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絕技(下)

在北京城的西北郊,有一片氣勢恢弘的皇陵區,明十三陵。上個世紀中葉,考古學家曾經發掘了十三座皇陵中的定陵,出土了三千多件文物。在皇帝遺留下來的所有財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幾件並不大的物品。

皇宮絕技(下)

這是萬曆皇帝的皇冠,只有一斤六兩六錢重。它全部用金線編制,孔眼勻稱,外表光亮,而且找不到任何接頭的痕跡。

皇后的鳳冠一樣高雅華貴,冠上裝飾著珍珠和寶石組成的花卉,還有姿態生動的龍和鳳,如此精緻細膩的藝術珍品,讓現代人感到疑惑,在400多年前,當時的人們是靠著什麼工具和手法實現的呢?

衚衕

其實,皇宮裡的絕技曾經是民間工匠謀生的活計,銀匠們在打造首飾的時候都用一種祖傳的絕活兒,叫花絲鑲嵌。

百工坊花絲鑲嵌展品

花絲鑲嵌號稱“燕京八絕”之一,和景泰藍一樣,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但它的工藝和景泰蘭不同,工匠們用手工拉成的金絲或銀絲扭結成精密的花絲,根據設計,編制、焊接出各種花紋圖案造型,附著在內襯上,點上銀藍,鑲嵌上珠寶,形成一件工藝品或藝術品。

故宮花絲鑲嵌藏品

最初的花絲鑲嵌技術是民間匠人打製首飾的專門手藝,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雛形,到唐朝時已經十分流行,波斯的金銀絲技術傳入後,中國的工匠們把原來的一根絲改造成兩根絲扭結在一起,流傳後世的花絲技術就此誕生。

和景泰蘭的歷史正好相反,花絲鑲嵌工藝首先產生於民間,後來走進宮廷,成為皇家藝術的一種,最後又因為封建帝制的結束,大量宮廷工匠流落民間,這項來自普通街巷的絕技再次回到平民的作坊中。

歷史資料“百工坊”門旁文字簡介。王樹文走進“百工坊”正門,步入自己的工作室。

新中國成立後,手工藝人第一次受到廣泛的尊重,曾經受歧視的低賤行業被賦予藝術的稱號,一批老藝人開始傳授他們祖傳的絕技。

在今天的百工坊裡,人們可以欣賞到許多花絲鑲嵌技藝的傑出作品,這些作品中有很多出自一位工藝美術大師之手,他叫王樹文。

說起來,王樹文在花絲鑲嵌這個傳統行當裡,算是半路出家。他早年畢業於工藝美術學校雕刻專業,後來成為小有名氣的牙雕和玉雕專家,他製作的牙雕作品《萬里山河展新容》長期在聯合國大廈裡展出,得到了很多外國友人的讚賞。

但是,王樹文是個興趣廣泛的人,由於所在單位是國家唯一一家綜合藝術生產基地,使他有機會吸取各種工藝,設計創作集大成的藝術精品。在完成牙雕名作《萬里山河展新容》後,王樹文開始進入花絲鑲嵌藝術的世界。

我原來是搞立雕搞牙雕的,花絲整個是平面的,對花絲一竊不通,這時候就得需要上車間,先不能找老藝人,先不能找老藝人去學,老藝人不能教你,先找青年技工師傅,一塊學怎麼焊。

對初學的王樹文來說,花絲鑲嵌技術和雕刻工藝完全不同,但它包含的技藝魅力同樣十分誘人。漸漸地,王樹文全身心地鑽進了這項古老的手工藝術中,很快成為花絲技藝的現代傳人。

如今,王大師的手法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他的身上,似乎映出千百年來能工巧匠的身影。

但是,王樹文更大的建樹是在繼承精湛的皇家工藝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象牙雕刻技藝,借鑑其它藝術,創造性地發展了傳統花絲鑲嵌藝術。這是他為迎接新世紀,銳意創新的著名代表作——《騰飛》,又叫《中華世紀龍》,曾被美國前總統布什作為私人收藏,還有一件則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

在做龍的這個過程中,按過去做龍,裡面一定要有胞胎,24k 金很軟,一動個方面變形了,必定有胞胎各個方面。做這麼一條龍,用24 k 金做,用原來的工藝,沒有700、800克就做不成。

花絲鑲嵌製品的第一步是根據設計的圖樣做成石膏模型,然後翻製成金屬內襯,行話叫胞胎。

但是,有了胞胎不一定就能滿足外觀造型精美複雜的圖案,這樣就需要鏨活的功夫,用鏨子一點一點地鏨出細節,技師必須特別地小心謹慎,一點差錯都不能出,否則就會影響圖案的表現力。這也是一項傳統的手工絕技,但在現代,由於設計圖更加複雜,所以對技師在耐心和手藝方面的要求更高。

那麼我把原來我們這個鏨活,花絲的鏨活不是這樣剔透沒有行雲流水的,我是把象牙雕刻的,把立體雕塑的這種造型結合在這裡,因此呢,它走的行雲流水這個呢也利用力學。 把時間的空間概念表現出來了。這也是過去,往往我們過去雲彩一堆一堆堆出來的,不是這樣的。這就是現在咱們新的做法。

鏨好的胞胎大致完成了造型的環節,下一步的關鍵就是花絲技術了。

花絲的主要原材料是金絲、銀絲、銅絲等金屬絲。為了得到纖細、精美的花絲,技師必須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氣力。

金屬棒經過反覆的捶打和加熱,質地變得比較柔軟。但是,從這麼粗的金屬棒到細如髮絲的花絲,還必須藉助一種特殊的工具。

這就是傳統拉絲的工作臺,由幾十個圓孔組成,每個圓孔逐步縮小,金屬棒每通過一次小圓孔,就變得細小一點。就這樣,一次次地拉出金屬棒,直到最後成為纖細、柔軟的金屬絲。不過,這還只是單條金絲,下一步還需要把兩條金絲像捻麻繩一樣,捻來揉去,扭結成均勻的麻花勁兒,再用手幾經梳捋,一根根精密的螺旋狀花絲就形成了。和單根的金絲相比,經過擰結的花絲增加了金屬本身的光澤和閃爍感,顯得更加名貴。

漂亮的花絲經過技師靈巧的雙手,不再是沒有靈性的金屬,而成了具有無限活力的繪畫線條。在胎體上細緻地把花絲平填、掐絲、堆壘和焊接,就基本形成了作品的大樣。和景泰蘭相像的是,傳統花絲作品也有點藍和燒製的工序。

它主要是它點的藍叫銀藍,它的溫度比景泰藍的溫度低,它屬於一種玻璃的藍料,這個在花絲上之所以要點這個銀藍,那麼主要是增加它的色彩感,但是它是點綴,不是全部。

這條象徵中華民族騰飛的世紀龍,傾注了王大師的一腔熱血,特別是在花絲工藝創新方面,贏得了巨大的突破。他大膽取消了延續幾千年不變的銅胎內襯,以力學原理為依據,使一條純花絲編制、焊接的鏤空金龍靈性地躍然華表之上。

我把每一個點,像我這個每個鱗都是一個三個焊點,我就用半面圓形的拱形我焊裡面,利用力學的拱形我每一個點、我每一個點焊上去,我增加了焊點,像這樣一條龍就將近一萬個焊點,由於這樣我做出來的龍,本來有拱形,因此它鏤空,用的材料300多克,那麼就做成了。

生動的龍體做成之後,還需要進行裝飾,這就是花絲作品的最後一道重要工序,用各種寶石鑲嵌。

可以鑲嵌的寶石種類很多,有紅寶石、藍寶石、翡翠、鑽石、玉等等,凡是美麗多彩的寶石都可以盡情地使用,以突出作品色彩的跳躍和強烈對比。至於在什麼部位、選擇什麼材質和顏色的寶石,主要依靠技師的經驗和靈感,進行即興的創作。

寶石鑲嵌技術早在中國的遠古時期就被運用在青銅器上,鑲嵌雖然並不是難度特別大的絕活兒,但同樣也是細緻工夫,就連大師也不一定每次都幹得那麼順手。

皇宮絕技(下)

花絲技藝和鑲嵌技藝結合在一起,才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花絲鑲嵌。但是,這一結合在早年民間的花絲技藝中並不突出。

到宮廷以後呢,由於這些高檔的藝術品,當時為皇權所壟斷了,這時候呢,他要求的工藝品就更精更細,更美,除了用花絲這個精美的絲的編制焊接,還鑲上各種名貴的寶石,紅寶石,藍寶石,貓眼翡翠,這樣呢使整個作品越來越華貴,那麼發展到了明代,明代的時候,這個時候花絲已經到了比較頂端的時候。

皇宮絕技(下)

明定陵出土的皇冠和鳳冠是那個時代花絲技術的傑出代表,如今在十三

陵博物館展出的鳳冠複製品,就是王樹文當學徒時的作品。

明代的皇冠已經把金絲拉到0.01毫米,那麼這個時候呢,在當時世界上在金屬黃金白銀,在這個角度來說,那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那麼也說明我們在冶煉和工藝各個方面的手段,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皇宮裡的花絲鑲嵌技術在清代發展到最高峰,皇家的裝飾品中越來越多地使用高級花絲作品,它們和景泰藍製品一道,成為皇宮的專利和奢華生活的標誌。

這兩種工藝呢,它有異曲同工這妙但是它是工藝完全不同,效果也不一樣,景泰藍的效果,整個是端莊大方,那麼花絲產品呢,精巧細膩,玲瓏,兩個工藝概念。

保存在故宮博物院的渾天儀,不僅具有天文學的實用價值,更是一件華美精巧的藝術品,九條盤旋的龍相互連接,組成了一幅生動通透的畫面,呈現出雕塑的立體美感,這件作品說明當時的工匠已經把鏨活和花絲技術運用得十分自如。

相比之下,王樹文的中華世紀龍更具有現代氣息,全新的設計理念只有靠著細膩的技術作支撐,才能得到最終的體現。

盡善盡美是手工技藝的最高境界,花絲作品的關鍵在於細節,任何部分都不允許忽略或將就。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中華世紀龍的所有組成部分都是藝術和技術的高超結合。

就是我用松石做的松樹用金絲花絲做出來的松枝,然後在每個松枝上頭有一個寶石,綠寶石,顯得這松枝上頭,像剛打上水一樣,下過雨一樣鬱鬱蔥蔥,象徵著中華民族在21世紀蓬勃的發展,既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又是在21世紀龍的新的騰飛。

中華龍等作品一件成熟的花絲作品總能給人巧奪天工的感受,金銀絲的纖巧玲瓏和寶石的高雅光芒交相輝映,烘托出一種如夢如幻的高貴格調。

王樹文仿製的《花絲金鑾寶座》——局部、細部——故宮裡的金鑾寶座。

這是王大師受故宮博物院委託,親手用3000多條純金花絲編製成的《花絲金鑾寶座》。作品長128釐米,寬120釐米,高72、5釐米,一共用了黃金36000克,鑲嵌高檔珠寶4000多粒。

三千多條龍姿態各異,龍的身體玲瓏剔透,生動活潑。

每一處細節都考慮得十分周全,無論是垂掛的小裝飾還是地板、臺階,都做得惟妙惟肖,皇帝的寶座更是在形似的基礎上凸顯出皇家的氣派。

我們在開始設計這個千手千眼觀世音佛像的時候,因為這個佛像,木雕、石雕、牙雕都有表現,唯獨在花絲黃金這方面沒有表現。我在這方面就就想探試一下,用象牙、花絲、寶石把千手千眼世觀音表現出來。把佛像本身的立體雕塑表現得淋漓盡致,有虛有實,虛托實,實把虛襯托出來,這樣整個工藝就圓滿地結合在一起。

王樹文大膽地取消了傳統工藝必須的內胎,採取編制的鏤空花絲作飾物,巧妙地利用飄帶作支撐點,猶如仙氣把觀世音凌空托起。由於大師深厚的雕塑功底,使觀世音的面目表情和每一隻手眼的神色,都有著特別的光彩。

有趣的是,千手觀音雖然名為千手,但這尊觀音實際上只有40隻手,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按照佛教來說,他有40隻手,每一隻手按照佛教的禮儀來說有25種,人間25種法力,那麼40乘25,這是中國古代藝人他們已經把這個作為千手,不作為一千隻手那麼複雜的,就是藝術的概括。

有雕塑經驗的人都知道,手是很難表現的。偏偏千手觀音有40隻手,對王大師來說,也是一次考驗。

錢少武教授當時說,你這件作品成功不成功,關鍵在於你的手怎麼做,如果說你手做不好,容易就像蜘蛛一樣,所以你手做好了,那麼你這件作品就成功了。

王樹文花了不少心血琢磨40隻手的造型設計,最後他確定了一個方案,使得40隻手形成一個橢圓形,眾多的手捧著各種法器,構成了一個美的整體,多而不亂,繁而不雜,像一道佛光,籠罩著慈眉善目的菩薩。這件作品給王樹文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也因此使他有機會對傳統技藝作更多的創新。除了花絲技藝外,王樹文還在鑲嵌寶石的傳統工藝上做了重大突破,他選用不同色彩的天然寶石,替代抵擋的玻璃釉,整個佛像鑲嵌了12萬粒寶石,從手鐲的靠背到腳底的蓮花瓣,全部用五彩繽紛的寶石裝飾。

這是一個難點,怎麼用寶石,把整個的活點綴起來,我們利用了各種辦法,最後我們用了十二萬粒寶石,整個進行全方位的點綴。主要用的是紅寶石,紅寶石既象徵了富貴,黃金托出來也好看,顏色和黃金和寶石它本身就天然的一對結合出來,既不跳又非常協調。那麼我們過去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金鑲玉金鑲寶互相襯托,如果說黃金是一寶石是一,如果黃金加寶石就不是二,它等於五或者等於十。

富貴而高壓的寶石襯托著佛像,雖然光華燦爛,但沒有絲毫的俗氣。

觀音的頭冠上,還雕刻了99尊佛像,每一尊都有著不同的形象和表情,從製作工藝來說,這些小雕像同樣也是珍寶。

那麼觀音頭頂上,元古佛也叫燃燈法師,這個原來做的如果說按原來的

處理手法,這個可能就是要點上顏色,或者上上其他的顏色,我呢就整個從緬甸,當時雲南到緬甸,到泰國選購了一個一千多克拉的一塊紅寶做的那個頂上燃燈法師。這件作品呢,不僅整個的使產品非常協調,也使這個作品佛中有佛。寶中有寶,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凡是親眼目睹這件作品的人,都不由被它的莊嚴和華貴深深地震撼。過去的手工藝人也許不會想到,他們用來養家餬口的技藝會被後代用得這樣出神入化。

由於這件作品,工藝美術家王樹文也達到了自己創作歷史的一個新高峰,特殊的人生機緣使他得到了多種傳統手工技藝的滋養,現代觀念又使他將各種技藝融會貫通。在這件作品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精華集粹。

現在人家問我,你到底是算象牙的,你是算玉器還是算花絲的,實際我

現在什麼都不算,又什麼都算。在哪門子上都略有建樹。

景泰藍與花絲鑲嵌極品交替回放。

其實不論是王樹文,還是景泰藍大師張同祿,他們都不再是傳統的手工工匠,歷史上各個行當之間的壁壘在他們的藝術靈感中被融化,曾經互不相關的工藝流程互為促進,成為和諧的整體。

嚴整複雜的景泰藍工藝、靈巧細膩的花絲鑲嵌,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財富,新一代工藝大師用他們堅韌執著的努力和富於智慧的創造,為我們的文明世界又增添了幾許金碧輝煌的豔麗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