於宗室遠支,在皇權鼎盛的清代,是完全不可能取代小皇帝的地位的,咸豐之所以選擇他們,而沒有選擇恭親王,一則是對恭親王不怎麼放心,二則是這八人始終是遠支宗親,終為人臣奴才,其職責僅是輔弼贊襄小皇帝執政,必須時刻遵守“君臣大義”的道德規範。

他們八人的權力始終源自君權,雖然擁有擬旨,也就是對政務的建議處置權,但卻沒有最後的決定權,這種權力對於八人而言,其實是十分微妙的,他們的地位依然需要服從傳統的“君臣關係”,而非前朝能夠獨攬朝政的“顧命大臣”。

其二,只有小皇帝和慈安太后才是皇權、皇統的真正代表和體現,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是皇帝權力的象徵,慈安和皇帝鈴印的規定,是咸豐對贊襄政務王大臣可能專擅弄權的防範措施。

最後,這個遺詔是有漏洞的。小皇帝才6歲,是不可能用印來體現皇權意志的,按道理來說,“同道堂”的印完全可以讓慈安太后管理和使用,無論從道德和法理上都是說得過去的。所以,咸豐死後,慈安太后才是當時真正的帝國第一人。至於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是無權過問印章的管理和使用,更加沒有干預朝政的權力。

但慈安本人政治水平並不高,性格也不強勢,由此一來就造成了慈禧以小皇帝生母的身份代子保存,鈴印“同道堂”印章的權力。

這一點是慈禧能夠發動辛酉政變成功最為核心的原因。按照咸豐遺照,慈禧其實是邊緣人物,雖然小皇帝繼位後能夠尊為太后,但就法理而言,她並不具備任何參政的可能。倘若說,慈安是一個政治頭腦清醒的人物,那麼自然不會讓慈禧“保管”同道堂印信,從而讓其有染指皇權的可能,但遺憾的是,慈安是個老好人,政治上並不成熟,所以讓慈禧得到了參政議政的機會。

咸豐的“後事”安排,看起來是在調適權力平衡,既防範兄弟恭親王,也怕後宮過度干政,同時也防備了贊襄事務的八大臣擅權。但這種看起平衡的權力分配,實際上必然會造成權力的爭奪。

首先是慈禧替皇帝“保管”同道堂印信,自然而然成為了皇權代表人之一,從維護皇權角度出發也好,或自身權力慾望的渴求,都勢必跟肅順等八人產生衝突。雙方之間的較量,從慈禧開始給自己上尊號,干預朝政,乃至最後想要垂簾聽政,一系列的較量之下,看起來慈禧的權力運用始終受到肅順等人的掣肘,甚至演變到後來的八人聲稱“系贊襄皇上,不能聽命太后”直接正面衝突中,慈禧處於劣勢。

但實際上,在皇權思想鼎盛的清代,肅順等人與慈禧圍繞太后是否臨朝聽政問題的較量,更深層次的是以肅順等人為代表的臣權與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皇權的較量。肅順等人短暫的“勝利”中醞釀著危機與大禍,為慈禧以後治罪肅順等人提供了口實。

當時在熱河化名守黑道人的軍機章京就曾明確指出:如肅順等人並不過分強求,慈禧未將董元醇的奏摺及肅順等人所擬諭旨發下,而是“將此折淹了,諸君“肅順等人”之禍尚淺”。“擱車之後,(慈禧)不得已而發下,何以善其後耶!......吾謂諸君之禍,肇於擱車矣。”

這段議論發生於“辛酉政變”之前,乃是事前的前瞻語言。而這名軍機章京當時罵肅順等人“混蛋”。“混蛋”是譏責肅順等人不識時務,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與皇權對抗,在政治方面未免過於幼稚與無知了。

事實上,肅順等人前期之所以能夠在這場“較量”之中和慈禧打成平手,很大程度是因為一來其在熱河的強大影響以及部分清廷官員暫時認可了這一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而等到清廷迴鑾北京,廣大官僚士大夫必定會全力維護皇權的常態秩序。因為在皇權社會之下,只有皇權的穩定,士大夫們的既得利益才能夠得以保證,如果讓肅順等權臣上位,架空君權,那麼其他王公大臣的根本利益必定受到嚴重的侵害。這也是為什麼慈禧“辛酉政變”能夠成功地原因。

說到底,肅順等人只是咸豐從遠支宗親裡面選拔出來沒有什麼根基的“顧命大臣”。他們在帝國中樞並沒有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可以仰仗,在軍隊裡也沒有廣泛的實力派支持,風光的“顧命大臣”的背後,實際上是潛藏著深刻的政治危機。畢竟,他們的根基實在太淺薄了,完全依賴於咸豐遺詔的法律效力。而一旦與皇權產生衝突時,其他的官僚們必然求之不得把這幾個搬倒,在新主子面前攫取更多的利益。

須知,有清一代,皇權的高度集中下,根本不可能產生什麼權臣,強如和珅那樣兼任三部尚書,執掌京畿兵力,有著龐大“貪官利益共同體”的人,最後還不是被嘉慶輕易就搞掉了,更何況是毫無根基,也沒有什麼經營的肅順八人。這就是制度的慣性,制度之下,實際上都是利益的較量,穩固的皇權更有利於當前既得利益者們的權力保證。


江畔初見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辛酉政變的奪權難度其實不大,原因如下:

第一,君臣有區別。

八大臣不過是輔政大臣,說通俗點就是臣。

而慈禧、慈安太后還有那個傀儡小皇帝,是主子。

雙方身份不同,八大臣處於很不利的地位。

電影《垂簾聽政》中,八大臣都是跪著和太后們說話。結果慈禧太后出言罵人,直接點名了要利用皇帝奪過大權。

肅順大怒,直接說“我受先皇重託,一心為國,絕對不允許有人亂政害國”,隨後直接站起來,把小皇帝都嚇哭了。

為什麼?

因為滿清自古以來,君臣有別,沒有見過臣這樣撒野的,把皇帝嚇著了。

第二,八大臣的權力有限。

八大臣充其量只是大臣,實際上是並不掌握實權的。

咸豐皇帝大草包,規定了八大臣的決定,需要經過兩個太后批准才能執行。

這就等於賦予了兩個太后最後的決定權。

如果太后們不批准,八大臣說話就同放屁一樣。

這還怎麼鬥呢。

第三,八大臣的敵人很多。

就肅順來說,他重用漢人官員掌握軍權,因此滿族權貴對他極為不滿,認為他將權力讓了出去。

而肅順認為,太平軍、捻軍、西北迴孽四處叛亂,洋人又不斷入侵,如果只靠草包滿族官員去對付,國家就得亡國。

即便如此,肅順也樹敵太多,成為眾矢之的。

另外,還有一些在野的實權派,也頗有野心。

比如宗族中近親的恭親王奕訢與咸豐朝顧命大臣僧格林沁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極為不滿。

這裡面,尤其重要的是在京畿握有重兵的欽差大臣、兵部侍郎勝保和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他們一旦支持,幹掉肅順他們就不困難。

這些人很容易支持慈禧。

第四,推翻八大臣以後國家政局會穩定。

肅順認為慈禧是個無知婦人,根本不可能治理國家。

在這種國家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慈禧絕對不會敢於自毀長城,將肅順殺掉或者廢掉。

然而,這就是肅順大意的地方。

確實,當時慈禧沒有能力治理國家,但能力超群的恭親王奕訢還是可以的。

事實證明,恭親王奕訢掌權以後國家大體穩定。

自然,慈禧也只是利用奕訢,隨後就設法將他搞掉。

其實幹掉肅順他們難度並不大。因為咸豐剛死,八大臣其實並沒有掌握真正的軍政大權,雙方還在激烈鬥爭初期。

此時慈禧果斷動手,八大臣其實沒有抵抗的能力,完全是被宰割的羔羊。

說起來,慈禧也算是留有餘地。八大臣中,詔載垣、端華賜死,肅順斬首;其餘五人撤職,穆蔭發配軍臺,景壽則保留公爵及額駙品級。

只殺了3個,沒有趕盡殺絕。

至於八大臣的黨羽,也沒有被追殺。


薩沙


辛酉政變是慈禧走向個人專權的開始,也改變了整個清朝晚期的政治命運,由一個女人統治達47年之久。辛酉政變展示了慈禧高明的心機和手段!


1861年咸豐病死在承德避暑山莊,當時的咸豐的兒子載淳只有六歲,咸豐死前作出了比較穩妥的後事政治安排!載淳為皇太子,以蕭順為代表的八個顧命大臣總攝朝政,同時賜“同道堂”和“御賞”印給慈禧和慈安皇太后,朝廷的命令需要兩個皇太后同時用印才能執行。本來以顧命大臣和皇太后互相牽制達成權力平衡的格局,這個安排還是挺穩妥的,也是咸豐想到最好的辦法了!只不過蕭順和慈禧都野心過大,雙方都容不得對方存在干擾自己的攝政。以前蕭順就勸說咸豐要把慈禧幹掉,因為主幼母強,會重蹈後宮干政的覆轍,出現一個武則天,那該怎麼辦?可咸豐也不是被忽悠的主,你怕慈禧是武則天,我還怕你蕭順是曹操呢,兩個都不是什麼好人,都想控制幼主達到大權獨攬的目的,因此咸豐才做出那樣的安排!



可是事情出現了變化,咸豐死後,蕭順這八個人打著顧命大臣的名義處處壓著慈禧母子三人,甚至不讓她們履行咸豐要求的參於政務的遺命,說白了,就是邊緣化慈禧和慈安兩人人,最後就是殺掉慈禧,控制幼主!慈禧知道和蕭順只有你死我活的鬥爭,誰也不能放過誰!因此慈禧勸說慈安合作,一起搞垮蕭順他們,這樣一來她們才能保證富貴和性命。慈安同意了,只是她們被困在承德,那裡都是蕭順的人,和蕭順鬥爭必須找外援,而這個外援就是恭親王奕欣。奕欣也是個不安分的主,在爭位上輸給自己的哥哥咸豐,咸豐跑到承德,讓奕欣留守北京和英法聯軍議和,說白了就是個臨時工,皇帝回到北京後,就沒有奕欣什麼事了,會被趕回家做賢王!


慈禧首先找到妹夫醇郡王奕譞,讓他去北京聯繫奕欣。然後奕欣喬裝打扮成太監避開蕭順的耳目,去到承德和慈禧密謀。慈禧和奕欣達成交易,合謀策劃一起幹掉蕭順這八個人。內容就是奕欣回到北京集合親信和兵力,等皇太子回北京時,就是發動政變的時候。因為咸豐的屍體要回到北京安葬,新皇帝也要回北京登基,而什麼時候回去,都是奕欣做主,因為是奕欣和英法聯軍談判。當奕欣和慈禧密謀完成後,慈禧答應事成之後,奕欣作為議政王參與朝政!回京那天,慈禧讓蕭順等人和咸豐的棺材一起走,而慈禧三母子坐馬車走,剛好那天下雨,馬車走的快提前回到了北京城。慈禧馬上和奕欣發動政變,慈禧慈安把英法聯軍入侵國家,讓國家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災難都扣在蕭順八大顧命大臣頭上,說他們是罪魁禍首,必須嚴懲!奕欣的士兵帶著聖旨前去還在路上的蕭順等人,直接抓捕扣押,宣佈聖旨,蕭順等人終於明白,大勢已去,政治鬥爭失敗了!



辛酉政變的結果就是蕭順三人被殺,其餘五人革職流放,勝利的就是慈禧慈安同治皇帝和恭親王奕欣,他們是最大的贏家,也平分了權力,奕欣成了議政王,慈禧和慈安垂簾聽政,大權在握,同治是傀儡皇帝。隨著慈禧權力日益穩固,慈禧首先罷了恭親王奕欣議政王的職務,趕他回家,然後陰險毒死了慈安,最後慈禧大權獨攬,成了清朝實質的統治者!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我是條哥,我來回答。

辛酉之變,慈禧能夠奪取政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在我看來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簡單來說可以用“韜光養晦,多方聯盟”八個字形容。為什麼呢,且聽我慢慢說。

什麼是辛酉之變

辛酉之變是清朝統治者內部鬥爭尖銳化的表現。1861年8月咸豐皇帝病逝於成的熱河行宮,六歲的載淳即位,年號“祺祥”。咸豐帝遺詔,命以肅順、載垣為首的八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總攝朝政,激化了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太后黨聯盟之間矛盾。同年11月,慈禧太后聯合奕訢發動政變,免除八大王的職務,並任命奕訢為議政王,改年號為“同治”,這就是辛酉之變,又叫“北京政變”。經過這次政變,慈禧成為中國實際意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也改變了晚清的政治格局,對於近代中國的發展意義重大。

辛酉之變的背景

直接原因:咸豐帝死前做的權力結構安排,可以說是刺激辛酉之變發生的直接原因。

1.任命年僅6歲的皇太子載淳為新君,皇帝年幼,為防止母強子弱,慈禧專政的現象出現,於是分別授予兩宮太后兩個印章,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2.任命以肅順、載垣為首的八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幼帝,總攝朝政。但是也恰恰是這個做法,使新政權的核心陷入了1個足以影響朝局的衝突誘因中。那就是御前大臣肅順與在京的恭親王奕訢兩派勢力長期對立緊張。

咸豐帝的這些做法本是為了政權能夠平穩過渡、交接,但實際上正是這些做法為日後的不穩定的局面埋下了隱患。

主要原因:對最高權力的渴望是促使辛酉之變發生的主要原因

1.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兩宮太后及皇帝組成聯盟與肅順集團之間的權力矛盾。咸豐五年,恭親王奕訢被逐出軍機處,肅順趁勢崛起。拉開了二人鬥爭的序幕。

2.慈溪太后本人對權力的追求。慈禧太后本人就是一個熱衷於權力追逐的人,這一點從咸豐帝分別授予她與慈安太后兩枚互相制衡的印章就可以看出。即使如此,由於慈安太后本身的原因,慈禧逐漸掌握了在後宮中主動權,而八大臣的存在就成為她成功的攔路虎。

慈禧辛酉之變成功的有利因素

1.以肅順為首的權臣派臨陣脫逃,大失民心

1860年9月,即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逼近北京,面對滿朝臣幾乎一致反對的情況下,咸豐帝仍在肅順、載垣等人的擁簇下,以“西狩”為名,逃往熱河,這一舉動,雖然使肅順、載垣推掉了辦洋務的麻煩擔子,但是卻加深了官民對於權臣派不顧民族、國家危亡只顧自己逃亡行為的不滿,大失民心。而留守京城,辦理撫局的恭親王極其派別卻因此獲得了民心,從而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動。

2.肅順與慈禧交惡,間接促成兩宮太后與恭親王的合作

慈禧本人熱衷政務,並曾多次對政務進行干預,引起肅順不滿,肅順亦曾建議咸豐帝效法前朝殺母留子,防止慈禧專政,咸豐帝雖然沒有采納,但是肅順與慈禧也因此交惡。

而在留守期間,恭親王通過組建總理衙門獲得了極大的權力,形成了以北京留守政府為核心的權力中心,可是在咸豐帝的身後佈局中,恭親王卻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也因此恭親王奕訢淪為權力的失意者。

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將兩個希冀權力而不可得的人推到一處,而慈禧與恭親王的合作也為辛酉之變的成功埋下伏筆。

3.肅順樹敵過多

肅順這個人其實是很有能力的,他勇於任事,極力鼓舞咸豐帝振衰起弊,這一點還是值得稱讚的。清史稿說:

其贊畫軍事,所見實出在朝廷諸臣之上,削平大亂,於此肇甚。

他重用漢人,表現了其超出了滿漢的眼界與果斷地決策力。但是他為人剛愎自負,排除異己,處事手段過於激烈,他通過改革削減旗人的俸祿,引起旗人不滿,致使他樹敵過多,以至政變發生後竟無人支援。這也是辛酉之變能夠成功的因素之一。

4.天公作美

這個可以說是一個天時因素了,咸豐帝去世後,各位朝臣都需要回京奔喪,為了搶佔先機,先發制人,兩宮太后以與恭親王皇帝尚小,需要提早回京為藉口,故意沒有隨皇帝靈柩同行,擺脫了肅順派的控制監控,提前返回北京,利用從咸豐帝逝世,到其靈柩運到皇宮中的74天時間,充分準備政變。由於天降雨,大部隊晚於太后的行程四天,9月29日,兩宮太后到京,30日發動政變,時間整整差了三天。這為她們準備政變提供了時間與空間,打了一個時間差與空間差。

辛酉之變最終以兩宮太后和恭親王的勝利告終,肅順、載垣、端華被處死,其餘五大臣被革職,而慈禧太后也開始了她對於中國長達47年的統治生涯。


條哥的歷史手札


促成慈禧太后藉助“辛酉政變”奪權的,有這麼幾個因素。

一、慈禧太后爭取到了皇后的支持,並有同治皇帝之母的尊貴身份

在慈禧太后還是懿貴妃的時候,就已經暴露出勃勃地政治野心。1860年英法聯軍擴大侵略戰爭兵鋒直指京城,清軍抵抗不力逼得咸豐皇帝,被迫拋棄京城遠遁避暑山莊,並在內憂外患的壓迫下一病不起。而懿貴妃則趁機內外勾連上竄下跳,試圖趁機染指朝政!

咸豐皇帝對此看得一清二楚,為了避免懿貴妃禍亂朝綱,他曾經想過尋找罪名處死懿貴妃。不料懿貴妃早已和皇后結成了攻守聯盟,在皇后的求情勸說下,咸豐皇帝放過了懿貴妃。當然這也是因為懿貴妃為咸豐皇帝生下了皇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否則咸豐皇帝絕不可能饒恕她。皇后的助力兼有皇子之母的身份,為懿貴妃提供了操縱政權的便利條件。

二、咸豐皇帝臨終前的政治安排,看似穩妥實則漏洞百出

咸豐皇帝臨終前既擔心懿貴妃母憑子貴,依仗著兒子成為新君的有利條件,肆意妄為干涉朝政。同時又擔心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成為權臣,從而重現當年康熙皇帝時代,權臣鰲拜因重權在手而上欺皇帝下壓群臣的歷史。

咸豐皇帝想出了居中制衡的“妙計”,他先將輔佐幼主治國理政的權力,交給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同時卻又把兩枚御寶分別授予皇后和未來的同治皇帝,但卻因為同治皇帝還不能治國,所以這枚御寶暫由懿貴妃執掌。

咸豐皇帝對未來的政治設計是:朝廷的大政方針儘可由八大臣制訂或裁決,但是若想形成法律文件,則必須要加蓋兩枚御寶才算具有合法效力,否則八大臣制訂的任何決策都是無效的。

咸豐皇帝試圖憑藉這個方法,使皇后和懿貴妃同顧命八大臣,形成某種既互相依賴而又互相牽制的局面,從而使朝廷政局能夠保持平衡!然而這種權力一分為二的方式,既無法使皇后,和權力慾旺盛的懿貴妃滿意,也不能令顧命八大臣滿意!雙方為了爭奪權力,肯定會產生矛盾並埋下爆發衝突的危險!於是為了從八大臣手中奪權,在懿貴妃成為慈禧太后之後,便開始加緊施展一系列奪權手段!

三、八大臣過於自信,忽視了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忻結盟的可能性

如果說沒有恭親王奕忻的協助,慈禧太后也沒有辦法擊敗大權在手的顧命八大臣。這是因為顧命八大臣不僅曾深受先帝咸豐的寵信,而且在朝廷中還擁有極強的勢力,因而其影響力也不可小覷!

然而在有了奕忻的加盟後,慈安太后(皇后)和慈禧太后,便擁有了擊敗八大臣的有利條件。奕忻不僅活動能力很強,而且在朝廷中也很有影響力。於是奕忻便藉口哭靈趕到了避暑山莊,與兩宮太后制訂了政變奪權的密謀,然後奕忻便返回京城加緊佈署政變事宜,而兩宮太后則繼續麻痺八大臣!

結果當英法聯軍退出京城,咸豐皇帝的靈柩運返京城時,兩國太后、同治皇帝連同群臣(包括部分顧命八大臣)先行起程,將顧命八大臣中的核心人物——肅順,遠遠地拋在了後面!而肅順卻偏偏過於自信,他認為自己手握先帝遺詔,大權盡落八大臣之手,朝廷大局已定。因此即便是兩宮太后對自己不滿,也不可能再生出什麼變故。正是這分自信使肅順忽視了即將到來的危險,於是便出現了當奕忻率兵包圍肅順之時,肅順方才如夢初醒的結果!

在將肅順拿下之後,慈禧太后又迅速收拾了其他幾個顧命大臣,將政治權力掌控到了自己手中。至此在大約20餘年的時間裡,以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忻為中心的政治力量,成為操縱清朝政治走向的中樞。這種局面直到恭親王奕忻被免職、慈安太后去世,最高權力完全落入慈禧太后之手才結束。


北疆同心


說慈禧如何奪權之前我們先聊一聊當時的歷史背景。

咸豐在位的十年,內憂外患不斷:先是太平軍起義,然後是捻軍事大亂淮泗;而英、法也不閒著,乘機要挾,大動干戈;沙俄更是獅子大開口,一下子就割去了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這種內憂外患的交迫下,咸豐深染重疾,一病不起。1861年7月,咸豐帝在多次昏厥之後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考慮託孤一事。

咸豐帝知道懿貴妃(慈禧)是權利慾極強的女人,而皇后鈕鈷祿氏(慈安)沒有主見,為了防止女後專權的局面,咸豐把輔政的重責交給了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和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等八大臣。在咸豐看來,八大臣聯手足可以對付懿貴妃,即使是恭親王站在懿貴妃一邊也不怕。

但是,由於載灃留下了“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便埋下了後宮垂簾聽政的禍根。原來,“御賞”是咸豐帝賜給皇后鈕鈷祿氏的私章,“同道堂”是咸豐帝賜給獨子載淳的私章。這兩枚私章成為了皇權的象徵,咸豐帝的意思其實很明確,也就是說用這兩顆章來制約八大臣。

但是,這兩顆章沒起多大作用,不久,八大臣上了一個極有利於懿貴妃的章疏,尊皇后鈕鈷祿氏為慈安皇太后,尊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

重點,請注意,開始正式奪權了。

咸豐在位時,慈禧經常幫咸豐帝批閱奏摺,這給他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按照清朝家法,太后是可以垂詢國事的,此所謂“聽政”。慈禧利用這個規矩,在咸豐帝駕崩後就向東宮慈安太后提出應廢除“顧命體制”,而改為垂簾聽政之制。慈安太后寬厚和平,又不懂朝政,就一切聽慈禧的安排,但貿然提出垂簾主張,必然會招致大臣們的反對和清議的不滿,慈禧於是開始拉攏恭親王奕訢共商計策,兩人隨即一拍即合。

1861年11月,慈禧發動了政變,以幼帝之命發佈上旨意,解除載垣、端華、肅順的職務,並處死。同時宣佈兩太后垂簾聽政,命奕訢為議政王,入軍機處,改年號為“同治”。雖然垂簾聽政是兩個皇太后,但實際上實權掌握在慈禧手中,由於得到了多數文武大臣的支持,又採取了不予株連的明智政策,所以政局沒有發生重大動盪,這次政變因為發生在辛酉年,因此被稱為辛酉政變。

從此,慈禧便掌握了清王朝的政權,她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組織的漢族武裝力量,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等起義,使清王朝對內的統治得到了暫時的穩定,但是她對外一味求和,先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慈禧於1908年11月病死,結束了對清朝長達47年的統治。


品讀歷史者


1861年大清皇帝咸豐病逝,遺命肅順等八大臣輔政。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發動政變,消滅八大輔政大臣勢力,開啟了她為期近半個世紀的垂簾聽政生涯,史稱“辛酉政變”。

政變背景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在1860年逼近北京城。咸豐皇帝匆忙逃到熱河行宮避難,留恭親王奕訢在北京與英法商討求和事宜。

1861年8月,咸豐皇帝在《北京條約》簽訂後不久病逝,他在臨終遺詔中命6歲的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同時授予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即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

慈禧太后是新皇帝載淳的生母,是個貪婪陰險、頗具野心的女人。她在咸豐去世不久就讓人提出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應該由兩宮皇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垂簾聽政的建議遭到了八大臣的拒絕,兩宮太后特別是慈禧對此頗為不滿。慈禧很快就與政治上失意的奕訢、文祥等人形成攻守同盟,決定對八大臣發起攻擊。

政變過程

  • 第一步

慈禧先是悄然的做好政變準備,她與前往熱河行宮的恭親王奕訢密謀政變部署,並讓奕訢事先回京做好政變準備。她又任命醇郡王奕譞為正黃旗漢軍都統;隨後,又讓八大臣之一的端華只任行在步軍統領,而讓奕譞擔任步軍統領掌握京城衛戍大權。

  • 第二步

在陪同咸豐皇帝靈柩回京路上,慈禧以皇帝年幼為藉口和慈安太后攜小皇帝提前從小路返京。慈禧太后比八大臣提前四天回到京城,她回京後即刻召見奕訢等進行商討部署。

  • 第三步

回京第二日,慈禧以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的名義下旨宣佈肅順等八大臣罪狀。罪狀將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毀等責任全部推給八大臣,八大臣隨後被抓捕歸案。

  • 第四步

八大臣中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處斬,褫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職,穆蔭發往軍臺效力。隨後,載淳即皇帝位,改元同治,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

辛酉政變,顯示了慈禧高超的政治手腕,慈禧也由此登上清朝權力的頂峰。在她垂簾聽政的近半個世紀裡,清政府更加專制腐朽,列強入侵不斷,人民的生活更加艱難。


時光山人


如果要說慈禧一生中有什麼關鍵性的轉折點,那麼辛酉政變必然是名列前茅的,因為這件事情將關乎慈禧將來是否能夠執掌朝權。當然,在這次政變中,也充分的體現了慈禧的果敢與城府,畢竟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顧命八大臣與兩後(慈安與慈禧)的勢力完全是兩個極端,而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也更加說明了整個政變過程的曲折與緊張。

辛酉政變政變發生的背景

我們知道,辛酉政變的發生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不無關係,因為正是因為英法聯軍威脅京師,方才有了咸豐以“秋獮木蘭”的名義帶著朝臣與家眷來到熱和承德避暑山莊,而這也給後面政變提供了地利因素。在轉移之承德避暑山莊之後,咸豐也逐漸地自暴自棄,揮霍自己僅有的精力,最終也不可避免的來到了生命的終點。當然,咸豐自然明白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在臨終之際便囑咐身後之事。皇位繼承人毋庸置疑是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其生母正是後來權傾朝野的慈禧,當然這個時候的葉赫那拉氏的身份還只是懿貴妃。



當時,咸豐的遺命是將載淳託付給自己所信任的八大臣,即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並且囑咐他們“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顯然就是將最高的權力暫時給了肅順等人。不過,也許是還有一絲顧慮,所以便將“御賞”“同道堂”兩印分別給了皇后鈕枯祿氏和載淳(懿貴妃代為保管),這樣一來便相當於是將部分權力給了帝后,以防孤兒寡母被八大臣所欺凌。而這一切,也正是引發辛酉政變的導火索之一,因為至高無上的皇權只能掌握在一方手中,很顯然,八大臣和帝后(主要是慈禧)都想要獨攬大權,故此一番爭鋒相對在所難免。

辛酉政變中的慈禧

其實在發動政變之前,最難受的莫過於慈禧,因為她所受到的打壓是眾人之中最大的。早在慈禧還只是懿貴妃的時候,她與肅順等人便互相不對付,因為肅順很清楚慈禧並非等閒之輩,其城府之深、野心之大,謀略之高都令得肅順頗感威脅而心生反感。所以在此前,肅順便一直給慈禧小鞋穿,比如在前往熱河之時分配給慈禧的物資是最差的,甚至在後來尊後之時,也是有意厚此薄彼,先尊慈安為後,遲一日方才尊慈禧為後,顯然有意排擠慈禧。故此也不難理解,慈禧在政變過後,欲將肅順等人殺之而後快。



當然,因為在咸豐臨終之際已經將權力託付給了顧命八大臣,所以如果要論權勢的話,顯然八大臣要強上許多,故此在政變之後,肅順等人也是囂張跋扈至極,以期能夠給慈禧一個下馬威。然而慈禧自然不會束手就擒,因為她也很明白,如果真讓肅順等人徹底掌權,那自己的後半輩子就壓根沒有指望了,所以無論如何,慈禧都得爭一爭。雖說咸豐臨終之際並沒有特別的考慮到慈禧,但是實際上慈禧也是有著一定優勢的,因為她是皇帝的生母,所以能夠擁有身份上的壓制,雖說對於肅順等人來說這種壓制虛無縹緲,但至少也是有生於無,畢竟肅順等人不買賬,自然會有別人買賬。

單槍匹馬自不可行,所以慈禧最需要做的便是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而慈安就是首當其衝應該爭取的。正如上文所說的,肅順等人雖說對慈禧不夠友好,但是對慈安卻非常恭敬,因為慈安為人寬慈,素來頗受咸豐尊敬,也更加令得群臣信服,所以雖說慈安沒有太多的攻擊性,但是影響力不可謂不大。事實也證明,慈禧正如慈安的支持,是相當明智的選擇,因為在這次政變中,慈安的作用不僅僅是震懾八大臣,更是獲得諸多朝臣支持的底牌。

除了慈安之外,慈禧有一個現成的自己人,也就是自己的妹婿奕環,雖說在當時奕環並沒有太多的實權,然而作為咸豐的親弟弟,奕環的作用仍然是比較重要的,並且因為是自己妹妹的丈夫,所以奕環顯得更為可靠。在這次政變之中,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也是這次政變的具體實施者,即恭親王奕訢。在慈禧看來,奕訢是自己絕對要爭取的人物,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當時也只有奕訢有足夠的能量與權勢正隆的肅順等人相抗衡。



實際上,奕訢一直以來都處於被打壓的狀態,畢竟曾經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並且後來逐漸與咸豐也產生了分歧,故而一直以來都被肅順等人針對,故此慈禧找奕訢合作確實有一定的基礎。當然,有傳聞說奕訢與慈禧的關係有些曖昧,但是我覺得兩人一拍即合並非是因為感情,而確實是有著共同的敵人,畢竟在當時來說奕訢是難得的雄才偉略之人,奈何一直沒有出頭之日。所以慈禧派出安德海與奕訢聯繫之時,兩人很快就開始結盟。

既然有慈安、奕訢、奕環等人的支持,那慈禧也就有了更大的把握扳倒所謂的顧命八大臣,所以接下來所需要做的便就是等待,等待一個能夠徹底翻身的機會。

辛酉政變發生的過程及結局

因為熱河是在顧命八大臣的掌控之中,所以為今之計便只有等肅順等人離開熱河。早在咸豐離開北京之時,便重新起用奕訢與洋人進行談判,也就是有著讓奕訢來背黑鍋的意思,然而實際上奕訢在處理此時頗為得心應手,因為沒有了咸豐肅順的制肘,所以在留守北京的時期內,奕訢因禍得福逐漸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也逐漸有掌控北京的趨勢,所以後來肅順總是拖延回京的期限,也正是因為忌憚奕訢的勢力。



在發動政變之前,奕訢便以祭奠咸豐皇帝的名義來到了熱河,並且也正是利用這個機會見到了兩宮太后,一起部署往後的事宜,一張無形的大網逐漸在這次會面之後籠罩與顧命八大臣的頭上。然而,實際上奕訢來到熱河也相當於是在肅順等人的掌控之中,因為擔心肅順在自己回京的路上下黑手,所以奕訢也是“兼程而行,路經州縣皆不輕居”,總算是逃離了狼窩,接下來所要的便是準備好“迎接”兩宮太后及同治回京的事情。

而在熱河方面,仍然圍繞著“太后聽政”的問題而展開了爭鬥,很顯然八大臣是容不得這種事情發生的,所以“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甚至“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可見其囂張氣焰之濃烈。強龍難壓地頭蛇,因為當時事態已經愈發嚴重,若是令得肅順等人發作,恐怕後果更加不堪設想,所以在慈安的建議下,慈禧也只能先忍氣吞聲,不爭一時的得失。

因為肅順等人不可能一直待在熱歌,所以對於兩宮所提出的迴鑾之事也沒有太大的底氣去辯駁,所以在一番部署之後,決定“肅順奉先帝梓宮而行,於九月二十三日出發,兩宮太后另從間道出發,以怡、鄭兩親王為扈從”,也就是肅順與兩宮兵分兩路回京,當然兩宮太后的隊伍中自然也有八大臣中的怡、鄭兩親王在監視,以防不測。此時此刻,肅順開始邁向兩宮太后自己奕訢挖的大坑之中。



依照之前的安排,兩宮太后先肅順一步回到北京,而在回到北京之後,慈禧的心徹底放下來了,因為很大程度上,這裡已經是“倒肅聯盟”的主場。在剛剛回京之時,慈禧便開始了自己的表演,在朝臣面前痛述顧命八大臣的罪狀,營造輿論氛圍,接著便發佈懿旨,“將肅順既行拿問,酌派妥員押解來京,交宗人府聽候議罪”。在接到指令之後,早已做好準備的恭親王便著手開始調兵遣將捉拿肅順等人,而八大臣完全沒有還手之力,只能束手就擒,於此整個政變差不多就宣告結束。

可以說,在政變發生之前,慈禧的處境不容樂觀,若是真令得顧命八大臣徹底掌控朝權,那麼依照肅順往常對慈禧的態度,慈禧定然就會受到排擠打壓。所以,這次政變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慈禧的置於死地而後生,因為相較於慈禧之前所受的委屈,在政變成功之後她也是最大的收益者。可以說,正是經過這次的權力洗牌運動,慈禧已經逐漸的靠近了權力的頂峰。


妙齡老翁談歷史


辛酉政變也稱北京政變或祺祥政,是指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

發生背景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於1860年9月直撲北京,咸豐帝攜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和一班親信大臣倉皇出逃至熱河。為了平息事態,咸豐帝委託恭親王奕訢與侵略者談判,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條約簽訂後不久,年僅30歲的咸豐帝駕崩,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 肅順、額駙景壽以及穆蔭、匡源、杜翰和焦佑瀛等4位軍機大臣組成8人的“輔政班子”稱“贊襄政務大臣”輔佐新皇帝。

考慮到主幼臣強所存在的隱患和風險,咸豐帝又將自己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賜給皇后和懿貴妃。咸豐帝規定: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生效。咸豐帝的這種權力分配,無疑是想讓外臣和後宮互相制衡,以確保年幼的小皇帝皇位穩固。但是後宮與8位輔政外臣並不是一條心,至少新皇帝的生母懿貴妃是想大權獨攬的。一場“有我沒你,有你沒我”的權利之爭,就在這樣的權力構架下開始醞釀。

慈禧奪權前的準備

新皇帝載淳繼位後,尊先帝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上徽號慈安;尊自己的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在政治權力上,兩宮太后與八大臣勢均力敵,再加上熱河行宮都是八大臣的勢力,所以慈禧想要垂簾聽政的想法無法實施。由於恭親王奕訢與咸豐帝同為道光帝之子,身為皇帝的咸豐帝資質平平,於是一直防備精明能幹的弟弟。正因如此,恭親王奕訢始終被咸豐帝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八大臣也視奕訢為政敵。

當時的軍機大臣共有五位,除了八大臣中的四位,還有一位名叫文祥,由於和奕訢走得較近,也被八大臣所排斥。在接到慈禧太后傳來的政治信號後,奕訢和文祥決定投靠兩宮太后,除掉八大臣之後以便於自己掌權。咸豐皇帝入殮之後,恭親王奕訢才得以叩謁大行皇帝梓宮的名義到達熱河,在同兩宮太后密商決策與步驟後,奕訢立刻趕回北京,做政變前的準備工作。慈禧太后的妹夫醇郡王奕譞被任命為正黃旗漢軍都統,掌握了一些兵權。

開始奪權

鄭親王端華署理行在步軍統領,兩宮太后召見八大臣,認為端華兼職太多,便以奕譞為步軍統領掌握了衛戍京師的兵權。不久之後,奕譞又兼管善捕營事。咸豐帝的梓宮由避暑山莊啟駕後的第二天,兩宮太后便以皇帝年幼為藉口,脫離大部隊抄小路先行一步。再加上遇上了陰雨天氣,所以八大臣和龐大的返程隊伍足足遲了4天才抵達北京。兩宮太后抵京後立即召見恭親王奕訢等人,第二天便發動政變。

兩宮太后以皇帝的名義下旨宣佈載垣等八大臣的“罪狀”,而此時八位顧命大臣還在返京的路上。當他們抵達北京之後,立刻被醇郡王奕譞帶善捕營捉拿下獄。政變的第二天,恭親王奕訢就被任命為議政王、軍機大臣。軍機大臣文祥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被批准。政變完成之後,原先的年號“祺祥”被改為“同治”,其中寓意不言而喻。八大臣中,載垣和端華賜死、肅順處斬、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奪職,兩宮太后完成了對實權的掌控。

雖是兩宮太后共同發動的政變,但至始至終都是慈禧在積極推動。由於慈安對權力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兩宮垂簾之後,一些事宜也大都由慈禧處理。《清宮遺聞》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雖然慈安放任慈禧行政,但朝廷上的大事,還是慈安說了才算。這個局面一直維持到1881年4月8日,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兩宮垂簾才變成了慈禧獨裁。至於慈安太后的突然暴斃,至今還是一樁疑案。


百曉生侃中國史


辛酉政變發生在咸豐皇帝逝世後不久,咸豐皇帝死之前做了幾件事為這次政變埋下了伏筆,首先,他立慈禧的兒子,也就是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咸豐皇帝雖然好色,在朝政上也並沒有什麼建樹,但是他是善良的。

咸豐皇帝沒有效仿前朝殺母留子的做法殺掉慈禧,而是分別授予兩宮太后兩個印章,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還封了八個大臣來輔佐太子。8個大臣與兩個皇太后之間的矛盾因為皇帝年齡小,政治上的決策需要兩方磨合,磨合不了,矛盾疊加,愈演愈烈。

咸豐皇帝去世之後,皇帝的臣子與妃子、皇后都要有一個禮儀,與如今的奔喪類似,地點在承德避暑山莊,但是兩個太后深知,如果現在不搶先一步,那麼他們的性命就將結束,因此,他們聯合恭親王奕欣,藉口皇帝尚小,需要早日回京為由,抄小道提前回京謀劃政變。後來由於天降雨,大部隊晚於太后的行程四天,三十日,發動政變,八大臣被判有罪,至此,辛酉政變的過程結束。

辛酉政變的過程中,恭親王奕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以奔喪的藉口,多次請求才得以面見皇太后,商定事宜,並先一步回京籠絡駐紮在北京、天津一代的部隊,為辛酉政變過程的推進做好了一切準備。辛酉政變之後,恭親王奕欣在朝中擔任要職,載淳登基後,皇太后垂簾聽政,不久,慈禧就走上權力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