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哪里的人才流入大?

八哥谈房


虽然可能有争议,但是我想说的是东北的辽宁省。辽宁常住人口里学士和硕博士的比例在全国仅次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




AuPluuus


全国人才流入大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发达的一线、新一线城市。根据猎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二季度到2019二季度,全国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20个城市如下,其中杭州和宁波稳居前二,人才净流入率均超过8%,长沙、西安紧随其后,净流入率在5%以上。

可能大家会好奇,经济更发达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为什么都没能排名前列?这一来是因为这两年,在新一线城市掀起的城市抢人大战;二来北上广深的中高端人才总量已经很大;三来是因为北上广都是科教大城,培养的人才本来也多,不可能留住所有的中高端人才。就拿北京为例,这里高校云集,聚集了全国最多的985,211院校,每年培养的人才全国之最,因此北京甚至是一个人才净流出的城市。

从人才的供需分布来看,北上广深的人才供给、需求都是位居全国前四的。

北上广深的人才总量有多少,这个数据无从得知,但它们的人口吸引力却是非常强的。其中上海的非户籍人口超过900万,深圳超过800万,北京、广州的非户籍人口也在500万之上,遥遥领先全国其它城市,这其中中高端人才总量应该不少。


锦绣中源


在大家的印象之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北上广深这四个传统的超一线城市才是人才流入的主要聚集地,但是最近猎聘网发布的2018年2季度—2019年2季度全国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前20榜单中,我们看到排名第一却是杭州,人才净流入率为8.82%,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北上广深四城,深圳排在第8,上海排名14,广州排名18,而北京已经掉出了20名开外。

北上广深之所以出现高端人才净流入率远低于其他一线城市,这跟北上广深的高生活成本、高房价以及严格的户籍政策相关。单单房价一途,就使得众多的人才选择逃离,不说人才,即使企业也一样,试问一下中国的企业能超过华为的没有几个吧?但是连华为都在深圳待不下去,搬到东莞。

新一线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人才的净流入城市,一方面是这些城市是仅次于北上广深的城市,二是这些城市中很多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吸引人才流入,以杭州为例,杭州2019年5月底推出的人才新政中,规定年龄35周岁以下的全日制大学专科(含高职)学历及45周岁以下的全日制本科学历人才,在杭工作并由用人单位正常缴纳社保的,可申请办理落户。

本身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再加上不余遗力的人才引入政策才会使得新一线城市目前在人才引入中出类拔萃,如上图所示,在人才净流入最高的前20个城市中,有9个新一线城市,3个一线城市。

总结

其实高人才流入分散化在众多的新一线城市是好事,如同美国一样,多个城市开花才是最好的,越来越多崛起的新一线城市,除了分摊掉四大超一线城市的压力之外,也可以带动促进我国其他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这是利大于弊的事情。


鲤行者


在十年前,四大一线城市是无可撼动的人才流入四强城市。流入规模和比例都远超其他城市。

但是随着新一线城市的快速崛起,随着一线城市居住成本的骤增。人才流入率和流入方向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虽然从人数来说一线城市依然最多,但流入率除了深圳在持续走高以外,其他三个已经出现下滑。而杭州、南京、成都等热点城市成为了新的增长极。尤其宁杭两市,收入水平已经不亚于广州,新兴企业和高薪行业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成为了新一线的龙头。

中西部地区收入虽不及东部,但生活成本也对更低,因此收支比方面差异并不大。所以中西部几大强市对本省的虹吸效应也进一步增强,人口流入规模逐年递增。本硕应届人才心理倾向指数也连年走高。

下图红色为流入,绿色为流出。可以看出东南沿海俨然是最受欢迎的目的地。虽说人口流入和人才流入有差别,但毕竟人才和人口是有比例关系的。人口流入总量大,人才流入率自然就高。

未来几年,中西部的强省会模式会愈发凸显,对周边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即使非经济强市,其局域吸引力也会进一步增长。而三四五线城市则可能全面进入人口流出状态。


城市发展报告


春节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有人重新踏上了开往北上广深的高铁,有人告别一线选择留在了家乡。


城市选择决定个人未来和命运,你是否适合这座城市,要看这座城市的产业水平、就业机会、薪资水平、房价高低等等,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人在北上广深如鱼得水,有人却迷茫焦虑,有人回到二线城市重生,有人却感叹回不去的故乡……


猎聘最近发布了一份《2019年人才前景趋势大数据报告》,报告推出全国各城市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TOP20,呈现出过去的6个季度里的中高端人才流动大趋势,在这个流动趋势中,杭州成为最吸引人的城市,而北京出现人才净流出。

新一线、强二线城市几乎霸占前十。

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前十的城市,除深圳位居第十名之外,全部被新一线、强二线城市霸占,杭州以10.47%的人才净流入率排名第一,宁波紧随其后,为10.22%。长沙、嘉兴、贵阳、佛山、西安、成都、武汉等表现突出,这些城市有的新兴产业发展强劲,有的在制造业快速转型中获得先机。

一线城市中,进入前二十的城市只有深圳和上海,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为3.79%、1.49%,排名为第十、第十五。广州和北京则未进入前二十,广州人才净流入率为0.04%,北京为-0.16%,出现了人才净流出,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落户难、异地子女高考问题、环境问题是不少外地人离开北京的重要原因。


在这20个城市中,长三角城市占到六席。长三角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发达,既有上海这样国际大都市的辐射效应,又有该地区的集群效应,因而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


中部崛起,西部快速发展,中部地区长沙和武汉表现出较强的人才吸引力,郑州合肥也跻身排行榜,西部地区西南城市成都、贵阳和西北城市西安均位置排行榜前10。


小半


众所周知:长三角城市群范围是:江苏浙江上海三个行政区的全部辖区。但是,2016年,国wu院关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批复,去掉了江苏北部,浙江南部,加入了安徽东部。同时,明确上海为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为3个副中心城市。安徽犹如空降般的突然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惊掉了一地下巴!

看看合肥的最新定位:

1,国家科学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全国仅三个:北京、上海、合肥)。

2,长江中下游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原本是南京的,现在南京升格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后,把这个定位给了合肥)。

3,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为3个副中心城市)。

4,安徽省会。

综合以上4点国家定位,谁还敢说合肥不如苏州?





浙A太牛cool


从区域看长三角的地区人才流入最大。从地区看深圳的人才流入最大。

何为人才

人才,大部分认为有高知识,有文化的才叫人才。其实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劳动过程中,在一个行业有贡献的,并对社会或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素质较高的都叫人才。

每一个人或每一个行业都是国家组成的重要部分,缺一不可。农民种地,收获粮食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工人在工厂做工,制作机器设备,为工业基础建设做出贡献;教师在教室教育下一代,为祖国未来做出贡献。只有岗位区别,但无价值大小之分。

人口流向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时间里,人口流动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最明显的时期。很多人未来就近工作、上学、医疗,很多人选择在就近城市安置。

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在淮海地区、川渝地区、湖南和广东北部地区、安徽地区等。

2018年统计安徽常住人口:6254.79万,户籍人口:7059.14万,净流出:804.35万。
其中阜阳常住人口:809.26万,户籍人口:1070.07万,净流出:260.81万居安徽第一。
淮海地区:2018年徐州户籍人口1039.42万,常住人口876.35万,净流出163.07万。流出人口居江苏第一。

有流失地区肯定有流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流入地区的主要的区域。

江苏地区:2018年,南京市户籍人口686.7万人,常住人口833.5万人,净流入152.83万人。苏州市户籍人口691.07万人,常住人口1068.36万人,净流入377.29万人。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976.21万人。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77万人,这是广东省人口增长第四年超过100万人

总体上长三角城市流入人口最多。但从地区深圳流入最大。

近年来,深圳不断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尤其2018年推出“鹏城英才计划”,给予不同人住房及租房补贴,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2018年,深圳人口增长达到49.83万人,这在中国也是罕见的,超过了同一省份的广东。

同时,人才政策也为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5524家增加到2017年的11230家,两年翻了一番。高新技术企业居全国第二位。

很多地区都在重视人才引进政策,未来谁掌握人才,地区的发展潜力才会最大。不管流入哪个地区,一定要积极给当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图上的蚂蚱


绝对的敢说很能吸引人才的,也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天津南京成都,但是网上的风气似乎是除了东北外,哪里都吸引人才


大长春崛起


应该是北上广深,但现在也有部分人回家乡工作


赤峰生活号


看人口流入,可以参考2个有趣的指标,一二线城市可以参考地铁线路平均人次同比是否增长,另外一个可以参考城市的电影票房是否增长。国外对城市规模衡量的重要指标是都会区地铁覆盖人口和购物中心的数量,相对应的地铁的平均载客人次和影院数量观影人次就会有相当参考意义。随着中国新一线城市和省会盖地铁的热潮持续到2022年后,到时哪些城市的地铁在运椅子,就是没有抢到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